可以肯定地說,在道德人格境界這一大層次中還可分成若幹小層次。這其中,最低層次是不自願地“自願”接受道德規範的約束,因為其內心並不自願。第二層次則是自願接受道德規範的約束,比較自覺地理解並認同道德規範。第三層次則是完全認同道德規範,並能創造性地將道德規範化為自己內心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道德規範對他來說根本就不是外在的約束,而完全是內心的需求。為了實現某種在他看來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規範,不僅僅是心甘情願地而且是視作莫大光榮,並且自願地作出自己最大的犧牲乃至犧牲生命。這無疑是道德人格的最高境界。

3、審美人格境界

審美人格是自我人格實現的最高境界。我們把審美人格境界理解為這樣一種人格樣式:審美人格是在自我人格因對人的社會本性的自覺和為維護這一社會本性,而規範自我之自願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自由愉悅的人格境界。孟子曾對這一美的人格下過一個極為深刻的定義:“充實之謂美。”借鑒孟子的這一說法,我們或許可以說,審美人格的形成其實也就是自我德性充實的過程,其人格表現範式是“審美我”的形成。

因此,與自然美、社會美之本質不同,人格美是一種德性之美,審美人格作為自覺人格、道德人格的升華表現為一種“美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美學觀向來是將善看作是美的本質的。孔子講“裏仁為美”、“君子成人之美”,還有他講的“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其實都是講善。至於孟子稱的“充實之謂美”,我們的理解這裏所謂的“充實”就是指道德品質的高尚完滿。西方也有視善為美的結論,遠至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近至當代,也都認為善與美難以徹底分開,並且都將內在的善看得比外在的漂亮更重要。所以,培根說:“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有一句拉丁諺語說過:‘暮秋之色更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完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最好的讚美。”“應該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會放射出奪目的光輝。”所以,在這些哲學家看來美與善這二者有著內在的聯係,美善甚至可以相通。這亦即意味著,高尚的品德修養是會有助於提高審美境界的;反過來亦可以說,卓越的審美修養也會有助於提高道德水準。

所以,我們發現,審美修養在人格心理結構中有著獨特的存在方式,一方麵,它以審美理想、審美能力、審美趣味的方式相對獨立地存在於人的人格心理結構之中;另一方麵,它又融進到人格心理結構中的別的部分中去,影響智能修養、道德修養的質量與品格,而且,在我們的自我人格中一旦融進了審美成分,那麼自我人格必事的智能修養、道德修養往往更見靈光,更具活力,更顯奇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審美在人格結構中比之於智能、品德更能見之於外。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審美品格與能力如何,從其外在的作風中很快就能被人認識到。這種帶有很強審美色彩的外在作風,我們常稱之為風度(或氣質)。作為人格美的一種表現風度是無言的,但它往往能較真實地傳達出人的內在修養、氣質和性格。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類對審美人格境界的追求與對自然美、社會美追求中體驗到的單純的悅愉情感不同,它往往又是一個充滿著艱辛創造的過程。我們追求審美人格境界,也就往往意味著主動地駕馭生活。為此,我們必須自由地生存,勇敢地與命運搏鬥。而要搏鬥就會有失敗。因此,戰勝命運固然美,被命運吞噬也不可悲。在某種意義上,失敗的英雄更壯美。人格之美的最大價值有時恰在於此。

所以,美學家桑培耶那曾深刻地指出:如果沒有澎湃的濤聲,滔天的白浪,風的怒號,槳的抵抗,船舵和風帆的緊張,一隻船也不會有詩意。因此,從馬克思到愛因斯坦,從《資本論》到《相對論》,我們都能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創造力軌跡上跳躍著的那些攝人魂魄的美的精靈。而且,馬克思對文學的愛好,愛因斯坦對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執著追求,幾乎與他們事業上的傑出創造活動一樣充滿著令人感動的詩情畫意。正是這種充滿創造力的美,體現著他們深刻的人生洞察,從而豐富著這些人類巨星思維運動的規模和超越氣息。顯然這無疑已是審美人格的最高境界了。

三、人格境界論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盡管科學研究有時可能源於純粹的個人研究興趣,或者有時也可能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功利目的,但我們認為對人格境界問題的研究卻是超越於兩者之上的,在我們的理解看來,以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為基本方法進行人格境界的研究本身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類理性和思想的一個最大睿智在於揭示了如下一個真理:“人是目的。”因而哲學、科學、藝術、道德、宗教乃至整個人類文化,歸根結底以人的完善為最終目的。可以這樣斷言,人類所有文化的最終指向都是為了使人類能在自己創造的理想社會中培養造就完美的理想人格。

我們認為,這也是馬克思的基本結論。所以,我們看到馬克思曾這樣來理解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在創造具有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的人的同時,也創造具有豐富的全麵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那時,人將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用全麵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思維、直觀、感覺、願望、活動、愛等等,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生命活動和對象世界。而這正是人類個體的最高也是最終的人格境界的實現。

因此,作為對人的全麵豐富的完整性的占有,人格境界的研究自然也就具有最高的理論意義。

也因此,人格境界的研究或許就能給我們提供如下的一個理論研究啟迪,這就是作為對人的真、善、美永恒追求的實踐過程相適應,我們在人格理論研究中,迫切需要有人格認識論(或稱人格認知論)、人格倫理學和人格美學的研究。

作為對人格境界之真的探討,人格認識論在理論上主要是研究人格的對自身社會性的認知,並以此認知為指導自覺完成人格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研究中,關鍵的理論問題是“社會化”。我們所謂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的基本過程。”按照這一理解,所謂人格社會化,正是自我個體在社會化的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穩定和緩慢流變的、把社會的價值、態度、技能都內化為自我人格內部知、情、意的活動過程。

因此,人格認識論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要是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在這個人格社會化的過程中,就有所謂人格的調適和解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