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生的性格教育(3)(1 / 3)

一、學生性格發展的特點與性格培養

1、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培養

剛入學的兒童,尚未形成真正的集體關係和集體意識,他們還沒有把自己和集體聯係起來。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到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兒童初級的集體關係和集體意識就能初步形成起來。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兒童已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成員,把集體的要求變成自己的要求,積極參加班集體的活動,努力為班級和小組爭光。但低年級兒童的這些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還不是很自覺的。

兒童加入少年先鋒隊組織在兒童集體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些首先加入少先隊的兒童,經常是班集體中的積極分子,他們在班級中起著先鋒模範的作用。少先隊的活動和她光榮的曆史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小學生。這樣,就使兒童的班集體無論在組織上或紀律上,都得到鞏固和加強,也使兒童的集體關係,從小範圍的班組活動,逐步擴大到全校性的集體活動。

中高年級的兒童,集體關係逐步加深和擴大,而且集體意識日益增強,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初步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思想行動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認識到它的好壞會影響到集體的榮譽。高年級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更加發展起來,他們不僅能夠關心小組、班級的榮譽,而且能夠擴大到學校、甚至祖國的榮辱,例如,他們對革命先烈懷著崇敬之情,為祖國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對賣國賊感到仇恨等。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能日益自覺地服從集體,維護集體利益。

以上是在正常的學校教育下,小學兒童的集體關係和集體意識發展的一般過程。但對每一個兒童來說,又是有一定的個別差異的。

班主任應該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來發展兒童的集體關係和集體意識。學校中正確組織起來的兒童的集體關係和集體生活,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最主要的條件。為此,班主任應該注意做好下麵幾個方麵的工作:

(1)向兒童明確提出集體的共同的目的任務。為了使這些目的任務能變成兒童的共同要求,班主任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些目的任務的製訂工作,最好是啟發學生,讓他們自己提出來,以提高兒童活動的自覺性。

(2)根據目的任務擬定共同的活動計劃。班主任要幫助兒童訂出各種具體計劃,使兒童明確地看到集體所追求的前景,和達到這一前景的途徑。

(3)培養積極分子,形成集體的領導核心。要使集體成為真正的兒童集體,班主任就需要培養積極分子,輔佐他們成為集體的領導核心。

(4)培養健康的集體輿論,形成優良的傳統。集體輿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不但是兒童集體形成的重要標誌,也是兒童集體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它對集體中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培養

小學兒童在入學學習的條件下,自我意識逐步出現許多新的特點,是自我評價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班主任根據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積極培養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是發展兒童優良個性的重要途徑。

(1)培養自我評價的獨立性

小學低年級兒童獨立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還是很差的,他們對自己和同學的評價,幾乎完全依老師的評價為轉移。從中年級起,兒童開始學會獨立地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加以比較,把別人的行為當作自己的“鏡子”來對照,把別人的行為當作自己行為的依據,這時,兒童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就開始發展起來。但總的講,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獨立性還是比較差的。

針對小學生自我評價的這一特點,在低年級,教師應注意對兒童的行為經常作出適當的評價,並引導兒童善於獨立地對自己的或同學的行為作出適當的評價,並及時矯正不正確的評價。另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班級中樹立“小模範”,作為兒童學習的榜樣,或有意識地講些先進人物,特別是模範少先隊員的行為,作為兒童自我評價的依據。教師還要注意評價的一致性和教育效果,不要今天說某某學生這樣,明天又說那樣,叫學生無所適從。在行為和舉止方麵,教師也應該做出表率作用。

(2)培養自我評價的原則性

小學低年級兒童仍和學前兒童差不多,他們的自我評價主要是以具體的、外部行為表現為依據,他們對自己或對別人的評價總是比較具體的。約從中年級起,特別是到高年級,兒童才逐漸學會從道德原則上來評價人的行為。

因此,教師在培養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時,對於低年級,甚至中年級兒童,應該更多地提示具體範例,同時,盡可能指導學生,使兒童逐步掌握一些初步的道德原則。隨著兒童的發展,培養學生在具體事例中掌握一定的道德原則,並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運用這些原則來評價自己的或別人的行動,是完全必要的。

(3)培養自我評價的批判性

所謂自我評價的批判性,就是在評價自己的或別人的行為時,能夠比較全麵、比較深刻。小學低年級兒童,自我評價的批判性一般很差,他們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他們的評價也常常片麵,很不深刻。而且,由於自我評價的原則性還未形成,他們的評價又容易改變。

教師應該根據這些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經常客觀、全麵地對兒童進行評價、積極引導學生逐步認清自己的優缺點和評價好壞的標準,並逐步發展他們批判地對待別人行為的能力。

3、學生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發展與培養

小學兒童對道德意識的理解是比較膚淺、比較片麵的。低年級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概念。例如,他們認為一個雖然感到恐懼但仍完成一種勇敢行為的兒童,還是膽小的,因為勇敢的行為就不能還有恐懼。到了中高年級,他們逐漸區分是非,逐步過渡到比較正確地掌握這些道德概念,但是,理解的水平還是不高。

小學兒童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一般說來,在中、低年級,兒童主要是根據行為的效果,主要是看這種行為是否和預期的效果相一致。在教育的影響下,大約到了高年級時,兒童評價道德行為才逐漸注意到行為的動機,並把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考慮。

小學生在道德品質上,普遍存在著言行脫節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一般有:

第一、由於模仿性強,易受暗示;

第二、沒有養成必要的道德習慣;

第三、由於教師或成人的教育影響不一致;

第四、由於兒童的意誌落後於認識。

也還有其它一些原因,如教師的教法不好等。

班主任要想比較有效地消除兒童在道德品質上的言行脫節的情況,使兒童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上保持一致,必須全麵考慮和正確處理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正確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內心體驗

學生的成績落後,常常不是由於智力落後,而是由於學習態度不好,例如,不願意學習、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漠不關心、缺乏學習的自信心等。而學生學習態度不好,常常是和兒童在一定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下所形成起來的內心體驗相聯係的。一年級兒童雖然已經有了很好的入學準備,有了從事學習的願望,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就可以毫無挫折地、順利地學習下去。他能否順利地進行學習,還要看他能不能克服困難,好好學習,看他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怎樣,看他和周圍的人的關係是否正常等等。如果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能克服,而又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及時幫助,甚至相反,還受到教師和同學的斥責或譏諷,這時候,兒童往往會用不好的行為來“抗議”周圍人對他的態度,他開始用搗亂、醜角表情等來維護自己,肯定自己。這就形成了兒童的內心體驗和周圍的人的要求的矛盾或“衝突”。因此,班主任必須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或內心體驗,了解兒童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係,才能提出適當的教育要求,並且使這種教育要求成為兒童個性發展的有效因素。

(2)針對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在了解了學生的內心情況之後,教師必須針對這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來激發學生道德行為的動機,並產生把道德知識付諸行動的願望,同時還要創造條件使學生有堅持不懈的反複實踐的機會,從而使道德行為逐步變成道德習慣。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①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活學習製度,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使學生有反複練習某些道德行為的機會。

②利用間接地組織學生活動的方式來對學生提出要求。例如:通過航空小組製作模型的活動,向學生提出各種要求,學生不但願意做,而且效果很好。

③適當利用競賽是激發兒童行為動機的有效手段之一。

④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學生道德行為。

(3)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自覺紀律的形成。

在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中,自覺紀律的形成和發展占有很顯著的地位。自覺紀律是指一種出自內心要求的紀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強製的紀律,是在兒童對於紀律的認識和自覺要求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主要從課堂上抓起,班主任必須注意如下問題:

①低年級課堂紀律常常和兒童的注意的特點有關。首先,對一年級學生,單純要求有意注意,不利用無意注意,是不對的。其次,教師不要把兒童的注意引導到與教學無關的方麵去。教師可以采用暗示或提醒的方法,無形中引導著學生的注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維持兒童注意和紀律的根本措施。

②疲勞是低年級兒童發生紀律問題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第二、三節 課時,學生容易疲勞。教師可采用休息或課中操的方法進行調節。

③對個別不守秩序的兒童,教師要善於處理,不要感情用事,以致發生衝突。

④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

⑤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富於具體性,並且習慣於大聲思維,所以教師應注意根據這種特點來維持和加強課堂紀律。

從小學低年級起,班主任就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自覺紀律,這無論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還是在學生個性發展上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其培養

學生到了中學階段,其性格發展又有了許多新特點。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麵,與小學生相比,初中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逐漸能較自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內心體驗和內部世界,並能較獨立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活動。初中生對他人的評價已不隻停留在人物具體的行為表現上,他們已更加注意人物的內心世界,可以從一個人的外部舉止來分析、評價其內心世界的性格特征。他們在評價別人的基礎上,逐漸學會以別人為“鏡子”,來自覺地評價自己。他們在把自己與別人的比較中,開始能較好地評價自己的性格特征。這對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他們能夠對自身的發展自覺地提出要求,就可以更有效地接受社會和教育的影響。高中學生,特別是高三學生,都能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不但關心和認識客觀現實,而且關心和認識自身的素質和未來的人生道路。他們已能夠獨立自覺地按照一定的目標和準則來評價自己的品質和能力。高中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比初中學生更自覺、更深刻,要求也更經常,更嚴格了。他們一般都能夠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個性品質來分析自己。例如,意誌堅強還是薄弱,粗枝大葉還是認真仔細,具有紀律性還是自由散漫等。他們已經能夠根據政治和道德的標準來分析、評價自己,如具有集體主義精神還是個人主義嚴重;富於改治熱情還是不關心政治;立場堅定還是動搖等等。由於他們能夠自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性格特征,因而調節和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也大大增強,能夠更好地鍛煉自己,進行自我教育。

但是,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還是不很成熟。初中生的自我評價常常比較簡單、不深刻、缺乏客觀性,他們在評價別人時卻有很強的批判力。他們一方麵缺乏生活經驗,還很幼稚,另一方麵,又怕別人說自己缺乏獨立性,希望大人不要再把自己當作孩子。存在著“明於知人,黯於知己”,“嚴於責人,寬以律己”的偏向。到了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分析還沒有達到全麵而深刻的水平。在這一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經形成自我批評的態度,但是有些學生還沒有形成或形成得不穩定。

在行為調節和控製方麵,中學生對行為支配和調節的獨立性增強,初中生已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高中生在學習和活動中表現出求新的誌向,善於思考,富於創新精神,他們在勇敢的行為中比初中生更注意采用適當的策略、方式、方法,目的性也更強。道德理想的形成也是中學生性格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班主任為了指導中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明確性格完善的目標和途徑。

中學生要求全麵了解自己的願望非常迫切,同時也十分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特征,班主任一方麵要全麵準確地把握住學生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麵,也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這對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增強學生接受指導、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覺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學家對性格的分類有多種,例如有內傾型和外傾型;順應型與獨立型等。前蘇聯心理學家列維托夫依據明確的目的性(首先是社會傾向性)與性格的意誌特征去確定學生的性格類型。他把學生的性格劃分為四種類型:①目的方向明確和意誌堅強型;②目的方向明確,但在堅定性、自製力等方麵有某些缺陷的類型;③沒有目的方向(目的性不穩定或缺乏高尚目的),但意誌堅強的類型;④沒有目的方向和意誌薄弱的類型。班主任了解了性格的分類就可以對學生的性格做出鑒定。鑒定性格的方法很多,如觀察法、談活性、調查法、作品分析法、個案追蹤法、自然實驗法、測驗法等都可以用於性格的鑒定。通常在研究或鑒定學生性格時都是綜合地運用多種方法。班主任在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了解自己的性格時,應該讓他們注意以下幾點:①中學生的性格,尤其是初中生的性格,尚處在不斷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②不要隻憑一時的觀察或針對某一件事就來判斷自己的性格,因為性格是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征。③觀察要客觀,自我觀察往往具有片麵性,需要進一步驗證。④在進行心理測驗時,隻有實事求是地、誠實地作答,才會得出比較準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