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南方人與北方人性格差異
我國南方人與北方人在性格上存在著差異。人們承認其差異(自古以來就有“南蠻”、“北侉”之說),然而差異何在?大多數人隻能有個混混沌沌的意識,或者在認識這種差異時表現出“烏鴉落在豬身上——隻見別人黑”。
在學術界,對於性格問題,有過一些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說對中國國民性的研究,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性格特質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皆屬於上述範疇。雖然如此,至今卻沒有人來對南方人與北方人的性格差異作心理學角度下的係統觀察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因此,本文對此進行一些探索,以求在理論上為這方麵的研究墊上幾片磚瓦石塊,在實踐上增進南、北方人彼此交往中的相互適應協調,促進彼此取長補短。
一般說來,以秦嶺—淮河為界,地理上分為南、北方。在本文中,我們對南方人、北方人的標定也以此為依據。
一、南方人、北方人的性格差異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性格是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方式。它是人格的一個最重要方麵。就個體而言,性格通過其個性化的行為方式表現;就群體性格而言,它則表現在不同群體中的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宗教、思維結構、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麵。因此不同群體、社會遺留下來的文化產品,就是我們考察群體性格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客觀指標。我們在本文中對南方人、北方人性格差異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得到心理學界廣泛認可的“作品分析法”及觀察法。另外還必須指出的是,隻要群體具有悠久的曆史(如不同的民族),那麼群體之間現實的性格差異就必然“滲有曆史的回溯”——具有傳統性。精神分析大師榮格有關“集體無意識”的精湛研究,令人歎服地指出這點:民族性格具有曆史的承遞性。因此,我們對曆史材料的引述就具備性格評判的信度。
性格是十分複雜的心理構成物。它在人身上有繁複的表現。考察心理學的發展進程,性格研究是難題,它困擾著心理學家,同時也使生活中的人們總在哀歎“人心不可測”。然而心理學的研究畢竟揭示了人性格方麵的諸多規律,“人心難測”並非意味著人心不可測。從個體發育的角度看,性格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性格一旦形成就有很強的穩定性。民族大文化的影響對個體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國民性的研究充分證實了這點:中國人就是中國人——有自己的“眾趨性格”,美國人就是美國人——也有自己的“眾趨性格”。
南方人、北方人同是炎黃子孫,都受到同一個民族大文化的影響、製約,必然都有自己的一致麵。因此,有必要說明探討南方人與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隻是“同中求異”,以便認識二者之間細節上、度量上的區別。
1、北方人性格粗獷、豪爽,真誠坦率,愛憎分明;南方人性格宛轉和順、細膩,感情浪漫而含蓄。
在中國文學史上,留傳下來的作品風格和思想充分體現了南北民族上述的性格差異。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包括的地域有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基本上限於黃河中下遊地域,代表著北方民族的創作,折射出北方人的性格光彩。如《渭陽》、《相鼠》兩首詩分別是這樣的:“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語言簡樸明了,絲毫不矯揉造作,這也是《詩經》的顯著特色。北方人敢愛敢恨、大大方方、直抒胸臆、粗獷豪爽,很少曲折含蓄,在詩中有充分反映。而幾乎同時在南方荊楚文化發源地誕生的《離騷》,則充分反映南方作者細膩的感情和浪意而含蓄的心態特征。最能體現南北方民族性格差異的是漢樂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漢樂府民歌《上邪》寫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於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語言跌宕,感情奔放激烈,深刻展現了歌中北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北朝民歌《地驅樂歌》寫道:“驅羊入穀,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北方牧羊女天真、直率的求嫁心情躍然紙上。這些都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色:心直口快,有啥說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南朝民歌描寫男女愛情、離別相思,思想感情的抒發卻是迂回宛轉的,與北歌大異其趣。南歌多用雙關隱語和形象的比喻,語言清新,境界精巧,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絲,諧“相思”的“思”;匹,諧“匹配”的“匹”)再以那首著名的南歌《西洲曲》為例,其聲情搖曳而迂回,“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反映了癡情女子細膩、纏綿而又浪漫的情感,也展示了南方人性格中的細、柔、蘊含的特點。
再看今天南方人、北方人傳唱的歌曲,也確鑿體現南北方人上述的性格差異。麵對可愛的女子,北方小夥子這樣唱道:“你要想嫁人,不要嫁別人哪,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妹妹,帶著你的嫁妝,坐著那馬車來!”南方的小夥子卻委婉曲折地傾吐愛慕:“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一個是直抒胸臆,一個是曲曲折折。另外,北方的情歌中,小夥子歌唱女人“像衝出朝霞的太陽,無比鮮豔”,她的“舞姿輕盈嫵媚,好像天上的神仙”,她的“眉毛細又長啊,好像那樹梢的彎月亮”,她的“眼睛亮又亮啊,好像那秋波一樣”。麵對這可愛的女人,北方的小夥“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皮鞭,把我輕輕地抽打”,愛情表達激烈奔放。南方的情歌中卻鮮有對女人的熱烈讚頌,女人往往被稱作“妹妹”,小夥子的熱情壓抑,而蘊含在心中。
下麵再從小說中看南方人和北方人這方麵不同性格特征的具體表現。
趙樹理是山西泗水縣人,地道北方作家。在他於1950年發表的小說《登記》中,當艾艾把對象的定情物羅漢錢丟了,還在找時,她的對象小晚正好來了。
艾艾拉住小晚的手,第一句話就是:“羅漢錢丟了!”“丟就丟了罷!”“氣得我連飯也吃不下去!”“那也值你生氣!我看那都算不了什麼!在著能抵什麼用?聽說你爹媽跟東院裏王奶奶給你找主兒了。是不是?”“咱哪裏知道老不死的為什麼那麼愛管閑事?”
北方人愛憎分明、粗線條行事方式以及說過就丟的脾性在此得以畢現。而蘇州作家陸文夫則在《井》中刻劃了一個南方朱老太的形象。從朱老太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出她是如何精打細算的。朱老太讓兒媳徐白莎去買菜說:
“你去看看有沒有鯽魚,鯽魚不能大,大的肉老,價錢也貴,三四兩一條的買一對,別忘了買蔥和料酒……不能到老頭那裏去買蔥買薑,他是二道販子,死要錢,別弄錯了。”
此外,陸文失在其描繪蘇州居民生活係列小說中也展示了南方人的上述性格特征。
2、北方人的群體意識較濃,為人既有俠義心腸,但又喜歡支配他人,其待人接物,雖然貨真價實,但卻不善於表達熱情。南方人的群體意識淡漠,往往小雞肚腸,喜歡斤斤計較,為人鮮有俠義心腸,但不追求權力、支配他人,他們的主體意識較強。其待人接物,往往以言取巧,親密行為很多,但往往並不立即剖露心跡。
北方人的群體意識較強。北方青年人可以整天泡在一起玩、一起喝酒,有難可以同當,一塊饃可以分一半給朋友吃,打起架來,往往也是一塊動手,北方的團夥犯罪遠較南方為烈。北方人更重人倫關係、宗派利益。在人倫、宗派關係圈內,更講究秩序、等級,強調上級對下級的統治權威。他們教育子女更多表現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教行為模式;在夫妻關係中,則更多表現出“老爺子”說了算的形態。相對而言,南方人要自由散漫得多。另外,我們發現雖然北方人罵粗話也很粗魯,但在大多數地區,他們十分忌諱在吵架中“上連幾代、下殃子孫”的罵法,倘不小心觸此敏感處,北方人往往會暴怒萬丈。這全然不似南方那種兒子可以自由調侃父輩的狀況。北方人重宗派利益,宗派鬥爭比南方更為頻繁、劇烈。“政治北伐,經濟南征”這句話就曲折地折射出這樣的差異。因此可以說:北方是“人治”社會,南方是“錢治”社會。雖然說相比之下,北方人的群體意識較強,南方人的群體意識較淡,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方人的社會意識也比南方人強。恰恰相反,北方人強烈的群體意識主要表現在狹隘的人倫意識、宗派意識方麵,這反而導致他們與大社會意識相背離,因此,相比之下南方人的社會意識更強一些。如鴉片戰爭以來,曆次重大的中國革命事件總是先在南方爆發。三元裏人民抗英、金田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等莫不如此。在今天的商品社會裏,南方人的商品社會意識也遠比北方人濃烈。
北方人為人往往具有俠義心腸,幫助他人不畏艱險。前些日子,有關俠客、俠女的片子走俏,大都冠以“關東女俠”“關東大俠”的名字。北方人待人接物比較實在,往往不弄什麼“噱頭”,就直奔主題,他們沉默寡言地接受別人幫助,同時又沉默寡言地幫助別人。因此一般認為與南方人相比,北方人要“老實”一些。如生意場上的殺價,在南方對折殺價也許還要上當,但在北方,“多了不要,少了不行”的口頭禪卻在生意場上頻頻聽到,買主的殺價幅度也比南方普遍地小。北方人為人處世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喜歡支配別人,取得居高臨下的姿態。你若在交往中表現出低姿態,他們就會心滿意足,北方人普遍是吃軟不吃硬的硬漢。而南方人則不同,他們支配他人的心態要弱得多,你可以聽我話,也可以不聽我話,你可以幹這,也可以幹那,不必看我的臉色行事,全由你的利益而定,對此人們普遍表示理解、認同。南方人濃烈的主體意識也表現於茲。另外,北方人在交際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善表達自己的熱情。北方農村的女子相親,如果男方是個五大三粗,隻會對她嘿嘿傻笑的漢子,那麼她往往會喜歡;而在南方的女人眼裏,對這種男人則難有好印象。酒席上特別能折射出上述南方人、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北方人的話與親情都在酒裏,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讓南方人自愧不如,南方人慢慢地啜下一杯酒,往往還會吐出一籮話,或是招呼讓菜,或是打酒官司,或是與人攀交情。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南方人喜歡多話乃至饒舌,他們與人打交道時,甜言蜜語往往不絕於口;北方人卻不這樣,甚至難以承受南方人熱情的問寒問暖。如我們北方的愛人第一次去南方見公婆,就不習慣婆婆拉著她的手沒完沒了的敘話。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說南方人“粘”人的本領高強,但他與人交往中較難剖露心腸,為友的本領未必比北方人強。這與前文所述的他們喜歡曲折地表達情感是相一致的。
3、北方人勇猛善力,行為具有衝動性,但並不勤快,思想上有保守、正統的傾向。南方人怯懦,不長於力,但肯動腦筋,也更加勤奮,他們思想上少有拘束,更為開放。
與南方人相比,北方人顯得勇猛善力,運動場上,一目了然,在力度項目上,北方人占盡優勢,像摔跤、舉重、柔道、拳擊、投擲項目,獲獎牌者多為北方人。即使在同樣項目上,北方運動員風格與南方運動員風格也不盡一致,如足球,北方運動員的風格是勇猛頑強、長傳衝吊、硬打無遮攔。像國家隊的馬村、唐堯東、高升等遼寧國腳就被球迷戲稱為“東北五虎”。而南方足球運動員則更為重視個人腳頭技術,如廣東國腳謝育村、古廣明。翻開曆史,我們發現:江南多出才子,江北多出帝王,中國曆朝帝王幾乎是清一色的北方人。另外曆史上的南北戰爭,往往都是北方人勝利。三國時期戰爭結果是西晉代魏統一中國,南北朝對峙的結果是隋代北朝統一南方,宋被北方所滅,明也被北方所滅。這些都說明北方人對於力的專擅。北方人不僅勇敢、善力,而且還比較衝動、好鬥。魯迅先生談到南方人、北方人的差異時,曾有趣地調侃道:“北方人可憐南方人太文弱,便教給他許多拳腳”,“南方人也可憐北方人太簡單化了,便送上許多文章,什麼‘……夢’‘……魂’‘……痕’‘……影’‘……淚’,什麼‘外史’‘趣史’‘穢史’,什麼‘黑幕’‘現形’,什麼‘淌牌’‘吊膀’‘折白’,什麼‘噫噫卿卿我我’‘嗚呼燕燕鶯鶯’‘籲嗟風風雨雨’‘耐阿是勒浪要勿麵孔哉’!”(轉引自許霆《海派文化與吳文化散論》,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1年第3期。)幽默大師林語堂打趣南方人“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爭上的膽小鬼,隨時準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哭娘。”(林語堂《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頁)因此我們說:南方是“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溫柔富貴之鄉,北方則是武林之鄉,弄拳撫掌之林。從比較的角度考察其實際情況這是屬實的。如全國兩個最大的武術之鄉均在北方,一是河北滄州,一是河南溫縣。少林寺也在北方。摔跤之鄉是山西忻州。南方人與北方人相比,雖然顯得乏力、怯懦,但他們卻肯動腦筋,不長於力而長於智。對此,可以參閱繆進鴻《長江三角洲與其它地區人才的比較研究》(見《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繆文對曆代傑出專家學者、曆代進士、近現代留學生籍貫的分布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我國曆史上南方人的成才數遠遠高過北方人。再從人性格的投射係統——文化產品分析觀察,我們發現,四大刺繡全在南方,八大菜係中有七大菜係在南方,這也頗能反映南方人對智的專擅。不僅如此,南方人的思想上還少有拘束,更為開放。林語堂曾指出:“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與上海以及浙江一帶的人相比更為保守。”據報載,“七五”時期北京工業係統共有1、4萬種新產品問世,而上海僅1990年一年就推出萬餘種新產品,兩者的差異十分顯著,究其原因,性格上的差異不容忽視。南方開發較晚,但發展迅速,後來居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方人能夠適應宋以後的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新形勢、新變化。這裏,適應的關鍵是心理上的適應,心理適應需要心理上的變通與活躍,刻板的心理情趣與定勢是很難適應社會變革的。現在去海南、深圳“淘金”的人很多,有的人發了財,有的人落了淚,而真正在那兒紮下根、立住腳的,大部分是南方人。這裏麵有沒有性格上的因素?南方人與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即使從他們的衣飾上也能得到反映。在南方的春夏之交的雨季中,南方的女大學生大都光著腳,穿著塑料涼鞋,卷起褲腳,風雨之中顯得嫋嫋婷婷;而北方的女大學生大都腳著雨靴,塞緊褲腳,顯得拘謹沉悶。在中國曆代文壇上,有一批人或寄托於湖光山色,或流落江湖,不與世俗合流,孤傲一世,或與娼妓為伍,樂其一生。考察這些人,他們的分布也具有明顯的地域傾向。陶淵明崇尚世外桃源生活,他是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謝靈運雖然祖籍河南太康,卻世居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這本身就說明了地域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如沈從文、淩叔華、林徽因等非北京人,先後留洋,但在北京住定,就變成了當地的“土著人”,寫出京派味小說。張愛玲、穆時英、劉呐歐等也非上海人,在上海生活久了,其作品則充滿躁動不安的海派特色)。另外,北宋具有狂蕩生活和浪子作風但才情極高、流芳後世的詞人柳永,福建崇安人;常常慨歎身世飄零和情場失意的大詞人薑夔,江西鄱陽人。而所謂“捐者”“狂者”的江湖詩人也大都是南方人,如明代的四大才子。這些文人與中國正統文人有別,他們瞧不起世俗,隻重無拘無束的感情宣泄,在“出世”“混世”的表現形態中展示其叛逆、開放的思想特征。這是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的反映。在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和近代,一大批追求思想解放、鼓勵叛逆的啟蒙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李贄、魏源、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洪秀全、孫中山、胡適、陳獨秀、魯迅等,都是南方人,也能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