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具體性性格研究(2)(1 / 3)

(三)從山西的民情風俗來看山西人性格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曆史文化傳承,三晉大地的人們相沿習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無論是婚喪禮儀,歲時節日,還是衣著服飾、談吐舉止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對民情風俗和社區性格的關係,社會心理學者周曉虹認為:“一個社會的民俗和藝術,常常成為這個社會的特定象征和符號。同時,一種民俗和藝術,還代表了一個社會中典型的社會心理狀態”,“一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和態度,就蘊含在這個社會的民俗之中”,“分析一個族群的民俗,是了解他們的人格傾向、行為特征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重要途徑”。這表明,一個社區的民俗是社區性格的重要載體。通過查閱大量有關文獻並多次實地調查(如祁縣民俗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河邊民俗博物館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搜集與山西人性格特質有關文章30篇,以統計山西人性格詞目。

出現頻率最高的山西人性格特質是“粗獷豪放”,其次像“勇武強悍”、“堅韌剛烈”二項特質出現頻率也較高。這是和山西人自古及今的尚武習俗密切相關的。《漢書、趙充國傳讚》雲:“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這是由於山西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曆代軍事人才更是層出不窮,有調查認為“在山西這塊古老而充滿硝煙的土地上,軍事家、著名將領數以10計。如廉頗、紀信、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遼、徐晃、劉淵、石勒、斛律光、尉遲恭、狄青等。以薛仁貴為代表的薛家將,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以呼延讚為代表的呼家將等更是名垂青史”。在近代更有徐向前、傅作義、續範亭、閻錫山等著名軍事人物。曆史上的山西戰事頻仍,導致了人們尚武精神的強化,而尚武精神則造就了人們“勇武強悍”、“堅韌剛烈”的性格特質。這種性格特質從山西的許多民俗事象中都得到了體現,比如流源眾多,各有特色的山西鑼鼓藝術,影響頗大的黃河派係列舞蹈,風靡於忻州地區的摔跤、撓羊等,都說明了這一點,充分展示了山西人的“堅韌、頑強,奔放的陽剛之氣,火辣辣的愛慕之情”。另外,山西的民歌民謠等民間藝術無不具有上述藝術特色。

(四)山西籍作家、評論家筆下的山西人性格

山西曆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當代比較典型的是以趙樹理、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作家群。他們作品中的人物無一不體現著山西人的風貌,富有山西人的特色。分析他們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有助於我們對山西人性格特質了解。

為了保證分析的相對客觀性,我們在分析原著的基礎上,還分析了對這些原著的評論性文章,試圖從中概括山西人的性格特質。

“勤勞勇敢”一項出現的頻率最高,說明山西籍作家及評論家對山西人這一性格特質多持認同態度。這方麵的作品是很多的,如趙樹理筆下的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他們既勤勞機智、幽默風趣,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反抗精神,敢於和黑暗邪惡勢力作堅決的鬥爭。楊誌傑在《趙樹理小說人物論》中認為,像李有才這樣勤勞勇敢的農民形象正是當時山西農村眾多先進人物的典型。其它如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馬烽《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等都塑造了一批“勤勞勇敢”的山西人物形象。

“保守愚昧”是山西籍作家作品中經常涉及的一個話題。早在本世紀20年代,出生於山西盂縣,曾以狂飆運動名震一時,在新文化運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高長虹批評說:“山西人有幾種壞習慣必須改掉,才有新生的希望,那是保守、慳吝、狹隘、遲鈍”。趙樹理筆下的二諸葛、老秦等都是具有很強的保守心理的人物,正如有人評論說,他們兼具“軟弱、迂腐、膽小、麻木、善良、迷信、愚昧”等性格特質,代表著山西農村較為落後、尚待覺醒的一群。

“節儉自私”在山西籍作家及評論家的作品也時有體現。像趙樹理筆下的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飽等人物就較為典型。他們雖懂得勤儉持家之道,但物極必反,走了極端,變得非常自私自利。類似人物的孫謙的小說集《南山的燈》、胡正的小說《汾水長流》、《誇婚記》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第三節 湖南人的性格

湖南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當然具有中國人的性格,“比如和平主義,知足常樂,穩重,耐力,這些都是中國人的突出性格。”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環境各異,因此湖南人又具有地區性的性格取向。

“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何?”章士釗對此有一段頗為精辟的論述:“好持理之所信,而行其心之所安,勢之順逆,人之毀譽,不遑顧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強”,“老子不信邪”。也就是說,從來隻認理不認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哪怕是碰著了天王老子、皇帝國戚,或者是刀砍斧劈、五馬分屍,總是勇往直前。正如毛澤東說的:“湖南人素來有一點倔強。”他們“什麼都可以犧牲,惟宗旨絕對不能犧牲。”因此,後世人們以“石頭”、“騾子”、“辣椒”稱湖南人。

石頭,是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象征著堅硬。“中國人對石頭的愛好,根本的觀念是:石頭是偉大的、堅固的,而且具有永久性。他們是默然的,不可移動的。而且像大英雄那樣,具有性格上的力量。”毛澤東乳名為“石三伢子”,“石”概括了他性格中剛毅、堅強的一麵,“伢子”是湖南方言,意味著他擁有小孩子的角色。在1923年國共合作時,他又用過毛石山的化名,這象征著他堅強的革命意誌。於是他一生交織著“橫眉冷對千夫指”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色彩。

騾子,俗稱“馬騾”,是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間種雜種。多作挽、馱用。湖南不產騾子,之所以以“騾子”稱湖南人,主要是騾子有吃苦耐勞、任重致遠的美德。湖南人亦有這種美德,並像騾子一樣倔強。張治中在抗日戰爭初期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時,曾對這個被稱為“中國普魯士”的省區,深懷曆史上的愛慕。他憧憬革命先輩譚嗣同、唐才常、黃興、蔡鍔的遺風餘韻。他說“湖南民氣向來很好,民性民情也很勤樸、很誠篤、很勇敢。”他崇尚湖南人講骨格,敢擔當,說真話,做實事的精神。因此寄民族複興希望於湖南。張治中說:“在這一個地方,無論講人力,講資源,講民風,都是最有可為,最能成為民族複興根據地的所在。”

辣椒,是一種食品。湖南人喜歡吃辣椒,這與湖南的氣候有關。而辣椒可以開胃,促進食欲,新鮮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怯濕治病。因此,這種辛辣的食物象征著食物者的那種生龍活虎、堅強有力的性格。朱德曾對陳明仁說:“你們湖南人也是愛吃辣椒的。常聽到湖南老鄉說‘不辣不革命’,把辣子和革命聯係起來了。”毛澤東說過,他幾乎從學走路開始就吃極其辛辣的尖辣椒。愛上這種食品,天下便再沒有任何更辣的東西能難到他了。辣椒是他活躍而堅強性格的象征。有一次,他與美國斯諾談話時,“發揮愛吃辣椒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論。他首先舉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產生革命家出名的。”上述以“石頭”、“騾子”、“辣椒”稱湖南人,雖然是一種風趣的比喻,但卻反映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

從淵源上探究,昔日屈原放逐湖南時,作《九歌》,有《國殤》、《體魂》兩章。《國殤》之詞曰:“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侵。”《體魂》之詞曰:“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這種寧死不屈的堅強意誌,可以說是湖南人性格的基因。

曆史上最早記載湖南人性格的典籍是《史記》和《隋書》。《史記、貨殖列傳》說,西楚“俗剽輕,易發怒。”“衡山、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剽輕者,剽悍輕捷也。忄票悍,意謂迅速、強勁、猛勇。《隋書、地理誌》亦雲“其人率多勁悍決烈。”在湖南地方誌中,有關湖南人性格的記載就更多了,如:乾隆《長沙縣誌》卷十四:“勁直任氣,好文尚義”;隆慶《嶽州府誌》卷七:“人性悍直,士尚義好文,有屈原遺風,”光緒《湖南通誌》卷四十:“寶慶府地接溪洞,好勇尚儉”;“郴州其民宜淳忠樸,顓蒙悍勁”;萬曆《慈利縣誌》卷六:“賦性悍直”;同治《茶陵州誌》卷六:“其性俠烈而勁直”;道光《永州府誌》卷五:“俗剛武而好競”;民國《醴陵縣誌》卷四:“頗尚氣、輕生、喜鬥、好訟”,等等。這些關於湖南人性格“強悍”的評語,在湖南各府、州、縣誌的《風俗誌》中,亦有類似記載。可見“強悍”是古代湖南人經常一貫地表現出來的主要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