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警自戒法。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一生好學不倦,為抓緊時間多讀書,自己設計了一套獨特的臥具: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一個圓木枕。圓枕放在木板上很容易滑掉,可使他不致貪睡。又如魯迅,讀書時為了不再遲到,就在自己的桌子上設置了一個“早”字“警鍾”。這個“早”字方方正正,每一筆都寫得十分堅挺。由於有了“警鍾”,魯迅以後就不再遲到了。這類事例,我們不必機械模仿,但要培養堅強意誌,就應該用種種自警自戒的方法鞭策激勵自己,去達到既定的目標。不少青少年書寫針對自己弱點的格言置於案頭、床邊,作為“座右銘”,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6)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是青少年增強體質、鍛煉意誌的有效活動,在體育活動中,能鍛煉出健康的體魄和勇敢、機敏、堅毅、勤奮、吃苦耐勞的意誌品質。如跑步,有利於培養人的頑強意誌、果斷性等。體育鍛煉要有一定的強度、質量和時間要求。

(7)從小事做起,從現在開始。世界上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積成的,意誌的培養也是如此。例如:貪睡者,可規定自己每天必須按時起床;貪玩者,可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定時溫習功課,這些都是意誌力培養的具體方法。如果把堅強意誌比作一座大廈,那麼,這座大廈是由千百次小的成功行為的磚石壘砌起來的。每通過克服困難而完成一次具體行動,就等於為大廈增添了一塊磚瓦;相反,每一次對自己的遷就和對困難的退縮,就意味著拆除意誌大廈上的一塊磚瓦。因此,我們一定要糾正“這件事太小,等有大事再幹吧”、“我們明天再開始吧”、“我們下次再努力吧”等錯誤觀念。在這方麵,有許多榜樣值得我們學習。如保爾,有一次對朋友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是習慣支配人。”有人嘲笑他愛說漂亮話,舉例說:“你明知抽煙不好,但還是戒不掉。”保爾聽了,當即把口中的煙卷拿下來,說:“從今天起,我們決不再抽煙。”保爾說到做到,從此戒掉了很早就養成的抽煙習慣。

總之,意誌的鍛煉提高是多方麵的,意誌品質的發展水平也因人而異。在鍛煉提高時應本著缺什麼補什麼,哪個方麵薄弱就在哪個方麵下功夫的原則,自覺地把自己培養成具有堅強意誌的人。

意誌與認知活動

在西方曆史上以理性主義為特征的哲學認識論中,人的需要、情感、意誌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都是沒有地位的,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在否定的意義上談論其對認知活動的影響,是把它們視作幹擾認識過程的消極因素。不過,比起哲學家們對待情感的態度來,意誌的命運似乎要稍好一些,這大概同意誌代表人的意識與行為的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方麵,與理性有相關之處有關。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已經從科學的角度研究了意誌在人的一切心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承認了意誌同需要、情感一樣,是理性認知活動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它通過“對行為的抑製、監督、調節作用”,“保證有目的的探索運動,從而造成知覺活動的積極性質。”這些理論為現代認識論對於意誌的認知功能的探討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科學基礎。

意誌在認識活動中的功能,是由意誌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質來保證的。意誌作為人的自我意識的一種特殊現象,具有目的性、自主性、統一性和頑強性等特征,並由此產生了自覺性、獨立性、果斷性以及堅持性和自製性等特殊品質。

意誌的認知功能首先表現為意誌對認知動力的控製作用。

需要是認知活動的動力源泉,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動力,它們好比發動機與推進器,推動著認知活動的進行。但是,沒有意誌的參與,無論是需要還是情感,都不可能靠自身發動認知活動。因為意誌是人的行動能力,“動作是意誌的表現。”人的任何動機和積極性要變為現實的行動,都必須經過意誌的轉換。“意誌與人類的能力,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能力,理智上和感情上的能力是連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包括我們在內的朝著某個方向推進的整體。”意誌就好比製動器,是認知動力的閥門,具有發動和製止認知活動的功能。一方麵,意誌“是生活中朝著某個方向或目標推進的動力”。它通過確定認知目的,把主體內部產生的認知積極性變為朝某一具體目標的努力,推動主體去從事達到預定目的的認知活動;另一方麵,意誌是停止行動的力量,它能夠根據主體的要求和情況的變化,抑製主體內部出現的行動積極性,中止某些與主體的目的相矛盾的活動。因此,意誌是人的認知活動發動和停止的開關,是主體的認知積極性能否轉化為現實的認知活動的關鍵。它以認知目的為核心,操縱著認知動機行為化的大權。

意誌對認知動力的控製主要體現在賦予認知活動的發動以自覺性。費希特認為,“認識必然以純粹的活動、自我決定的活動為前提、為根據;它無寧就是這樣的活動。”因為人的認知並不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也不單純是被動地反映世界或僅僅是主觀意見,而是自我決定的活生生的曆程,是創造,是人根據一定目的主動進行的自覺活動。人總是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地提出自己的認知任務,並通過實踐活動主動地作用於認知對象,搜集信息,進行認知的。因此,“心靈活動起來,需要意誌活動。”認知不是由事實開始,而是從活動開始。意誌一方麵支配主體從事實踐活動,另一方麵在此基礎上自覺發動認知活動,完成在理論上把握實踐對象,為實踐提供幫助的任務。意誌把人的認知行為的組織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使這一活動的發動具有了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更能適應於解決對他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認知任務。同時也為人的認知活動超越實踐水平,產生超前認知提供了前提。認知活動的意誌自覺性水平同認知的積極性和頑強性程度也是密切相關的,認知主體的自覺性越高,其認知積極性與頑強性也越高,能促使主體主動地采取積極行動,全力投入認知活動,並堅持不懈地去達到認知目標。“許多科學家證實,個人的主動精神對取得巨大的科學成就起著傑出的作用。它使科學家的目的明確,精神振奮,對科學之謎和科學問題專心致誌,沒有這一切,未必有可能研究新的、未知的現象。”因此,有意識的意誌在我們這個科技時代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有意識的意誌是科技發展的推動力。”

意誌的認知功能也表現在它為認知活動定向的作用方麵。

人的認知需要和認知情感總是意向性的,都有一定的認知指向。但是,由於人的需要和情感的豐富性與多變性,使認知主體往往可能同時產生數個動機。在每一認知活動中,主體通常都具有不止一個,而是幾個動機願望。這些不同等級、不同時限的動機構成了一個動機網絡,其中絕大部分都有某種實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樣,就勢必造成動機矛盾和心理衝突。如果諸個動機都各有可取之處,那麼要做出行動決定是十分困難的。諸個動機的誘人程度越大,越接近,其衝突就越尖銳,要采取行動就越困難。如果任憑需要與情感的擺布,就可能造成這樣的後果:或是麵對諸多的動機和對象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無法定下行動的目的和決心;或是把思維的觸角同時伸向諸多對象,不分輕重緩急,結果精力分散,一無所獲;或是心理指向不斷轉移,頻頻更換認知目標,導致朝秦暮楚,使認知活動不能持久和深入。這就需要意誌的定向作用,需要意誌選擇認識動機,確定認知目的,為認知活動決定目標指向。這是完成認知活動的心理前提。在這裏,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因為理性隻能分析各種動機的利弊輕重,理解它們的意義價值,而不能下決心。特別當諸個動機旗鼓相當的時候,理性就更無可奈何了。

對於那些希望把自己的一生與人類的認知事業如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的人來說,所需要的就不隻是在微觀意義上為具體的認知活動定向,而且首要的是在宏觀的意義上通過意誌為自己的終生活動定向,這就是立誌。立誌是長久從事認知事業的先決心理條件。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曾把立誌同工作、成功共提為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視立誌為事業的大門,通過立誌,主體確立了自己的認知理想和認知目標,並把二者密切地統一起來,從而具有了明確的奮鬥方向和計劃。立誌能激發立誌者的認知熱情,增強為實現認知理想和具體目標的信心與決心,並充分調動其智力因素,在認知活動中取得成功。

意誌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集中體現。通過對諸多認知動機進行選擇和統一,確定認知活動的目的,是意誌在認知活動中的基本功能。“在對我們發生影響的許多感覺許多刺激之間,我們有力量選擇這種可能性而不選擇那種可能性。我們可以說:‘讓這種可能成為現實。’”雖然情感也是一種認知選擇能力,但它的選擇是完全以主體需要為根據的選擇,是立足於主體的興趣與好惡的選擇。這種選擇隻能是粗線條的,由此產生的願望還有待意誌的修訂。意誌的選擇是現實的選擇。“意誌動作的特征,不僅在於把目的理解為所希望的東西,而且在於把它理解為原則上可以達到、可以實現的東西。”意誌選擇的意義與情感選擇的區別,就在於它不是為了提出主觀的願望,而是要確定客觀的結果。為此,意誌的認知選擇不僅要參照主觀的認知願望,而且要考慮客觀的認知對象,最終提出與主體能力相適應的認知對象。威廉、詹姆士說:“意誌僅僅存在於我們有能力達到目的的時候。如果在我們的欲望中有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感覺,我們就僅僅是在願望。”這裏關於意誌與願望的區別在於意誌是對主體能力的確證的思想,可以說再恰當不過地抓住了意誌的選擇的特征。所以,“在這一層麵上,意誌的出現不是對願望的否定,而是把願望合並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意識水平上。”意誌給願望以自我指導和成熟性。它通過對動機與客觀實際的考慮,全麵比較,權衡利弊,擇定一個合理的願望,也就是擇定一個符合實際,指標適當,又盡可能與其他動機相互支持、相互協調的願望,付之行動。這就使它具有了實現的可能而不致於碰壁夭折。

意誌的選擇也是認知主體的獨立選擇。主體通過各種動機、對象以及內外條件的詳細考察,反複權衡,獨立地做出果斷的抉擇。這種選擇的獨立性不僅保證了認知活動的定向不受外界的幹擾和偶然因素的影響,不為表麵現象所左右,具有成熟穩定的思想基礎,而且增強了認知主體的自信心和責任感,更能夠激發和維持主體的認知積極性。

意誌通過對認知動機的選擇,把其餘不符合認知要求的那些動機抑製下去,將整個心理統一於被選出的那個認知動機之下,由此確定認知行動的目的。認知目的一旦確定,便標誌著決定的形成和采取。這種決定解決了主體內部的動機矛盾和心理困難,結束了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使主體的認知活動獲得了定向,並把基本力量都果斷地投入到指向這個方向的努力中。認知目的的確定保證了認知活動具有明確專一的指向性,它使認知主體能夠堅定地自始至終圍繞這一目的進行認知活動,並且盡最大努力去實現這一目的。在認知過程中,一旦情況有所變化,認知主體也能夠通過意誌果斷地采取對應措施,或是保證原定指向的實施,或是停止執行原定目標,重新進行認知定向,以避免認知活動落入失敗的結局。意誌是人的認知活動的定向性的內在根據和根本保證。

意誌在認知活動中的定向作用還集中體現在隨意注意這種心理機製上。隨意注意是意誌的表現形式。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注意力是意誌的中心問題。“意誌的努力實際上也就是注意的努力,意誌的‘緊張’乃是保持意誌明確的一種努力,即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努力。”西田幾多郎也認為,所謂意誌就是指對於對象的注意狀態,即指讓這個對象占據意識;注意的轉移也就是意誌過程的進行。因此,“在思維的場合,把注意集中於某個問題上謀求解決時也就是意誌。”隨意注意是在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務和目的時產生的,它的指向性與集中性不是決定於對象本身的特點,而是決定於所提出的任務與目的,是由這種任務和目的來組織的。也就是說,隨意注意的隨意性這一特點要求意誌的努力,這種意誌的努力不僅對於保持對客體的集中指向是必要的,而且對於維持這種集中指向過程的一定強度也是必要的。一個人的隨意注意能力的強弱優劣,是衡量和評價個人的意誌水平的主要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