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生的性格教育(2)(2 / 3)

3、樹立榜樣,培養良好習慣

性格的重要內容是行為方式,良好的性格必然要求有良好的行為方式,而這往往表現為良好的習慣。不良性格特征大多表現為許多不良習慣。例如,魯莽的人的行為有急躁、衝動、冒失等習慣,而自信的人大多有行為穩健、從容的習慣。因此,培養良好性格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習慣的形成有助於改變性格的內在品質和結構。

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就要確定合理的目標模式,這樣才會有參考和依據。確定目標模式,一方麵要靠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自己製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另一方麵可依據現實生活中有良好性格的人所具有的特點,取其精華作為自己的目標。要從每一件眼前的事做起,“不積小流,無以成大海”;要有“鍥而不舍”、“滴水穿石”的恒心、毅力和耐心。隻有經過長期艱辛的鍛煉和考驗,才能實現自己確定的完善性格的目標。

四、積極交往,參與活動

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是個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離不開個體在生活中的形式多樣的活動。性格的培養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必須在個體與外界的交往及參與外界活動過程中才能完成,否則隻能培養出呆板單一而缺乏活力的性格。

交往和活動的載體是集體。集體是展現各種性格的舞台,也是錘煉性格品質的熔爐和塑造性格的土壤。學生在學習之餘應該有意識地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社團活動,主動和同學、老師交往,使自己融於集體之中。

目前,學生的集體活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班級活動,一類是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對培養組織紀律觀念、關心他人、團結協作精神等品質有重要影響;社團活動主要以興趣、愛好為組織原則,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廣泛汲取他人性格和學識的精華,獲得全麵發展的機會。社團活動對於培養獨立性、創造性、自信心、寬容、熱情、開朗等性格品質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在這些活動中擔當領導的角色,會有力地促進自信、果斷、細致、熱情、堅毅、老練、創造性等品質的培養,會加速性格的完善。當然也會形成一些不良品質,如專斷、傲慢等。在廣泛的交往和集體活動中,還可以借助別人對自己性格的反饋,及時調節自己的性格,使自己的性格得到優化;同時,還可以幫助他人優化性格。性格的培養不是封閉的自我設計,要培養健全的性格就得跳出“自我”的狹小天地,走向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集體,在交往和活動中塑造健全的性格。

性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標誌。重視性格的培養,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發展的需要,既是現實的需要,又是未來的需要。學生要勇敢地麵對挑戰,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性格完善的偉大工程中去。

第三節 培養學生良好性格的方法

一、加強教育,以理育性

人的性格是以世界觀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獨特心理結構,其各層次的種種特征都是受世界觀所支配的。因此,在性格係統中,世界觀是綱,綱舉目張。隻要能抓好世界觀的培養工作,性格的培養就可以產生“牽此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那麼,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究竟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呢?一般說來,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

1、教育學生自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集中反映了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體係,人們隻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才能自覺地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我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走過的道路是如此,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青少年學生更必須走這條路。這是因為,一方麵青少年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他們精力充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還逐步具有獨立性和成人感;另一方麵,由於他們尚不夠成熟,對社會尚缺乏了解;既缺乏知識經驗,又缺乏導向能力和自製能力,在複雜的事物麵前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看問題易片麵、割裂和偏激。由於這些特點,他們既容易接受先進思想的影響,也容易受不良思想侵蝕。因此,在他們的心理世界中常常會產生世界觀的矛盾,表現出對事件評價上的偏頗和行為上的動搖,易產生情感上的偏激和意誌上的剛愎。這就要求我們有意識地以馬克思主義武裝青少年學生,以新思想代替舊思想,並逐步培養他們的共產主義思想。這正像列寧在《論共青團的任務》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因為不把學到的全部知識融會貫通,共產主義就會變成空中樓閣”;“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2、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使學生形成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共產主義世界觀,除了要向他們傳授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外,還必須引導他們參加實踐活動,否則,就會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說學習共產主義隻限於了解共產主義著作、書本和小冊子裏的東西,那我們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產主義的書呆子和吹牛家,而這往往會使我們受到損害,因為這種人雖然把共產主義書本和小冊子上的東西讀得爛熟,卻不善於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也不會按共產主義的真正要求去行動。”這樣說是因為,社會實踐不僅為個人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提供感性知識,從而有助於他們理解無產階級世界觀;更為重要的是,隻有親身參加實踐活動,才能使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信念,從而為培養無產階級世界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要想使學生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必須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祖國“四化”建設的革命實踐當中,自覺地以英雄模範人物為楷模,尤其要注意像雷鋒那樣,寓偉大於平凡之中,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才能聚沙成塔,積腋成裘,逐步樹立起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3、寓世界觀培養於教學過程之中

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不光是班主任老師、政治課老師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務,也是各門課程的任課老師的任務。易言之,要寓世界觀培養於教學過程之中,這樣不僅可使世界觀培養工作經常化,而且也會使這項工作的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和結合實際。

寓世界觀培養於教學過程之中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現行各類學校的課程中的“知識內容是在基本的世界觀思想的概念結構基礎上加以組織的,這些世界觀原理按照各基本學科係列間與係列內的聯係加以了條理化的分類。”換言之,不但社會科學的大部分內容是文以載道或文道結合的,就是自然科學的許多內容與人的世界觀也有密切的聯係。如掌握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就能為學生更好地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使學生掌握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完整、科學的世界觀,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究竟怎樣寓世界觀培養於教學過程之中呢?我們認為,前蘇聯學者B、M、梅德維傑夫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梅德維傑夫從學生畢業時應掌握的構成科學世界觀基礎的整個哲學知識體係中,通過對概念係列的分析,選擇了一些能夠在學習各學科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哲學概念,如物質、變化、運動、發展、相互聯係等。接著,又考察了選出來的哲學概念與各學科教材的反向聯係,即從哲學概念和規律返回到促進它們形成的科學概念。然後把所研究的材料進行重新分類,分為係統的係列,其中作為重點概念的是哲學的規律與範疇。這樣,每個這樣的係列都包含著各門學科的一組實際材料,而學習這些材料將有助於對重點哲學概念的深刻領會。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物質”這一概念,他們在初小自然課,四年級曆史課,五、六年級曆史和地理課以及七至十年級曆史、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教學中,都注意用學科的實際材料來幫助學生形成“物質”這一哲學概念。他們把這一方法稱為“培養學生世界觀的綜合方法”。實驗表明,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培養集體,以群育性

班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也是教育的強大力量。馬卡連柯非常強調這一點,並提出了平等教育原則。他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後,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確實,當班級尚未形成集體時,它的重要方麵是作為教育客體,接受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等的教育,努力向班集體方向發展;當班級形成集體後,它的主要方麵就成為教育的主體,成為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具有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所無法代替的作用: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組織,他們是集體的主人,在集體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與他人比較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會認識自己與評價自己,從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班集體為學生的性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猶如一個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爐。通過集體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出關心集體、維護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性格特征,且其他許多優良的性格特征如誠實、助人、組織性、紀律性、自尊心、好勝心、榮譽感、責任感、義務感等,也都能得到培養。這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隻有當一個人長時間地參加了有合理組織的、有紀律的、堅韌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種集體生活的時候,性格才能培養起來。”全國優秀班主任、北京四中的丁榕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她說:“我們班主任要把握住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盡力在學生世界觀形成時期加強對他們性格的錘煉與培養,幫助他們克服性格上的弱點,使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我班有個學生性格孤僻,心胸狹窄。我就專門找了幾個同學有意識地親近他、幫助他。當他生病時,全組同學一起去看望他,使他自覺不自覺地融進集體的暖流之中。有個學生懶散,幹事拖泥帶水,有頭無尾,我就利用他喜歡生物的特點,動員他參加生物興趣小組。神秘的生物世界吸引了他,激發了他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小組全體同學帶領下,他不但成功地完成了30多項科學實驗,多次榮獲市、區優秀科技作品獎,而且還克服了自身性格上的許多弱點,在學習上逐步養成了嚴謹、細心的作風。在集體教育下,在每個集體成員的相互影響下,很多同學逐漸克服了個性心理品質上的弱點。人們常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而教育的實踐卻證明,性格也是可變的,一個好的集體就是錘煉並完善一個人性格的熔爐。”

關於怎樣通過集體對學生進行性格培養的問題,除了上述丁榕的經驗值得借鑒外,還有以下三點經驗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通過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培養學生的性格。集體輿論既是形成和發展班集體的巨大力量,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手段。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影響,往往要比教師個人的力量要強大和有效,所謂“眾怒難犯”就是指集體輿論的威力而言的。班風是班集體在情感上、言論上、行動上的共同傾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著全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自然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性格。教育實踐表明,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有助於使學生形成自製、守紀律、堅強、勇敢、奉獻精神等良好性格特征,故教師應注意在班級裏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二是通過團、隊教育培養學生的性格。團、隊活動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內容,且易使學生通過活動接受教育。在接受和執行團隊委托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發生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即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也經常會發生完成任務與執行條件之間的矛盾,克服上述矛盾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關心集體、公而忘私、刻苦耐勞、堅韌不拔、沉著鎮定等良好性格特征的過程。三是通過改變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來培養學生的性格。學生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會影響其性格。地位較低的學生,易形成自卑、孤僻和缺乏責任感等不良性格特征。設法提高學生在班級裏的地位,對於糾正其不良性格特征是有益的。如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班級裏挑選8名地位較低的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在他們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恰當的指導。一個學期後,他們的工作能力明顯提高,其中有6人又被選為班級委員,且他們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尊心、責任感、紀律性和自製力等性格特征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