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不足。由於多種原因,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中小學學生進行社會教育的設施被挪它用,教育內容和範圍處於停滯和萎縮狀態,以營利為目的的項目大量增加。社區教育相對薄弱,中小學學生的生活空間比較封閉,交往和涉足的範圍比較狹窄,加之一些家長限製其子女與外界的接觸,導致他們生活經驗不足,對挫折的體驗比較敏感和強烈,耐挫折能力差。
4、傳統觀念的影響。“高分、聽話、老實”是許多家長和教師心目中好孩子好學生的標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觀念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還有很深厚的影響,中小學學生萌發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常受到有意或無意的壓製,學校與家庭包辦的事情太多,這也是學生耐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5、學生個體需要不切實際或不合理。中小學學生的需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正確合理的需要。多數情況是能夠滿足的。但有時因為客觀條件不具備,不能得到滿足。第二類是健康的,但不切實際的需要。第三類是不合理的,過高的需要。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區別各種各類需要,不切實際或不合理的需要過多,這些需要又不能得到滿足,必然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不利於耐挫折能力的培養。
三、影響耐挫折能力的因素
1、思想修養和抱負水平。思想修養和抱負水平高的學生,耐挫折能力較高,反之則低。
2、生理和年齡因素。中小學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耐挫折能力會逐漸增強。體質強壯的比體弱多病的更能容忍和承受挫折。處在青春期的學生,由於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其耐挫折能力的個體差異較大。
3、遭受挫折的經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身處逆境,遭受的困難和挫折多,耐挫折能力就強。生活條件過於優越,缺乏生活的磨練和克服困難的體驗,耐挫折能力就差。
4、對挫折的思想準備。如果事先對可能遇到的挫折有必要的思想準備,遇到挫折後的情緒波動就會小得多。
四、培養中小學學生耐挫折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1、更新觀念,優化環境。
(1)學校、家庭和社會有關方麵應更新觀念,對培養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形成共識。
首先,要有正確的人才觀。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的,不能把學業成績做為評價學生優劣的惟一標準,應將道德水準、心理素質、能力發展、學業成績、健康狀況、敬業精神等方麵構成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為二十一世紀培養多層次、多方麵、多規格的人才。
其次,要有科學的教育觀。教育不單要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而且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最後,要摸索和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注意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解決因心理素質的差異而形成的問題。
(2)優化教育的整體環境。
在培養耐挫折能力方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必須協調配合,重視社區教育在培養中小學學生耐挫折能力方麵不可取代的作用。
2、幫助學生提高耐挫折能力。
(1)引導學生提高對耐挫折能力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樹立這一信念:在人生道路上遭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和失敗磨掉對爭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氣,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是對事業成功者的基本要求。讓學生自覺地培養耐挫折能力。
(2)幫助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具有心理封閉的特點,往往不願向教師和家長吐露真情。因此,當他們遇到挫折後,教師和家長不要一味批評指責,而是應以平等的身份,幫助他們分析遭到挫折的原因。在這裏,建立信任感很重要。隻有讓學生講真話,才能比較準確地找出受挫折的原因,避免更大的挫折。
(3)在實踐中磨練耐挫折能力。首先,學校和家庭應尋找和創造條件和機會,適當地讓學生嚐試一下可以經受住的挫折。其次,在遇到挫折時,盡量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最後,還應鼓勵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探索意識,讓他們自覺地在嚐試和探索中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4)樹立合理目標,不斷取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些中小學學生耐挫折能力差,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心理上陷入了“多米諾”心理效應中。“多米諾”是一種骨牌,玩“多米諾”骨牌時,是將牌按一定間距擺成一個矩陣,隻要玩倒一張,就會很快地引起連鎖反應,瞬間,所有的骨牌便會一個接一個地被撞倒。陷入“多米諾”心理效應中的學生,因為以前受到挫折與遭到了失敗,再做事情總是害怕失敗,信心不足,畏首畏尾,往往又導致新的挫折和失敗。要使學生走出“多米諾”效應的陷井,關鍵要樹立自信心。為此,首先,要為他們確定合理的目標。這一目標是經過一番艱苦努力而能夠達到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其次,要幫助學生實現目標。而教師、家長的幫助要講求方法,盡量不使孩子察覺。因為,如果學生認為他的成功是別人幫助的結果,就不容易產生成功的體驗,很難達到恢複孩子自信心的目的。最後,在已定目標完成後,要不斷地給學生樹立新的合理目標,不斷取得成功。
(5)要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正確的區分和判斷個人的需要。以盡量滿足正確合理的需要,正確對待那些健康的但又不切實際的需要,防止產生不合理的過高的需要。
3、教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的主要途徑。
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外、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的基本途徑之一,早已被有關方麵所重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學活動也是基本途徑,而且是主要的途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應從四個方麵做起:(1)幫助學生設立適當的誌趣水平,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2)因材施教,恰當地給不同學生分配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激發強烈的學習動力。(3)鼓勵集體討論,互相激發,依靠集體力量,消除膽怯心理。(4)教師要注意心理健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昂揚的情緒感染學生。
五、在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時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遇到挫折後能順利地盡快地克服因受挫而引起的消極情緒狀態,恢複到正常的心理狀態。這決不意味著學生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挫折對學生成長的不利影響,特別是挫折而引起的高度焦慮常常使學生無法正常地進行學習和其它活動。教師和家長一定要避免學生遇到不應遭受的挫折。
2、要特別注意幫助處於青春期的女同學的耐挫折能力。一些在小學學習成績好的女學生,到初中後成績大幅度下降,心理素質差是主要原因。培養女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對於她們在中學階段的身心發展和學業成績至關重要,這需要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科學的智力活動方法,發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同時進行,才可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中小學“耐挫折教育”
一
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為:挫折感是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幹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中小學生作為預期社會化進程中的社會成員,無可避免地會遭受挫折,小至班幹部落選,大至驟然而至的天災人禍等等。少兒時期形成的挫折耐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遷移到青年時代甚至整個人生,因此,中小學生的耐挫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提高人的接受刺激能力,一個人從幼年、青年時代起就應當接受輕劑量的刺激,這樣,到大了的時候,到成年的時候,才能受到了大劑量的強刺激。一句話,小時候太順利了不好。
1、從兒童心理承受能力的現狀看,中小學生的“挫折耐力”普遍較低,需要致力強化和提高
不妨先看我們市的幾則實例:
某童因一門功課成績差塗改通知單,被家長發現後,即留下遺言,連夜奔向滔滔長江。
某生考試作弊,老師含蓄地批評了他一番,回家後,他喝下農藥……
某孩吵著要家長買一雙高價耐克鞋,因家長回答不太明朗,便從三樓跳下。
某農家少年,“三房合一子”,一晚約同學來他家玩,因收看哪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問題,與母親發生口角,他覺得在同學麵前失了麵子,居然自殺身亡。
從以上所列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中小學生對待挫折的心理控製能力是孱弱的。其他諸如,學習上遇到挫折沒有得到理想成績,同學間偶有挫折影響了和睦融洽,競爭中遭遇挫折未達到預期目的,偶發事件中出現挫折心存不滿,等等。抑或半塊橡皮,一截直尺,幾句冷言……在大人們看來,本不值得一提的某些微小事往往就爆發攻擊行為,產生厭世心理,甚至醞釀成悲劇。如突遇自然的、社會的某些難以逆料的厄運,他們的心理準備及臨機處置能力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源,蓋因其心理自我保健差、挫折耐力低,不能自我疏導、合理宣泄、努力升華;如果注意強化“耐挫折教育”,一些不該發生的事也許就不會發生。
2、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容易出人才,其生存力、競爭力更強
順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人才,從某個角度看,在逆境中經過挫折錘煉成悵起來的人才其優勢更為明顯;一是具有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顯得更為成熟,二是更為珍惜成功之花、耕耘之果,因為他們更明白“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痕,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語)三是麵對前進道路上新的挫折,能化壓力為動力,化挫折為契機,把挫折接成攀援之繩奮然而前行。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現代人隻挖掘和運用了其所包蘊潛力的15%—20%,人所積聚的巨大內在潛力在平常條件下,在安逸環境裏反而不能表現、爆發出來。古人所雲的“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還有生物學上的“用進廢退”也都是這個道理。因為,挫折雖然標誌著某種努力未取得成功,但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必然會召喚新的更大努力,這樣,蘊藏著的潛力就煥發出來,釋放出生命的光輝。“奮鬥為成功之父,失敗乃成功之母”這一古老箴言確為至理名言。
科學史家貝裏奇指出: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被恩格斯譽為“天才預言家”的英國著名詩人拜倫講過:“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道路。中國有許多格言:貧賤憂戚,玉汝於成。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起,梅花香自苦寒來……
許多名人都經曆過挫折:布魯諾被囚八年,伏爾泰被逐出境,哥德、貝多芬想過自殺,魯迅曾“荷戟獨彷徨”。至於毛澤東所引用的中國曆史上的例子更是人所熟知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子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現代中小學生雖然生活在與上列眾例全異的一個嶄新的時代,但中外人才成長的道路及其所揭示的客觀規律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3、從社會、家庭教育的狀況看,順境、坦途太多,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缺乏挫折和競爭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等部門提出的《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保護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若幹意見》,這對於強化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淨化功能,導向功能,優化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非常及時的。就宏觀角度來看,這方麵仍要大力加強不斷完善,真正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麵。也要注意隱蔽著的另一種傾向。最近《中國教育報》刊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突出表現了中國兒童與日本兒童在抗壓力心理素質上的差距。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采取某些適宜的形式有意識地強化“耐挫折教育”,不斷消除心理障礙,以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各種應變能力。
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就是重“知”輕“德”,重“包”輕“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過來的一代人,因為自己生不逢時,備受挫折,就產生了強烈的“補償心理”。把兩代人的希望全部熔鑄在下一代身上。生怕子女再遭受一點微小的挫折,幾乎把一切都考慮得周到入微。另外,獨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可能讓後代在優裕豐厚的條件下生活。這樣,形成了從小學到大學,從生活到工作的“一條龍”服務,有人戲稱為“承包責任製”。社會上則有句口頭禪:外國流行愛滋病,中國流行愛子病。
為父母者,操碎了心,榨幹了油,可到頭來卻培養出一代“軟骨病”:吃父母、拿父母、靠父母;沒吃苦,吃不得苦;無挫折,經不起挫折。對這些孩子,如果從心理素質角度分析;一是依賴性強,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強精神,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一路坦途順風,對人生體驗一片空白,一旦踏上社會,原來的生活希冀和“自我中心”的評價與紛繁複雜的社會形成反差,即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卻又不能很好的疏解挫折,從而造成劇烈的心理失衡,帶來不良後果。
早年的挫折經驗對成年後的影響甚大,國外曾有人用動物做過電擊實驗,凡幼年受過刺激的動物,成年後對刺激就能表現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反之,有效性則差。因此,有人認為,在人身上也是如此。一個從小經過逆境磨練,或經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成年後就更能有效地適應環境,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在於發揮一種新的“補償功能”,通過挫折教育,彌補心理缺陷,使他們知道生活還有逆境、坎坷、困難等字眼,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成熟程度。
4、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及風雲變幻的世界局勢來看,對中小學生加強挫折教育是關係到國家的長遠利益和社會主義事業前途的大事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受盡列強欺侮掠奪。解放四十年來,國家雖然得到了飛躍發展,但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社會構成看:國家大人口多,11億多人口,9億在農村;從經濟狀況看,底子薄收入低,發展不平衡;從經濟體製看,缺乏活力,商品經濟不發達;從文化教育看,文盲、半文盲還占相當比例,科技不太發達……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並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在革命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障礙物,還有許多困難,”“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再過十年,這一代學生大部分走上了建設祖國的第一線。如果現在就對他們進行艱難困苦,挫折坎坷的教育,懂得中國的國情。讓他們知道,“生活裏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蘇霍姆林斯基語)那麼他們就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挫折耐力,辯證看待人生,用勤勞的雙手開辟理想境界的通途。
如果再退一步從眼前看,我國還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學生生活在貧困中,有的達不到溫飽水平,有的因交不起學費而中途輟學。通過適宜的方式對其加強“挫折教育”,可以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始終保持心理活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生存競爭能力,在逆境中努力奮起。
從國際範圍看,世界的風雲變幻呈多極發展,要求這一代學生將來必須透過挫折看到坦途,戰勝挫折迎來光明。“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從培養馬克思主義的堅強接班人出發,從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出發,從中華民族自立世界之林的奮鬥目標出發,加強耐挫折教育,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二
雖然挫折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挫折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體驗,從兒童到老年幾乎都無法避免,但發生在中小學年齡階段的挫折畢竟程度較弱:外因性挫折少,內因性挫折多;持續性挫折少,暫時性挫折多;想象性挫折多,實質性挫折少。大部分隻是動機目標衝突,個人條件與某一理想相悖,能力與期望矛盾等。中小學生的“挫折教育”必須依據其年齡特點,注重預防、誘導,在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內,著力提高其挫折耐力,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