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學會寬容
武漢的一位母親因年幼的孩子背誦不出學過的唐詩,把孩子吊起來,結果小孩因驚嚇過度而致死。另一位父親,因讀高中的兒子數學考得不理想,把兒子打得鼻青臉腫還不罷休,兒子經不住毒打而逃出家門,流落街頭,被迫行竊,最終被判刑。一位大學生在親朋好友的經濟資助下自費上了大學,他決心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希望取得優異成績。但他在學習上並非一帆風順。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前夕,他感到自己不可能在班級名列前茅,感到結果會非常丟臉,由於自責而產生極度的緊張和焦慮,結果考試當天從四樓教室窗戶跳下而身亡。許許多多這樣缺乏寬容的事例多麼令人惋惜和遺憾。
有人說寬容是一種大度,一種修養,一種美德。對己寬容是一種明智,對人寬容是一種美德,對社會寬容是一種達觀和自信。
適度的寬容,對於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都是有益的。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會產生種種摩擦與紛爭,如夫妻不和,鄰裏不睦,朋友不諧等,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大度的胸懷,沒有一顆寬容之心,便隻能陷入無盡的煩惱和陰霾之中,產生悲傷、痛苦、氣憤甚至仇恨,永不會有寧靜快樂的時候。假如我們滿腔熱忱換來的是別人的冷漠和猜疑,真誠和善良換來的是欺騙甚至傷害,如果我們抱著你不仁我則不義的報複心理,雖然報複能發泄怨氣,減輕心中的負荷而痛快一時,但會激化矛盾,步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境地。要避免走入困境,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寬容,不妨以寬容之心以德報怨,不要耿耿於懷,斤斤計較。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是說隻有那些胸襟開闊、寬宏大量、克己讓人之人,才能團結人,最終成就大事業。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時,雙方力量懸殊,戰事幾次出現危機,一些文武官員紛紛給袁紹去信,表示願意做內應。曹操取得大勝後,有人從袁紹那裏搜出兩箱這樣的信件,要求查處寫信人。曹操卻下令焚毀信件,並說:“當時我自身難保,何況群臣。”群臣無不欽佩曹操的肚量。沒有這種寬容的精神,曹操何以成為三國時的一方霸主。曆史上有名的“將相和”故事,也給我們同樣的啟迪。唐人許渾詩雲:“湘潭雲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如果我們像藺相如對待廉頗那樣,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待誤會,則會改善人際關係,增進友誼,促進事業成功。
俗語所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不僅指不苛求別人,諒解別人,忍讓別人,同時也包括坦然地接受自己,寬容自己,不為缺點和不足而沮喪。我們都渴望輝煌與成功,可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敗,對此我們不可能清淡如水,也許我們會彷徨、自怨自艾。這時,我們不妨給自己一份寬容,告訴自己事已致此,就做個堅定的失敗者,不氣餒,不報怨,重新調整前進的目標,再一次揚帆起錨。人生就是一場競技和拚搏,我們一生總要承受種種磨難與打擊,對此,我們需恪守寬容,以柔韌堅定的信念坦然穩健地迎接生活的挑戰,以達觀自信的超然和瀟灑直麵人生的淒風苦雨,積極地生活,贏得一個充實的人生。
寬容還有益健康。心理學家發現,過於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往往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會導致大腦與神經高度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胃腸功能紊亂等,並可伴頭昏腦漲,失眠多夢,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等症狀。緊張心理的刺激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會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危害身心健康。有人專門對10萬例病人的病因進行統計,發現63%的病人與精神因素有關,其中因遭到別人傷害誘發疾病的占78%。
當然,寬容不是圓滑懦弱、虛偽做作,不是無原則的寬大無邊。寬容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的適度寬大,寬容必須遵循法製和道德規範。如果為了某種利益和需求而拋棄主見、任人擺布或曲意迎合,這就褻瀆玷汙了寬容;如果麵對醜惡與卑鄙、麵對凶暴血腥,我們仍是“大肚能容”,這就是一種可悲可憐的苟且與懦弱,一種助紂為虐的可恨可恥。
怎樣學會寬容呢?
1、待人以寬的處世原則
平常說一個人胸襟寬廣、豁達大度,是指一個人能從大處著眼,不緊盯個人的利益,以至暫時犧牲個人利益,這是人際交往的積極因素。而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隻想到自己的私利,很怕自己吃虧,甚至還想從交往中撈點好處,這必然導致心胸狹隘。正如馬克思所說:“愚蠢唐俗;斤斤計較、貪圖私利的人,總是隻看到自以為吃虧的事情。比如,一個毫無教養的人常常隻是因為一個過路人踩了他的雞眼,就把這個人看成是世界上最可惡和最卑鄙的壞蛋。”懂得人際交往的互酬心理,衝破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局限,才能學會豁達大度,寬以待人的處事原則,才不會被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煩惱所困擾。
2、不要為“自我”所困”
有的人特別計較別人的一言一行,總感到是針對自己的。這種神經過敏和多疑是典型的“自我為中心”導致的,是“自我過度膨脹”的結果。“疑人偷斧”、“庸人自擾”,許多事情僅僅是由於自我暗示的心理作案。如果確實是針對自己來的,也不妨“東耳進,西耳出”,免得煩心。不要為“我”所困,在人際交往中不要以“我”為中心,對別人的計較就會少起來。
3、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
有的人看不慣別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總希望別人的行為舉止像自己所期望的,一旦情況不相一致,就試圖幹涉別人,以至於給自己帶來許多煩惱。其實,人各有特色,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的權利。一般情況下,他人隻能提出評價和意見,而不能強迫別人非改變不可。寬容別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別人的生存權利。
4、放棄“完人”的觀念
對人對己都不要苛求和過分挑剔,因為人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點和不足的,用“完人”的標準來衡量人就是一種對人的苛求,就是不寬容。在一定條件下要允許人有缺點存在。悅納朋友,不能因某人有缺點、毛病就嫌棄朋友、遠離他,古語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天徒”,是有道理的。悅納自己更是健康快樂的基礎。當然在悅納他人和自我悅納的同時,要不斷地克服缺點和毛病,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5、鍛煉“忍”的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忍”的修養,認為人們交往時不能得理不讓人,非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或者對於別人的一點冒犯,耿耿於懷,睚眥必報,“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而應該當心中有了不愉快的事快要發火時,要能理智地克製自己,學會“忍”。
我們見到許多人在書房裏掛著大大的“忍”字條幅,或在書桌玻璃板下壓著“忍”字。同時嘴上還不住地說著“忍”字。可是,一遇到具體事情則“敢”字當頭,如爭論問題時因觀點不一致就導致人身攻擊、人身汙辱,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弄到大打出手,直至“布衣之怒,濺血五步”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說:“容忍”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行為的鍛煉,是一種意誌力的磨煉。
十、克服虛榮心
德國哲學家柏格森說:“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所以,有位心理學家說:“虛榮心是使人走上歧途的興奮劑。”一位大學生為了所謂的麵子,出手慷慨,講究吃穿,完全不顧家庭的經濟狀況,最終因負債累累走上盜竊之路。有的學生不願付出辛勤勞動,卻想得到好成績,獲得榮譽,往往不擇手段,弄虛作假,作弊抄襲騙取成績或榮譽。俗語說“死要麵子”、“打腫臉充胖子”正是對這類好虛榮之人的生動描述。
虛榮心是與自尊心相聯係的。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讚賞,從而產生了對個人的聲譽、威信和名望的強烈需求。一個人有了成績自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當一個人以不適當的手段,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也要達到自尊心的滿足,這就產生了虛榮心。所以,好虛榮是指一種追求不真實的榮譽的願望,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促人上進的動力,虛榮心則是毀人的催化劑。虛榮心有強弱之分,當它表現較弱時,不容易意識到它的危害;當虛榮心由弱變強時,在強烈虛榮心驅使下,會使人喪失理智的控製,產生可怕的動機,燃起一個人的邪念,導致危害性的惡果。因而,虛榮心的危害是不可置疑的。雖然虛榮心會使人得到一時的滿足,暫時填補心靈的空虛,但人會從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因為假的終究是假的,你總是擔心遲早會露出馬腳而聲名狼藉。所以,巴甫洛夫諄諄告訴青年人,“永遠不要去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膽的推測和假設去掩飾,這也是要不得的。不論這種肥皂泡的泡影多麼使你眩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於是,你們除了慚愧之外,是毫無所得的。”
所以,虛榮心是要不得的。要克服虛榮心,必須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人們常說,強烈虛榮心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放大自己的缺點,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因而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義,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是由於自卑而導致自尊的缺失。人不會長期忍受自尊心缺失狀況,往往會借助“反向作用”的心理防衛機製緩解內心矛盾和煩惱。“此地無銀三百兩”“越窮越大方”正是“反向作用”的反映。極度自卑的人走向自我炫耀,追求虛榮,貪圖榮譽,以獲得暫時心理平衡。而自尊缺失的人希望借助他人的讚許來肯定自我價值,這一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人首先要自我信任,自我尊重,然後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自我尊重就是要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認可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因此,培養自尊,克服虛榮,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不斷調整自我目標;同時要學會正確對待周圍的輿論。避免別人的非議是常情,但為了保留麵子不從實際出發,或者遷就別人,沒有主見,人雲亦雲,都會損壞自尊。因為,有獨到個人見解,並能堅持見解不受周圍輿論的左右,才能將培養自尊、自信的問題落入實處。
十一、要培養自信
自信心影響能力的發揮水平。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測量自信心與能力發揮水平的實驗。被試為智力和知識水平大致相同的學生,他們被分成三組,讓他們分別完成難度相同的作業。第一組是控製組,隻在作業前向他們作些一般性說明;第二組、第三組是實驗組,在作了一般性的說明之後,又單獨對第二組加了如下鼓勵性的指示語:“我們了解你們的能力,下麵的作業對你們來說有一定困難,但經過努力你們有能力完成;又單獨對第三組增加如下抑製性指示語:“今天交給你們的作業超出了你們現有的能力所能達到的限度,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能解決,不過你們盡力而為吧。”實驗的結果是,第一組完成作業的人數為50%,第二組為80%,第三組還不到30%,第二組與第三組成績差異懸殊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有無自信心。自信心對人們實踐作用如此重要,難怪有人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自信的人能正確評價自己的長相、氣質、能力和性格,有樂觀的情緒體驗,頑強的意誌行為,會積極投入競爭性的活動之中,努力爭取成功,即使失敗也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會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而是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爭取下一次成功。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各方麵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感到處處不如人,經常體驗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情緒體驗。自卑的人由於低估自己的能力,擔心失敗,對於競爭性的行動精力投入不夠,動力不足,結果常常遭受失敗。自卑的人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影響到不能很好地表現自己的能力,逐漸離群索居,不願與人交往而發展成為孤獨的自我封閉之人。長期的自卑心理還會引起生理上的不良改變,而生理上的疾患又會反過來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是天生的嗎?自信心僅僅屬於相貌出眾之人或才華橫溢的傑出人物?自信心或自卑心理是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在主體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身心的殘疾、相貌的醜陋、能力的缺乏、學習的失敗等等作為一種挫折情境,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外部誘因。而主體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歸因,則是自信或自卑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經常遭受挫折和失敗的人,容易產生自卑感。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研究發現,當狗受到無法逃避的電擊時,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而變得泄氣馴服。以後,即使把狗放在容易逃脫電擊的地方,它們也不逃。這一實驗表明,人如果在遭受屢次失敗後,也會開始懷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而變得泄氣和自卑。
人的自信與自卑心理是後天形成的,當然也是可以改變的。社會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女大學生因為長得又醜又胖而非常自卑,心理學家讓她班裏的男同學主動地向她獻殷勤,請姑娘去參加舞會,或外出遊玩,結果這位醜姑娘在受到年輕男性的鼓勵後整個精神狀態出現大變樣,人變得樂觀開朗,而且外形好像也變得可愛了許多。那麼,怎樣超越自卑,培養自信呢?
1、克服認知偏見,正確評價自己
有自卑感的人,多半不善於尋找自己的優勢,因某方麵的缺陷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妄自菲薄,以至失去前進的勇氣。因此,必須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缺點,更要看到長處,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不足,減少自責的挑剔,克服心理束縛。馬克思說過:“偉人之所以偉大,那是因為你還跪著。”既然這樣,那就勇敢地站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吧!
2、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樹立“人無完人”的觀念,悅納自己的一切,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於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要為之陷入人生苦海而不能自拔,悲觀歎氣不能改變任何現實,隻會使人生更痛苦。正如拜倫所說:“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3、實事求是的自我設計
古語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選擇目標時要揚長避短,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騖遠,要盡量避免遭受挫折和失敗。對於自信心不足的人,不要放棄成功的機會,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要力圖把握,因為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治愈自卑的有效措施。
4、學會自我補償
聾人尤聰,盲人尤明,這是生理缺陷的補償。腦子差的人不必自愧不如人,要牢記“勤能補拙”說,這是一種自我補償。另一種心理補償則是充分認識和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避免不足,以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效。常言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成功的模式是各種各樣的,不必非去擠那“獨木橋”。
5、積極的自我暗示
有一種風行美國的被稱作“60秒PR法”的遊戲。“PR”是英語“自豪”的縮寫。“60秒PR法”總的意思是每天花60秒鍾,以講演的形式簡潔地描述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以及自己應達到的成功目標。這種方法使人對人生充滿信心,懷著希望樂觀地走向未來。這種方法的原理實際上是利用短短的時間,對自己進行自我讚美和鼓勵,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60秒PR法”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一種自我鼓勵,是喚醒自信和自尊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使你向沮喪自卑告別,你何不試一試呢?
6、學會正確的行為歸因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渴望鮮花、掌聲和喝彩,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因其心靈的脆弱尤其需要外界的獎賞,可他們卻常常得不到。怎樣才能使脆弱的心靈變得堅強自信呢?人應該學會自我保護,人要為自己喝彩。心理學的歸因理論認為,人們常用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等四個原因來解釋自己行為的結果。研究表明,自信的人總是把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強和付出了努力,把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或者是運氣不佳和任務太難。而缺乏自信的人正好與此相反。因此,自卑的人應學習正確的歸因模式,即學會自信之人的歸因模式。
第六節 不良性格的危害與矯正
人的性格的發展、完善並非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坎坷而曲折的,其間充滿了險阻和辛酸。由於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內心在遭受了各種挫折和動蕩之後,對性格的形成也產生了不利的衝擊,導致了不健康的態度和行為習慣。
大學生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良性格特征,這些特征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等活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嚴重者因此而中斷了學業。這些不良性格特征應引起大學師生、教育研究人員、心理谘詢人員的高度重視。本節將重點討論不良性格及其危害,並相應提出一些改善措施和建議。
一、不良性格的含義
這裏所說的不良性格是介於健康性格與變態性格之間的一種性格狀態,表現為性格發展的不良傾向。這種不良性格不像變態性格那樣嚴重幹擾了個人正常的心理機能和行為,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個體的合理而健康的生活受到了損害,因而必須進行矯正和改變。
1、變態性格的特點與類型
變態性格也稱性格障礙,是指性格的特征顯著偏離正常,從而使個體形成了特有的異常行為模式,不能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具有變態性格的人與周圍社會環境之間是不協調的。他們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自己的親人發生衝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和群眾或同事友好相處;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經常玩忽職守,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做出擾亂他人和危害社會的行為。
(1)變態性格的特點
①一般沒有神經係統解剖生理學上的病變。
②意識、認識能力、智力一般沒有障礙或異常。
③患者一般能處理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務,能理解自己的行為後果,也能理解社會對自身行為後果的評價。但是,由於對自己的性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訓並加以糾正,故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④變態性格具有相對穩定性,一經形成,較難改變。
(2)變態性格的類型
①分裂型:表現為過分內向、孤僻、怪異、退縮、沉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
②偏執型:表現為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報複心強,暴躁。
③循環型:表現為情緒控製力差,波蕩起伏,或過度興奮或極端抑鬱。
④反社會型或悖德型:情緒不穩定,易衝動,攻擊性強,對社會不滿、抱怨,自我中心,不顧他人痛苦和社會損失,常和紀律、社會規範對抗。
⑤癔病型:矯揉造作、誇張、神經質,暗示性和依賴性強,情緒不穩定。
⑥強迫型:刻板保守,吹毛求疵,苛求,常有不安全感,缺乏行為的自信。
⑦爆發型:常因小事而突然爆發強烈的情緒反應,行為衝動,難以自控,缺乏耐心和自製力。
⑧依賴型:自卑,缺乏獨立性,消極悲觀,感到無助、無能和精力缺乏。
⑨戲劇型:言行誇張,如同演戲,極力追求強烈體驗,愛出風頭,情緒不穩定,有“大驚小怪”傾向。
2、如何對待不良性格
(1)不要輕易地將不良性格“標簽”為變態性格
一些不太懂得心理衛生的人在見到性格不良傾向時,容易給別人戴上“變態”的帽子。如發現某人有猜疑的傾向時就將他歸結為“偏執狂”;某人表現出暴躁、固執的行為特點時就將他評定為“躁狂型”等等。這些現象在大學生中屢見不鮮,給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
(2)不要輕視不良性格的影響
一些人對不良性格傾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這隻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之處,不必勞神費力地去加以克服和糾正;另一方麵,也有些人意識到了自身性格的缺陷,但卻苦於無從下手,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對策,結果就對自己失去信心,隻好任其發展了。這種消極、悲觀的態度同樣使不良性格繼續影響生活和交往,進而對學習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3)積極對待不良性格傾向,努力克服不良傾向
主動調節自身的性格特征,這是對待不良性格的正確態度。對別人或自身的不良性格要理解並使之向有利的方麵轉化。例如悲觀的人往往能透徹地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麵,這有利於客觀地處理事物,因此要善於利用這個長處,同時逐步引導其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麵,這樣就能全麵而客觀地把握事物和自身。
二、不良性格的危害
性格是人的心理行為的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對外界刺激的態度和反應方式,個人的行為反應又影響到自身的各種機體狀態,因而性格影響著個人的身心健康、活動效率及社會適應狀況。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許多疾病是由於易激起人情緒反應的各種強烈的社會因素造成的,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跟人的不良性格有關係。許多身心疾病都有相應的性格特征模式,這種性格特征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生成、促進、催化的作用。例如,哮喘患者多有過分依賴、順從、膽小、好幻想、缺乏自信、難以忍受挫折等性格特征;而具有矛盾、強迫性、吝嗇、聽話、抑鬱特征的人容易得結腸炎、胃潰瘍等疾病。
不良性格不僅能對身體機能產生影響,還能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產生不利影響。
1、對學習的影響
學習是一種艱辛的腦力勞動,需要穩定持久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由於不良性格者很難具備正常學習所必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此,必然會使學習受到不良影響。
不良性格對學習的影響在大學低年級學生身上表現尤為明顯。有這樣一個高校學生,他在中學時期就膽怯、孤僻、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主動性,而大學要求學生有主動而獨立性的思考,要善於和同學討論和交流思想及看法,要有靈活而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但他的不良性格導致他不能適應這種學習,結果他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下降,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接著導致了社會交往退縮症,不願參加各種活動,最終不得不選擇退學的道路。
事實表明,良好的性格因素,如獨立性、自信心、勤奮、踏實、堅韌、創新精神、樂觀、合作精神等,能極大地促進大學生成才;相反,無資聰穎的大學生可能因種種不良性格的影響而一事無成。
2、對生活的影響
不良性格對生活產生著廣泛的影響。從飲食到個人衛生,從起居到個人衣著,都可能受不良性格的影響。例如,一個有拖拉性格的大學生,可能在個人衛生方麵不夠勤快,不能及時洗衣、打掃,結果影響了健康和環境衛生。而一個急躁的人,其飲食受到影響,易導致消化不良等腸胃疾病,其個人言行舉止顯得粗魯而易傷人。
3、對交往的影響
不良性格對大學生的社交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性情開朗熱情,為人誠懇、尊重他人、富於同情心的學生,大多能很好地適應各種社會交往,比較容易得到群體和他人的接納、歡迎和幫助。相反,為人虛偽、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猜疑、報複、固執等不良性格傾向,會使他人在與之交往中產生不安全,緊張、不信任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