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不良性格有了全麵理解之後,我們在下文具體介紹幾種常見的不良性格類型,並提出一些較具體的建議和措施。
三、不良性格的類型及其矯正
據專家調查表明,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性格傾向,限於篇幅,在此著重分析A型性格、自卑、急躁、狹隘、猜疑、害羞、惰性、優柔寡斷等不良性格傾向。
1、A型性格
所謂A型性格,是指具有以下性格特征的人:好勝爭強;急躁易怒,缺乏耐心;常有時間緊迫感,行動匆忙,總想一心二用或多用;事無巨細,必要躬親;說話坦率,言辭易得罪人;習慣於指手劃腳,給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覺。與A型性格相反的行為特征稱為B型性格,其典型特征為:安於現狀,不好與人競爭;主動性、進取心不強;悠閑自在,無時間緊迫感,做事不慌不忙;遇事從容不迫,耐心沉著;喜娛樂而無好勝心;無敵意,不具攻擊性等等。
A型性格的人常處於緊張、急躁、忙亂狀態,情緒反應強烈,容易患失眠、頭痛,影響消化係統功能,易患心血管疾病等。那麼如何矯正A型性格呢?
矯正A型性格,首先要對A型性格有個客觀而科學的態度和看法。A型性格有利也有弊。一方麵,A型性格者積極進取,富於競爭意識,講效率,能充分利用時間並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坦誠直率的性格特征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有助於個人事業的成功和潛力的發揮,同時還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但是另一方麵,A型性格者過於緊張、急躁,情緒起伏大,在生活中心理壓力過大,造成較長時間的應激狀態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及學習和工作。所以,對待A型性格要揚長避短,避緊張之短,吸收B型性格之精華,及時地調整、放鬆自己,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序。
為了有效地矯正A型性格,心理衛生專家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議:
(1)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集中精力為此而奮鬥,不要去追求那些未必值得擁有的東西。
(2)放棄自己要做一個超人的企圖,勇於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要信任別人,相信別人能做好各項工作。
(3)盡量淡化榮譽、成就觀念,要注意學習、生活、工作的和諧,注重生活的質量和體驗。
(4)培養藝術修養,經常聽音樂、看電影,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增強生活的藝術情調。
(5)在時間安排上要井然有序而留有餘地,要從容不迫,踏實穩健地去幹每件事;同時不以數量多寡來衡量成績,要講究工作的質量。
(6)要主動控製、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爭論和衝突,要以幽默的態度去化解生活中的波折,培養寬容、廣博的胸懷。
(7)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把別人幹著的事搶過來,要耐心地加以指點和幫助,對別人要多加以鼓勵和讚賞。
(8)有目的地利用機會培養自己的耐心和悠閑感,比如排隊、逛公園等。
(9)多交一些知心朋友,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多與朋友交流內心的真切感覺。
2、自卑
自卑怯懦、缺乏自信是心理抑鬱、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很怕在別人麵前做事,該說的話到了嘴邊就梗塞住,怕同學恥笑,自我感覺在一切方麵都不如別人,並伴隨著對前途的渺茫、失望感。
自卑性格者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又同個人失敗、落後的現實相衝突,矛盾衝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自尊心得不到滿足便轉化為自卑。有一個相貌不太好的女大學生,中學時刻苦學習,成績優良,考上大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太受人喜歡,加上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成績直線下降,結果原本在中學建立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使她的許多理想都落空了,自尊轉化為自卑,變得憂鬱、孤僻、抱怨和煩躁,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交往。
自卑的人往往有挫折的經曆。挫折的來源可能是自身的體格和長相,童年的不幸遭遇,學習成績差,挨老師批評,青年時期找不到異性朋友等等。這些挫折長期積壓就會使人喪失自信,導致自卑。要克服和矯正自卑心理,就必須重建自信,樹立自尊、自愛的心態。這裏提出以下建議:
(1)首先要科學地對待遺傳素質。要在固有的遺傳的基礎上加強鍛煉,修煉性情,培養自己怡人、坦誠的氣度,加強內心的修養,即所謂“內秀”。如果樹立起對自己的相貌及體格的健康的自我意識,就會在別人麵前表現出大方、自信、樂觀向上的精神麵貌來,就會贏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
(2)要強化自己的優點,客觀地“自我欣賞”,多珍惜和回憶生活中的愉快體驗和心情。要將美好的情緒自由地表達出來,祛除不幸的挫折體驗。
(3)要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多與豁達開朗、見解新穎的人交往,學習別人的良好性格。
(4)培養新穎的生活方式。自卑的人對新的模式采取拒絕的防禦方式,隻有大膽嚐試生活變化的滋味,才能發現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
3、急躁
急躁主要表現為冒失、莽撞、不沉著穩健,遇事不冷靜,做事急於求成,解決問題不深入細致,隻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結果半途而廢。急躁者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禍及他人。急躁者大多缺乏耐心、細致、嚴謹、恒心和毅力,因而可能給學習、生活、交往帶來不少麻煩。
要克服急躁的性格,須注意以下幾點:
(1)遇事三思而後行。在做出行動之前要多沉思,耐心地從多角度度考慮,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急著行動。
(2)及時反躬自問。在做出決定後,每做完一件事要及時反省檢查,吸取經驗教訓,再製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進,否則欲速則不達,甚至還會前功盡棄。
(3)從容不迫、鍥而不舍。急躁者既無從容之態又無剛毅之心。為了克服急躁的毛病,必須在學習、生活中同自己急躁的行為抗爭,有意識地培養嚴謹、自製、有條理、有恒心的優良性格。正如古希臘思想家比阿斯曾說的,“要從容地著手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
4、狹隘
大學生中常有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好嫉妒、好挑剔、鑽牛角尖而容不得人的現象,這就是狹隘的性格表現。狹隘的人往往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之言,按照自己固有的框框、模式去批評、抱怨他人的言行,沒有廣博的胸懷。狹隘的人方法單一,思路狹窄,態度、觀點極端,因而不能取得好成績;在交往中容易傷害他人感情,使人際關係惡化;狹隘還給自己帶來無端的煩惱,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矯正狹隘的不良性格,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嚐試擺脫以“我”為中心的態度和思維模式,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周圍的世界,設身處地去理解、體會他人的言行、態度。
(2)要善於悅納異己和並不喜歡的事物,要培養宛如海洋、天空一樣的寬闊胸懷,要體會個人自身的渺小,這樣才能胸懷坦蕩而能容天地。
(3)要博學廣聞。一個努力學習、知識淵博、經曆豐富的青年就不會固守狹隘的偏見,就能高瞻遠矚,放眼看四方。
(4)在處理具體事務上要學會寬容,要學會以同情、博愛的態度對待他人和解決問題。
5、猜疑
我國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諷刺了那種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的同學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於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是極大的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任務之一。
下麵我們提供一些消除猜疑心理的建議:
(1)樹立坦蕩無私的心態。人們常說“做賊心虛”,就是說自己內心不坦蕩就會心懷鬼胎而猜疑他人;隻有“心地無私”,才能“天地寬”,這樣對他人及周圍的事情才會看得比較自然。
(2)要拋棄成見和自我暗示,為此要學會客觀而辯證地看待他人和自己,運用事實來消除成見和驅除自我暗示。
(3)要同別人交心通氣,開誠布公,同時要寬以待人,信任他人,這樣才會消除隔閡、疑惑,增進友情和信任感。
(4)產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猜疑有道理時,你因為做好了準備而免受其害;而當這種猜疑毫無道理時,就可以避免誤會好人。
希望大學生朋友們能撥開心頭的疑雲,摘下有色眼鏡,將愛和信任撒向人間。
6、害羞
害羞,是人們情感的隱含流露。它如同戲曲、電影中的潛台詞,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平添幾分可愛。但不適當和習慣性的害羞會阻撓人們進行積極的交往,妨礙友情的發展,還會影響個人才智的發揮,害羞還會導致壓抑、焦慮、孤僻、自卑等不良心態。
害羞在大學生中有一定的表現。例如,有的平時侃侃而談,而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時卻手足無措;有的見到異性同學渾身不自在;有的見到老師慌恐不安,不敢發表意見。
害羞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家庭、學校和工作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害羞心理在青少年時期最為突出。因為人進入青少年期,自我意識成熟,逐漸重視“自我形象”。大學生正處於這種自我意識高度發展的時期。此時,注重自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產生了強烈的自尊心。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時又經常擔心,懷疑自己能否得到承認和尊重。這種心理狀態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就怕被人恥笑,因而表現得不自然,心跳、臉紅、靦腆甚至怯場。久而久之就會羞於與他人交往,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
造成害羞的另一個原因是膽小被動,謹小慎微。在生活中總是考慮不要導致失敗,說話做事縮小縮腳,總怕出錯被人議論,這樣就會坐立不安、神經緊張、焦慮,而錯過機會後又懊悔、自責。另外害羞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中受了挫折而自暴自棄,感到再也抬不起頭來,羞於再與人交往,實際上是喪失自信的結果。
要戰勝害羞心理,需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放下思想包袱,認識到人不可能處處完善、事事正確,即使錯了,可作前車之鑒;失敗了,也可作為以後成功之母。流利的口齒,聰明的才智,都是在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2)要樹立自信心,要看到自己的優點,要堅信自己的觀點、意見會對別人有所啟迪,相信自己的言行會有積極作用。美國心理學家J、奇克和W、利布曼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在社交場合的行為舉止的錄像帶,發現那些自認為自己舉止很可笑而怕羞的大學生,他們的言行並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差。所以,害羞者要相信自己的知識、才能、儀表並不比他人差。
(3)要大膽說出第一句話,敢於邁出第一步。要敢於在生活中鍛煉自己,膽量和能力都是鍛煉的結果。在你邁出第一步後,你就會感到這道障礙還是能克服的,你就會增強自信心,害羞的堅壁就被戳穿了,你就會在積極活動的成功中受到鼓舞。
(4)適當進行放鬆訓練和行為訓練,如做深呼吸,使自己鎮靜下來;遇上開會,盡量主動地舉手提問;主動和異性交談、接觸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一方麵鍛煉了自己,另一方麵也學會了交往的技巧。
7、惰性
《顏氏家訓》說:“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惰性往往是許多大學生虛度時光、碌碌無為的性格因素。惰性集中表現為拖拉,就是說可以完成的事不立即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許多大學生奉行“今天不為待明朝,車到山前必有路”。結果,事情沒做多少,青春年華卻在這無休止的拖拉中流逝殆盡了。
“業精於勤荒於嬉。”產生惰性的首要原因就是試圖逃避困難的事,圖安逸,怕艱苦,積習成性。人一旦長期躲避艱辛的工作,就會形成習慣,而習慣就會發展成不良性格傾向。
產生惰性的第二個原因是和對時間的估價有關的。某些大學生總以為今天短而明天長,今天事多,明天事少,殊不知今天和明天是個相對概念,再說明天事不一定少,可能有意料之外的事。因此把今天應當完成或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是不明智的。
造成惰性的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心裏頭緒太多,目標不明確,無從下手,缺乏應有的計劃性和條理性,結果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似乎很忙,實際上沒有忙到點子上,做了許多“無用功”,造成心理的疲憊,於是幹脆就啥也不做,任時光流逝。
惰性影響學習、工作的效率,還能滋生急躁、焦慮的情緒,結果心事重重,放心不下,妨礙了其他工作的進行。因此惰性與成就是無緣的。
當今信息社會,瞬息萬變,日新月異,崇尚競爭和效率,贏得時間就是贏得了更多的機會,獲得了更多的主動權,從而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時間就是生命,就是效率”便是最好的寫照。
那麼如何戰勝和超越惰性呢?
克服惰性,首先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有惰性的不良性格,繼而要看到惰性的危害性。這些是戰勝惰性的出發點。可想而知,一個連惰性及其危害都一無所知的人怎麼能克服惰性呢?其次,要找出惰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現和產生的主要原因,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第三,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地安排時間,製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說幹就幹,大計劃、小安排結合,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在學習工作中要經常以內部言語的刺激提醒自己講效率、講速度。第四,今日事,今日畢,有意識地敦促自己立即將拖著、欠著的可立即完成的事幹完,這樣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做下麵的事,這樣的訓練就會逐步動搖惰性存在的基礎,最終將惰性的陰影一掃而光。
8、優柔寡斷
有些大學生遇事不能自主,老是猶豫徘徊,缺乏決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優柔寡斷的人在處理事務時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在各種動機和目的之間搖擺不定,遲遲不能做出取舍。許多大學生,在小至選擇課程,確定節日活動計劃,大至選擇畢業去向,確定論文題目等等事情上,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結果錯失良機,浪費光陰。
造成優柔寡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主觀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獨立性,社會經驗不足,洞察力不高,把握不住大局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另外就是自信心不足,不敢為自己的決斷可能產生的後果承擔責任。客觀方麵主要是外部事物對當事人都具有一定的價值,當事人對兩者都有較強的動機,結果在取舍上產生了矛盾衝突,就反複權衡得失,這時便出現了優柔寡斷的行為。
要克服優柔寡斷,關鍵是要培養決策能力,學會獨立地處理問題。要多參與社會生活實踐,提高預見力,增強自信和勇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鍛煉自己:
(1)拓寬知識麵,擴大信息量,辯證地、全麵地分析和處理問題。如果你有足夠的知識、才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使遇上棘手的兩難問題,也能作出決策。
(2)多參加社會實踐,增強預見力和洞察力。一個社會經驗豐富,能看清形勢,有敏銳觀察力的人便會迅速果斷地處理生活中複雜的事物,確定自己的選擇方向。
(3)從日常小事做起,培養果斷的性格。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性,學會獨立完成複雜的事情,逐步實現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通過製定計劃(如學習計劃、專題研究計劃、體育鍛煉計劃等)並強迫自己去執行,來培養個人意誌的堅韌性和自我控製力。通過這些活動,自己的意誌就會堅定,自信心也會得到增強。
(4)培養良好的心境。心境不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也是導致優柔寡斷的原因。要培養樂觀、開朗的心境,丟掉患得患失等思想包袱,遇事心平氣和,頭腦清醒,敢做敢為,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優柔寡斷的性格就會隨之而去。四、幾種常見不良社會性格的分析
1、嫉妒
“嫉妒會使人失去心態的平衡,會使人失去抑製力、判斷力,會使人失去良知和教養,會使人變得瘋狂,尤其當人患上了‘東方式的紅眼病’時,更是這樣。”
1996年的煤介刊登了一條新聞:北京一名牌大學同係、同專業的兩位同窗好友,托福成績都優良,都報考美國研究生,相互共用通訊網絡。一日,一人利用網絡得知其友被美國一所大學錄取,出於某種‘複雜的心理’,不僅不告知其友,反假其友之名通知美國大學不去讀書了。等其友知道自己被美國大學錄取,然規定的上學時間已被錯過,該同學痛失去美國的良機。於是,兩人就在法庭上“相見”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它就是嫉妒,是人類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何謂嫉妒?當一個人發現其他人在某些方麵(如金錢、才能、地位甚至愛情等)要比自己強時,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感受,如難受、不舒服、煩惱、痛苦、怨恨,從而竭力想超過他人,甚至破壞他人的優越狀態。
嫉妒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原始的、簡單的心理(如幼兒的嫉妒),也可表現為一種複雜的、高級的心理(如政治家之間因嫉妒而產生的“廝殺”)。
英國學者波普也說:“對心胸卑鄙的人來說,他是嫉妒奴隸:對有學問、有氣質的人而言,嫉妒卻化為競爭心。”對有人而言,嫉妒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如有的人因嫉妒而不服對這些人來說,嫉妒心理轉化為一種競爭心理。但是,對那些心態不很政黨的人(不一定都是“小人”)來說,它所表現的則是一種非常消極的、破壞性的力量。如曹操的兒子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反映的就是曹植對其兄曹否丕於心胸狹窄、忌賢妒能,千方百計地想致自己於死地的一種不滿、憤憾的心理。
不管怎麼說,大凡隻要是人,甚至一些被人尊敬的人,似乎或多或少都會有那麼一點嫉妒心理的。譬如,戰國春秋時代兩位兵法大家:孫臏和龐涓,人是同學,相互非常了解,交誼也極深,後來龐渭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將知自己之才能遠不如孫臏為嫉妒心理(當然,不僅僅是嫉妒心理)所驅使,也不顧同窗多年之友情,竟將孫臏騙來割去了他的雙膝,實在駭人聽聞。
所以,著名學者培根對嫉妒作了這樣的評價:“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頑強、最持久的了。”
既然嫉妒之心與生俱來,那麼,作為人類一種的中國人,當然是不會缺乏這種嫉妒心理的。但是,其嫉妒心理表現的內容、特點、方式及其產生的原因,卻並不完全相同於其他國家的人。”
因此,聰明的中國人發明了一個新的、形象的概念——“紅眼病”,來描繪人的嫉妒心。
“紅眼病”本叫天行赤眼,屬急性傳染病,一人突發,便在廣眾之中急性傳染開來。患者眼紅赤疼痛,痛癢交加,沙澀羞明,目不能睜,眼眶黏稠,有的還流出淡紅血淚並伴有發燒頭痛,苦不堪言。
於是,“紅眼病”便成了嫉妒的俗稱。中國人的智慧的確夠用,再恰當不過的了,“紅眼病”這個詞比普通意義上的嫉妒心理更勝一籌。含有流行、惡性發展的意義,而且更高明的是,指出了它的“社會病理性”。
為什麼?
因為“紅眼病”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病”、“高發病”了。在我們這個社會裏,幾乎每一個層次的人都會患上這種“紅眼病”,其人數之多,之普遍,著實會使人們大吃一驚的。
因為“紅眼病”不僅具有“高發”的特征,而且還具有“突發”的性質。隻要社會一有“風吹草動”,隻要哪個單位(群體)一有“利益的調整”,隻要哪個個人有所“輕舉妄動”,那麼,有不少人立即就會將發了紅的眼睛死死地瞪著他、盯著他、瞄著他,一副“變態”的樣子,看起來著實可怕。
因為“紅眼病”急性發作的結果,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那種原始的、簡單的甚至還包含一點某種驅動人們積極進取的功能,它所剩下的隻是赤裸裸的人類本性的劣根性:彼此之間惡狠狠地、你死我活地攻擊、爭鬥和殘殺。
不少患“紅眼病”的人的“邏輯思維”是這樣的:
你現在不是比我強嗎?是的,我承認,你的確比我強。
因此,我的心裏就是不好受。你總不能不讓我產生難受心理吧。(至於我為什麼要難受?連我自己也說不出來,也許這就是人的一種“本能”)
但是,你為什麼要比我強呢?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提得有點不講道理,但是,我就是要提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得了‘強迫症’。
因為我的心理不平衡,我就有理由要將你拉下來,否則我的心理怎能恢複平衡!
因此,即使我自己上不去,也要把你搞下去;即使搞不掉你,也得將你臭一臭,哪能讓你如此一帆風順,如此春風得意呢!
至於采用什麼將你搞下台或者將你‘臭一臭’,那是我的‘自由’了,什麼樣的方法都可以,管它是道德的不道德的、合法的非法的,最重要的是能達到目的就可以。
正因為“紅眼病”是按照這種“邏輯進行的,因此它的“流行”便構成了威脅社會前進、發展的一種勢力。
“紅眼病”是社會的惰性力量的一種特殊表現。
那麼,哪些人最容易患上“紅眼病”呢?
虛榮心極強的人容易產生“紅眼病”。這些人輕浮而又愛麵子,他人的發展對他來說似乎就是對他尊嚴的一種“侮辱”因而一個勁地貶抑、損害他人。
心胸狹窄的人容易患上“紅眼病”。這些人心眼小得要命,目光短得出奇,一看到他人過得稍好一點,就難受得要死,於是千方百計地想貶低他人,損他人一點,自己就好受一點,犯起“紅眼病”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