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論幼兒意誌的教育和培養

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創辦了“兒童之家”,一生從事幼兒教育。在她幼兒教育的實踐中,她對兒童的思維、想象、情感、意誌、道德的發展,進行了長期細致地觀察,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地教育家的關注。在此,本文就蒙台梭利關於兒童意誌的教育和培養兩方麵的見解作一分析和闡述,以便吸收借鑒前人的經驗,探討適合我國幼兒教育的新路子。

在20世紀初期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研究的基礎上,蒙台梭利吸收了當時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成果,對意誌這一心理活動要素進行了闡發。認為意誌外在表現形式是“行動”。人們的行動被“動機”所左右。“意誌可以抑製行動的發生,抑製出於憤怒的衝動。”“我們所有的行動代表了衝動和抑製因素的合力。”由於衝動人們會去做某事,抑製會使人“修正、引導、隨機的三種形式。所謂正規的科學活動是指有計劃、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非正規的科學活動是指完全開放的、個人化的活動,隨機科學活動是指根據臨時出現的有利時機,當即進行的活動。他們的做法是,每個單元的第一階段提供非正規的和隨機的教學活動,讓幼兒自由探索材料,自己去發現,老師不加任何指導和幹預。第二階段,活動始終處於老師的指導之下,但是指導是非常個人化的,老師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與水平提供不同的內容、材料,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和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和活動。第三階段是幼兒從具體的感覺發展到抽象的概念階段,老師要給予啟發和引導。

造成以上幾方麵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兩國對什麼是科學以及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看法不同。在我國,一般認為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而美國對科學這一概念的理解較之我們寬得多。在他們的概念中,科學包含著三大領域:1、科學探索過程,即係統收集知識的過程,包括觀察、分類、運用時空、確立關係、數量化、測量、交流、實驗、控製變量、解釋數據、下定義等,科學家們通過這些途徑探索世界,獲得科學知識。2、科學知識,即通過科學探索過程收集的知識體係,包括事實、概念(概括)、原理(用於預測事物的定理或解釋現象的最簡單的規律)。3、對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即科學活動過程中人們所共有的對科學活動的認識與評價。人類從事任何活動都會持一定的態度與價值觀,美國認為從事科學活動應該持的態度與價值觀主要包括如下六個方麵:

(1)真實(truth)。由於科學家追求的是真實地認識和了解世界,他們尋求發現的不是“應該怎樣”,而是“它是什麼樣的”,所以真實是進行科學活動最基本的價值觀。

(2)自由(freedom)。尋求真實必然會重視另一個價值觀——自由,隻有當研究者能夠在環境中自由探索時,才能產生真正的科學。

(3)質疑(skepticism)。允許科學家自由探求必然產生質疑這一態度和鼓勵向傳統挑戰、向權威挑戰的價值觀。

(4)獨創性(originality)。科學研究需要不斷深入和拓寬,這便激發了科學家獨創性或獨創性思維的產生,歸納法和演繹法能激活創造性思維,屬於科學的組成部分。

(5)順序(order)。科學的內容與探索過程均以順序為特征,科學家不僅收集知識,而且要組織知識,沒有組織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科學家重視的不隻是知識本身,而且還重視知識的組織。

(6)交流(communication)。沒有廣泛的交流,科學的進步將受到限製。隻有當人們掌握了由他人發展起來的知識,理解了信息和概念,才能產生進步。交流不僅指科學家之間的交流,還指科學團體之外的交流,科學家們有責任向公眾交流他們的研究成果。

以上價值觀不僅適合科學活動,也適合人類的其它認識活動。

由於對“科學”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兩國科學課程的內容體係和範圍的差異。美國強調,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兒童理解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體係,還包括探索過程和科學活動所持的價值觀,所以美國的科學課程就包含了這三部分的內容。我們認為這樣的科學課程是比較全麵的。如果隻重視科學事實的教學,兒童將會認為科學就是事實的積累,如果隻重視科學概念的教學,兒童將會認為科學就是一係列的概括,如果隻重視科學原理的教學,兒童就會認為科學就是一係列的預言,如果隻教兒童知識,不重視科學探索過程技能的培養,就會使兒童隻會吃菜不會做菜,隻會享用知識不會發現和創造知識,這將會使人類社會止步不前。此外,如果忽視對科學正確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就會影響兒童對科學的信仰與熱情以及從事科學活動的道德。所以,隻有從以上三方麵立體地進行科學教育,才能使兒童真正掌握科學。除此之外,我們還認為,幼兒園的科學課程還應包括讓幼兒認識科學技術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使他們從小崇尚科學、崇拜科學家。這就要讓他們從小感受到科學活動的趣味性,不能使他們產生畏懼感和厭惡情緒。

我們在研究中還發現中美兩國不僅在什麼是科學這一問題上存在差異,而且在為什麼教科學這一問題上也不盡相同。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豐富幼兒對自然和社會的粗淺知識,培養幼兒對利用我們的衝動。”衝動和抑製的合力構成了一個有教養的人的舉止。這種行為可以成為習慣性的或無意識的。蒙台梭利認為這種行為最多隻能說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正常人,但不能說明他是一個有意誌的人。“我們還將決定看作是意誌的行動”,為完成一件有意識的行動,我們必須作出決定。意誌薄弱的人就會像避免一件令人厭煩的事一樣,竭力避免去做出決定和選擇,盡量依賴別人,他們怕犯錯誤,怕在黑暗中摸索,怕承擔意識不到的錯誤後果。結果這些人會像“一條拴著鏈子的狗似的跟在別人的後麵”,甚至失足和墮落。她還從治療神經錯亂的經驗來進行分析。她指出:由於不能作出決定,猶豫不決會使一些孩子產生病的苦惱和歧變,表現出哭、鬧、依賴等。發展下去甚至會成為神經質的“懷疑癖”。也正因為決定的作用,會使一個人性格果斷、個性和諧、堅定不移。一個有意誌的人還必須具備“堅持性”和“持久性”,這就是意誌的品質。由於有堅持性和持久性,能使人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地工作。她讚揚了這種品質及其社會價值,認為這種品質可使人們生活幸福並造福於人類集體。蒙台梭利以此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她的兒童意誌發展觀。

意誌是怎樣發展的呢?蒙台梭利認為意誌行動及其品質是自發的,潛藏於兒童的內心。它們有一種自發能動性,沿著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發展。“它們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表現出來,正像一個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著某種模式一樣,隻能在發展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如幼兒對他所感興趣的教具和材料自覺地進行工作,並集中注意重複練習,這種練習活動,是出於內部的需要,是其內部力量的自然表現,沒有什麼外部的目的,更沒有什麼自覺的目的性,他們的動作出於無意識的,同時也表明幼兒外部的刺激和內部發展相適應。這樣一來兒童的內部潛能,如意誌的堅持性、持久性便可以自然地被引伸出來,並獲進一步發展。這種由內部的驅動力促使兒童在無數次重複和練習中獲得智力,意誌的真正發展,這就是蒙台梭利所說的自我發展或自動教育的過程。

蒙台梭利還注意到了意誌發展的階段性與兒童其它方麵的發展的聯係。他認為兒童意誌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與環境有關的持續活動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兒童的動作、智力、紀律性、個性也獲得相應的發展。蒙台梭利根據自己的觀察,將兒童的意誌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從嬰兒期開始,嬰兒一旦有意地和自覺地做出某個動作,這時意誌開始發展,兒童動作是盲目的、雜亂無章、難以控製。一些人認為這是兒童意誌產生的結果,所以成人往往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強迫兒童服從成人。蒙台梭利則認為幼兒動作的混亂是“情緒紛亂和痛苦的表現”,是不相適應的環境所造成,與兒童普遍的生命力毫無關係。相反,如果兒童個體從事的活動與意誌發展的道路相吻合,兒童就能自發地從事有利於生命和意誌發展的活動,發展自己的力量,兒童在練習中由最初的本能的衝動變成有意識地和隨意的行動,這時意誌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當兒童開始自然地選擇“自治”的生活方式時,表現出自由、自知、自我克製,在這個階段,兒童會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能力,承擔責任,遵守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規則,開始成為自己的主人。由於內部意誌的形成,增強了控製自己的能力,兒童開始遵守紀律。這種紀律建立之後,兒童便進入意誌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在意誌形成、發展過程中,意誌的發展是緩慢的,表現是脆弱的,很容易被成人所摧毀,因而成人要給予充分的注意和保護。

從以上的闡述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蒙台梭利對意誌品質的理解、意誌和行動之間的關係,意誌對行動的調節、決定等心理現象的解釋,基本上是符合現代心理學的。但是她把這種現象的產生說成是內在自發的品質,這與心理學的最基本觀點——心理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相衝突。然而在她的理論中強調這些品質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強調意誌的實踐鍛煉、意誌在兒童的活動、作業練習中發展和成長,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當她認識到兒童意誌的發展存在著某種不可捉摸的“模式”,她對模式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特點和規律。可見她是看到了兒童的心理發展的規律性,對此已有所認識。她長期致力於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並號召教育者去探索研究兒童心靈的秘密,把握其自然發展的規律,這無疑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在她的關於意誌發展階段性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有內在聯係,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積累和延續,同時兒童的心理發展又是一下連續不斷發展和前進的過程,從本能的盲目衝動到有意識的行為控製,從自發活動到自由選擇活動,到意誌的形成。從這一發展過程中,她看到了意誌發展的階段性,強調了自發活動在教育中的意義,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蒙台梭利以意誌形成和發展的理論為基礎,經過長期的觀察實驗,提出了意誌培養的基本思想。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兒童內在的心理潛能,但是這些心理潛能的發展與環境發生密切聯係,她從生物學觀點出發,認為機體的生長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就像植物生長需要空氣、水份、營養、嬰兒需要吮奶一樣。為促使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我們必須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給兒童一個有準備的環境,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直接外部條件,即提供給兒童一個不受約束,適宜兒童年齡的環境,一個能使兒童自由運動和活動的環境。蒙台梭利提出,我們教育體係的根本特征是“對環境的強調”,這個環境包括成人教師和可供兒童使用的教具和材料。蒙台梭利還指出:自由是教育體係中的一個重要教育原則,在她的教育體係中,自由是教育的基礎,觀察、紀律教育、兒童的運動和活動都是以自由為基礎的,但也是有限度和有條件的,並不是放任自流或任意妄為。自由意味著對兒童的解放和對兒童人格的尊重。總的來說,環境、自由、作業和教師是蒙台梭利教育體係的根基。同樣,意誌的教育和培養的基本思想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幼兒意誌培養和教育的基本思想可歸納為:為兒童的意誌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革除一切不利於兒童意誌發展的弊端,為兒童提供意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材料,通過自由運動和自由活動、作業、練習以及訓練有素的教師的幫助,進行意誌培養和鍛煉。從這一基本思想出發,蒙台梭利提出了意誌教育和培養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它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排除成人的直接幹涉,革除阻礙兒童意誌發展的人為障礙。蒙台梭利指出:我們可以常常看到這種現象,孩子活潑好動,總是靜不下來,看到什麼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還要去“侵犯”同學,被老師斥責為“調皮精”、“討厭鬼”。蒙台梭利認為這一類幼兒,處於心理萌芽階段,萌芽階段的“衝動”、“抑製”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行動,仍然是分離的,沒有融合成為一體,他們意誌仍然不能控製自己,但它在潛意識裏起支持作用。這階段的兒童有一種自我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引導他去觸摸東西,去熟悉事物。這是兒童意誌發展的一種自發活動,教育者應盡快誘發兒童的積極行為,更早地使兒童產生抑製和衝動之間的相互聯係。可是在兒童周圍的大人們對待兒童的這種自發活動則往往給予訓斥和粗暴的幹涉。例如當孩子想摸想碰周圍的物體時,大人們則說:“別碰!”當孩子為了走得穩而到處跑時,大人們怕孩子摔跤則焦急地加以阻攔說:“別跑!”當孩子決定做某事時,他們則說:“不行!”當孩子還在集中注意力幹某件事時,他們則不顧及孩子心理的需要,打斷孩子的行動來服從大人的意誌。大人對孩子原始衝動的踐踏,無異於把他們即將發展的意誌扼殺在搖籃裏。一些父母親滿懷著“愛心”卻不知不覺地做了這種摧殘兒童意誌的幫凶,使兒女成為完全服從他的意誌的人。蒙台梭利指出:用成人的意誌代替兒童的意誌,不讓孩子動,即使讓他動也是替孩子作主選擇,使孩子失掉了意誌鍛煉的機會。可見,成人給兒童提供這樣的環境,隻是一群障礙物,阻礙了兒童意誌、個性的發展,應該徹底地掃除這些障礙,把兒童從成人的禁錮中和幹涉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