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灸法

第一節 灸法的起源與發展

灸療法的產生是在火的發現和應用之後。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身體某一部分受到火的烤灼,感覺舒適或減輕了病痛,從而得出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這就是灸法的起源。《備急千金方序》說:“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病,得歧伯而砭灸之法精。”

灸法在漢末三國以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翕所著的《曹氏灸方》七卷及《曹氏灸法》一卷是最早出現的灸法專著,可惜已經亡佚。王燾的《外台秘要》則棄針而言灸,並有了“灸師”的專業職稱,可見當時對灸法的重視。

現存的灸法專著有敦煌卷中的《新集備急灸經》,唐·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一卷,宋·西方子《明堂灸經》八卷,明末葉廣衤乍《采艾編》四卷,清·吳亦鼎《神灸經論》四卷等。可見灸法在曆代都被廣泛應用,頗受重視。

灸器是施灸專用的一種器械,最古的灸器是以某種用品代替,如瓦甑代替灸器,葦管或竹管代替灸器等。後來才逐漸發展為專門器械。明清以後采用艾卷灸法和灸器,這是從燒灼向溫和灸的發展。

第二節 灸法的作用及適應證

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後在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進行燒、灼、熏、熨,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達到溫通經絡、益氣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法。古代稱為“灸火芮”,又稱“艾灸”。《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灸可以彌補針之不足,或與針刺結合以提高療效,所以它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灸法的作用及適應證

1.溫散寒邪:用艾灸可溫散寒邪,治療寒邪為患,偏於陽虛諸症,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久痢、久瀉等。

2.溫通經絡:艾葉辛溫,可通經絡,逐寒溫。加上艾火之熱力可深透肌層,故灸之可溫通經絡,散寒活血逐痹,臨床上常用於寒濕痹痛等症。

3.回陽固脫:臨床上常用於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陽氣虛脫證侯,以及中氣不足,陰氣下陷的遺尿、脫肛等症。

4.消瘀散結,《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灸之能使氣機通利,營衛調和,故瘀血自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乳癰初起,寒性癤腫未化膿者。

5.防病保健:無病自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如《扁鵲心書》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以這種方法預防衰老、延年益壽稱為“保健灸”。

灸法還可以用於預防疾病的發生,近有報道,在流感流行期間,灸足三裏預防感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之,灸法在防病保健上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灸法還具有疏散風邪,調和營衛的作用,凡衛氣不固,風寒束表,而無熱象者,亦可用灸法。

灸用材料古今都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絨為主。故稱為“艾灸”。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性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血氣,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除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作用。艾葉經過加工製成細軟的艾絨,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之外,更有它的優點:第一,便於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柱,易於燃燒,氣味芳香;第二,燃燒時熱力溫和,能穿透皮膚,直達深層,又由於艾葉產地廣、價格低廉,所以幾千年來,一直在灸法中長期應用。

艾絨的製作:每年五月間采取新鮮肥厚的艾葉,放置在月光下曝曬幹燥,然後放入石臼中搗碎,篩去雜梗和泥沙,再曬再搗再篩,如是反複多次,即成淡黃色潔淨細軟的艾絨,按照加工程序不同,可分為粗細幾種等級,以供治療需要選用,如直接灸用細艾絨,間接灸可用粗艾絨。艾以陳久者為好,故製成後可放於幹燥容器內,防止潮濕、黴爛,劣質的艾絨生硬而不易團聚,燃燒時常易爆散而灼傷皮膚,須加注意。

第三節 常用灸法

灸法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艾炷灸、艾卷灸、溫針灸、溫針器灸。

一、艾炷灸

古代針灸著作中的灸法大多是指艾炷灸。所謂艾炷灸就是將艾絨製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炷,置於穴位上點燃施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燒灼的稱為“直接灸”,又叫“明灸”。根據燒灼的程度,直接灸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膚上,而用藥物隔開,也就是將艾炷放在薑片、蒜片、食鹽、藥餅上施灸的,稱為“間接灸”,又叫“隔物灸”。

直接灸:直接灸中的化膿灸又叫“瘢痕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燙傷後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從而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一般要求達到化膿,即所謂發“灸瘡”,而且把灸瘡的發與不發看成取得療效的關鍵,因其灸瘡愈後留有瘢痕,所以又叫“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