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兒童性認同障礙:性別認同的生物學基礎是生殖器的結構,但社會因素對發育中兒童性別身份的自我識別和認同影響極大。這些因素包括父母對性別的期望,性身份示範作用和社會的性期望,對兒童性心理認同和發展起重要作用。例如,有的父母重男輕女觀念很重,明明孩子的真實性別是女性,卻偏偏要按自己的主觀願望把孩子女扮男裝,把女孩當男孩撫養,讓社會也來接受這種顛倒的性別身份。從嬰幼兒期就開始的不恰當的性教育,到了青春期往往顯示明顯的性別認同障礙,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可以變成性心理變態的患者,如同性戀、異裝癖、性轉換症等。
四、兒童與父母的親昵行為:兒童與父母之間天然親情關係,應該有一定的,適度的親昵行為,例如,撫摸、親吻、擁抱等。但這種親昵行為應與兒童的年齡成熟水平相適應,對兒童的性心理正常發展是有益的。過少的親近或親昵行為使兒童體驗不到親情的快樂與振奮,容易導致情感抑製或冷漠。這種兒童在孤兒院中很多見。親昵行為過多,尤其是父與女或母與子,容易產生過分依戀的情感或性意向的偏移。許多兒童長大以後仍然需要父母的過分親昵,一旦親昵減少便會出現顯著的情緒變化,煩躁、焦慮、抑鬱、安全感缺乏以及性心理障礙。
五、性早熟:指兒童階段出現成年人的性欲、意向和行為而言。眾所周知,性的成熟與萌發除了生物等基礎,尤其是神經內分泌因素的影響外,與環境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和其他心理社會因素關係更為密切。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溺愛,過度的親昵行為或較大的女孩仍與父親同床睡,或較大的男孩仍在吸吮或玩撫母親的乳房或與母親同床睡,有的男孩到了青春發育階段還要母親為其洗澡。這些肉體接觸和過分親昵行為對兒童性心理是過度的額外刺激,可促進性早熟。其他環境因素,或因住房擁擠,同室居住,孩子看到父母的性活動,或父母間的親昵行為,以及孩子受到色情電視、電影、書刊、錄像的挑逗性影響,均可產生早熟性興奮。其結果可能發生早戀或過早性行為,以及性心理異常。由此可見,家庭、學校對兒童的性教育至關重要。
六、早戀: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兒童少年出現的戀情。早戀可稱牛犢戀,多與環境因素引起早熟性興奮和性萌發有關;一部分也與孤獨、空虛、心理上缺乏支持有關。陷入早戀之中的男女少年受到相互的吸引、互相愛慕、互相支持,情緒是愉快的,情感是純真的。由於情感處於主導地位,通常缺乏理性。多數人有肉體和性接觸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諸實踐。相當多的少年滿足於溫馨的幻景般的情感交流和我我的言語交流。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基於性衝動與欲望而發生性行為。
早戀是由於加了外部“催化劑”的性早熟的結果,很難指向一個固定的性對象;對某一異性對象的愛慕或傾倒是非理性的。例如有的少年稱他所以喜歡班上那個女生,是因為她的一雙足長得靈巧美麗;有的則認為對方的聲音好聽;有的認為她的異性夥伴有部帶遙控的玩具汽車。
老師、父母一旦發現孩子陷入早戀的漩渦之中,也許會感到震驚、憤怒。他們往往認為這些孩子太不爭氣,道德品質太差。其實此時少年兒童的早戀與道德品質的優劣無關。重要的是,應認識到少年兒童性心理成熟提前的趨勢,幫助孩子們認識到早戀的危害,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社會活動和保護、熱愛大自然的活動。隻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地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幾乎每一個兒童少年都能擺脫早戀的羈絆。相反,有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早戀,便不分青紅皂白加以訓斥、打罵,甚至當著小夥伴的麵羞辱他們,結果使孩子遭受很大的精神痛苦,與父母的親情也受到傷害;個別人甚至因不堪其辱,憤而走向自殺。這些沉痛的,乃至以生命為代價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七、性遊戲或性行為:發生在兒童間的性活動稱為性遊戲,而發生在少年的性接觸稱為性行為。無論同性或異性兒童間的性遊戲非常普遍。據估計5歲以前40%的兒童參加過性遊戲;5歲以上的孩子有這類行為者則更多。其方式包括兒童裝扮父母角色,相互手淫,或以性器官直接接觸等。少年的性行為,除手淫,接吻外,還有“性交”。在青春期發育之前,這種性交,也隻有異性生殖器的表麵接觸。男孩的陰莖難以插入女孩陰道,也不會引起處女膜破裂。因生殖器發育未成熟,陰道口小,處女膜又處於其深部。
性遊戲或性行為,除很小的兒童外,大抵可以視為性早熟、性興奮的一種形式。孩子們從這些遊戲或行為中感到歡快。性遊戲是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一種不成熟、不完全的性行為,對兒童的心理健康不構成什麼威脅。對於性遊戲或性行為少數父母持寬容的態度,多數父母認為是邪惡的醜事,往往嚴加懲處和苛責,甚至加以恐嚇。其實,性遊戲是兒童各種自發娛樂的一種形式。我們主張既不要加以鼓勵,也不加以過多的幹預,聽其自然,到一定年齡便會自然消失。嚴加苛責對日後性心理的發展是有害的。
八、體象關注:兒童很少注意自己的軀體征象,如身高、容顏美醜等,但到了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對許多體象變化便開始關注起來。例如擔心自己達不到標準體重和身高,麵部長痤瘡便怕影響美觀;乳房發育不良怕影響自己的身材和性感;乳房碩大下垂的少女也感到自卑和憂慮。我們曾見到一些少女感到自己乳房“大而不當”,堅持要求外科醫生切除部分乳房,另一些少女為自己的乳房“發育不良”而憂心忡忡,甚至胡亂找江湖術士給藥吃。有的男孩對自己的陰莖比同伴小,陰毛比同伴少感到焦慮……。這些現象在青春期是常見的,過了青春期這一切都不再成為嚴重關注的問題。
少年隨著性心理的發育,對自己軀體征象的適當關心並不為過,但缺乏生理衛生知識的過分擔憂則是不必要的。如果在擔心之餘,進一步采取幼稚的可能損害自己健康的行動則更不可取。例如有的少女賺自己體態“胖”,強製自己少進食,以減輕體重,這對發育期的少年來說,可能造成永久性的損害;有的少女嫌自己乳房大,故意強行束胸,甚至私下接受切乳手術都是錯誤而危險的。我們認為,少年對自己軀體征象有疑慮時,不妨先請教醫學專家谘詢,切忌私下采取行動或悶在心裏暗暗憂慮,因為這樣作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
九、遺精恐怖或初潮焦慮:少男首次遺精和少女月經初潮,都是生理心理接近或達到成熟的標誌,這完全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卻可以在一部分缺乏性衛生知識的少年中引起恐懼和焦慮。之所以焦慮,一則是因為他們對“粘糊糊的液體”的突然出現缺乏了解,再則是偏聽了民間流傳的遺精有損健康的謬論。首次遺精一般發生在14~16歲,每次遺精精液是為2~11毫升。其中前列腺液占80%,精子不足1%。精液絕大部分為水分,僅含少許蛋白質,脂肪、糖和鹽類。排精後,前列腺、睾丸、附睾很快又產生新的精液。由此可見,正常遺精的精液損失對身體健康並無不良影響。對遺精缺乏正確認識的少年,以為是什麼災難降臨到了頭上,惶惶不可終日,但又因其來自陰部,羞於啟齒發問,便獨自在心中著急,繼發性的神經衰弱症狀如頭痛、失眠、記憶下降、無力等可見於一部分病例,來自同伴或社會上的錯誤的看法如“遺精傷元氣”,“一滴精,十滴血”等,給遺精或來月經的少年增加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我們必須告訴少年,來月經和遺精完全是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一樣的正常現象。一旦他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一切驚恐、疑懼也便蕩然無存了。少女月經初潮的頭幾年,經量不恒定,時多時少,周期也不規則或一月來幾次,或幾月來一次,都屬正常現象,這與體內神經內分泌環境不穩定有關。男孩的遺精次數也不等,一般每月1~2次,有時每周幾次,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遺精如不引起心理壓力和疲乏無力,一般無須治療。否則可到性治療醫生處谘詢。
◆◆對兒童和少年的性虐待
通常見於成人對兒童和少年的性侵犯或性傷害,例如誘奸、強奸或猥褻。至於某些兒童和少年被脅迫參加的色情行業或賣淫活動都是性虐待。受到性虐待的兒童和少年往往缺乏家庭的關注和照料,也有的是被人販子拐騙上當的。這些兒童和少年內心感到負疚,痛苦和壓抑。他們在家裏或學校裏似乎都矮人一等,羞於見人,對集體活動采取回避或冷漠的態度,長此以往會形成孤僻、陰鬱的性格。
兒童和少年受到性虐待後,家長的態度很重要。有些不明事理的家長,把怒氣渲泄到受害兒童和少年身上,罵孩子不要臉或賤骨頭,對孩子大打出手。有的孩子不堪在外受辱,又在家受氣的雙重虐待而發生自殺行為。如果家長取關懷和幫助的態度,則有助於孩子心理創傷的恢複。而且應對出現明顯心理障礙的孩子及時進行心理指導和治療。最糟糕的是,發生在家裏的亂倫行為,親屬對孩子進行性淩辱,這對孩子心靈的摧殘是很嚴重的。對這樣的事件不僅要進行輿論抨擊,更重要的是應加強法製保護,雷厲風行地打擊這類犯罪活動,淨化兒童和少年賴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