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人容易犯“紅眼病”。這類人的占有欲望特別強烈,期望值特別高,不管自己想占有的東西是不是應該屬於自己,也不考慮憑借自己的本領能不能實現,隻是一個勁兒地想獲得、獵取,一旦發現他人占有了自己想占有的東西以後,就渾身地不舒服、難受,犯起“紅眼病”來了。
欲想稱王稱霸的人容易犯“紅眼病”。這類人是徹底地“當官迷”,權欲、自我顯示欲特別強烈,整天就想往上爬,想“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總希望他人“俯首稱臣”,聽命於自己。這種人一旦發現他人以自己的業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或者改變了現有的“均勢”,就感到極大地不自在,於是本能地犯起“紅眼病”來了。
還有一種人不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而是靠關係,、靠權術、靠整人上台的,而且上台以後,自己的政績不多,本人又嚐到了當官的“甜頭”,因而處心積慮保官,一旦發現他人的才能長於、優於自己,對自己構成威脅時,就犯起“紅眼病”來了。
此外,以下類型的人容易犯“紅眼病”:
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又恐怕自己的部下超過自己者,容易犯“紅眼病”。
思想方法偏執,但又“夜郎自大”、惟我獨尊者,容易犯“紅眼病”。
好勝心過盛、競爭心理過強,但是其動機不純者,容易犯“紅眼病”。
誠如莎士比亞所說:“嫉妒是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在“紅眼病”這種消極心理的愚弄下,必然會產生消極的社會行為。
那麼,犯了“紅眼病”的人會采取什麼樣的危害於他人的行為呢?
(1)是想法設法貶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想方設法抹殺他人的成果。明明是黑的,他卻說是白的;明明獲得的成果有十條,他卻隻說二三條;明明他人獲得的成果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性,他卻大指特指應用的局限性。總之,誠如黑格爾所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以此來使自己的心理獲得“平衡”。
(2)是想方設法算計他人。這類人整人很有一套本領,當他發現從正麵無法抹掉他人的成果時,於是就通過搜集他人的“隱私”的方法將他人整倒、搞臭。最最常見的是所謂的“男女關係”、“生活作風”之類的“桃色新聞”等等,一時之內,搞得滿城風雨,將他所嫉妒的人搞得狼狽不堪。有的蠻有才氣的人,並沒有失敗在自己的事業上,然而卻慘敗於被“紅眼病者”發布的莫須有的“秘聞”中。
(3)是想方設法地整倒、告倒被嫉妒的人。對於有的“紅眼病”人來說,也不知從哪兒來的一股子邪勁,上躥下跳,到處找領導,到處寫黑信,寫匿名信,反正他有的是時間,郵資也很便宜,一封信,隻需要5角錢,不管是真的、假的,也不管是道聽途說的,都統統列上,“罪狀”幾十條,每一條都“精心加工”,認真地“上綱上線”,哪一條的成立,都可將他人置於死地。碰到個糊塗的或過於“認真”的,或本身就有嫉賢妒能毛病的上級,於是便認假的為真的,一查就查它個把年,盡管最後都落實不了,但是,對這些人來說,因為將被嫉妒者錯過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和“關鍵時刻”,目的終算達到了。於是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裏偷偷地發出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的陰笑。
(4)是當發現所有的手段都使盡,都無效時,往往會赤膊上陳,“火燒”對方,或是像潑婦罵街似地咒罵對方,或是在群眾麵前公開地散布流言蜚語,或是在神聖的黨的會議上來一個“缺席審判”或“突然襲擊”。這時的他,似乎大有“豁出去”的那股子勁,他也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最壞的結果不就是“兩敗俱傷”嗎?反正他已經是“一無所有”的了。
當然最為嚴重的是:在強烈嫉妒心理的驅使下,失去了理智,使用暴力對他人進行傷害性的人身襲擊。在刑事案件犯罪者中也不乏那些因嫉妒犯罪殺人、毀容的案件。這些人,隻是當案發以後構成了嚴重的惡果,受到了法律的嚴懲才會清醒過來,但是,此時為時已晚矣。
那麼,應該如何對待“紅眼病”呢?
第一,必須要充分認識當今社會流行的“紅眼病”對社會、對群體、對他人和對自身的危害作用。
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紅眼病”之所以能“流行”,說明我們國民的民族素質還不高,那種狹隘保守、目光短淺、因循守舊、懶於思索和害怕變革的心理還在作怪。如果我們不下大力根除國民性中諸如“紅眼病”之類的劣根性,那麼,先進的得不到發揚,落後的卻反而得到了鼓勵,如此這般,我們的社會怎能得到很快的發展呢?
對群體來說,必須看到“紅眼病”對群體建設、發展的破壞作用。“紅眼病”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分裂,造成群體之間的不和與衝突,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傾軋、猜疑和互不信任,造成山頭主義、宗派主義的惡性發展。因此,隻要“紅眼病”不得到徹底的消除,那麼,是無法使我們的群體目標一致起來的。
對他人來說,“紅眼病”的急性發展必然造成對他人(尤其是有才之人)的傷害。他們莫名其妙地受到攻擊、誹謗、諷刺和挖苦,在個人的名譽上、人格上受到誣陷和損害,使他們有才用不上,有能力發揮不出,有的人就在這種舊的習慣勢力的摧殘下,變得胸無大誌、墨守成規、缺乏上進心和進取精神了。因此,隻要我們的社會不徹底根除“紅眼病”,那麼,大量的優秀人才是不會順當地脫穎而出的。
對那些犯了“紅眼病”的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巴爾紮克曾經這樣說過:“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為痛苦,因為別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將使他痛苦萬分。”這些人整天因嫉妒他人的長處而得不到內心的平衡,而且還要經常捉摸如何“算計”他人,又自知這種心理不得人心,要千方百計地進行偽裝和掩飾,有時又要為“算計”他人不成而“痛心”,更為“不幸”的是:一旦其卑劣的手段被他人識破受到公眾指責時,更使自己寢食不安,產生嚴重心理後果。一般來說,犯“紅眼病”的人容易產生諸如頭痛、氣短、氣悶、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壓等身心症狀。
第二,作為“紅眼病”的“病人”,在認識“紅眼病”危害性的基礎上,應該有意識地對自己的不健康心理進行自我調適。
要使自己的心胸開闊一點。要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不一定時時、處處都要顯得比別人更高明、更有能耐。一般來說,那些氣量小、性格狹窄的人容易患上嫉妒心理的。
不要利欲過大。明代黃道周在《黃忠端以全集、性無嫉妒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嫉妒生於利欲,而不生於賢美。”的確是那樣。一個人如果是什麼都想要沾一點,什麼都想要往自己的口袋裏裝一點,那麼,這類人的嫉妒心肯定是低不了的。因此,對付嫉妒之心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有意地壓製一點自己的利欲。
要少一點虛榮心。大學者培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凡是輕浮與虛榮而事事好勝的人,常是善嫉妨的。有的人為什麼當同事取得了成功時心裏就特別難受?原因之一,就是自己“麵子”下不來,感到自己無能,“麵子”上受不了。這類人的嫉妒就是起源於強烈的虛榮。
要減少自己一點齷齪心理。有的人小市民心態很強烈,很自私,因為無法補救自己的缺憾,便整天地想算計比他強的人,損毀比他有能耐的人。無德之人常嫉有德之人這是一般規律。因而增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方法。
要學會一點克製和忍耐。一般來說,嫉妒心理越強烈的人其內心越是非常之痛苦、非常之恨、非常之恐懼的。但是,又因為克製不了這種消極情緒,經常會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舉動來。對這樣的人來說,首先要學會忍耐,對自己作情緒上的控製,避免作出那些最終有損於自己的行為來。
建議學一點“科學競爭法”:“我不如你,這是現實,但是,我可以努力,增強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本領,在不久的將來超過你。”這才是現代人應有的文明。
總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種包含有嫉妒心理的現象,的確是一種危害人類靈魂的“黃疸病”。
2、執拗
“過於相信自己,什麼都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辦事的人,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少的煩惱和遺恨,有時是終身性的。”
“執拗”這兩個字,指的是固執己見,僵化,頑固,認死理,一摸黑走到底,永不回頭。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有對問題認識不全麵、固執己見、死抱著自己觀點不放的時候,即頑固的時候,這也是人為什麼會犯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個人有那麼一點偏執的勁,是並不奇怪的。
但是,如果將這一特點發展到了極端,又會怎麼樣呢?
我想,那就很不好了。一般來說,他人是不怎麼太容易接受這樣的人的,對這些人來說,也沒有多少益處的。我就以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中的一個人們都比較熟悉的人物王婭茹作為一個典型,進行具體的剖析。
眾所周知,《渴望》在社會中引起了巨大的、熱烈的反響。其原因之一是,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原型)在現實生活中都似乎能找得到,離得我們很近,不假,看起來就很親切。他(她)們的確是“人”,有的地方,當然不乏藝術的誇張,然而人們還是能夠真誠地接受它的。
醫生王婭茹是《渴望》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觀眾喜歡看、喜歡評的一個人物。她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在知識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她那“特殊的生活道路”,卻形成了她特有的人格特征:在現實的生活中,像王婭茹那樣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的人物,那種固執、孤獨、有時看破人生的心理,那種特有的冷漠,有時還表現為沒有一點感情的待人接物態度,那種古怪、與常人不同的思想方法,那種有時表現出一種毫不講理的行為表現,可以說是有代表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眾倒是“挺喜歡”、“挺同情”王婭茹這個人物的。
為什麼?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像王婭茹這樣有“自我執拗性”心理障礙的人是不乏其人的。剖析王婭茹的“自我執拗性”心理障礙的表現、產生原因以及如何“矯治”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那麼,王婭茹的“自我執拗性”這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1)是推理的極端性。
這種極端性,表現在王婭茹“立論後的推理”上。她的“推理”,都是些“歪理”,都是一般人們所想不出來的道理。例如,在父親落實政策、重新搬回王家大樓時,卻偏偏不讓小芳隨她母親慧芳一起回家,理由是小芳太吵,為了父親的身體。結果呢?引發了王滬生與慧芳一家的分離。劇中王婭茹的大部分的“推理”都帶有一定的荒謬性,有的看起來很可笑,然而,在她的那種不正常的心態作用下,王婭茹不僅“說得頭頭是道”,而且在她的口氣之中,還毅然帶有“不可推翻性”、“不容爭辯性”那股勁。
(2)是固執的、不靈活的待人態度。
大凡固執的人,都表現為一種難以改變的、很不靈活的執著。在王婭茹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上,就顯示了一種強蠻的、僵硬的、固執的、不靈活的態度。無論在與自己的弟弟王滬生、慧芳的一家以及和大成、田莉、羅岡的關係上,甚至與她自己最愛的父親王子濤的關係上,都“一視同仁”,“我行我素”,“強加於人”。結果呢?不僅使自己很痛苦,而且使周圍的人也很痛苦,很不得安寧。顯然,這種異常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是與她那“自我執拗性”的心理障礙有密切聯係的。
(3)是感情上的冷漠性。
如果有人說,王婭茹是一個缺乏感情的女性,那的確是有點“冤枉”了她。在某種意義上,王婭茹同樣具有正常人的情感,在某些方麵甚至比他人更深刻、更細膩。但是,由於王婭茹在人生曆程中所受到的刺激,因而使她的語言和行為都蒙上了一層“冰冰冷”的色彩。她的情感都被“冷漠”這塊布包了起來。譬如說,她對自己的弟弟王滬生是充滿了“愛意的”,她對他所做一切的動機,都是出自於一種帶有“家庭血統的本能的愛”,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兄弟生活得更好一些,然而,王婭茹卻以王滬生難以接受的語言來表達對弟弟的情感。應該說,她對自己昔日的情人羅岡,始終是“忠貞不渝”的,在她的內心深處總是愛著他的,然而自我執拗性極強的王婭茹卻以一種“非常仇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兩個人之間終於以“分手”的方式來結束相互之間的深沉的、真情的愛。
(4)是反應的衝動性。
由於負性意義上的感情的積壓太深、太久,而且沒有宣泄之處,因而使這類人的心理積聚了相當大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爆發的能量。這種“積聚下來的能量”必然使她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不成“比例”。稍微有一點“不順意的刺激”,就會爆發出“令他人難堪的”反應來。例如,在田莉的幫助下,王婭茹要和羅岡在宿舍互訴別離後的衷腸時,應該說,這也是她多年等待的難得的時機,然而她卻以“重重的一記耳光”和“掀翻桌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並且麵色鐵青地大吼:“滾,滾出去。”王婭茹就是以這種連自己都很不情願的方式來結束與她相愛的人的第一次會麵。再如,她的父親要過“七十大壽”,邀請了羅岡來赴宴,羅岡剛剛開口要祝賀老人家的大壽,然而王婭茹卻以毫不顧忌他人(包括她的父親)反應的方式,以冰冰冷的語言和不辭而別給她的父親、給所有來祝壽的人來了個“最大的難堪”,不僅再一次極大地傷了自己父親王子濤的心,而且連王婭茹自己也極其傷心(後悔?!)地失聲痛哭。
(5)是偏見的頑固性。
一般來說,偏見是一種難於改變的態度。它是在人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不正確的成見。然而對於有“自我執拗性”心理障礙的王婭茹來說,偏見的表現更為突出,更為頑固。對工人家庭出身的慧芳,她一口咬定,這是“小市民”。她對慧芳的態度、對慧芳一家的態度,有許多就來源於這個強加於人的“小市民”。因為是“小市民”,所以“王滬生的業務就不會長進”;因為是“小市民”,所以慧芳的家庭帶不好孩子東東;因為是“小市民”,所以慧芳和大成就會發生所謂的“舊情不斷”。總之,也正是因為這個頑固的“小市民”的偏見,使王婭茹與慧芳一家之間豎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也正是這個頑固的偏見,活生生地拆散了王滬生的一家,也正是這個頑固的執拗,給她自己帶來了無法擺脫的煩惱和痛苦。
那麼,為什麼王婭茹會出現“自我執拗性”這類負性意義上的人格特征?
羅岡在以王婭茹與自己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背景而寫的小說《銀杏樹下》中所描述的王婭茹,是一個天真、活潑、美麗,充滿了對人生的愛、事業心強的“小天使”。但是,這是羅岡心中的、“文化大革命”前的王婭茹,而不是電視屏幕上出現的王婭茹。觀眾所看到的是一個經曆了種種刺激,心理和行為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的王婭茹。她的人格變化深深地烙上了那個時代變化的痕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婭茹的人格變化正是環境變異的產物。
那麼,哪些環境因素使王婭茹的心理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呢?
第一,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衝擊。
“文化大革命”前的王婭茹,是出生於某一個研究院院長的家庭。家庭條件優越,受教育良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所有這一切,使她的性格帶有“積極的、光明的、向上的”特點。然而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她的父親成為批鬥的對象,一下子將她“掃地出門”,她成為“狗崽子”,成為“可教育好的子女”……環境的變化太大了,她的心理無法承受這一殘酷的打擊,巨大的落差不能不給她的心靈一個沉重的打擊,不能不使她的人格發生重大變化,不能不對她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第二,愛情上的嚴重挫折給她的心靈帶來了嚴重創傷。
“文化大革命”前愛情上的羅曼蒂克史,不僅讓羅岡在王婭茹的心靈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如果沒有這場“文化大革命”的話,她完全有辦法“彌補”未婚先孕這一“小小的失誤”。然而,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不僅將她心愛的人判了無期徒刑,而且還使她不得不冒著“社會譴責”(因為這個社會的文化是不能容忍私生子的,更何況她還是“反革命分子”的後代)生下了兩人愛的結晶——小芳,然而,就連她生命中最值得安慰的小芳,也被丟棄了。所有這一切,在當時的社會中誰能同情?誰能理解?誰能給她安慰?她隻能將傷痛深深地隱埋在自己的心中。因此,這種消極的情緒不能不破壞她正常的心靈,不能不影響她的日常行為。
第三,“文化大革命”的經曆,使她生活在一個極為封閉的、窒息的、摧殘人性的小環境之中。
在這種小環境下,她既缺少與周圍人的交往,又不想與周圍人交往;她既缺少與他人的溝通,也不想與他人溝通。能與她交往、溝通的隻是田莉和王滬生。即使是與這兩個人的交往、溝通,也都是“上對下”、訓斥式的交往(尤其是與王滬生)。在這種情況下,她離開社會越來越遠,與人們心理上的距離越來越遠,對現實的認識也就越來越遠。這樣一來,她過去性格上的負麵因素(如對工人的偏見),就得到了充分發展。她的行為隻能是越來越古怪,越來越變得不通人之常理。因此,王婭茹人格上出現那種極強的“自我執拗性”的特點,是非常自然的。
應該說,在現實生活中,像王婭茹這樣因心理創傷而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變異——自我執拗症,是大有人在的。譬如,有的人因婚姻上的挫折和失敗而變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類似王婭茹具有古怪脾氣和不合群的人格特點的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確使她們的家長和周圍人感到“難辦”;有的家庭的突然變異(如父親被判刑)會使一些人感到終身自卑和自慚……
因此,電視連續劇《渴望》不僅僅滿足了人們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而且也給矯治人們的心理障礙提供了不少啟示和幫助。從王婭茹健康人格的恢複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思索的。
第一,要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尤其是要創造一個和諧的微社會環境。
必須認識到,王婭茹的心理障礙既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惡化(“文化大革命”)的產物,也是王婭茹生活的微環境支離破散、變異的結果。後來,又是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使王婭茹家的微環境逐漸改善,才使她恢複了本有的心態。因此,對任何因心理創傷導致心理障礙的人來說,調整、改善她(他)們的社會環境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我們就要著力使心理障礙者的生活環境變得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溫暖,多一些友愛,隻有這樣才能將她(他)們不正常的心態調整過來。
第二,要擴大她(他)們的生活圈。
一定要讓心理障礙者多到火熱的生活中去,讓他們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不要總是拘泥於他們自己封閉的小圈子中。隻有生活圈擴大了,他們的生活內容豐富了,樹立起了生活真正的意義,有了真正體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擺脫過去傷痕的影響。有的心理障礙者就不是這樣,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很不豐富,整天地迷戀在對過去的回憶之中,經常讓傷心的事再現在眼前,結果想拔也拔不出來。
第三,要與他人經常交往與溝通。
王婭茹缺乏的就是這一點。沒有交往,就無法理解他人;沒有溝通,就會用有色眼鏡看人。於是,就會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處理周圍發生的事,就會用過去的偏見去作為評判他人的標準,就會用“莫須有”的瞎猜疑去捉摸他人。一方麵是自己由於神經過敏、自我折磨而痛苦不堪;另一方麵也會無端地給他人製造不幸,造成他人的難堪和痛苦。
第四,要經常發現自己的心理上的毛病。
一般來說,偏執嚴重的人是看不到自己患有偏執的毛病的。王婭茹是個醫生,但是,她隻能醫治肉體上的疾病,卻不能醫治自己心理上的“自我執拗性”這一頑疾。因為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和弱點,總是“常有理”,與他人談話時總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而自己心理上的弱點,哪怕是在自己的父親或好友田莉麵前,也不允許暴露出來,總是采取自欺欺人的態度。結果呢,心裏的疙瘩越積越深,“自我執拗性”就越來越厲害了。因此作為治療心理障礙的前提,要認識並承認自己心理上的問題。為此,就應該從自己遭受的挫折和痛苦中去尋找原因,認真聽取他人的勸告和建議,切莫將他人的好心當作驢肝肺。
第五,不要放任自己。
不要讓自己太任性。如果說王子濤在教育方法上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從小就培養了一個任性的、“小姐脾氣”的王婭茹。任性的人是禁不住挫折的;任性的人是缺乏心理相容的;任性的人是比較容易發生心理障礙的。因此,作為預防這類“自我執拗性”的心理障礙,重要的是改掉任性的毛病。
最後,誠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那樣:“人們犯錯誤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立於童年時代養成的偏見。”有許多人之所以那樣頑固,那樣執拗,就是起因於青少年時代所形成的這種思想方法上的和人格特點上的“不幸”。從某種意義來說,中國成語中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3、冷漠
“作為人的精髓的良心喪失之後,那麼,他就會無惻隱之心,無同情之心,無助人之心,無公正之心,人就因此而麻木不仁,因此而冷漠。”
社會越來越發展,然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有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越來越冷之感……
人們禁不住要問:難道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難道社會發展了,人與人之間就一定會變得如此“冷漠”嗎?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的人不相信,那麼,請先看一看最近幾年大眾媒介不斷傳來的資料。
資料一:1987年2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共汽車售票員陸忠同誌因製止歹徒行竊,被持刀歹徒殺害在工作崗位之上。陸忠被殺害之際,正是人們上班高峰之時,周圍有不少行人觀看,但是,沒有人出來勸阻,沒有人製止行凶,更沒有人出來緝拿凶手。
資料二:山東泰安市中學教師於元貞在農貿市場因抓賊被歹徒刺斷大腿股動脈,躺在血泊之中一個多小時無人救助,數百人不僅袖手旁觀,反而為行凶歹徒讓道。
資料三:5月24日晚,北京何家墳,一輛大貨車撞倒兩位騎車姑娘,圍觀行人無一人相助,因時間耽誤過久,其中一位姑娘失血過多,在被過路武警送至醫院時身亡。
資料四:7月1日,烏魯木齊市大學生唐文忠路過烏市和平渠,發現母子二人落水求救,他跳入水中,欲救二人,不幸被急流衝走。當唐文忠被救上岸後,死活不明,躺在水渠邊,幾百名圍觀者無動於衷,由於搶救不及時,唐文忠在成群圍觀人中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