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生耐挫指導(2)(2 / 3)

我們家離學校比較近,站在我們居住的16層樓上便能清楚地觀察到孩子放學後的情況。

事隔幾天的一個中午,我們提前回到家,站在陽台上,無意中果然看到他與幾個同樓居住的男孩在一起瘋鬧,一反在家中那種老實、文靜的行為,他的行為簡直判若兩個人,原來在家中的表現完全是做給我們看的。您說怪不怪,當他走到離家還有50多米遠處,又恢複了平時那種老實、文靜的樣子。也就是在當天的晚上,鄰居家的××見到我們,說她的二年級的孩子被我們的孩子欺負了。老師的話果然都得到了驗證。

從此以後,我們對他的管教就更加嚴厲了,每天都要叮囑他幾次,盡管他當時答應得很好,可是一轉身就忘得一幹二淨,而且有著不可抑製的發展趨勢,您說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呀!

聽完她近一個小時的情況描述,我們認為,這是一例比較典型的雙重行為,看來孩子的行為後果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出在其父母身上,是他們的行為、態度塑造了孩子的雙重行為。

我們認為,孩子由於長期缺乏家長的愛和家庭的溫暖,這種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因而使兒童將這種不滿的情緒發泄到外界,以尋求自我心理平衡。因為家長在態度上是冷漠的,近乎於無情,缺乏愛和情感的交流,結果給孩子一個定勢心理,反抗不得隻能被動地屈服父母,在他們麵前盡可能裝成懂事、聽話的樣子,以求得自己暫時的安寧。正是由於孩子在家庭長期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壓抑,生硬的語言刺激,使他懂得了要想獲得安全和安寧隻能是變得聽話順從,其實,這是孩子采取的一種消極對抗心理。隨著年齡增加,對外交往機會的增多,這種壓抑的情緒便開始向外轉移。這樣,他就將這種壓抑和不滿發泄到課堂或同學身上,有時甚至做一些毫無目的的活動,以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求得暫時的心理平衡。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態度冷漠,懲罰嚴厲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比較明顯的挫折感,並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發展。

有的家長經常對孩子很凶狠,家庭裏缺少撫愛和溫暖。由於父母一味強調孩子的缺點,蔑視、厭惡、嘲笑、挑剔、恐嚇孩子,甚至對孩子施以暴力,從而引起孩子的高度焦慮緊張。這往往造成兩種行為類型的孩子:一種孩子終日臉色陰沉,特別不信任長者。對任何外來的愛撫和溫存表示都表現出強烈的抗拒行為。他從不溫和地正視事物,行為總是生硬而激烈的,從不參與議論並總是躲避議論。他珍視同學關係,但通常隻與意氣相投的夥伴友好相處。如果這類兒童受到追究或某種非常嚴厲的處罰,他就會變得異常不安分,往往去尋求野蠻的樂趣,比如對人進行侮辱和報複或者折磨、虐待各種動物,撕掉昆蟲的足和翅,砸死小動物等。另一種類型的孩子則走向另一極端,他們表現的行為是:畏縮、怯懦、膽小、自卑、抑鬱、孤僻等。

對此,我們向家長提供了矯正兒童不良行為的四點建議:

第一、家長自身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重新調整教育孩子的方法

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首先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與信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們是關心他、愛他的,並沒有因為他某些方麵的不好而討厭他。同時對他經常采取的批評、懲罰措施改為用表揚和獎勵的手段,但不要急於求成,初期要少而精。要讓孩子認識到,以前由於媽媽爸爸工作太忙,很少跟他在一起玩,以後要抽些時間去公園、或去其它有豐富情趣的展覽會參觀,並要付諸行動。平時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溝湧,減少與孩子之間長期形成的距離感。

第二、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以為他還是個孩子,兒童的自尊心,榮辱感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隻是由於種種外界的壓力而被掩蓋了。所以平時要對他進行鼓勵,哪怕是微小的變化都要表揚他,進行及時的肯定。並用肯定性的語言告訴他,媽媽爸爸相信他一定會做得更好。

第三、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反複時,不必大驚小怪

孩子的行為出現反複,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況,並不能因此對孩子失去了信心。實際上,這時是家長與孩子競賽的關鍵,一旦你的無可奈何的情緒讓孩子察覺出來,就會前功盡棄。此時,家長“發火”或指責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所克製,更不要舊賬重提,或說一些“你也就這樣了”之類的話,而要就事論事,講道理,講究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教育對策。即是,如果孩子所犯的錯誤比較嚴重,而且你也認為必須加以懲罰,當然這一點對兒童本人來說也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可你偏偏不去理他,仿佛就沒發生過任何事情一樣,給他以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便會使兒童對家長的批評產生一種強烈的期待,以獲得盡快的解脫,一旦他承受不了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便會主動跟家長承認錯誤,同時讓他自己保證今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可謂是,此處無聲勝似有聲。

第四、及時取得教師的幫助

當孩子的上述行為得到明顯的改變之後,家長應不失時機地抓住孩子的學習環節,並征得孩子的老師的幫助與指導。

3、孩子咬手指甲的病根在父母身上

一個上五年級的男孩,由奶奶帶著來到我們心理診所。這個男孩長得瘦小,缺少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的勁頭,一看就是個膽小、缺乏自信的孩子。從奶奶的敘述中我們了解到:最近,孩子的老師經常去家中反映他在學校的表現,因父母工作比較忙,老師都是由奶奶接待的。老師反映,這個孩子有個怪現象,一上課他就不停地咬手指甲,有時還伴有一陣陣抽搐。隻要老師和同學一注意他便紅著臉不好意思地閉上眼伏在桌子上。可是一會又開始重複上述動作,老師批評過多少次也不解決問題。

“那平時在家中,您發現過孩子類似的行為嗎?”我們問道。“也有這種情況,不過我們都沒太留心。有時隻是說說他就過去了,並沒有當回事。”“您介紹一下家庭情況好嗎?”老人家思考了一陣,向我們介紹了孩子父母的一些情況。由於孩子父母的感情不太好。孩子在家中經常不被重視,母親在商業部門工作,每天回家很晚,很少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對於孩子的問題或是不聞不問,或是敷衍了事。父親辭職辦公司,忙起來就很少回家,幾乎沒有跟孩子在一起出去玩過,即使休息在家也很少跟孩子在一起聊天。他在家裏總是擺出一副嚴厲的麵孔,每當聽到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或學習成績差等情況,不問事情緣由,輕則大罵一頓,重則體罰。孩子非常害怕跟他接近,總是想辦法躲著他。夫妻二人也經常在孩子麵前發生摩擦,最後孩子便成為他們發泄的對象。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護和關心,在學校又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理解,這類兒童的人際關係比較差。孩子始終在緊張、壓抑的氣氛中生活,變得膽怯、神經質。這種頻繁的咬手指甲是一種輕度的頑固性神經症,屬於多動症症狀之一。僅就外顯行為表現加以治療,一般難以奏效,必須從孩子的情感方麵加以治療,才能收到實效。

此外,孩子抽搐症狀與自身的意誌無關,它是由身體肌肉的某一部分的不隨意顫動所致,自己想停止也停止不了。抽搐大多出現在麵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孩子從小缺少父母之愛,情緒長期處於不安之中,是這一體驗長期在心中積澱的結果。

“你在家裏,想得到什麼?”他怯生生地說:“我們心裏想得到爸爸媽媽的愛,看見他們對我們有笑臉,這樣我們就放心,不害怕了。”話雖不多,但這足以說明孩子是提心吊膽地生活在父母中間的。這種感情需求的不滿足長期壓在孩子心中,最終導致咬指甲和抽搐等異常行為。

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又是在父母不能改變態度的前提條件下,我們問孩子的奶奶,孩子跟誰感情深?奶奶告訴我們:孩子上學前一直在外公家,感情很好,當然也在征得孩子的同意下,最後由他外公將孩子接到自己家裏。在改變孩子的居住環境後,我們去學校就孩子的問題跟班主任交換了意見,最後製訂了矯正孩子行為的步驟:

步驟一:讓班主任和孩子外公先觀察他的日常表現。反饋結果是:孩子在休息時間(在家中或學校)跟小朋友或同學玩時沒有出現咬手指甲和抽搐行為。可是一旦上課和在家中寫作業,這種行為便開始出現,即是,一想到要集中注意力就會增加緊張感,由此便顯示出一種不適應的行為傾向。

步驟二:讓班主任對孩子進行幫助指導。當孩子的行為比較嚴重時,無論怎麼難看在同學麵前都不要直接指出,使他這種無意識行為暫時有種安全感,使他在內心裏與教師有個親近感,這樣有利於與教師的人際關係的建立。當教師一旦確定與學生的信任感建立起來以後,應做如下語言交談:

教師:“A,你經常將手放到嘴裏,這是為什麼呀?”

學生:“就是想咬手指甲。”

教師:“這是你的習慣呀,不過,這不太好,如果你自己意識到就停止呀!”

學生:“嗯,不過總想放到嘴裏。”

教師:“啊,原來你自己也有知道咬手指的時候呀”。

當然,教師與學生的交談最好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下進行,如果能伴隨一些有趣的遊戲,使他感到開心,這種談話便顯得輕鬆自然,也使雙方的信任關係加深。

步驟三:當A的行為有所改變而且與教師的友誼、信任得到了鞏固,這時便可以進行控製,並且用言語鼓勵,使他處於一種有意識狀態。例如,當A的行為又出現時,不要使用“怎麼又咬手指了,把手放下”等語言,這種語言不僅不利於他矯正不良行為,反而會使其行為得以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W、加伯等人在《教子寶典》一書中就兒童咬手指行為,提出三種簡便易行的放鬆訓練,現介紹給家長們:

放鬆手。讓孩子握緊拳頭直到手很緊張,握緊拳頭數15下,然後猛地放開,這時他會感到手發熱和額頭出汗。讓他反複做這個練習,一直做到手放鬆後發熱和感到沉甸甸的為止。

放鬆嘴和下巴。給孩子發出這樣的指示,閉緊嘴,輕輕地磨牙,閉住嘴微笑,用鼻子深深地和緩慢地吸進一口氣,吐氣時突然張開嘴,張到大約一英寸寬。反複練習,做到臉部肌肉放鬆為止。

練習。讓孩子做一個星期左右的手和臉部的放鬆練習,每天數次,一直練習到他能意識到咬指甲是手和臉處於緊張狀態所致為止。放鬆練習可以對付這種緊張。

當然,你也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咬指甲時的樣子,可以采取厭惡療法。讓他坐在鏡子前觀察自己咬指甲的樣子,以增強孩子的厭煩心理,最終自己放棄。

4、兒子為什麼跟母親玩這種“遊戲”

一位上任不久的某中學校長,跟我們講述了她兒子的事兒:她兒子是初中三年級學生,以前孩子的性格非常外向,放學後跟母親在家裏可謂是無話不說,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可最近她發現孩子的話少了,回到家後就到自己的房間,由於母親的工作太忙也就沒對孩子的行為過多注意,可是期中考試的結果卻讓母親著實地吃了一驚,居然有兩門主科沒及格,就連班主任老師也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成績會下降這麼快!

晚上,母親提前回家準備跟兒子談一談,可是以前那種母子情似乎少了許多,也沒談出什麼結果,為此母親非常著急,並找我們給予幫忙。

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們與這位小男孩見麵了,剛開始他還有些敵意,後經過交談、說明,他終於倒出了苦衷:媽媽自從當了校長之後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我們想跟她說些事,她總是說太忙、沒時間;而且以往星期天我們還能全家一起去公園或博物館玩,非常開心,可是現在已是一種奢望,並且對我們的關心越來越少,除了問學習,其餘的似乎什麼都不管。我們非常苦惱、寂寞,在家中看什麼煩什麼,終於想到,既然你隻關心學習,我們便不好好學,學習成績下降,看你管不管,所以我們就開始不好好學習,考試時有意不好好回答,最終的設想實現了。

初看起來覺得這位小男孩的做法有些可笑,怎麼能做些兒童的“遊戲”,可是仔細分析便會覺得如果不及時發現、指導,不僅會導致學習下降,甚至還會出現其他異常行為。

因為平時所養成的依賴性性格,一旦母親的注意力從他身上轉移到工作上去,他便很難適應,有一種失落感,失去了心理平衡,自己又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便非常苦惱,那麼怎樣才能使母親的情感重新回到自己身上,采取什麼方法最直接和有效,他便選中了學習,這一考試結果也確實使母親感到不安。

三、學生情感發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導實例

1、情緒焦慮要適度

一天一位中學老師在診所講了一件關於中學生“情緒”的事情。他說,他新接的一個初中班發現班上有好幾個學生情緒有些反常,有時會“無緣無故”地幾天不高興,也不好好學習,甚至跟同學吵架,搞得班裏的同學關係比較緊張。其中有一個學生的家長來學校也跟老師說,孩子在家中也是看什麼都煩,甚至跟家長頂嘴。我們問這位老師,最近學生們正在忙什麼?或者說有沒有讓他感到非常緊張的事情將要出現。這位老師說,就是過些日子要進行“統考”,再沒有其它事情了。難道會是“統考”造成的“情緒”波動與不安?

從老師的情況介紹看,學生出現情緒波動主要是由於“統考”臨近,考試壓力帶來的,它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因為對於中學生來講,喜、怒、哀、懼一般都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他們事先都能覺知即將發生的事情。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這件事認識上的差異,其緊張與焦慮的強度便不一樣。那麼這位老師說的這幾位學生的行為表現便超出了正常情緒的焦慮範圍,屬於消極情緒的範圍,如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久而久之將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心理障礙,對考試產生恐懼心理。

“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對這種類型學生進行幫助呢?”老師問道。我們告訴這位老師,從理論上講,人的焦慮分為高度、中度和低度三種,過高或過低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過高便像剛才說的會因緊張出現不良情緒反應;過低,或沒有緊張感學生又不能好好學習。所以,隻有中度焦慮才有利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這是因為,適度的焦慮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較高級的分析、綜合能力。

另外,除了一些引起人們緊張、焦慮的事情以外,還有一點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人們存在著“易躁期”,也稱“情緒易躁”。即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心裏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煩躁感覺,往往因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人發生口舌,造成人際關係緊張。所以作為指導者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學生,一旦掌握自己的“易躁期”後,就不斷地提醒自己,並借助音樂,或參加體育鍛煉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順利地渡過“易躁期”。

2、何為“情緒性過敏”

某醫院皮膚科的王大夫接待了兩位都是中學生的“病人”,一位學生是因為發現頭部忽然少了一塊頭發而求醫;一位學生是因為身上起了“蕁麻疹”而尋藥。他們為此事非常苦惱。盡管兩位學生的“病情”不一樣,可是從他們敘述的最近一段時期裏學校學習情況來看又大致相同,一個正準備參加“會考”而緊張學習;一個則為備戰“高考”而衝刺。兩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攻關。大夫了解情況之後便開始對症下藥,幫助兩人解除煩惱。

情緒對人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它除了可以引起人的腹瀉、潰瘍病之外,還會使人身體某一部位莫名其妙地出現過敏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性過敏”。求醫的兩位中學生的病理症狀,即是由於“情緒”而導致的“過敏”。

那麼要想知道“過敏”的原因,首先應考慮情緒與人體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隻有這樣才能為解除痛苦找到依據。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當外界因素引起個體急躁、激動、焦慮和抑鬱等情緒波動時,會引起個體內分泌係統和神經係統的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皮膚表麵密布的微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失去平衡。當皮毛營養不足時,就容易引起皮膚和毛發的病理反應,特別是當個體的情緒處於突然劇變時,可使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叫做“乙酰膽堿”的物質,而“乙酰膽堿”則可直接作用於皮膚血管,引起血管擴張,促使組織胺釋放,而引起過敏反應。

王大夫告訴患者,這種過敏反應用藥物控製收效不大,隻有通過心理治療,在患者的積極配合下才可有效地控製情緒收到良好的療效。

講完上述情況後,王大夫又介紹了消除緊張情緒的一些方法:

第一、注意轉移法。當你遇到了緊張的刺激衝擊,或遇到挫折、困難、失敗而為此煩惱不安時,任何內疚、歎息都無濟於事,一個有效的方法是不妨暫時離開你所厭煩的情境,轉移一下注意力,調動你的思維將興趣放在“第二職業”上,如聽音樂、繪畫等。這樣可以把你苦悶、煩惱、焦慮等情感轉移或替換掉。

第二、意識控製法。即用自己的理智戰勝焦躁不安的情緒,尤其用一些警句,或你崇拜的偉人、名人來時刻暗示自己,這樣便會減少或消除你心中消極的情緒。

另外,為了有效地配合藥物治療,王大夫告訴患者,還可以請心理谘詢專家輔以催眠療法和暗示法。

3、患了“神經衰弱”症怎麼辦

最近幾日有好幾位學生來到心理診室,所述情況基本一致:一連好幾個晚上沒睡好覺,記憶力不如從前,老師剛講過的東西,一會便記不起來了,越是這樣越焦急,甚至感到身體疲乏,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有些緊張,非常苦惱,不知怎麼辦好。並懷疑是否患上“神經衰弱”症。

我們根據學生自己敘述的情況,對照“中華神經精神科學雜誌編委會”1985年10月製定的“神經症臨床工作診斷標準”,告訴學生,判定是否患有“神經衰弱”症,至少要具備以下五項中的三項:

第一、興奮症狀:工作和學習用腦均可引起精神振奮,回憶及聯想增多,控製不住。可對聲光敏感,但不表現為言語運動增多。

第二,衰落症狀:如精神疲乏、腦力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困難,工作和學習不能持久,效率降低。

第三、情緒症狀:易煩惱,易激怒;也可表現在學習效率下降或精力不足而焦慮苦惱。但並無廣泛的焦慮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沉。

第四、緊張性頭痛,緊張性肌肉疼痛。

第五、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後不解乏等。

對照了上述標準後,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屬於神經衰弱,隻是暫時性的勞累或持續的心理緊張多疑所致。但其中也有的學生屬於神經衰弱,因此,在幫助他們分析產生的原因同時又進行了必要的指導。

首先是一些學生因學習方法不適宜而造成的。具體表現在,為了獲取好成績采取疲勞戰術,很少、甚至根本不參加任何文體活動,就連課間休息也不忘記學習,將自己的神經放在一種高度緊張境地。回到家中也不放棄學習,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占用了,由此造成過度緊張,得不到休整,睡眠質量不高,不能很好地恢複精神狀態。

其次是中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現,帶來一係列心理困惑與不安,使有些學生陷入苦惱與迷惘之中,導致神經係統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得不到相應的緩解。

第三是有些中學生受到家庭及周圍環境的壓力大,過高的外界期望與自身的學習結果出現的反差,導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上升,外界越是過高的要求越會造成緊張與焦慮,學習結果越不如人意,使學生恐懼學習、考試,形成非良性循環。

正是基於上述情況考慮,在指導幫助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合理安排日常學習生活,使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有序化,每天自我督導執行,同時配合積極有益的娛樂活動,適當參加感興趣的體育鍛煉,這一點一定要因人而異。

第二、指導學習閱讀課外讀物,學習和掌握一些青春期生理、心理衛生知識,做到自己了解自己。

第三、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對於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在藥物方麵可服用纈草酊、溴劑和咖啡因合劑。有睡眠障礙者,睡前可服利眠寧、眠爾靜等鎮靜藥。精神、食欲不振時,可口服維生素B1、靈芝片和刺五加片等。作為服藥的原則,應以藥理作用溫和,幾乎沒有副作用,不導致藥物依賴者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