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強生活能力:解脫消極情感困擾的妙方
小兵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好長時間沉浸在悲傷之中,性格也發生了變化。本來一個非常開朗好動的人,卻一下子寡言沉默,很少能看到她跟同學一起說笑,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一天上午第四節 體育課,同學們按順序由老師指導做體操動作。當叫到她的時候,她很不經意地做了一下,老師說,你的動作不規範重新做。她告訴老師,我們不想做。老師說,不做不行,否則你的成績不及格。小兵以為這是老師有意跟她過不去便跟老師頂撞起來。老師非常生氣地叫她先在一邊站著,然後當著她的麵對其他同學說,這樣的學生怎麼行。說完之後又去指導其他同學。小兵開始還站在一邊看,可是站在那裏越想越不是滋味,沒等老師允許就回到班裏背上書包回家去了。
回到家之後,她認為老師是有意刁難自己,明明知道自己的心情不好還故意在同學麵前讓自己丟臉,我們怎麼這麼不幸,活著真沒意思。然後拿出筆和紙便給媽媽寫了一份遺書,拿起繩子在家裏上吊了。恰好其母下班回家看到了這一場景趕緊剪斷繩子,她才得救了,這件事不僅對那位體育老師,而且對全校師生震動都非常大。事後那位體育老師還特意去她家看望了她。
事情過去了,小兵又去學校上學了,可是她仍是從前的心理狀態,其存在的心理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為此學校建議她母親去請教有關心理方麵的專家幫助她進行分析指導。
從小兵的母親對她平時與父親的感情介紹中可以感覺到,平時因母親工作比較緊張,父親給予小兵的愛要多於母親的愛,而且對父親的依賴心理比較嚴重,父親的去世對她是很難接受的事實,不僅使她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壓力,而且還感覺到整個家庭從此也就完了,出現比較明顯的無助狀態。而此時母親也因為丈夫的去世而悲傷、自顧不暇,也就沒能有意識地關心、照顧她,這麼長的時間裏也沒能在情感上去溝通。這種沉悶的氣氛更加加重了小兵苦悶、孤獨與悲觀的心理,並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心理封閉傾向,主動斷絕與同學之間的往來。而且這種情況下又沒有人主動去接近她,了解她,更加使她認為沒有真正可以信賴的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全完整的家庭對子女身心發展有良好的作用,父母之間對子女的帶有差異性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是一種相互取長補短的巧妙配合,而不完整家庭給孩子以巨大的傷害,使他在感情上經受巨大的挫折。對於一個極度悲傷的人,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講,此時神經比較敏感、多疑,很容易因為自己的情緒不佳而認為別人都惡意地對待自己。而且過度悲傷往往容易阻礙一個人的正確判斷力。小兵與體育老師之間的對立、衝突,如果在平時正常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性是極小的,而且也不會認為老師是有意刁難她,更不會去上吊自殺的。是她的敏感、多疑的心態導致了消極後果。
當一個人在某件事上失敗時,無論是考試,還是其他事情上的失敗,他會發現默認失敗是痛苦的。通常作為失敗的立即回答應該是把責任投射到某些事情上或其他人身上。小兵的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消極情緒的投射,結果就發生了上述事情。
另外一個事實是,小兵心理承受挫折能力不強,不能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麵對現實。這從另一方麵也反映出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出現問題後自主調節意識差,不會也不懂怎樣有效地調節自己,以致采取消極、被動的方式靠時間去淡化。因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應該有意識地強化心理品質教育,當遇到失敗或挫折時,應該承認已經存在的現實,采取你認為適合你的方法去排除壓抑的情緒。一方麵可以通過跟你很親密的人“把心裏話講完”來釋放某些真情實感。另一方麵也可以跟朋友“閑談”而宣泄不滿。切忌不要獨自一個人冥思苦想,那麼你的生活將是非常痛苦的,心理上的壓力是巨大的。
最後需要提醒中學生的一句話是:生活不斷地提醒我們,令人為難或糟糕的體驗是有害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生活會使你學會克服任何困難。
5、走出害羞的誤區
剛接新班沒多久張老師就注意到一個叫劉某某的女生,平時很少見她與同學交往,見到老師也是低著頭不敢正視老師,也不主動跟老師打招呼,但又不像是故意的。
一天上語文課,張老師有意叫劉某某回答問題,可她站起來後吱吱唔唔半天也沒聽清楚她說什麼,有的同學一笑她更是手足無措,臉漲得通紅,著急得要哭,張老師趕緊讓她坐下,並對其他同學說,劉某某同學隻是回答問題的聲音小,希望同學們能鼓勵她,這樣她就不會緊張了。
放學後,張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她進來以後便促不安,手腳不知放在什麼地方好,張老師拉過一把椅子叫她坐下,她仍然低著頭不敢正視老師。“劉某某,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老師問,她仍是不回答,“那麼是同學欺負你了,還是老師做什麼事情不公平了?”老師又問,聽到這裏她著急地望著老師,仿佛從牙縫裏擠出了一句話,“不是,都不是。”“那是為什麼,能說給我們聽聽嗎?也許老師能幫你想個好的辦法。”張老師用肯定的語言鼓勵她。“都是我們自己不好,我們怕說不好同學們笑話。”她終於鼓足了勇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張老師馬上給她以積極的強化說,“你現在說得不是很好嗎,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呀!如果你自己總不去說,不去用語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怎麼能了解你,又怎麼與你交往呢。”張老師接著又說,“劉某某,你在小學時不是當過班幹部嗎?我們想你一定是很善於表達的孩子。”聽張老師這麼一說,她慢慢倒出了內心苦衷。
原來她在小學五年級時一次算術老師提問題,她回答錯了,當時算術老師批評她,想好了再說,當著全班同學說錯了多難為情。後來她就再也不敢在算術課上回答問題了,甚至遷移到其它的課,久而久之,跟同學說話都怕說錯了什麼。
了解了情況,張老師斷定劉某某的心理障礙屬於創傷性害羞,主要是由於教師的言語不慎導致學習上的挫折,變得小心謹慎,行為上消極被動,以致這種行為遷移到人際交往之中。
為了使劉某某盡快克服害羞心理障礙,張老師在征得班委會成員同意的情況下安排她當班上的宣傳委員,使她有更多機會接觸同學,在課堂上盡量安排她回答問題,給她鍛煉的機會,同時得到其他任課老師的配合。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她回答問題積極了,與同學交往增多了,同學們也說她變了。在學校舉辦的“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演講比賽中,還獲得了一等獎。
通過對劉某某的指導幫助,張老師認為學生存在的害羞並不是不可克服的,這除了靠自身的磨煉,還須外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麵去實現:
第一、要有信心,要有堅強的意誌。所謂信心就是對學習、工作有敢於克服各種困難並取得成功與勝利的心理素質。所謂意誌,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取得成功與勝利。黑格爾有句名言:“人應尊重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有位中學生有些口吃,同陌生人不敢講話——怕羞,後來經過刻苦努力,終於成為全校有名的小演講家。任何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常想自己長處,就會相信“天生我們才必有用”。一位名人說得好:“愈注意自己的缺點,就愈無法改善。”這裏關鍵在於培養自信心,不要自卑。隻要肯幹,就能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就會樹立自信心,擴大自我感。
第二、要有充足的準備,爭取更多的鍛煉機會。開始可以找容易的事情做,例如,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維;課下認真預習,認真複習。要背誦課文、定義可以自己在家裏先背上幾遍,甚至當著家裏人背,以培養自己對怕羞心理的抗力。還可以爭取到陌生人多的各種場合去鍛煉自己,爭著在公眾場合發言,爭著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爭著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凡此種種,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戰勝怕羞心理。
第三、不要過多計較別人的評論。有些中學生羞於同陌生人打交道,羞於在大庭廣眾中講話,往往就是怕聽到否定的評價,結果愈怕愈不敢說,愈不敢說便愈怕,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久而久之,就愈發膽小,怕羞心理也就在你心中紮了根兒。其實“哪個人後無人說”呢!被人評論是很正常的事兒,可以不必過分看重。把別人的評論,當成動力,既可促進自己的轉機,又可揚長避短,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學會意誌控製。就是利用暗示的方法施行自我暗示,時刻提醒自己要鎮靜。每當我們在公眾場合,特別是在陌生人麵前,自感有可能緊張、羞怯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暗示自己鎮定下來,怕羞心理就有可能得到抑製。要知道,一個非常怕羞的人,當他在陌生人麵前、在公眾場合下,能勇敢地說出第一句話的時候,隨之而來的便不再是羞怯,而是更大膽的講下去。
四、中小學生意誌品質發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導實例
1、尊重是勇氣,信任是力量
“這個孩子真不懂事!”趙雲亭的母親氣憤地數落著兒子的不是:“看他長得這麼高,是個中學生了,可所作所為還那麼幼稚。天天放學後不知道先做作業,一心隻惦記著玩兒,非得我們催無數遍,才勉強做作業。作業經常是錯誤百出,老師三天兩頭請家長,學習成績一直走下坡路,他爸爸工作忙,本來累得夠嗆,揍了他好幾回,他不但不服氣,還離家出走了3天,把他爺爺急得得了腦中風。最近,他在學校又違反紀律,學校停了他的課,再這樣下去可怎麼辦?”
趙雲亭的班主任說:“我們當教師快30年了,頭一回碰到這樣的孩子。趙雲亭明白時說話可在理了,可是一犯起倔脾氣,在課堂上就大喊大叫,有時還唱歌。我們班1/3以上的同學都被他打過,家長經常來告狀。我們讓他在班上念過3次‘保證書’,可往往是剛下了保證,又去闖禍。老師們建議,根據他的學習情況,最好留一級,不然,學習跟不上。”
下麵是我們與這位初一男生的對話:
——趙雲亭,你才13歲,留一級沒關係吧?
——不,班上的同學大半都是同一個小學來的,我們蹲班?他們準得幸災樂禍,他們會笑話我們,我們不幹!
——可是老師們說,憑你的成績你也得留級,班主任現在讓你“休學”,是給留點麵子,就說你“有病”,免得同學笑話你。
——看我們身體這麼好,誰相信我們有病?我們不能留級!
——好,我們可以幫助你說服老師,讓你去上學,那你現在該怎麼辦呢?
——當然是好好學習,爭取期末考試及格。
——可是,你期中考試3門課程沒及格,現在有把握嗎?
——那是因為我們對老師有意見,沒有認真複習,這回我們努力,一定能考好,我們說話算話。
——你怎樣做才能使老師、同學們信任你呢?
——我們說多少他們也不會相信了,隻有看我們的行動了。
——那你怎樣讓我們相信你說的話算數呢?
——那我們就把自己應該做到的寫下來,我們簽上名字,表示我們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我們做不到,隻有留級了。
——好,你寫下來留給我們,今後你與我們保持聯係,我們有責任監督你。我們還建議你每天寫寫日記,想一些問題,也寫下自己的表現,學會自己管好自己,我們等待你的好消息。你願意這樣做嗎?
——我們願意。可是我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時管不住自己。
——管住自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像學習功課一樣。趙雲亭,你已經長大了,馬上就是個青年人了,是個男子漢了;管住自己沒有什麼竅門,就是要學會: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自己來決定做什麼,對要做的事必須有毅力,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可是,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上的事兒,都是老師和父母作決定的,從來不需要我們自己決定什麼。
——中學生與小學生不同,中學生必須學會自己來選擇行為和作決定了,你要鍛煉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我們相信你能夠管住自己。
……
在心理谘詢中心,經常接待像趙雲亭這樣的中小學生,他們本來並不笨,可是學習不好,又不守紀律;他們似乎懂事,但有時又表現得很不懂事。教師和家長很為這種孩子傷腦筋,卻沒有多少有效的辦法可以幫助他們轉變。於是,這類孩子常常被打入“另冊”,成為所謂“雙差生”。學校往往尋找一些理由讓他們留級、轉學或輟學,他們的前途實在令人擔憂。
事實上,中小學生中的這些“鬧將”,其實大都是很聰明的孩子,由於他們的過剩精力沒有用在學習和有益的活動中,自然會在某些方麵落後於同齡人。但是父母們常常用“學習”這個“緊箍咒”來束縛孩子,就像把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壓在五台山下一樣,他還怎麼施展本領呢?像趙雲亭的父母和祖父母,一向不讓他與同齡孩子們在一起玩,怕他“惹事”。趙雲亭對此一直心存不滿,在家做功課時,他千方百計地要“逃”出去玩。因為家長沒有教過他如何與同伴相處,所以,他不會與同齡人和睦相處。這樣,說教和懲罰又能起什麼作用呢?隻會使趙雲亭更加對周圍人充滿敵意,而他仍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和對待別人。
試想,《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尚能夠為唐僧取經降妖除魔,功不可沒。如果對中小學生中的“鬧將”,也放手一點,啟發他們自強自立,用他們所長,也一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孩子自己選擇和作決定,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原則。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完全可以在早期教育中,就開始培養和訓練孩子自己選擇行為和作決定的能力。在幼兒階段,孩子就可逐漸形成是非觀念,能夠學會憑理智和良心來控製自己的行為;在學齡初期,通過“養成教育”,可使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當孩子跨入青春期時,就能夠較快地樹立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自覺地學習,有規律地生活,培養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像趙雲亭這樣的孩子,恐怕一直是由家長來替他選擇和作決定,他反而形成了自己不思考、無責任感,卻又處處反抗家長的壞習慣;在學校裏,也依然延續這個“行為模式”,就成了“雙差生”。教師和家長隻盯住這類孩子的毛病,卻不相信他自己也可以思考,他也可以管好自己。另外,誰也不會否認,隻有他們學會自己選擇正確的行為,作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自覺去積極行動,才是惟一的出路,教師們應該努力引導他們走這條路。
心理谘詢的實踐也證明,趙雲亭這樣的孩子是可以轉變的,因為我們確實多次接到他打來的電話:“老師,我們考試都及格了!”老師,我們沒有違反紀律!”“老師,我們已經升級了!”——要相信每一個孩子,尊重就是勇氣,信任就是力量,要給予他們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的機會,讓每個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2、持之以恒方能事業有成
有位中學生跟我們講,他的學習成績不錯,認為自己有理想,可卻事事碰壁,使他心灰意懶。我們要他具體談談,他說他想當歌手,也為之下了不少功夫,甚至有時為了練歌,功課都放棄了,但學校老師和同學都不理解他,覺得歌手當不成了。我們問他,“你為什麼要當歌手?”“當歌手令人羨慕,掙大錢,想幹什麼都行,可現在就是不順,看來當歌手是真的不行了。”“當不成歌手,你想幹什麼?”“當不成歌手,我們將來就去當大老板。”
至於這位學生的抱負將來能否實現,我們不去談論,但從這位中學生身上反映出的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這位中學生的表現反映出他存在著多方麵的心理問題,我們僅從意誌品質方麵進行分析與指導。
從與這位中學生的交談中,我們認為他的自覺性和堅持性意識很差,表麵上看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實質上是盲目性的極端表現——獨斷性,教師、同學、家長的意見聽不進去,又不能認真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沒有良好的自覺性就很難實現預定的目標。
自覺性差的另一類的表現是做事情無信心,易動搖,但並不是沒有目的和誌向。如,有一位中學生曾經立誌要當一名科學家,可周圍同學都講他不是那塊料,於是他馬上覺得自己真的不行;他又立誌要當一名教師,可家長說當教師很辛苦,工資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他想想也是,再次發生動搖,以致出現不知怎麼辦的行為傾向,並因此產生煩惱。想幹的別人都講不行,可看到別的同學都在為自己確立的目標而奮鬥,自己感到非常迷茫。自覺性、堅持性差阻礙了他們的發展。
兩個學生的共同點是自覺性、堅持性差,因而導致他們的意誌行動差,他們也就不能為自己確立的目標而頑強拚搏,究其思想根源,是他們對自己行動的目的及其社會意義沒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所以他們才不能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不能克服在行動中遇到的困難,遇到挫折或失敗時,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原因,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調節、修正自己的行動方案。
對這樣的學生要進行如下幾方麵的指導:首先,教師、家長要幫助他們確立明確的奮鬥目標。目標越明確、具體,越能有的放矢,過高、過低的目標都不利於意誌品質的培養和鍛煉。
其次,教育學生在確立奮鬥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能力水平,要把社會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結合起來考慮。
第三、要有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目標一旦確定,就要有具體的行動計劃,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少說空話,多做實事,養成優良的意誌品質。教師、家長要經常檢查、指導他們的行動計劃。
3、意誌品質:兒童成才的催化劑
家長們常為孩子做事缺乏毅力而苦惱,的確,意誌薄弱的孩子很難成才。可是,僅僅因為孩子生來嬌氣嗎?在心理障礙中被稱為“意誌障礙”的毛病,總是事出有因的,而且一般都與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有關。
我們在心理谘詢工作中多次遇到以下這類實例,應該引起家長們深思。9歲的女孩小琳被教練選中,參加了區裏的少年遊泳隊,她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四肢動作的協調能力在同齡人中都是很出色的。可是,小琳性格內向,少言寡語,教練感到不了解她的內心。練了兩周以後,小琳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表現,又來參加訓練時,她對教練說“我們肚子痛”,就哭著要求陪同她的母親帶她回去,連續三次出現這種情況。隨隊醫生給小琳做了身體檢查,未發現任何異常,隻好說:“回去休息吧,再觀察一下有什麼症狀。”教練告訴小琳的母親,最好帶孩子去進行心理谘詢,也許是有什麼心理上的原因,使孩子不能堅持訓練。
在心理谘詢中,小琳的母親說出下列情況:“這孩子從小就有這種毛病,有時說肚子痛,有時發燒,還有時腹瀉,這樣就不能去幼兒園或上學了,可是一回家,就全好了。”當心理醫生問到對小琳練遊泳的看法時,這位母親說:“就是為了讓她鍛煉身體,不一定將來當運動員。我們和丈夫都不懂體育,所以對她要求並不高。”心理醫生說:“您是否想到,參加遊泳訓練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小琳身體素質好,也沒有因為遊泳感冒過,她說‘肚子痛’恐怕還主要是她的老毛病,是精神容易緊張,而且想逃避訓練。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她戰勝一時的軟弱,堅持就是勝利。您想,咱們並不在乎她是不是以後會拿冠軍,而希望她通過堅持練遊泳,成為一個做事有始有終有毅力的孩子,對她的將來是大有益處的。”
還有一位家長在心理谘詢中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兒子迷上了體操,可他胳膊被摔脫臼過,最近又患感冒,還不肯休息,我們怎樣說服他先別去訓練呢?他才5歲呀!”原來,小彤4歲在幼兒園時就被選中練體操,教練還特意做了家訪,從身體和體質的遺傳方麵來分析,小彤比較適合練體操,小彤自己也很努力,訓練了一年多從未缺席過。可是小彤的父母卻心裏總是“犯嘀咕”:聽說練體操淘汰率很高,他能練出來嗎?再說,他一上小學,學習受影響怎麼辦?小彤的祖父母也放出話來:“我們的孫子這麼機靈,以後一定要上大學的,別去‘練把式’了,摔壞了胳膊、腿的怎麼辦哪?”小彤正處在家長與教練的激烈爭奪中……還有些男孩因為“迷足球”,被家長嚴加看管,被“沒收”了小足球,在家不許看電視中的球賽;還有的因經常與同學去踢球而遭到家長的打罵;有些學校也規定,不允許把球帶進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