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熱愛學生,以情育性
熱愛學生,既是教師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也是他們培養學生性格的一種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隻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讚可夫也認為:“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育實踐表明,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沒有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呼應,將會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教師隻有熱愛學生,他才會受到學生的熱愛和信任,並向他敞開自己的心扉。青少年學生都有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即“向師性”,他們不僅把教師當作模仿的榜樣,而且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評價,並把這種評價視為集體乃至社會對他的評價。當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喜愛、信任、關注、讚揚時,就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並在這種滿足中發展了自我價值感,激發出上進的力量和信心。同時,通過和教師每天發生的這種交際關係,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人際間的溫暖和友情。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能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使他們形成關心人、照顧人、同情人的性格,以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反之,一個經常遭受教師冷漠、厭棄、訓斥、批評的學生,就會因此而體驗到人們對他的否定和排斥,而產生被遺棄感、自卑感,以及怨恨、敵對、憤怒等情緒,以至徹底喪失上進心而自暴自棄,並形成憂鬱、自卑、怯懦、孤僻、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在極端的情況下,還可能會進一步形成病態性格。
當然,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並不是對學生放鬆要求,恰恰相反,這兩者是相互統一的,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的側麵。馬卡連柯說:“我在這一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我要求我們的學員要有活力、進取心、社會積極性、尊重人和集體的利益。從這個觀點出發,尊重和要求之間的界限,顯然在實際上已經消失了。你嚴格要求一個人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你是尊重他的,而尊重本身又促使你成為一個要求嚴格的人。”不言而喻,認真按照上述馬卡連柯的原則進行性格教育,就能使學生形成許多良好的性格特征,如進取心、自尊心、關心集體、關心和尊重他人、自製、負責等;反之,如果對學生既不尊重,也無要求,就會使他們養成許多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自私自利、任性、不思進取、馬虎等。
四、改進教學,以教育性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必須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這種要求必須是合理的。所謂合理即指這種要求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過低,缺乏挑戰性,固然會失去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但要求倘若過高,學生頻頻達不到,也會因屢受挫折而導致形成自卑、自棄的消極自我觀。此外,由於學習上屢遭失敗和由此遭來的教師、家長的責罵,也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使他們產生焦慮、灰心、沮喪等消極情感。這種消極情感的廣泛遷移,還會使學生對生活的其他方麵逐漸失去勇氣和信心,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適應,也會使學生形成意誌消沉、得過且過、信心不足、害怕困難、不思進取等不良性格特征,甚至還會產生許多性格障礙。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這個工作方法是建立新的前途,運用已有的前途,逐漸代之以更有價值的前途。”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改進教學,使各類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滿足和愉快。有了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學生不僅會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和希望,而且還會由於遷移的原因,在全部生活中也能取得良好的適應,久之,就會使他們養成一係列良好的性格特征,諸如勇敢頑強,不畏困難,不斷進取,樂觀向上等良好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注意謹慎地使用懲罰這種教育手段。在談到懲罰在性格教育中的作用時,馬卡連柯說:“我們的懲罰製度,本質上就和殘酷地侮辱學生人格的那種懲罰辦法根本不同;我們的懲罰製度,不成問題會起積極的教育作用。合理的懲罰製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製度有助於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誌和人格,能培養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什麼是“合理的懲罰”呢?馬卡連柯說:“隻有當問題在邏輯上已經很明白的時候,隻有當輿論一致讚成懲罰的時候,才應當使用懲罰。凡是集體還沒有站在你們這一方麵的時候,凡是你們還沒有把集體拉到自己這一方麵的時候,是不可以應用懲罰的。凡是你們的決定可能為大家推翻的地方,應用懲罰就不會產生益處,隻能造成有害的影響。隻有當你們感覺到集體和你們站的是一個立場,集體所想的和你們所想的完全一樣,集體所指責的和你們所指責的也完全一樣的時候,才能應用懲罰。”這就提示我們,教師必須注意加強教育修養,講究教育藝術,克服教育上的粗暴作風,杜絕諸如訓斥、恐嚇、謾罵、體罰、當麵羞辱等嚴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懲罰手段。
五、以身作則,以性育性
在性格教育中,教師能否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良好性格去影響學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善於模仿的性格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學生往往把教師的一切都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道德、品行、情感、意誌、氣質、性格……這正像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任何章程、任何綱領、任何人為的機構,不論設計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隻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隻有性格能夠形成性格。”實踐也證明確實如此:一個具有堅強性格的學生,其性格往往是在具有同樣性格的教師的培養下形成的;而性格軟弱的教師,就隻能教育出具有同樣性格的學生來。基於這樣的道理,在性格教育中,必須強調教師本身的性格修養問題,應該使每一個教師懂得,性格教育“是對於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和有係統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養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所以,一個教師就必須很好地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
六、付諸實踐,以行育性
和其他心理活動一樣,性格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發展、形成並表現出來的,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從這一觀點出發,教師就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在性格教育中,可供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主要有:一是學習,這是學生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二是課外活動,它主要包括:①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座談會、報告會、旅行、夏令營等;②文學藝術活動,如學習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等;③科學技術活動,如無線電、航模、計算機等;④體育鍛煉活動,如武術、體操、圍棋、象棋等;三是勞動,包括工農業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如植樹造林、工地建設、街頭服務、打掃環境衛生等)、校園建設勞動(如修整校園、布置環境、衛生大掃除)和家務勞動等。
上述各種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良好性格特征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現僅以勞動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關於這一點,馬卡連柯說得很透徹:“認為在勞動教育中僅僅發展筋肉或視覺、觸覺等認識手段,僅僅發展手指動作等等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勞動最大的益處在於人們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展……隻有參加集體勞動才能使人對人有正確的和道德的態度——對一切勞動者保持親屬般的愛護和友誼,對懶惰分子和躲避勞動的人表示憤慨和譴責。”“我主張學校裏應該有生產過程,甚至於是最簡單的、最沒有什麼價值的、最枯燥無味的也可以。因為隻有在生產過程中,人的真正性格——生產集體成員的真正性格——才能夠成長起來。”馬卡連柯還舉例說,哪怕是像“四個鍾頭裏磨一百六十根橫檔”這樣最簡單的勞動,也可以培養學生“有毅力、有耐心、有堅持性”等性格特征。關於怎樣組織學生參加勞動以進行性格教育的問題,馬卡連柯強調要把勞動與教育結合起來。他寫道:“生產工作中,教育任務應當占主要地位,不應當專搞狹隘的生產”,否則,“這種勞動過程在心理上的反映隻是創傷性的,並不是構造性的,因此它在形成新的社會動機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方麵,某實驗小學的經驗是值得研究的:該校針對不少學生身上存在的好逸惡勞、怕苦畏難、依賴別人、自私、任性、冷漠等性格缺陷,決定從勞動教育入手進行矯治。在具體操作中,他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勞動教育寓於故事之中,滲透到各科教學和日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他們特別抓住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生動地講述《毛主席從小愛勞動》、《朱總司令的扁擔》、《周總理在延安紡紗》等故事。學校還開展了“穿衣脫衣比賽”“看誰掃地掃得最好”“摘菜表演”等競賽活動。學校開展這些活動不僅有利於孩子自理、自主能力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家長的好助手,且孩子的長進和變化也使家長感到驚奇。
七、友伴交往,以友育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少年有尋找朋友的渴望,這是正在成長的人的一種精神需要,他渴望找到思想、感情、要求和觀點一致的朋友……正是在同朋友的相互交往中,顯示出一種表現正直、誠實、大公無私、團結友愛的自覺意向。”這就說明,友伴交往既是青少年學生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他們陶冶性格的一種手段。確實,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友伴交往,能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性格的長短優劣。人,隻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會發現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也隻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改善自己的性格。一個人如果閉門謝客,獨往獨來,孤僻冷漠,缺乏交往,他對自己性格的認識就缺乏“參照係”。友伴交往,能使我們從別人的性格中找到與自己的相似之處,發現別人身上有好與不好的東西。與別人交往越深,對別人性格的長短優劣了解也就越深,從而也就越能“以人為鏡”,調整和改進自己:這既包括潛移默化地把友伴的優良性格“遷移”到自己身上,也包括設法不讓友伴的不良性格在自己身上出現,亦即使自己對不良性格產生“免疫力”。友伴交往,還可以使我們在性格修養中更多地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自己的性格弱點,自己不一定能覺察出來,但旁人卻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我們和友伴交往很深,無話不談,別人就會誠懇、直爽地指出我們性格上的弱點,從而使我們能及時、堅決地克服這些弱點,加速性格成熟的進程。
值得指出的是,為了正確發揮友伴交往在培養學生良好性格中的作用,達到“以友輔仁”的目的,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謹慎地幫助他們選擇朋友。在這方麵,我國古代一些學者的話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如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荀子說:“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總之,為了達到“以友育性”的目的,教師應使學生懂得選擇朋友的目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四節 根據學生性格特點,進行性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