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治療總論(2 / 2)

第二節 針灸處方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應根據不同病症的治療需要,選擇具有協調作用的兩個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臨床配穴一定從整體出發,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全麵考慮,以法統方,腧穴主次分明。

遠近配穴法是近部選穴和遠端相配合使用的一種方法,為臨床所常用。使用這種配穴方法的根據是腧穴的局部作用和遠端作用。配合的原則是根據病性病位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由於這種配穴方法中,局部選穴多於頭胸腹背的軀幹部,遠端取穴多於四肢肘膝以下部位。

原絡配穴法是指相表裏經的原穴與絡穴相配,在應用上無論是表經還是裏經,均以原穴為主,絡穴為客,所以又稱之為主客配穴法。本法應用的根據是表裏經,在經絡上由絡脈相互聯係,在內髒上,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故二經相配可起協同作用。加強療效。根據髒腑經絡的先病與後病,先病為主,則取其原穴,後病者為客,則其絡穴。也可根據病變的髒腑。病變的髒腑取原穴為主,相表裏的取絡穴為客。

俞募配穴法是指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應用。俞募配穴法的應用根據有二點:一是俞穴和募穴都是髒腑之氣輸注或彙聚之處,與髒腑的關係極為密切,即可反應髒腑的疾病,又可調節髒腑功能治療髒腑病。二是遵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故善用針者,以陰引陽,從陽引陰。”可見俞穴和募穴可調節髒腑之陰陽。所謂從陰引陽,即屬於陽腑病的病氣,常出現於陰分的募穴,多用來治療屬陽的腑病。所謂從陽引陰,即五髒病,常反應於陽分的背俞穴,可用來治療屬陰的髒病。

同名經配穴法是指手足經脈名稱相同的經穴相配。這種配穴法是根據手足經脈名稱相同均可交會灌注。如手足陽明經交會於鼻旁,手足少陽經交換於外眼角,手足太陽經交會於內眼角,手足太陰經交會於胸部,手足厥陰經交會於胸中,手足少陰經交會於心中。

五輸配穴法是指十二經脈在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其配穴方法是根據五輸穴的主病,及“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和“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的原則應用。

上下配穴法是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最廣,例如胃痛,上肢取內關,下肢取足三裏;咽喉痛,手痛,上肢取合穀,下肢取內庭等等。

左右配穴法是以經絡循環交叉的特點為取穴依據的。此法一般多用於頭麵部疾病,例如:左側麵癱取右側合穀,右側麵癱選左側合穀。左側頭角痛取右側陽陵泉,俠溪,右側頭角痛取左側陽陵泉、俠溪,又因經絡的分布是左右對稱的,所以臨床上對於內髒病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

第三節 治療時間

掌握治療時間,也是針灸處方的重要因素,它也與治療效果有直接關係,就是說掌握好治病的時機,療效就好。時間因素除按時取穴外,可以合為以下六個因素:一、總的治療時間

一個病人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治療,這是處方時應當考慮到的。急性病,一般治療時間較短,隻需3~5天或3~4周左右。慢性病,一般治療時間較長,有的需要數月或數年治療。如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可試用針灸5~10次,以觀後效。

二、療程時間與間隔時間

目前臨床上對於多數慢性病,一般以針刺7~10次為一療程。每月或隔日1次,每療程間隔5~7次,再進行下一療程。這是因為連續不斷的進行針灸,一方麵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和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麵也因患者的興奮性降低而影響療效。

三、選擇施術的時間

某些疾病的臨床處方,也應考慮施術的時間,才有利於疾病的恢複,如失眠,在上午施術就不如在下午或晚間施術好。一些周期性發作的病人,應在發作前針刺。治療疾病要注意抓緊有利時機,施行早期治療,則是一致公認的原則。

四、每次治療的間隔時間

一般性疾病多是1~2天治療一次。但對一些需及早控製性疾病,如急性傳染病,急性疼痛症,則需每隔五六時針灸一次,不可間隔太長。這是因為針灸的作用隻能保持一定的時間,超過了這個時間,就失去了治療的意義。

五、留針時間

留針時間也是處方中的重要一環,對於肌肉痙攣性疼痛,可以不留針,或短留針,但對於一些急性炎症性疼痛症,危重病症,則需久留針。

六、鞏固治療效果的時間

這是指一些經過治療後症狀消失的患者以求根治而言,目的是防止複發,一般需繼續治療3~5次,對一些慢性病,則需較多次數,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