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上下活動施灸。另外也可以均勻地上、下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複旋轉施灸。
溫和灸和雀啄灸對一般灸法的適應證均可采用。但一般來說溫和灸多用於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多用於灸治急性病。
三、溫針灸:
溫針灸在《千金方》中稱為燒針尾,它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即需要留針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溫針灸的操作方法是在針刺得氣後,將毫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1~2cm的艾條施灸,或在針柄上捏上一小團艾絨點燃施灸,直到艾條或艾絨燒完為止,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
溫針灸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但在使用時注意防止艾絨脫落燒傷皮膚或燒壞衣物床單等,灸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如覺不熱可隨時調整針刺的深度或在皮膚上墊以紙片。
四、溫灸器灸
溫灸器又叫“灸療器”,其形式有多種多樣,較常用的一種是金屬特製成的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一般底部及四周有許多小孔,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也有小孔,小筒內置艾絨和藥物。
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摻入溫灸器的小筒內,點燃後待其燒旺時蓋扣好,置於施灸部位或穴位,進行熨灸,直到局部紅暈為度,這種灸法其實是一種熨法,患者容易接受,可用於婦女、小兒及怕灸的患者。一般需要灸治的病症均可采用。另一種常用的灸器是木製的方盒,內部中層為細鐵絲網,灸時將艾條截成4~5cm長的數小段,放在鐵絲網上點燃施灸,其熱力麵積較大,可用於腹部及腰背部麵積較大部位施灸。
第四節 灸法的注意事項
一、施灸量的多少及療程艾炷灸中施灸量的多少決定於艾炷的大小及灸壯的多少:
灸炷大小:古代對灸炷的大小多與其他物品相比較而言,如粟米大、小麥大、小豆大、棗大、蒜頭大、雞子大等。現在可分大、中、小3種,小者如小麥粒大,中者如半棗核大,大者如蒜頭大。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間接灸用中炷或大炷。
壯次多少:施灸時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壯就是施灸多少的單位名稱,灸的壯數多少要因人、因病、因穴而異。
因人而異:初病、體壯者,壯數宜多;久病、體弱、老幼、壯數宜少。因病而異:一般說,陽氣欲脫者,宜大炷多壯;而風寒感冒,癰疽痹痛,若施灸過度則邪火內鬱,產生不良後果。故臨床上要根據病情,具體分析,靈活掌握。因穴而異:一般頭麵部、胸部、四肢皮薄多筋骨處,不宜多灸。而腰背部、腹部、肩部、兩股部可多灸。
總之,一般來說直接灸現代多用麥粒大小的艾炷,灸的炷數少則3~5壯,多的可達數十壯,甚至數百壯。但在一般情況下,成人每穴可灸5~7壯,小兒每穴可灸3~5壯,每次可灸3~5穴。
施灸的療程可根據病情靈活的掌握,急性病有時隻灸1~2次即可,慢性病可灸數月乃至一年以上。一般初灸的每天灸1次,3次以後改為2~3天灸1次。急性病也可一天灸2~3次,慢性病需長期施灸者可隔3~7日灸1次。
二、施灸過程及補瀉
施灸的程序在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陽部,後灸陰部(即先背部、後胸部,先頭身、後四肢),壯數是先小而後多,艾炷是先少而後大。臨床上須結合病情,因病製宜,上述先後僅可參考,不能拘執不變,如脫肛時,可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須靈活掌握。
施灸針瀉在臨床上並無一定之規,通常以為以火補之者,不要吹其火,須自滅,而以火瀉的,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腧穴性能,酌情運用。
防止灼痛的方法在近代用1%普魯卡因做皮下注射,古代則服睡聖散。
三、施灸的禁忌
關於灸法的禁忌,古代文獻記載很多,如日月、時辰、食物、氣候等諸多禁忌,隨著灸法的演進,古代的某些禁忌目前已不是禁忌,現代施灸禁忌主要考慮病情和部位。
病情禁忌:灸能助陽、也能傷陰,所以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熾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陽頭痛,中風閉症、抽風,均應慎用灸法,部位禁忌:麵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活動處不宜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爛,不愈合;重要髒器部位,乳頭,大血管處,肌腱淺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少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