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治療總論
第一節 施治原則
施治原則,即治療疾病時所依據的準則,這對於針灸處方選穴,以及操作方法的運用等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古人應用針和灸的原則是很明確的,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疾病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病理表現複雜多樣,除病有虛實寒熱之外,病情有標本緩急,病人體質有強有弱,地區氣候也不盡相同,所以治療時,要分清主次,區別緩急,注意局部與整體,以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的原則,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補虛與瀉實
“虛”是指人體的正氣虛弱,“實”是指邪氣偏盛。邪正的盛衰決定病變的虛實,虛實是區別人體病性的兩大綱領。補虛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增強髒腑的功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以抗禦疾病。瀉實就是驅除邪氣,以利於正氣的恢複。針灸的“補虛”與“瀉實”就是通過針和灸的方法激發機體本身的調節機能,從而產生補瀉的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二、清熱與溫寒
寒與熱是表示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感受寒邪,機體機能衰減,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機體機能亢盛,所表現的證侯。
溫法就是用針灸溫經通絡,溫養陽氣。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一種方法,用於寒證的治療。清法就是通過針法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瀉熱開竅的一種治法,用於熱證的治療。
三、調法
調法是一種調和的方法,有調和陰陽,解除寒熱,及調整髒腑偏盛偏衰的作用。調法原是治療少陽病的方法。少陽病在半表半裏,非發汗、清熱、瀉下等方法所能解決,隻宜“隨其所而調之”。後世醫家引申其義,把能調整髒腑偏盛偏衰的方法,如調和膽胃、調和腸胃、調和肝胃等,也屬於調法,這就大大豐富了調法的內容。“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主要闡明調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不盛不虛,不是因為氣血盛衰而發病,也不是由邪氣所致病,而是由於髒氣或經氣失和而發病,或者是虛實不明顯的病證,就是采用平補平瀉方法,以調和之。
四、治標與治本
“標”和“本”的含義十分廣泛,從邪正關係上看,正氣是本,症狀是標;從病變的部位上看,內髒是本,體表為標;以發病的先後看,先病是本,後病是標,不難看出“標本”是一對相對的概念,中醫學通過這一概念來說明疾病過程中,病症的主次和輕重緩急,以及疾病的現象的本質。
標本與臨床上的應用就是抓住疾病的本質給以適當的治療。在針灸治療上也隻有正確的掌握標本緩急,才能做到“用之不殆”。標本在臨床上運用的原則一般是:“治病必求其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俱急,標本同治”。
五、局部與整體
人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經絡的作用下,內聯髒腑,外絡四肢百骸,聯係內外,貫通上下,將人體各部有機聯係在一起。所以一旦人體陰陽失調,引起疾病,就表現出一係列症狀,而某一症狀往往就是某些內在疾病的一種表現。如眩暈,可能是氣血虛弱、痰濕中阻、肝陽上亢諸種病症的表現。所以在治療疾病時,必須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從針灸治療上看,針灸治療的特點是作用於腧穴與經絡。針灸作用於腧穴後,除了局部以影響外,還可通過經絡給機體以整體性的影響,例如足陽明胃經起於頭麵部經頸部、胸部、腹部和下肢外側前緣,止於足第二趾外側端,本經上的腧穴均能治療其所在部位的病症,如麵部諸穴能治口眼斜、齒痛、鼻衄等、胸部諸穴能治胸痛、乳癰等,腹部諸穴能治腹脹、胃痛、嘔吐、瀉泄等,下肢諸穴能治痹症、痿症等。但是膝以下的穴位,除了能治療局部病症外,還可治其遠隔部位的病症,如頭麵,五官咽喉、胸腹、胃腸等部位的病症。由於經絡的聯係和絡屬關係,針灸胃經腧穴,除治胃病外還可治療脾病,同時對全身也有廣泛影響。
六、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因人、因地、因時製宜,是指治病時,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體的體質、年齡的不同而製定適宜的治療方法。
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均可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不同的氣候與時間特點,來考慮製定適宜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特點,來製定適宜的治療方法,即為“因地製宜”。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環境,人的生理活動和病理特點也不盡相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等不同特點製定適宜的治療方法,稱作“因人製宜”,例如,男女性別不同,各有其生理特點,尤其是婦女患者有月經、懷孕等情況,應給予重視,年齡不同,生理機能及病理特點亦不相同,治療時將予以區別。在人的體質上,有強弱、偏寒偏熱以及針刺的耐受性不同,所以在針刺時應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