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兒科疾病的治療(1 / 2)

第九章 兒科疾病的治療

◆◆疳積

積是指小兒因內傷乳食、停滯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的綜合征。以不思飲食、食滯不化、體重不增、大便不調為特征。疳是指小兒脾胃虛損、氣血兩虧所引起的一種以脾病為主的慢性病。以病程緩慢、形體消瘦、毛發枯憔、發育遲緩、神疲乏力為特征。

積久不消,轉化為疳,故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之說。由於積和疳不僅有因果的關係,而且在臨床上表現雖有輕重之別,但關係密切,難以截然分開,故統稱之為疳積。與現代醫學所說“小兒營養不良”的臨床症狀頗為相似,多由乳食積滯,脾胃虛弱而致。

一、病因

1、乳食不節,傷及脾腎: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兒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乃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腎更傷,轉化為疳。

2、脾胃虛寒:脾胃虛弱,則乳食難於腐熟,而使乳食停積,聚集中焦,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失調,患兒羸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二、臨床表現

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舌苔厚膩。

2、氣血兩虧,麵色萎中白光白,毛發枯黃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煩躁,睡臥不寧,啼聲低小,四肢不瘟,發有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三、治療

1、積滯傷脾:

操作:補脾經、推四橫紋、運內八封、揉中脘、分腹陰陽、揉天樞、按揉足三裏。

補脾經: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門、揉中脘、分腹陰陽、揉天樞消食導滯、疏調腸胃積滯;推四橫紋,運內八封加強以上作用,並能理氣調中;補脾經、按揉足三裏以健脾開胃,消食和中。

2、氣血兩虧:

操作:補脾經、推三關、操外勞、運內八封、掐揉四橫紋、按揉足三裏、中脘、捏脊。

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光剝,陰液不足者,宜去推三關、揉外勞,加清肝經、補腎經、揉上馬、運內勞宮;煩躁不安加掐揉五指節、清肝經;口舌瘡加掐揉小橫紋;目赤多眵淚,隱澀難睜者,加清肝經、揉腎紋;若兼見咳嗽痰喘,加推肺經、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補大腸;便秘加清大腸、推下七節骨。

本病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放血治療效果較好,隔日一次或每周兩次。

◆◆腹瀉

嬰兒腹瀉又名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常見病。本病多發在夏、秋兩季,如治療不及,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的營養、生長和發育。

一、病因

1、感受外邪:腹瀉的發生與氣候有密切關係。寒、濕、暑、熱之邪皆能引起腹瀉,而尤以濕邪引起為多。

2、內傷乳食:由於喂養不當,饑飽無度,或突然改變食物性質,或恣食油膩、生冷;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穀而致腹瀉。

3、脾胃虛弱:小兒髒腑嬌嫩,脾常不足,一旦遇到外來邪會的影響就能導致脾腎受損,使水穀不得運化,則水反而為濕,穀反而為滯,水濕滯留,下注腸道而為腹瀉。

二、臨床表現

1、寒濕瀉: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麵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指紋色紅。

2、濕熱瀉:腹痛即瀉,急迫暴注,色黃褐而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紋色紫。

3、傷食瀉:腹能脹滿,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量多而酸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酸飯,苔厚垢膩。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經常反複發作,麵色蒼白,食欲不振,便稀夾有奶塊及食物殘渣,或每於食後即瀉,舌淡苔薄。若腹瀉日久不愈,進而可損及腎陽,症見麵色白光白,大便水樣,次數頻多,四肢厥冷,舌淡苔白。

三、治療

1、寒濕瀉:

操作: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按揉足三裏。

腹痛、腸鳴重者加揉一窩風,拿肚角;體虛加捏脊。

2、濕熱瀉:

操作: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

清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脾經。

清大腸:由虎口沿橫側緣推向食指尖為清大腸。

清小腸:由指根沿小指尖側緣推向小指尖為清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