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刺法
第一節 針具的起源與發展
砭石是古代用於治病的石器,就是說用小石塊磨成石針來治病稱為砭,也是最初的針具,是用於做外治法的。砭石的形狀各不相同或者有鋒,或者有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冶金術的發明,出現金屬針,以後隨著冶鐵術的應用,出現了鐵針。這一時期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為砭針並用,即既有砭石又有鐵針,以後發展為以針代砭,針具的改進與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代的針具除砭石之外,還可能有骨針、竹針的應用,並隨曆史的不斷演進,也出現了銅、鐵、金、銀等金屬的針具。現代有了不鏽鋼的合成,這種金屬即有鋼鐵般的堅韌性,又有不易生鏽、經久耐用的特點,優於其他金屬。所以目前應用的針具都用不鏽鋼製成。近年來隨著針灸的發展,針灸工具的不斷改進,品種亦更趨於多樣化,而且研究出一些針灸治療儀器,如模擬手法運針的針刺手法儀,多種形式的電針儀。
第二節 針刺方法的發展
最早的針具是“砭石”,以砭石刺病的方法稱為“砭刺”,是針刺療法的前身,那時的刺法較為簡單,主要是為了排膿和放血。
隨著針具的改革,針刺方法也不斷豐富起來。至春秋戰國時期,《內經》總結了上古以來的針刺方法,奠定了後世刺法的基礎,如在刺法方麵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在補瀉手法方麵,介紹了迎隨補瀉,徐疾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提接補瀉,旋轉補瀉(撚轉補瀉)等。繼而《難經》又有所闡發,並強調指出了針刺時雙手協作的重要性,對後世影響較大。晉唐至宋在針刺手法方麵一直闡述《內經》和《難經》之說的。
金元時代,在刺法方麵發展較快,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中創用“手指補瀉十四法”;明代徐鳳的《金針賦》提出一整套複式補瀉手法。燒山火,透天涼等手法作了係統的論述;高武的《針灸聚英》,汪機的《針灸問對》中所記載的針刺手法,都是在《金針賦》的基礎上加以發揮的。
建國後,針灸學術有了很大發展,針刺手法上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文獻整理、臨床觀察、實驗研究方麵都做了大量工作,結合物理治療和藥物注射後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應用廣泛的有針刺與電針相結合的電針、電熱針、穴位電興奮、微波針灸;與光相結合的有紅外線穴位照射、激光針;與聲相結合的聲波電針;與磁相結合的穴位磁療;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穴位注射,穴位埋線,割治等,其他還有腕踝針,麵針,手針。這些方法不僅擴大了針刺治療的範圍,而且推動了針灸醫學的發展。
第三節 毫針的結構、規格和保養
現代所用毫針多為不鏽鋼製成,但也有金銀或者合金製成的,其結構共分五個部分。
針尖:指針的前端鋒銳部分,又稱針芒。
針身:指針尖與針柄之間的部分,又稱針體,毫針的長短、粗細規格主要指此而言。
針根:指針體與針柄連接的部分。
針柄:針的一端用金屬絲纏繞呈螺旋狀。便於執針的部分。
針尾:針柄的末端,一般用金屬絲(銅絲或鋁絲)纏繞,呈圓筒狀。
毫針的規格:主要以針身的長短和粗細來分,26號為0.45mm,27號為0.42mm,28號為0.38mm,29號為0.34mm,30號為0.32mm,31號為0.30mm,32號為0.28mm,34號為0.23mm。
毫針的選擇和檢查:要尖而不銳,圓而不鈍,形如鬆針者為佳,針尖不可有卷毛或鉤曲,也不可過於尖銳或過於圓鈍。
針身要光滑挺直,上下勻稱,堅韌而富於彈性,凡針身有剝蝕,鏽痕及彎曲者,均不宜使用,以防斷針。
針根要牢固,不能有剝蝕及鬆動現象,針根處如有剝蝕則容易折斷,必須注意。
針柄以金屬絲纏繞緊密均勻為佳,不能鬆動,同時注意選擇長短適中的為宜,即針柄要與針身對稱,針柄過長,在淺部留針或置艾絨時可發生針柄倒垂現象。如過短則在運用手法時手指不易著力。
此外,選擇時要注意針的彈性和韌性,使用前應注意選擇長短粗細適中的針具。而檢查針具的質量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檢查針尖主要是看針尖有無卷毛或鉤曲現象。檢查方法可用右手拇指中指執針柄,一麵撚轉,一麵用同手無名指抵住針尖,如有鉤曲可察覺出來。或用棉球裹住針身下端,右手將針反複旋轉退出,如果發覺不光滑,或退出後針尖上帶有棉絮者,即是針尖有毛鉤。
檢查針身:針身有彎曲或斑剝明顯,肉眼容易察覺。若彎曲少而不明顯者,可將毫針針體平放在桌麵上慢慢滾動,如某處不能與桌麵緊貼,有拱形隆起者,即表示該處有彎曲。針身的鏽斑剝蝕較小者,須用放大鏡細心檢查。
檢查針柄:主要看針柄是否鬆動,可用右手執針柄,左手指緊捏針身,兩手稍用力離合拉送,或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如有鬆動很容易檢查出來。
毫針損壞後,除了剝蝕,彎折過重以及斷裂不能修理者棄之不用外,一般均可設法修理繼續使用,修理方法如下:
針尖:針尖卷毛或折斷時,可用細砂紙或細磨石重行磨尖,要注意針尖的圓度和銳度是否適當,在細磨石上磨時可以食指壓住針身下段,按所需角度緩慢斜磨,一麵微微轉動針身,使針尖邊滾邊擦的磨到合適標準為止。
針身:修理針體應注意鏽蝕,斑剝和彎曲,如有斑剝,鏽蝕可用除鏽油,細砂紙或去汙粉等磨擦,如針體不直,可以把彎曲的針體用手捋直。捋針的方法是用一手的拇、食指捏住針柄,另一手的拇、食指用棉球或軟布挾住針體。由針根向針尖方向捋勒,挾住針的兩指,在滑過彎曲時用適度指力向拱形隆起部分壓捋,連續數次,便可將針身捋直。若針體彎曲較多者,可先將針體勒成一個大彎,然後向相反的方向勒直。有不能捋直的硬折彎的針則棄之不用。
針柄:針柄所繞之金屬絲如果鬆動,須將金屬絲放開,拉直後重繞,如有損壞者,應另換金屬絲纏繞。
針具如護藏不善,不僅容易遭致損壞,而且臨床使用會增加病人痛苦,甚至發生事故,保養主要是防止生鏽,避免針尖受損和針體彎曲。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針具在煮沸消毒時,宜用紗布包裹結紮妥當,以免在煮沸時針尖與鍋壁碰撞,引起卷毛鈍折。
2.使用時,針具放在針盤內,針尾宜靠抵住盤壁,針尖位於盤中央,移動針盤時,宜稍微傾斜,使針尾部稍低,針尖部略高,不可震動過大,以防針尖受損。
3.針具用畢,必須以棉花或紗布擦淨,如用針管收藏,須在針管頂端墊以棉花,針尾先放入,針尖向上。取用時亦應緩緩倒出,以防損傷針尖。如放在軟性針夾或針包內,最好用木片或硬板襯夾,並避免重力撳壓,以防針體彎曲和針尖損壞。
4.暫時不用的針具,可放在滑石粉內,或塗以少量凡士林貯藏於幹燥處。
第四節 針刺前的準備
一、指力和手法練習毫針的針體細軟,如果沒有一定的指力和熟練的手法是很難隨意進針,以及進行各種手法操作。為此,指力和手法的鍛煉,是針刺技術的基本訓練,是初學針刺的基礎,是順利進針、減少痛苦、提高療效的基本保證,一般進針快,透過皮膚時不痛,手法操作自如,病人樂於接受;不熟練者,難於控製針體,進針慢容易產生痛覺,提插撚轉時,動作不協調,病人不適,容易產生畏懼心理,甚至影響療效,故在學習針刺時,必須進行指力和手法練習。
指力練習:一般先用紙塊練針,即用細草紙或毛邊紙折疊成7~8厘米見方,厚約2厘米的方形紙墊一塊,用棉線繞成數圈即成。練針時用左手平執紙塊,右手拇、食、中指執針柄,用針尖垂直抵觸在紙塊上,撚轉針柄,漸加壓力刺透紙墊,然後另換一處,反複練習,在撚轉時應盡量使針體保持垂直,指力由弱逐漸增強。
手法練習:
有了一定的指力,還要練習各種操作方法,隻有熟練的操作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練習手法可用棉團練針,即用棉花一團,以棉紗線繞紮,內鬆外緊,做成直徑約6~7厘米的圓球一個,外包白布一層即成。練習時根據下麵將要講到的各種進針方法。進針後的方法練習,主要是練習最基本的進針,提插,撚針等。搗撚時,要求撚轉的角度要均勻,快慢自如,一般每分鍾撚轉120次左右,方能達到靈活自如的程度;練習提插時,則要求提插的深淺適宜,並保持針體的垂直。
自身練針:
通過上述練習,已達到刺入順利,提插撚轉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即可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亦可在學員之間相互試針。試針時先選容易刺的,即肌肉較豐厚處的四肢穴位如足三裏、曲池等穴,並注意消毒後方可進針。試針時注意體會進針時皮膚的韌性和用力的大小,體會手法與針感的關係,不同部位腧穴的不同針感反應。要求做到進針無痛,針身不彎,進入後針感較強,並使針感向一定方向擴散。
二、選擇體位
患者的體位是否適當,對正確的取穴和進行針刺操作有一定的影響。部分重症和體弱或精神緊張的病人,體位的選擇更為重要。如體位不當,可使術者取穴困難,也不宜留針,還往往容易發生暈針,一旦體位變化又會引起彎針或折針,給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選擇適當的體位具有重要意義,取穴必須熟練的掌握骨度分寸,還應重視取穴的體位。因腧穴各有其特點,取穴必須采用不同的姿勢(體位)。有的宜臥位,有的宜坐位,有的宜屈而取之,有的宜伸或結合而取之,總的以平直為好,這樣才能自然安定。
選擇體位的原則要便於正確取穴及針刺操作。如取曲池須屈肘橫肱;取環跳須側臥伸下足,屈上足等。同時患者舒適自然,便於持久留針,這樣可防止因體位移動而引起彎針,折針等。盡量選用一種體位所要取的穴位都能使用。考慮體質及病情,如年老體弱,初診,精神緊張等宜取臥位,肢體畸形的患者選體位時要靈活掌握,一定要叮囑患者,在留針過程中不要移動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