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格是一個與personality對應的概念
英文personality一詞在解放前多被譯為“人格”,也有譯為“性格”的。解放後由於受蘇聯心理學的影響,改用“個性”。改革開放以來,有人主張恢複“人格”的譯名,有人則認為“人格”一詞容易帶來歧義,主張仍保留“個性”的譯名。我們認為,personality應譯為性格,character應譯為品格或人格而不應譯為“性格”,至於“個性”一詞在英文中有對應詞彙individuality。台灣梁實秋先生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對personality、character和individuality作了如下詳細辨析:character、personality、individuality均表示人之品質。character指道德方麵的品格,尤指是非之觀念等;personality兼指內在與外在之性格,此等性格常決定他人所得之印象;individuality則指與他人不同之品質或個性。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理解,“人格”一詞多表示個人的道德情操(如有“人格高尚”或“人格卑下”之說法)或個人的尊嚴(如有“侮辱人格”的說法),大體與character對應,而personality多表示個人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較少帶有明顯的道德評價意味,“個性”一詞表示個人心理和行為上的獨特性,恰與英文individuality相符,但personality的含義不僅包含個別性,也包含共同性,故用“個性”來譯personality也不相宜。比較起來,性格與personality的含義更為一致,用性格來譯personality更為貼切。將personality譯成性格,不僅有詞典的解釋作為例證,也和漢語的習慣用法相符,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理解一致,可以避免混淆。因此,本文所謂“性格”就是英文中的personality,而不是character,它不同於國內普通心理學中的“性格”概念。
(二)性格的層次結構
國內引進修訂的西方國家編製的性格問卷多基於性格的特質理論,關於性格的特質理論比較著名的有G、W、奧爾伯特的特質理論,R、B、卡特爾的特質理論,H、J、艾森克的特質理論,J、P、吉爾福特的特質理論等。這些特質理論的一個共同思想傾向,是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分解為許多獨立的特質,因而可以用許多特質分別描述這個人的性格。同時認為,性格特質通過編製一係列自陳問題可獲得定量的分析。我們認為,西方特質理論對我們探索性格結構及編製基於中國文化背景的性格問卷不無參考價值,但是西方各種特質理論賴以形成的方法論、它的主要觀點和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是我們所不能同意的。我們在吸收西方特質理論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指導,從中國文化傳統出發提出關於性格的層次結構模型。其主要內容簡要陳述如下。
性格是多層次多因素的整合結構,是一個係統。在橫向上可分解為彼此相聯係的而不是彼此孤立或獨立的多種特質因素,在縱向上可分解為由抽象到具體的而不是機械相加的多種層次。為了理解和研究的方便,我們把性格在縱向上劃分為四個層次,橫向上劃分為五個集質所包含的二十四個特質和體現這些特質的典型行為反應。
我們把性格分解為五個亞結構(即五個集質):(1)生活旨趣:指個人對生活目的和生活價值的追求;(2)認知風格:指個人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方式;(3)情緒特征:指個人的情緒反應特點;(4)意誌品質:指個人的意誌行為特點;(5)態度傾向:指個人對集體、他人和自我的對待方式。
在特質層,我們把每個集質具體化為若幹特質。生活旨趣分解為四個特質:(1)實惠性:指個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2)知識性:指個人對科學知識和文化生活的追求;(3)支配性:指個人對支配地位的追求;(4)奉獻性:指個人對社會的奉獻精神。認知風格分解為五個特質:(1)客觀性:指個人在看待事物、思考問題時是否以客觀事實為依據;(2)全麵性:指個人是否能多角度多側麵地看待事物、思考問題;(3)獨立性:指個人在生活中碰到難題時是否能獨立解決;(4)簡略性:指個人在表達認知事物和認知結果時是生動、形象還是簡略、空泛的;(5)敏捷性:指個人的認知活動的速度。情緒特征分解為三個特質:(1)激活性:指個人在情緒性情境中是否容易引起情緒反應;(2)強烈性:指個人在情緒性情境中引起的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3)持續性:指個人在情緒性情境中引起情緒反應後所持續的時間。意誌品質分解為五個特質:(1)自覺性:指個人的行為是盲目、被動的還是自覺、主動的;(2)自製性:指個人的行為是衝動的還是理智的;(3)堅持性:指個人在行為中是缺乏恒心,虎頭蛇尾的還是有恒心、善始善終的;(4)果斷性:指個人碰到難題時是優柔寡斷的還是當機立斷的;(5)敢為性:指個人在風險性情境中是膽怯的還是勇敢的。態度傾向分解為七個物質:(1)責任感:指個人在完成任務中是敷衍、馬虎的還是認真、負責的;(2)榮譽感:指個人的集體榮譽感是淡漠的還是強烈的;(3)進取性:指個人在生活、學習情境中是消極停滯的還是積極進取的;(4)利他性:指個人在人際情境中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5)真誠性:指個人在人際情境中是虛偽的還是真誠的;(6)攻擊性:指個人在人際情境中是退縮、忍讓的還是進攻、好鬥的;(7)外傾性: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內向、孤僻的還是外向、善交際的。
行為層指的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是最能反映特質的可觀察到的有代表性的行為。特質表現在人對不同情境的類似反應之中,因此通過考察典型情境中的典型行為,就有可能推斷出特質。
關於性格結構中二十四個特質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認為是一種單一的獨立關係,而是一種多維關係。為此,我們提出三個經驗性假設,然後通過測驗去檢驗這三個假設。這三個假設是:(1)某些特質之間沒有明顯的聯係,故呈獨立關係。(2)某些特質之間具有明顯的正向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關係,故呈正相關關係。(3)某些特質之間具有明顯的反向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關係,固呈負相關關係。例如,可以設想,情緒特征中的諸特質與生活旨趣中的諸特質,與認知風格中的諸特質呈獨立關係或低相關關係;知識性與認知風格中的諸特質,與意誌品質中的諸特質以及與態度傾向中的某些特質(如責任感、進取性)呈正相關關係;實惠性與奉獻性、利他性、榮譽感之間,利他性與攻擊性、支配性之間呈負相關關係。因此,某些特質間的測驗結果呈現較高的正相關並不意味著這些特質可以合並為一個特質,而是反映了這些特質之間相互關係、彼此依存的程度;某些特質間的測驗結果呈現較高的負相關也並不說明這些特質是彼此獨立的、互不相幹的,相反,這正反映了這些特質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係,隻是聯係的方向相反罷了。
問卷的編製過程及主要技術指標
(一)題目的初步編輯
問卷題目編輯的主要任務是擬定能夠充分體現性格特質的典型行為情境和典型行為反應。為此,問卷編製組成員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討論,擬定了一個詳細的擬題提綱,然後召開以既有實際經驗又有心理學素養的中小學校長、班主任為主體的座談會,廣泛收集題目素材。將這些素材歸類整理後,編輯各特質的題目。題目的形式是向學生提供一個行為情境,然後列出四種行為反應作為選項,學生在接受測驗時隻須選擇出與他平時的行為表現相符合(或相近)的一個選項即可。例如:
和一個人初次打交道時,你會:
(1)覺得不自在,無話可說;
(2)覺得拘束,找不到多少話說;
(3)很快就能和他熟悉起來;
(4)很快就能和他成為好朋友。
在編題過程中,每一題目都經過討論、修改。有些題目經過多次修改,數易其稿。初稿完成後,召開第二次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座談會,就問卷初稿逐題討論,收集修改意見。修改後,再對題目的內容效度逐一進行分析,確定具有內容效度的題目,構成分別測量24個性格特質的24個分量表。為供預測篩選,每個分量表都多編了幾個題目,最多的有10題。然後按照一定規則將所有題目打亂重新排列,組成《中國學生性格問卷》(11—18歲)預測本。
(二)預測與問卷的修改
預測的主要目的在於收集有關題目的通過率、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方麵的量化信息,作為進一步修改題目的依據。我們在昆明郊縣一所鄉級初級中學選擇初二年級的一個班(N=32)作為預測樣本。測驗材料包括:(1)問卷一本;(2)答卷一張;(3)鉛筆一支。均是主測事先準備好的。預測指導語是事先擬定印在問卷首頁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麵:(1)答題方法;(2)例題;(3)為消除受測者顧慮而作的必要說明;(4)注意事項。預測采取團體方式,主測讀指導語,同時要求受測者閱讀,並在主測指導下完成例題。每個受測者都熟悉了作答方法後,即讓受測者自行作答。一周後進行了重測。
根據預測中獲得的有關信息對問卷題目逐一作了推敲,有些特質的題目作了重要修改。
(三)問卷的技術鑒定
鑒定問卷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修改後的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等主要技術指標是否達到性格測驗所要求的標準。為此,我們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縣某中學進行了正式測驗,抽樣範圍是初二年級五個班,每班按照平時在校表現好、中、差三個等級抽取12人,共60人。因重測的當天有的學生請假,實際樣本由55人構成(男25人,女30人)。施測時的主測、指導語、測驗方式、記分方法等同預測時完全相同。初測與重測的時間間隔為兩周。
1、信度:信度表示問卷測驗結果的一致程度。
2、效度:效度表示問卷測驗結果的準確程度。
24個特質之間的相關關係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明顯的負相關,例如激活性與自製性、果斷性;強烈性與知識性、自製性、真誠性;持久性與自製性;實惠性與知識性、奉獻性、自覺性、堅持性、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利地性、真誠性等均呈負相關;第二種是低相關(無論正負)或零相關,例如,激活性與實惠性、支配性、自覺性、堅持性、敢為性、全麵性、敏捷性、責任感、進取性、利他性、真誠性;知識性與支配性、簡略性、外傾性;支配性與敏捷性、進取性、外傾性等等均沒有密切的相關關係;第三種是明顯的正相關,如知識性與奉獻性、自覺性、自製性、堅持性、進取性;實惠性與攻擊性;奉獻性與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等等均為正相關。上述三種相關情形既與我們關於性格層次結構中各特質互相關係的理論假設相一致,也與人們的經驗看法相吻合。因此我們認為,問卷的建構效度是理想的,可以準確地測到性格結構中各個特質的真實情況,也能準確地確定各特質間的關係。
有關心理測驗的效標效應的測定是目前國際心理學界的一大難題,尤其是性格測驗的效標效度更加難以測定。主要難點在於效標難以確立。正因為如此,國際上流行的同類問卷的手冊中很少有效標效度的報導。我們試圖通過同一問卷分別讓受測者自評和受測者的班主任老師他評,以班主任老師的評定結果為效標,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但這樣確立的效標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我們的問卷包括168種情境和672種可能的反應,涉及學生在校內外的眾多活動領域,而班主任和學生的接觸一般限於校內,特別是在班上,對學生的了解很難達到問卷要求的寬度。(2)班主任既有教學任務,又有管理任務,工作繁忙,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有限,對學生的了解很難普遍達到問卷要求的深度。(3)班主任具有特殊的角色地位,學生在班主任麵前的表現和其他情境中的表現不會完全相同。(4)不同特質在行為中的表現有不同的外顯程度,外顯程度高的容易觀察得到,反之則需與學生有更深的友誼和更密切的交往方能察覺。外顯程度較高的性格特質,其效度係數較高,如情緒激活性、知識性、自覺性、自製性、進取性等等;外顯程度低的性格特質,其效度係數較低,如情緒反應的持續性、支配性、認知的客觀性、簡略性等。可見,班主任評定並非學生性格測量的理想效標,但比這更理想的效標又難以找到。盡管如此,這次嚐試仍有近半數的特質具有高的或較高的效標效度。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本問卷的效標效度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問卷的主要特點
1、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我們從總結實際經驗入手,參考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再把理論框架逐級分解,具體化為中國中小學生常遇的情境和常見的反應,這些情境和反應全部從中國中小學生的實際中收集,測試結果又可以而且必須逐級上升到理論。因此這份問卷既不是純理論型的,又不是純經驗型的,而是理論與經驗結合型的。編製這種類型的問卷的目的,既想為實際工作服務,又希望有助於心理學的理論建設。
2、問卷是中國人獨立編製的,理論淵源於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也吸收了國外有用的研究成果,內容來自中國實際,因此具有中國特色。
3、體現教育性原則。問卷施測的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性格還在形成過程中。從這個特點出發,我們編製的問卷,不僅要成為研究學生性格的工具,還要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編題過程中,我們始終貫徹了這一思想,不選擇任何有損於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題目,並且希望,問卷將有助於教師更全麵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性格,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健康的性格。
4、問卷力求適合於在中國城鄉和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中使用。中國有56個民族,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研究中國學生性格而不選農村和少數民族學生樣本是不妥的。但中國城鄉之間、民族之間,在自然、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麵都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南方和北方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少數民族學生又有程度不等的理解漢語的困難。為了使統一的問卷能為不同的學生理解,我們在題目內容的選擇、句子的表述、詞彙的使用等方麵都作了認真仔細的推敲。有些隻適合於城市而不適合於農村的詞彙盡可能不用,而采用其他措詞;有些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問題我們卻說了兩句;有些句子本來可以更加簡練我們卻故意展開而沒有壓縮。目的都是一個:便於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使用。從初步使用的情況看,農村初中以上學生包括少數民族學生都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部分少數民族小學高年級學生仍難理解問卷中少數詞彙的含義,因為他們習慣於當地方言,而方言帶有地域性,使用範圍不廣,這正是我們在編題時盡量加以排除的。彌補這一不足的辦法是請當地教師對學生不懂的詞彙進行解釋。
5、在技術上,我們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嚐試:(1)題目內容扣緊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直接從學生的學習情境、學校生活情境、家庭生活情境、人際交往情境中攝取素材。(2)題目形式我們沒有采取簡單問答式(如“你常感到無聊嗎?”),並設法排除了不是即否或在是否中再加一個不確定的答案的作法,而是給被試創設一個具體的行為情境再提供四種具體的行為反應供被試選擇(如“期末考試時,你的成績在全班屬中等水平,你會:1、感到意外,很高興;2、覺得差不多,滿意了;3、不滿意,今後還要考得更好些;4、很難過,今後要下決心考到前幾名”)。我們感到,把問題具體化為一個行為情境,可以保證不同受測者理解上的確定性和一致性。把選項具體化為四種程度不等的行為反應,可以避免簡單化、絕對化或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回答,增強測驗題目的效度。(3)在組卷和評分方麵,我們也作了一些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組卷技術和評分技術,使評分既精確方便,又省時省力。
小結
1、《中國學生性格問卷》(11—18歲)可以用於測量我國城鄉和民族地區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的性格。2、《中國學生性格問卷》(11—18歲)經預測和施測,主要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要求的標準,效標效度情況不一,有待進一步研究。3、《中國學生性格問卷》(11—18歲)在理論和內容上有中國特色,在技術上有所改進,也有所創新。
第四節 母親養育方式對子女性格影響
一、研究目的
父母養育方式與子女性格之間的關係研究,是個性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早期Baldwin等人探討了母親七種養育方式對子女七種性格的線性影響;日本的詫摩武俊補充了這一理論,後來Levy側重於母親過度保護、Coopersmith側重於兒童自身形成、Becker側重於父母撫養對立方式、Baumrind側重於母子綜合關係,均對此理論作了貢獻性研究。這一理論在中國的應用是否具有特殊性,特別是Baldwin對母子關係的線性描述是否也適合中國家庭的教育實際,子女的一種性格是否隻與母親的一種養育方式相關,這需要有關實證研究加以論證。
本研究以心理測驗和心理統計為實驗方法,旨在了解母親諸多養育方式對子女某種性格的形成產生何種影響,並以實驗數據建立起母親養育與子女性格的回歸方程,以指導對母子關係的教育控製和心理谘詢。
二、討論
(一)母親諸多養育方式對子女多種性格的影響是明顯的。母親溺愛會形成子女的消極、幼稚、反抗和順從等不良性格特征,不溺愛則使子女形成合作良好的性格特征;母親支配使子女消極和反抗;母親專製使子女幼稚和任性;母親幹涉使子女幼稚;母親拒絕使子女反抗,不拒絕則使子女攻擊;母親不民主會使子女消極,民主則使子女合作;母親忽視使子女攻擊,不忽視會使子女合作。另外,母親年齡較輕會形成子女的幼稚、任性和攻擊性格特征,這可能與年輕母親缺乏經驗有關。
(二)母親多種養育方式對子女某一性格的影響。從分別進入七個回歸方程的因素來看,子女的消極性格特征主要與母親的不民主、支配和溺愛有關;子女幼稚性格特征與母親的溺愛、幹涉、年輕和專製有關;子女的任性性格特征與母親的專製和年輕有關;子女的反抗性格特性與母親的支配、拒絕和溺愛有關;子女的攻擊性格取決於母親的忽視、年輕和不拒絕;子女的順從性格特征與母親的溺愛有關;子女的合作的良好性格特征與母親的不溺愛、不忽視和民主有關。
(三)Baldwin理論的證明與思路。本次測試是在單盲下進行的,即被試不知道Baldwin理論及其母子養育與性格之間的對應關係,要求按指導語、因子符合度和計分標準如實客觀回答,故抽樣資料較為真實。樣本顯示,支配引起消極、幹涉引起幼稚、拒絕引起反抗、忽視引起攻擊、民主形成合作的Baldwin理論中的母子五項相關性被證實,但其理論中的溺愛形成任性、專製形成順從卻未被證實。結論相反,母親專製引起子女任性、母親溺愛引起子女順從,而且形成子女單一性格特征的母親養育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與其他因素也有不同相關。現實中的母親不是固定運用於一種養育方式影響其子女,而是運用多種方式程度不同地交替使用。其中,母親最早使用民主(90、1%)方式形成其子女的合作(70、4%)性格特征,這可能與被試母親的大專文化程度和護理職業有關;但母親也較常用溺愛(43、2%)方式,這可能與其從子女形成的順從(42、2%)性格特征中獲益(即子女聽話母親喜歡)有關,但不可忽略的是,溺愛也會形成部分的消極、幼稚和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
三、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要使青少年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首先要提高母親的現代文化水平,如開設家長學校、大學畢業班選修相關課程,使之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知識,使家庭養育科學化;其次,開展相關心理谘詢,對現實中養育不當的母親和有性格問題的子女開展教育與心理谘詢,並對病態養育和病態人格的母子開展臨床心理治療(如家庭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和兒童行為矯正等);最後應用本次抽樣所得到的回歸方程,對母親養育方式變量和子女性格特征形成變量進行積極幹預和良好控製,使之嚴格遵循教育規律,使廣大青少年的個性得以健康發展。
另外,父親教養方式對子女性格特征的回歸分析,及其對不同性別子女性格形成的影響有待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