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方法是首先向病人說明施灸過程,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後用紅藥水或紫藥水作出標記。再用大蒜汁或凡士林等塗於施灸部位,以增加其粘附和刺激作用(不塗也可以)。用細艾絨做成麥粒大小(或稍大些)之圓錐形艾炷,放於穴位上,用線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或快速提起;第二壯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熱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道特別痛時即迅速按滅,同時醫生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輕叩穴位周圍,以減輕疼痛,經灸數次,然後再灸就不會太痛了,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疼痛,連續施灸,不數日就能達化膿之目的,若不化膿,隻要這樣長期灸下去也同樣有效。因為這樣施灸痛苦較小,目前用的較多。
用這樣的灸法,初灸之後皮膚變黑,變硬結痂,下次再灸就在痂上施灸。如果化膿,可以按壓排出膿液再灸,若痂皮脫落,可以用敷料覆蓋,等結痂後再灸,或用艾絨燒灰敷上再灸。
灸瘡化膿,多屬無菌性的,不必顧慮,隻要潰瘍麵不彌漫擴大,仍可連續施灸。如果化膿過多,潰瘍不斷發展,膿汁由淡白稀薄變為黃綠色膿液,或疼痛流血,且有臭味者為繼發感染,可按外科方法常規處理,很快即可痊愈,一般灸瘡不加治療,經約30天左右可自愈。如果化膿麵積擴大時可用敷料保護,以防繼發感染。也有的灸後即貼淡膏藥保護瘡麵,每天換一次,數天後化膿。
化膿灸多用慢性頑固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育不良等等,但麵部及關節部位不宜使用。
非化膿灸又叫“無瘢痕灸”,用麥粒大小之艾炷,按上述化膿灸的程序施灸,燒至覺痛時即去掉或壓滅,換炷再灸,每穴一般3~5壯一般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有時灸後起小水泡,但不化膿,不須處理,灸後不留瘢痕。若施灸較重,出現大水泡時,可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這種方法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收效較好。也可用稍大(如底麵直徑1厘米大小)之艾炷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到2/5或3/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易炷再灸。非化膿灸適應證較廣,凡是灸法是適應證均用此施灸。
間接灸又稱為“隔物灸”,就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根據所隔的藥物不同而命名,如以生薑間隔者叫隔薑灸,用食鹽間隔者叫隔鹽灸,此外還有隔蒜灸,隔附子灸等,現將常用的幾種介紹如下:
隔薑灸是將鮮生薑切成厚約1~2分的薑片,用針點刺許多小孔,以便熱力傳導,上置蠶豆大或黃豆大的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至病人覺熱,局部皮膚紅暈汗濕為度。在施灸過程中,灸過2~3壯後不時拿起薑片查看皮膚顏色,以免施灸過度發生水泡。如病人熱痛難忍時可移動薑片,亦可在薑片下墊紙片再灸。隔薑灸具有溫中散寒。宣散發表、通經活絡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寒痛腹瀉、泄瀉、寒濕痹痛、麵癱,以及外感表證等。
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一分厚的薄片,用針穿刺數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時換炷再灸。也可用蒜搗成泥狀,敷於局部,在蒜泥上置艾炷施灸。艾炷如黃豆大,一般每穴可灸5~7次,隔蒜灸具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殺蟲的作用。臨床上多用瘰癘、癰疽瘡毒未潰之時,每日1~2次,初發可使之消散,化膿未潰者可加快速度,縮小範圍。
隔鹽灸多於臍窩部施灸。操作時先將紙片浸濕,鋪臍孔中,上用細食鹽填平,再放上艾炷施灸。也可在食鹽上放上薑片,再置艾炷施灸這樣可避免食鹽受火起爆,造成燙傷。灸至覺痛時換炷再灸,不拘次數,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急性腹痛瀉,痢疾,四肢厥冷,虛脫等。
間接灸的種類很多,除上述之外,還有胡椒灸、黃土灸、黃蠟灸等。在臨床上應用很少,這裏就不再介紹。
二、艾條灸
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cm長,20cm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cm的圓炷形艾條,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在每條艾絨中摻入肉桂、幹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艾條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約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穴灸5~7分鍾,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對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和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指兩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生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