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具體性性格研究(1)(2 / 3)

二、南方人、北方人性格差異的原因

我們認為,個人之間心態、性格方麵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個人能動的意識作用。然而對於不同的群體、社會來講,其不同的典型心態特征的成因則隻能從客觀的方麵去找,隻有這樣,才符合心理學上所講的決定性原則。下麵從社會的、曆史的、地理的的維度出發去尋覓其差異成因。須要闡釋的是:南方人與北方人性格差異的成因是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但某些因素集中影響了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狀況,某些因素集中影響了那些性格特征的形成狀況。因此當我們對影響南、北方人性格差異的因素群加以全麵探討之後,我們才能清晰明白其中奧秘。

(一)地理上的原因

從地理上看,以秦嶺—淮河為界,我國南北方的地理狀況有顯著的區別。在此界線以北是中溫帶,以南是亞熱帶。北方的降水稀少,河流也少;南方的降水則非常豐富,河流也多,長江中下遊一帶更是河汊縱橫。從地貌上看,北方的地理環境成廣闊的塊狀分布,莽莽蒼蒼的黃土地,寬廣無垠的平原,浩瀚廣闊的沙漠,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無一不顯示出博大深沉的氣象。正是這種固有的地理環境,鍛造著北方民族的靈魂,人們從壯大的自然景觀中,領會出其古老、雄渾、勁健,進而造就出北方民族深沉、粗獷的性格。區域內地理環境的簡單劃一、無遮無攔,長時期地陶冶人們的性情,使得北方人的性格少了一種圓滑,一種變通,這也是北方人比較單純、比較保守的原因。南方雖然也有江漢平原、兩湖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但相對來說麵積比較狹小。南方多山地、丘陵,而且山青水秀、植被茂盛、環境優美,甚至移步換景,這使得南方人承山水之靈秀而機智靈敏。現在人們傾向於承認南方是水魚文化之地,上述南方人的性格特征就是由此而濡化得來的。

從氣候上看,北方的氣候遠比南方惡劣,寒冷造成北方人發育晚,但卻長得高大粗壯。殘酷的氣候使北方人獲得無盡的力氣,但又讓他們懶散,不願去尋找外界刺激。他們哪裏有南方撐篙而下,一瀉千裏,輕輕鬆鬆地飽享風和日麗的天賜呢?因此相對而言,這種由自然環境而決定的簡單化的、周而複始刻板的生活模式,必然製約北方人,使之缺乏開拓、創造精神。南方溫暖、潮濕,物產富饒,使得南方人發育早、體型小,因此靈活好動,精力充沛。由於生理上成熟早,他們的青春衝動很早就萌發。如南方邊陲地區調查發現,不少的未成年人就玩愛情遊戲甚至性遊戲。在大自然的恩賜麵前,南方人較少為生計發愁,於是飽暖思情欲,變成多情的種子多情的花。

也許有人認為有關體型製約人性格之說似乎不可思議,因為有關體型製約人性格的機製問題,目前人們還無法知道。然而科技發展史證明,許多客觀規律並不因為當時人們不了解而不存在,不發生固有作用。其實有關體型對性格的製約說,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就由德國精神病學權威克雷奇米爾根據對精神病人的臨床觀察而提出來了,本世紀4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經過對正常人的觀測而得以證實。謝爾頓掌握了4千多名男大學生身體照片,並對他們的性格加以調查,發現人的體型特征與性格特征有相當高的相關係數,由此揭示體型對性格影響的客觀性。

(二)曆史的原因

1、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

自世界著名的女人類學家米德開始,對不同地域人群性格差異的研究越來越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影響。現在在我國學術界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我國南、北方傳統文化上的差異,並且發現中國文化表現為南北兩大係統。北方的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他們自我標榜為正統,積極主張“入世”,但卻特別強調“綱常倫理”、“三從四德”,這種規矩使得北方人思想上、行為上難越雷池。反觀南方,則是道家的發源地,南方人則更多受到道家的影響。老莊都主張“出世”、“遁世”,行為上無拘無束,莊子認為“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不負世俗責任與義務,反對綱常倫理,輕祿傲貴,不服封建統治管理。道家的哲學觀一方麵促使南方人浪漫、瀟灑,另一方麵又鼓勵了南方人對原則的漠視。從審美旨趣上看,儒家喜歡大談“剛勇”“碩大”,孟子就曾自豪地聲稱自己“善養浩然之氣”,而道家則與儒家唱反調,宣揚“柔弱”“靈巧”。因此,北方人長於力,南方人長於智,這不僅是南北方不同的生理特征所決定的,而且也是他們自我鍛造的結果。

傳統文化對大眾的影響除了最深刻的哲學觀影響外,語言模式對人性格的影響最廣泛、最持久。關於南方、北方語言模式的不同,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顏氏家訓、音辭篇》裏寫道:“音有楚、夏。”作者並進一步描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諧,失在淺浮,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訛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以今天的漢語來講,在七大方言中,除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基本上以北部方言為主外(大致趨同),南方各地分布著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六大方言。盡管南方六大方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語音、詞彙的差別,但與北方方言相比,南方方言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它們的語速都比較快,而北方方言語速卻較慢;南方方言的音調都比較柔軟溫和,而北方方言則鏗鏘有力。今天南北方言的特征恰與顏之推所述的“音有楚、夏”相一致。由於人一出生就在具有不同語言特征的環境中生存,受其影響在心理構造上產生差異是不足為奇的,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的速度快,必然導致人的思維更為敏捷,這是毫無疑義的。

2、曆史上的政治、經濟影響

從曆史上看,我國漫長的封建統治中心一直是在北方,南方相對於北方是山高皇帝遠。北方的經濟開發遠比南方早,因此北方很早就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所在地,南方隻是後來居上。統治階級向來漠視南方,視南方為鄙俗之地,直到宋明以後才逐漸加強了對南方的控製。由於北方人靠近封建統治中心,因此所受的封建控製比南方嚴酷,封建正統思想的毒害也比較深,這也是北方人相對南方人更“正統”、保守、更堅持原則的因素。正由於北方是封建統治的中心,於是紛紛“角逐中原”,連連征戰,翻開北方的曆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不僅如此,北方民族在曆史上還飽嚐外來侵略的災難,那片開闊之地,為戰爭提供了絕妙的場所,因此北方人也不得不鍛煉自己勇猛的身心,以及團結一致反壓迫、求生存的意誌品質。而南方由於長江、淮河、秦嶺的天然屏障作用,外來侵略較少,封建統治的相對寬鬆,南方地形狹小不利於征戰而利於藏匿,因此南方的戰爭較少,東晉以後直到鴉片戰爭,南方一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又由於地理條件的優越,經濟上後來居上,相對來講生存條件要比北方好,這無疑促進了南方人藝術思維發達,情感表達細膩。但問題的另一麵是由於狹小地形就能滿足他們的生存,導致他們過分看重個人價值,而很少依靠外部力量,也不需要內部的一統團結,因此相比之下,南方人較北方人難以合作。

須要指出的是:中國南北方自古就有很多少數民族存在,一個鮮明的特色是,北方少數民族善騎善戰,蒙古族、滿族都曾統治過中國;南方民族特點是善歌善舞,壯族曆來就有對歌的習慣,傣族姑娘的舞蹈讓人百看不厭。這此反映了南北少數民族性格上的差異,而這對南北方的漢族也是有影響的。我國曆史上曾出現三次民族大融合,雖然說漢族是主體,民族大融合的結果是少數民族被漢族所同化,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較小,但不能認為這種影響已小到可以使我們忽略的地步。其實這種影響,體現在南北方漢人性格差異的情與勇的區別中。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從南宋開始,南方的經濟超過北方,而且商品經濟的發展遠比北方迅速。南方取代北方成為對外貿易中心,宋元時期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特別是泉州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也僅局限於商品經濟比較繁榮的江南地區。進入近代以後,洋務運動以及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都主要在江南產生。這些無不說明江南商品經濟對北方占有絕對優勢。由此影響江南人使之具有商品意識濃、金錢觀念強,處事靈活而富有進取心態的特征。而北方由於傳統經濟模式的慣性過強,總是局限於農業經濟範疇,必然導致北方人懶散、保守、恪守傳統倫理道德的心態。

(三)社會的原因

從現實的角度看造成南方人、北方人性格差異的社會原因,我們可以認識到它所起的巨大的杠杆作用。反觀我們剛剛經曆的歲月,足以證明我們的論點可以確立。在那被封閉的時代,在那極“左”的年代,全國各地的人心顯得多麼單純:一樣的政治崇拜,一樣的價值取向,一樣的審美旨趣,一樣的生活方式。而今天,南方人、北方人的性格又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特征,因此與影響南方人、北方人的曆史原因、地理原因相比較,社會的原因顯得更直接、更有力。正因為是這樣,所以雖然說我國現實中南方與北方社會差異並不顯著,但這種細微的社會環境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今天南方、北方社會環境上的差異最主要表現在經濟上。我們在前麵提到: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向來是南方超過北方。在今天提倡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社會背景中,南方人利用本來固有的優勢與經驗爭先發展商品經濟,導致今天南方的商品經濟與北方的商品經濟狀況有相當的距離。也正因為如此,導致南方、北方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有不同的特點,如南方拜金意識比較濃厚等等。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社會的製約與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製約因素,是交織在一起,協同對人的心理產生作用與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