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類天然藥物
古代就有“藥食同源”之說,即治病使用的藥物與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相同,都是來源於自然界。留心的人也許發現,中醫用來治病的中藥,很多是平時食用的食物,例如蜂蜜、蓮子、小麥、龍眼肉、黑芝麻、粳米等。現今,隨著人們回歸自然的趨勢日益高漲,天然藥物也就倍受青睞。我們身邊的花果、蔬菜、莖木、蟲鳥及海洋生物都有著較好的藥用功效。如何使用它們進行日常生活的保健,特別是在身體稍有不適,但不需要吃藥的情況下使用它們,充分發揮它們的藥用作用。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其特性、藥用作用、明確其適用範圍。為此,我們在第一章的天然藥物中對常見的天然藥物作一介紹說明,皆在拋磚引玉,物盡其用。你會發現“處處留心皆是藥”。此外,我們還將向大家介紹一些家庭常備藥物的功效及使用原則、範圍。願人人科學用藥,增強體質,保健強身。
一、花類
婀娜多姿的花卉點綴了色彩斑爛的大自然,“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在現代家庭蒔養的絢麗多姿,馥鬱馨香的花卉中,有許多品種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發揮其美化環境、淨化空氣,增添生活情趣等功能之餘,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其花、葉、果、莖、根防病治病,增進健康,花卉確有“良醫不能措其術,百藥無所施其功”之處。
牡丹花
牡丹花因其“國色”、“天香”,素有“花中之王”之稱。由於武則天貶牡丹神話故事的流傳,人們又賦予牡丹威武不屈的形象,謂之“不特芳姿質足壓眾葩,而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唐代劉禹錫的《牡丹詩》可謂千古佳句:“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它不僅是一種名貴的觀賞花卉,而且是曆史悠久的貴重藥材之一。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說:“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醫聖——張仲景,確切地在他的藥方中應用了牡丹。治腸痛的著名金匱方“大黃牡丹湯”,就是以牡丹、大黃為主藥,加以冬瓜仁、芒硝組成的。
“牡丹”又名“鼠姑”、“木芍藥”、“富貴花”、“百兩金”。它是毛茛科植物牡丹的花,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春末夏初開花,以洛陽牡丹最負盛名,花期為5~7月,可在此間采摘。它花型特大,單生枝端,單瓣或重瓣,有紫、紅、白、黃等色。中醫認為牡丹花、根、根皮皆能用藥。
牡丹花,性平,味苦淡,無毒,具有調經活血之功效,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壓、鎮靜之效。主治熱病吐血、衄血、血熱斑疹,急性闌尾炎、血瘀痛經、經閉腹痛、跌打損傷,瘀血作痛、高血壓病、神經性皮炎、過敏性鼻炎。
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譜》雲“煎花,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浸。”用牡丹花製成的“牡丹酒”,色正味醇,清香爽口。將洗淨的牡丹皮30克,鮮白茅根200克,麥冬100克,桔梗30克,浸泡於冷水中半小時後,連同浸液倒入大砂鍋內,加冷水浸沒;用中火燒開後,改用小火慢煎1小時,濾出頭汁;再加冷水3大碗,煎二汁,濾出;再將頭汁,二汁加蜂蜜1000克倒入大瓷盆內,加蓋,不讓水蒸汽進入;用旺火隔水蒸2小時後離火,即成“丹皮,茅根養血蜜”;每日3次,每次一匙,溫開水送服,90天為一療程,能清肺中伏火,養血止血,祛痰液,補肺氣,潤大腸,調和氣血;連續服用可使支氣管擴張引起的咯血症逐漸痊愈。
牡丹花6克(幹品),粳米適量。將粥熬製粘稠,放入牡丹花,稍煮即成。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等症。
牡丹皮、赤芍、連翹、地膚子各9克,蟬衣6克,白蘚皮12克,苦參10克,水煎服可治急性蕁麻疹,皮膚瘙癢。
牡丹皮5克,水煎,每晚服一次,10天為1療程,可治過敏性鼻炎。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丹皮含牡丹酚原甙(酶解後生成牡丹酚和牡丹酚甙),揮發油(芍藥酚),甾醇,生物堿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
月季花
月季,“花開花落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月季以奇容異色,冷豔爭春,花期特長而獲“花中皇後”的美譽,花色有紅、橙、黃、白諸色。香氣濃鬱、色澤豔麗。明代劉繪寫詩讚歎:“綠刺含煙鬱,紅苞逐月開,朝花抽曲沼,夕蕊壓芳台。能鬥霜前菊,還迎雪裏梅。踏歌青岸上,幾度醉金杯。”
月季花,屬薔薇科植物,常綠藤本或常綠灌木。月季花以花、花蕾、根、葉供藥用。花期為5~9月,夏、秋季采摘半開放的花朵。它味甘、溫。入肝經、脾經。花可活血調經,散毒消腫,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癰癤腫毒、瘰鬁、結核(未潰破)。葉可治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根可用於治療外傷損患、白帶、遺精。葉外用搗爛敷患處。
月季自古以來就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提到:“月季花處處人家多栽插之,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活血、消腫、解毒。”隨著臨床應用,證明月季花不僅花朵有藥用價值,而且其葉和根均可藥用。一般選用紫紅色有香味的品種,以其花朵為藥用。是婦科良藥;大紅花蕾浸酒,能強筋,安神;有些品種的果實中,還富含維生素C。
月季花10克,煎湯代茶1次飲下,用於閉經腹痛。
月季花10克,綠茶10克,水煎湯,飲用一半,餘湯用來熏洗患處,用於血熱風盛,皮膚搔癢。
月季花9~15克,用開水泡服,用於高血壓。
月季花1克(鮮花20克),紅糖30克,或加入紅茶1.5克,用開水浸洗10分鍾,頻飲。用於肝鬱不舒,胸腹脹滿,月經不調。也可用於筋骨疼痛、腳膝腫痛和跌打損傷等症的恢複。
梅花
梅花是我國特有的花卉,性耐寒,傲霜雪,多為白色或粉白色,還有淡墨色、紫紅等。北朝的庚信賦《梅花》詩:“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人們對梅花的最初認識與利用,不是它的花,而是果實。遠在商周,梅就是宴席上的珍貴果品。因味酸,又與鹽一起作為調味品,用來“和羹”、“膾獸”,還將它製成果脯,用於祭祀和食用。三國的曹操用“前有梅林,結子甘酸,可以止渴”,振奮迷途士兵的鬥誌,留下了人所熟知的典故“望梅止渴”。古代燒肉、燒雞時加野生青梅的烹調習慣,至今仍在滇西下關、大理等地的白族人民那裏保留了下來。燉雞,燒肉時投入數枚青梅,可使其易爛而味更鮮美。
梅花的花性平,味酸澀,入肺、肝經。有清香開胃,散鬱化瘀,生津助氣之功效。我國用梅花保健、治病有著悠久的曆史。梅花有紅、白之分,其功用也不盡相同,臨床用藥以白梅花(綠萼梅)為主。《本草綱目》就有“其味性酸、澀、無毒”的記載。青梅可製成烏梅、白梅供藥用;梅核仁搗爛後加醋,可以消除腫痛;梅葉、根煎湯可息痢止霍亂。臨床常用它來治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欲不振等病症。用白梅花、白菊花、玫瑰花各適量製成“三花飲”,泡開水服有清涼解暑、平肝明目的作用,為夏季不可多得的清暑飲料。烏梅(主要有青梅果)經百草煙熏加工後,是我國出口藥材之一。花蕾的蒸餾液,稱蒸露,用於點茶,可生津止渴,解暑滌煩。白梅蒸露能解先天胎毒;如和金銀花露合用,可治六月未出痘小兒。對唇上生瘡,用白梅花瓣敷貼,至開裂出血者即止。將烏梅肉30克、葛根3克、紫蘇葉15克、薄荷1.5克,加水560毫升煎煮半小時後濾過藥汁,再加500毫升水煎煮一次。合並兩次藥汁,加冰糖適量即成“冰糖梅蘇飲”,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對夏季外感暑熱,頭目眩暈、口渴咽幹的患者,是較好的保健飲料。
綠萼梅3~6克,加適量蜂蜜,開水浸泡後代茶飲。用於暑熱或因熱傷胃陰引起的心煩口渴。雞蛋1枚,在一端開口,放入綠萼梅7朵,然後封住口,放在鍋上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1枚,連服7日。用於瘰鬁不消。用綠萼梅6克,柿餅2個,煎服。用於治療咽部梗塞感。
現代研究證明烏梅含枸櫞酸、蘋果酸、琥珀酸等有機酸,能增強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體外實驗,它對大腸杆菌、痢疾杆菌、霍亂弧菌、皮膚真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菊花
菊花盛開在九月重陽之時,有紅的、黃的、紫的、白的、墨的,千姿百態,芬芳四溢。陸遊曾為菊賦詩:“菊花如端人,獨立寒冰霜。名紅先秦書,功標列仙方。紛紛零落中,見此數枝黃。”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多年生草本。品種很多,秋季開花,為著名的觀賞植物,采摘的最佳季節為霜降前花正盛開時。
菊花曆來就有長壽之花,抗衰老之花的雅稱,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把菊花列為上品。《本草綱目》謂之:“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作枕明目,葉亦明目,生熟並可食。”陶弘景曰:“久食菊花能令頭不白”。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曹丕,給他的好友鍾繇寫了一封關於菊花的信,信中寫到,使人送他一束菊花,因為在秋天萬木凋零的季節,隻有菊花絢麗多姿,茂盛地生長,可見它有天地的真氣,是可以使人延年益壽的好東西,因此送來供他研究長生的道理。
從漢魏開始,就用菊花釀製菊花酒。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當時帝宮後妃皆稱這種花酒為“長壽酒”,把它當作生活上的一種必需品,並互相饋贈。清代有文獻記載:“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麵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雲:“菊苗粥,用甘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摘來洗淨,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寧心。”
我國首家“藥膳滋補餐廳”於成都開業,其100多條藥膳食譜中,則有按古代方法烹製,治頭暈目眩,風熱上攻的“菊花肉片”。它由一塊塊蔗糖熬漿泡製的白嫩豬肉加工製成,玲瓏剔透,猶如白玉,每塊之上沿著絲絲菊瓣,飽飲油脂糖甜,兼有金黃色澤,香甜不膩,味美異常。南方名菜“菊花鍋”和廣東的“蛇羹”都離不開新鮮菊花。
“真菊延齡,野菊泄人。”一語道破了真菊與野菊醫療功用的不同。白菊、黃菊可用作補益防病,而白菊通肺氣,祛風熱;黃菊入血,益血潤容,兩者在臨床應用時應有所側重。杭菊氣味芬芳,是泡茶的佳品,可以消暑、解熱、驅風、潤喉、養目、去翳、解酒。滁菊氣味幽香,尤其是絨球形的菊花,係藥中珍品。將1000克鮮菊花瓣加水15倍,煎煮半小時後,濾過藥汁,再加水10倍,煎煮半小時,擠出並濾過藥汁,藥汁合並濃縮至流膏狀,並兌入煉好的蜂蜜適量,即成“菊花延齡膏”;日服2次,溫開水衝服,每次服10~15克,有疏風、清熱、明目之效。將30克鮮菊花用開水沏泡,兌入適量蜂蜜,即成“菊花延齡飲”,能疏風,清熱明目,可治療風熱感冒,且可作為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目眩的高血壓患者的常用保健飲料。
還有一種簡便易行的“菊花茶”,泡製如下:將10克幹菊花放入杯中,用冷開水衝洗,除去灰塵,濾出冷水,然後用剛燒沸的開水衝泡大半杯,泡後立即加蓋,5~10分鍾後代茶飲。頭汁飲盡後,再衝再飲,味淡為止。其有養肝明目、清熱祛風之效;高血壓病、冠心病之輕度心絞痛、慢性膽囊炎等,長期服用,均有輔助治療作用。不宜過夜,宜當天泡,當天飲完。菊花15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可預防中暑。菊花15克,水煎服可用於酒醉不醒。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菊花中含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膽堿、水勞堿、黃酮類及維生素B1。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杆菌、流感病毒及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大劑量有明顯的解熱和降血壓、擴張冠狀動脈及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作用。
杜鵑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滿山紅”、“鵑花”,為我國三大自然花卉之首(報春花,龍膽花),在春夏季杜鵑鳥鳴叫時開花,有紅、紫之分,色彩絢爛,花期長久。有詩雲:“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杜鵑花為杜鵑花科植物杜鵑花的花。為常綠或半常綠灌木,生於山坡、林中、或岩畔,花期在4月,此間花盛之時采摘,曬幹。
《本草綱目》雲:“小兒食其花,味酸無毒。”現浙江山區兒童仍有生食映山紅花朵的習慣。如將映山紅花去心,拌炒雞蛋吃,有健胃、益氣和養顏的功效。采大白花杜鵑,繡葉杜鵑、粗柄杜鵑、厚葉杜鵑的花蕾或鮮花,用開水煮沸即撈起,再用清水浸泡漂洗,除去苦澀味,可炒食作蔬菜,別具清香風味。杜鵑花芳香油是配製調合香精的好材料。百合杜鵑、纖毛杜鵑、附生杜鵑、白麵杜鵑、寶興杜鵑等香味濃馥的品種,常被人們用溶劑浸取其鮮花浸膏,作為高級香料用。百裏香杜鵑的芳香油,主要含大牛龍牛兒酮,有祛痰平喘鎮咳作用,可用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中醫認為杜鵑花味酸甘、溫。和血、調經、祛風濕。治療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風濕痛、吐血、衄血。
映山紅的根治月經不調;花治帶下;鮮葉搗爛敷傷處,可止血消腫。長蕊杜鵑則可用來治狂犬病。暢銷國內外的“消咳喘”中成藥,就是用北方野生種映山紅製成的,可治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咳嗽。此外,杜鵑花還是抗二氧化硫、臭氧等汙染的理想花卉。對氨氣很敏感,可作監測氨的指示植物。
黃杜鵑,又名“羊躑躅”、“鬧羊花”有大毒。近年來經化學分析,證明它全株有劇毒,不能內服。其花和果均可入藥,有鎮痛、鎮靜之功,多用於外科作麻醉劑和浸藥酒用。其葉或花衝爛敷患處,可治皮炎、癬瘡等有特效。
蘭花
陳毅曾讚蘭花:“幽蘭在山穀,本自無人識,隻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蘭花是我國人民珍愛的花卉之一,她雖然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也沒有桃花的豔麗奪目,卻有著一種俊雅、質樸、安謐的風姿與魅力。她春夏不豔,冬秋不凋,芬芳冠群。孔子讚蘭花雲:“蘭當為王者香草。”蘭花的色彩豐富,紅、黃、橙、綠、藍、紫、白色俱全。一般推崇白色,即所謂“素心”,而以其花萼,花瓣皆清素無暇者為上品。
最為難得的是其香氣,其香似有若無,似遠又近,清而不濁,宜遠聞而不宜近嗅。蘭花的香味清醇,濃馥,可熏窨成“高級蘭花茶”。“以蜜漬蘭花,冬月點茶,芳香如初摘。”“素心建蘭花,乾之可以催生,除宿氣解鬱。蜜漬青蘭花,點茶飲,調和氣血,寬中醒酒。”用建蘭花蒸取的“蘭花露”“氣薄味淡,食之明目舒鬱。”紅門蘭的塊莖可以製成沙勒布粉,是胃腸炎患者的營養劑。熱帶蘭有明目清熱之效。白芨的球狀根莖可以生肌化瘀,止血潤肺。草蘭有清肺除熱,化痰止咳、涼血止血、解毒止痙之功。其根可治肺結核、肺膿瘍、跌打損傷,有接骨之妙;花可治勞傷咳嗽和赤痢;葉可治百日咳;種子治眼病。春蘭全草可治神經衰弱、腸道蛔蟲、痔瘡等病。蕙蘭全草可治婦女病,其素心花瓣陰幹可催生。
蘭花的藥用,以建蘭入藥最為常見。建蘭葉30克,生西瓜子10克、冰糖30克、水煎服可治百日咳。建蘭葉30克、水煎服,可治慢性支氣管炎。建蘭葉15克,泡水代茶飲可治妊娠惡阻。鮮建蘭根30克,搗爛取汁,調冰糖燉服可治肺結核咳血,肺膿瘍咳膿血痰。建蘭根30克,搗爛取汁,外塗傷處。可治跌打損傷。鮮建蘭根45克,蔥白5克,水煎,加紅糖調服,可治小便淋漓澀痛、尿血。
山茶花
山茶花為享有盛名的觀賞花卉,它多為紅色,也有黃、白、淡紅等色。每當花開放之際,如火燒雲霞,絢麗奪目。蘇軾曾雲:“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
山茶花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它冬末春初開花,花期很長,迎寒霜而泰然自若,吐蕊於紅梅之前,凋零於桃李之後。
山茶花不僅觀賞價值很高,而且在藥用價值方麵用途也很廣。中醫認為山茶花味甘苦辛涼。入肝,肺二經具有涼血、止血、散瘀之功效。治療吐血、衄血、血崩、腸風、血痢、血淋、跌打損傷、燙傷。
山茶花種子可以榨油,含油量達45.27%,油除了可供食用外,還可入藥作補益劑,有治身體虛弱的效果;山茶花油還可作潤發油。其葉可以泡水代茶,服後使人神清氣爽,勞倦頓消。其花亦可製成茶花酒,別有一番風味。深紅色和紫色的山茶花,是療效較高的止痢良藥。紅痢用紅色花,白痢用白色花,和糯米同煮成粥食用之。
山茶花2~3朵,燉冰糖飲服。用於咳嗽吐血。寶珠山茶適量,研末後用開水衝服,用於痔瘡出血。山茶花研末外敷患處可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山茶花研末,麻油調敷患處,可治燙傷。山茶花15克、紅花10克、紅棗15克,水煎服,可治吐血、血色鮮紅,或有血塊。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山茶花含花白甙、花色甙等,可抑製移植性軟組織腫瘤的生長。
梔子花
梔子花,夏日盛開,潔白如雪,煞是可愛。相傳梔子花為西域的艸詹匐花,有詩讚其“玉質自然無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梔子花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花,早在漢代已成為名花,為理想的觀賞花卉。
梔子花還有著較好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它性寒、味苦。可清肺、涼血。治療肺熱咳嗽、鼻衄。
梔子葉可“洗疳療痔,散毒瘡;同雞煮,則祛風”。梔子果實又名“越桃”,如與香豉煎湯內服,可解煩熱懊忄農,躁擾不寧。李時珍還用梔子、麵粉搗成糊狀物,外敷治外傷腫痛。梔子果實釀的酒,是上等飲料。梔子花含芳香油,可以用來熏茶或提取香精。用梔子花4朵、蜂蜜25克同煎服,可治肺熱咳嗽。如遇鼻血不止,用梔子花瓣6片,焙幹研末,吹鼻可以止血,梔子花也可食用。《廣群芳譜》載:“大朵重台者,梅醬糖蜜製之,可作羹果。”
將梔子花根鮮品500克(幹品減半)洗淨,濾幹,切成小塊,將豬前腿瘦肉500克(剔去肥肉)洗淨,切成小塊,然後將梔子花根和瘦肉倒入砂鍋內,再加冷水浸沒,用中火燒開後,加黃酒一匙,改用小火慢燉2小時,即成治黃疸有效的梔子花根煨肉湯。每日喝湯(不放鹽)2次,每次一小碗,熱服。梔子花根與瘦肉相伍,一補一瀉,功能補肝,清肝熱,利膽降壓、利水解毒,宜於黃疸性肝炎慢性期食用。用鮮梔子花根100克和淡竹葉根,白茅根、桑白皮各50克,水煎服,亦可治急性黃疸性傳染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