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讓兒童在自由運動和自由活動中鍛煉意誌。
兒童的發展與自由緊密聯係,她認為自由活動是幼兒教育的又一條基本途徑,也是培養兒童意誌的主要途徑。蒙台梭利批判了舊教育對孩子自由的壓製及危害,那些教師隻知訓練孩子呆坐、靜聽和背誦,孩子從來沒有“我們想要”這樣的事,做什麼事都要去問問教師,沒有權利支配自己的行動,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阻礙了孩子初期意誌的發展,孩子因而變得膽小,在沒有依賴的人的幫助和同意就毫無勇氣承擔任何事情,這些孩子被教師稱為“乖孩子”,然而他們往往是意誌薄弱、毫無個性的孩子。蒙台梭利認為新教育要給孩子自由,把他們從被監視、被壓抑中解放出來。那些意誌薄弱的孩子,他們表麵上保持安靜不動,但內心是渴望能夠活動的,所以對他們,最好的刺激就是別的孩子不斷地、有趣的運動,使他能參與並和別的孩子一起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使他在自己選擇喜愛的活動中激發意誌力,象訓練體操一樣達到對意誌的訓練,在行動中使過分的抑製獲得解脫。蒙台梭利認為自由運動和活動對兒童意誌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自由運動可以使兒童獲得力量,使身體肌肉運動協調,奠定了意誌形成的生理基礎,為意誌鍛煉逐步進行作了必要的準備。其次,自由活動和運動可以發展意誌品質,例如兒童在進行自由活動時,必須進行選擇和決定做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這也是鍛煉了意誌的果斷性。他選擇了某項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隨之集中注意,愉快也油然而生,這不僅不會使他疲勞,而且還會使他不斷地重複練習,直到滿意為止。這一過程也是堅持性和持久性的鍛煉過程。再次,自由運動和活動可以使衝動和抑製相互平衡,例如孩子能夠四處走動,在走動時力圖使自己不撞倒夥伴,不踩著孩子們的腳,不碰翻桌、椅,使衝動和抑製保持平衡,蒙台梭利認為“這說明他正在鍛煉意誌。”人的控製能力不能靠禁止,而是要通過自由活動和練習來形成。這樣一來,自由的運動、活動使弱者獲得力量,強者獲得完善。
但是蒙台梭利又指出自由運動並不僅僅局限於身體的自由那種非常原始的概念範圍。如果為兒童提供的僅是小貓小狗似的自由,聽之任之的活動是很少有良好效果的,也無助於意誌的發展。她用疲勞的實驗加以說明:有目的工作和無目的的工作相比,後者更易使人疲勞。因此,自由運動和活動是有目的的,需要伴隨著智力、意誌、注意作準備的運動和練習,兒童可從這種活動中獲得了堅持履行其任務的衝動,並能表現出理性快樂的衝動,從而培養了自覺從事工作的意誌及品質,成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
第三,為兒童提供有吸引力的,有利於兒童智力、意誌等心理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材料,並進行有規則的訓練。為使幼兒鍛煉成一個人,光排除障礙給予自由是不行的,還必須為兒童提供能訓練兒童意誌的材料,從環境中獲取積極的經驗,豐富兒童生活的印象,並能引發兒童朝著有興趣、有教益的方向發展,使他們能從中獲取營養,獲得意誌、注意、智力、品德的正常發展。為此,蒙台梭利設計了一套適合兒童特點的物質環境。如為兒童意誌發展作準備的肌體協調運動的生活用具,輕便而美觀的桌椅、玩具,成套的教具、材料,這些物質環境的設計,實用的設備和用具是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重大貢獻。在意誌教育上蒙台梭利反對單純的口頭說教,認為“僅有應當做什麼的說教是不會達到培養意誌的目的。”意誌的表現形式是“完整的行動”,什麼也沒有做的人就沒有完成意誌的活動,因此關鍵在於行動。在蒙台梭利的著作裏,鍛煉意誌的行動,可理解為自由運動、活動、作業、交往和有規則的訓練,其途徑是通過蒙台梭利自由活動、手腦結合、身心協調的作業練習(或稱工作)來達到的。她認為她的方法的每一部分都含有意誌力的訓練。
第四,訓練有素的教師是兒童意誌及其它心理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蒙台梭利認為舊的教育已包括教師和兒童兩個因素。新教育應當包括教師、環境和兒童三個因素。教師不僅和兒童發生關係,也和環境發生關係。教師和環境的作用都是幫助兒童用自己的力量使兒童得到發展。在這裏如果沒有經過訓練的教師,環境也不能起作用。教師在蒙台梭利幼兒教育體係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她的教育體係中教師的角色已改變,他從舊教育中的權威的主體,變為一個兒童活動的視察者和指導者。教師的職責是觀察兒童的表現和了解兒童的需要,限於建立常規和排除兒童自然發展中的障礙,引導兒童心理活動和身體發展。蒙台梭利認為指導員的作用比一般人所理解的要重要得多,教師的作用不是因此而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教師不僅傳授知識,他還應當有各方麵的準備,具有較高的素養。蒙台梭利認為,教師除具備一定教學的技藝以外,還應具備兒童生理、心理等方麵的知識及較強的觀察能力,善於運用這些知識去了解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和願望,在兒童需要時去幫助兒童,“用觀察取代灌輸式教學”。其次,要求教師像科學家那樣有對科學的渴望和執著的探索,並向科學實驗方向努力,“使學校活動本身成為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科學實驗室。”再次,在精神方麵應進行自我研究。研究自己的壞脾氣,克服傲慢和發怒。對兒童的發怒是對兒童抵抗的惱火,但它不久就跟傲慢相混合,在麵對兒童要表現自己的微弱企圖時,這種發怒就發展成為一種暴虐。蒙台梭利認為發怒會對兒童意誌和其它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形成膽小、唯唯諾諾,對老師的依賴,什麼都不敢做不敢決定,影響了意誌的形成和發展。教師還必須使自己謙恭、慈愛,善於自我克製、有道德。蒙台梭利指出:“我們必須抑製可能會阻礙我們理解兒童的那種成人所持有的思想觀念”。
從蒙台梭利對幼兒意誌教育和培養的闡述中,可以看到在意誌教育的說理和實踐關係上,有失之偏頗的是在意誌培養和教育中排斥了說理教育,然而在意誌教育中還必須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恰當的目的性教育,端正動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事實上說理教育和實踐鍛煉都是意誌教育不可缺少的,意誌和行動應該統一起來,才有利於意誌教育和培養。實踐是檢驗意誌、鍛煉意誌的基本途徑。蒙台梭利主張通過行動、兒童的活動和工作來訓練兒童的意誌這一理論和做法是有利於兒童的意誌鍛煉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蒙台梭利以意誌心理發展過程為指導,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作業,在活動過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兒童的意誌,並圍繞著兒童的興趣,使兒童從肌體協調的運動開始為意誌鍛煉的生理準備到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進而到專心致誌的工作,自覺愉快地反複練習,直到逐漸完成各項複雜的工作。在這一實踐行動過程培養了兒童的意誌力及其品質。這種以兒童心理發展為依據,循序漸進地有計劃開展意誌教育和訓練,無論從社會教育或是兒童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當今的幼兒教育,應當更多地在充分分析外國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兒童教育的實踐,借鑒別國的教育經驗。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盡管有許多唯心主義、神秘主義和不科學的東西,但是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獨生子女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因為獨生子女所處的優越地位,以及父母的遷就、溺愛和教育不得法,造成一些兒童意誌薄弱、獨立性差,這已引起了各方麵的重視,特別是對家長的教育,應開辦幼兒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變嬌慣溺愛、越俎代皰,或以成人意誌代替兒童的意誌的作法,認識其危害,並做到有意識地讓兒童進行意誌培養的訓練,多讓他們經受一些困難挫折,更有利於兒童的意誌鍛煉。
經追蹤調查表明,非智力因素對兒童的發展成長有重大作用。一些事業有成就的人,都具有這樣的共同特點,即意誌堅強,有毅力,自信,獨立性強,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相反,即便有些孩子少年聰慧,但是由於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最終流於一般。因此,從幼兒開始科學、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勢在必行。
從教師素質要求方麵看,蒙台梭利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是一些本身就是獨生子女,也是被嬌慣出來的教師更不能容忍兒童的不順從,她們缺乏耐心,容易在幼兒麵前發脾氣,自以為幼兒小,可以置之不顧。這正是蒙台梭利所指出的讓孩子屈服於成人的權威的不良現象,應及時引起我們注意。目前幼教師資隊伍,普遍學曆低,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和偏遠地區,本科生幾乎為零,大專生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教師。事實證明師資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總之,為了祖國的後代,國民教育的基礎之基礎,我們必須對幼兒意誌的培養教育以及師資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給予高度重視。
怎樣提高意誌力
青少年時期是培養意誌力的關鍵時期。現在,青少年生活的物質條件比較優越,更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堅強意誌。青少年喜歡把意誌堅強的人作為學習楷模,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呢?
(1)要了解意誌所包含的基本品質。意誌的基本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和堅韌性四個方麵。自覺性就是認識自己行動的社會意義。果斷性就是在處理事務中能當機立斷而不優柔寡斷。自製性就是能夠控製自己的情感。堅韌性就是對行為目的自始至終的堅定。明白了意誌所具有的上述品質,會有利於我們自覺地去培養。
(2)確立高尚遠大的生活目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高尚遠大的生活目的,沒有美好的希冀和追求,他的行動就會失去方向和動力,稍遇挫折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反之,一個人有了高尚遠大的生活目的,認識到自己行動的意義,他就能夠按照目的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如革命導師馬克思,正是在高尚遠大目標的激勵下,才能在顛沛流離、家貧如洗、妻病子亡的艱難條件下,矢誌不渝,奮勇搏擊。
(3)要向自己提出鍛煉意誌的任務,並要堅決完成。目標既定,就要落實在行動上。在執行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是對意誌的最好的鍛煉與考驗。如雷鋒,剛入伍時始終沒有將手榴彈擲過及格線。於是,雷鋒對自己提出一定要練就擲手榴彈的過硬本領的目標。當時正值東北三九嚴寒天,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似的疼痛,他站在冰天雪地裏不斷地苦練,終於在實彈考核時取得了好成績。
當然,所定目標應當注意難易適度。目標過低,舉手之勞就能做到,不能產生鍛煉意誌的效果。太難,通過努力仍然不能實現,會令人喪失信心。比如,你想學第二外國語,下決心攻讀,這固然很好,但若心血來潮,操之過急,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300個單詞,欲速則不達,反而使自己徒生沮喪、失望的心情。
(4)要學習唯物辯證法,形成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認識的意誌必然是盲目的。不根據客觀規律,不采用正確的方法,不可為而為之,隻能是蠻幹一氣,這樣的“勇氣”自然不能長久維持;在可以辦到的事麵前一籌莫展,畏首畏尾,對困難和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把一時的挫折當作永久的失敗,把可以克服的困難當作無法克服的困難,不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也鑄造不出堅強的意誌來。而要形成正確的認識,必須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強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