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體位有臥位:仰臥位——適用於取頭麵,胸腹部的腧穴以及四肢的部分腧穴。俯臥位——適用於取頭項、背、胸、臀部以及下肢後麵的腧穴。側臥位——適用於取側頭,側胸,側腹,臀以及下肢外側等部位的腧穴。坐位:仰靠坐位——適用於取頭麵、頸部、胸部及上肢的部分穴位。俯伏坐位——適用於取頭項、肩背部的穴位。側伏坐位——適用於取側頭、頸項部的穴位。上肢體位:屈肘側掌位——適用於取上肢前麵(橈側)的穴位。屈肘俯掌位——適用於上肢背側、臂外側的穴位。伸肘仰掌位——適用於手掌,臂內側的穴位。特定體位取穴:有些腧穴需要特定的取穴姿勢或體位,才能準確取穴,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有關腧穴章節已有具體介紹。
三、消毒
針刺治療前必須嚴格消毒,包括針具器械的消毒。醫者手指消毒和施術部位的消毒,分述如下:
針具器械的消毒方法三種,可根據具體條件的不同選擇:高壓蒸氣消毒,將毫針等器具用沙布包裹,或裝在試管內,放在高壓鍋內消毒,一般在15磅氣壓,120℃高溫下保持15分鍾,即可達到消毒要求。煮沸消毒:將毫針等應用器械放置在清水中,待煮沸後再繼續煮10~15分鍾。這種方法不需要特殊設備,簡單有效。但對鋒利的金屬器械,容易使刀鋒變鈍。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以溶液,可以提高沸點至120℃,且有減低沸水對器械的腐蝕作用。藥物消毒:將針具放在70%~75%的酒精中浸泡30分鍾,取出後擦幹應用。玻璃器具等耐熱性較差的物品,可放在1:1000的新潔爾滅溶液內浸泡1~2小時。
直接和毫針接觸的針盤、鑷子等也應進行消毒,已消毒的毫針必須放在消毒的針盤內,蓋上盤蓋,外用消毒紗布遮蓋。
醫者手指消毒:醫生的手在針刺前要用肥皂水洗擦幹淨,或用酒精棉球塗擦後,才可持針操作。
施術部位的消毒:在所選定的穴位上,用70%~75%的酒精棉球拭擦即可。擦時應從中心向外繞圈拭擦。有些部位(如耳等)最好先用2%碘酒塗擦局部皮膚,然後再用70%~75%的酒精擦拭一遍。將酒精擦去。穴位皮膚消毒後,必須避免接觸汙物,防止重新汙染。
第五節 毫針的基本刺法
一、刺手和押手
針刺操作分刺手和擁手。所謂刺手,就是持針的手,臨床上多數醫生以右手持針,故稱右手為刺手,“押手”是按壓穴位的手,一般以左手按壓穴位輔助進針,故左手稱為押手。
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握針具。持針姿勢一般以拇、食、中指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運針時運用指力,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再行撚轉,刺向深層,並施提插,撚轉等各種手法;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減少進針時的疼痛感,並使針有所依靠,不致搖晃和彎曲,以便行針施術,還可以調整和加強針刺感應,以提高效果。
二、進針法
毫針的進針方法有雙手進針法和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這是最基本的進針方法,必須熟練掌握之後,再練習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根據不同的針刺部位及針的長短而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此法適用於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處的穴位。夾持進針法:左手拇指提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右手拇指食指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當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指同時用力,兩手協同將針刺入皮膚。然後右手撚轉,左手繼續下壓,將針刺入所要求的深度。此法適用於3寸以上的長針,刺肌肉豐厚處穴位。
提捏進針法,此左手拇指和食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提起,右手持針從提起的上端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肉淺薄的部位,特別是麵部腧穴的進針。舒張進針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平放於針刺部位的皮膚上,分開兩指將皮膚撐開繃緊,右手持針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鬆弛有皺紋的部位,如腹部的穴位進針。
單手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挾持針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針尖及針身下端,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隨之屈曲,緊靠挾持針體,將針刺入。此法多用於短毫針,並可與指切、提捏、舒張進針法配合使用。
此外,還有管針進針法,即為了減少進針時的疼痛,可用特製的針管(不鏽鋼或玻璃、塑料等製成)代替壓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中,將針尖所在一端置於穴位上,上端露出針柄2~3毫米,然後將針快速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這種進針方法稱為管針法。
三、針刺的角度和深淺
針刺操作中,正確的掌握針刺方向和角度、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發生的重要環節,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是指體表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結合起來才能充分收取治療效果。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與皮膚形成的夾角。其角度大小,主要是根據針刺腧穴部位和治療目的而決定,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平刺3種。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垂直刺入,適用於全身大多數腧穴及肌肉豐厚部位,如四肢及腹部穴位多用直刺。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角傾斜而入,適用於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髒器不宜深刺的部位。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透穴刺法,有時也用這種針刺角度。
針刺的方向即進針時針尖要朝著一定的方向刺。針刺的方向往往需要根據腧穴分布的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情況而定,後者是決定針刺方向的重要因素。另外,為了使進針後的針感達到病變所在部位,針刺的方向也有重要意義。針刺的方向與角度是密切相關的。如頭頂部腧穴多向前後平刺;麵頰,眼區穴多直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向周圍斜刺;胸部正中的任脈腧穴多向上下平刺;側胸部腧穴多沿肋骨向外斜刺;上下腹部腧穴多直刺;腰背部腧穴多向上或向脊柱斜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直刺。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又不傷及重要髒器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標準在前麵已經介紹過,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運用中,必須根據腧穴的部位和患者的病情、年齡、體質以及經脈循行的深淺,不同時令等情況而定。
年齡:老年人氣血衰退,以及兒童嬌嫩,均不宜深刺;年輕力壯,氣血旺盛的人可以深刺。體質:人的體質和形體有肥瘦強弱之分,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部位:凡在頭麵及胸背部腧穴者刺宜淺,四肢、臀、腹部腧穴可適當深刺。經脈循行深淺:循行於肘臂,腿膝部的經脈較深,所以可深刺;循行於手足指,趾部的經脈較淺,故宜淺刺。另外,可根據經脈的陰陽屬性,如《靈樞》:“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病情:一般來說,陽證,表證,新病宜淺刺,陰症,裏症,久病宜深刺。時令:由於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臨床上,一般按照春夏宜淺、秋冬宜深的原則。
四、針刺手法
進針後為了取得針感或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手法是刺法的重要成分,通常稱為針刺手法(也稱作行針),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後將針從淺層插向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稱為提插法。提插的幅度、頻率,需視病情和腧穴而異。一般來說,提插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撚轉法:針刺進入一定深度後,用拇、食指一前一後來回撚動針柄,稱為撚轉法。撚轉的幅度在180°~360°左右,並且注意不能單向撚轉,以免肌纖維纏繞針身,增加病人局部疼痛,或造成出針困難。一般來說,撚轉的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撚轉的角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輔助手法:循法:針刺後如無針感,用手在經絡上下輕輕循按。循法多用於氣至遲緩的虛證。是一種催氣手法。彈法:是在針刺後的留針過程中,用於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得氣感應的手法。刮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用指甲刮動針柄,稱為刮法。如以右手拇指抵住針柄頂端,同時以食指或中指指甲從針柄下端向上刮動,稱“單手刮法”,刮針法可以加強針感的擴散,用於催氣、行氣。搖法:針刺達一定深度後,以手持針柄將針搖動,即為搖法。用這種方法行氣,並可使感應在一定的方向上傳導。搓法:是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作單向撚轉。如搓線,每搓3~5周。用此法催氣,行氣,也用於補瀉。飛法:先以拇食指以較大幅度撚轉數次(一般3次左右),然後放手,拇食指張開,如飛鳥展翅之狀,一撚一放,反複操作。用於催氣,行氣。震顫法:以右手持針柄,作小幅度,快速提插,使針身發生微微震顫。提插時一般針刺深度不變。若作較大幅度的連續提插,則稱為“搗”。搗時針尖的方向,深淺要相同。此法主要用於增強針感。
以上行針的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臨床上即可單獨使用。幾種手法的應用,可根據不同情況的選擇。如刮法、彈法可用於一些不適宜作大幅度撚轉的腧穴;飛法,震顫法,均可以用於肌肉豐厚處的腧穴;搖可用於較淺的腧穴。
五、得氣與行氣
針刺所以治病,主要是因其具有“調氣”的作用。得氣是指當針刺入穴位後產生的特殊感覺和反應,又稱“針刺感應”。得氣的標誌是患者有酸、麻、脹、重的感覺,有時還可以出現涼、熱、癢、觸電、蟻行、水波等感覺,醫生的手下有沉、緊、澀、滯的感覺。如不得氣,則醫者針下虛滑,患者也沒有什麼感覺。關於得氣與療效的關係十分密切,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一般而言,得氣迅速者療效好,得氣較慢療效稍差,如無得氣則可能無效。
影響得氣的因素很多,臨床上不得氣則可能無效,所以在以下兩個方麵上加以注意:①醫生取穴不準,或針刺的方向、角度、深淺不適當,以及手法不熟練所致。②患者病情較久,正氣虛弱,經氣不足,或局部感覺遲鈍所致。此時應采用以下方法促使氣至。催氣法,即使用前述提插,撚轉及彈、刮、搖、飛、搗等行針手法,激發經氣,促使氣至。候氣法:在施以適當手法仍不得氣者,可將針留置於穴內等候氣至。循攝法:在不得氣時,還可以使用循攝法,即在針刺腧穴所屬經脈上下,施以循按、爪切等方法促使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