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治療各論
第一節 中風
中風可分為中經絡與中髒腑,中髒腑又可分為脫證和閉證。
1.閉證:
辨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顏麵潮紅,呼吸氣粗,牙關緊閉,喉中痰鳴,兩手握固,二便閉塞,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治則治法:平肝熄風,清心豁痰,啟閉開竅。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輔以手厥陰,陰明經穴。毫針刺瀉法。
處方:水溝,十二井穴,太衝,勞宮,豐隆。
2.脫證:
辨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遺。若見兩顴淡紅,汗出如油,脈微欲絕者,為真陽外越之危候。
治則治法:回陽固脫,取任脈經穴為主。用大艾炷重灸之。
處方:關元、神闕(隔鹽灸)。
3.中經絡
辨證:半身不遂,肌膚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或兼見頭痛眩暈,筋脈月國動,煩躁,脈弦滑,苔膩。
治則治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初期可單刺患側,病久則刺灸雙側,初期宜瀉,病久宜補。
處方:肩,曲池,合穀,外關,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衝陽,昆侖。
第二節 眩暈
1.肝陽上亢
辨證: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兼見麵部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等證,舌紅苔黃,脈弦。
治則治法:平肝潛陽,補益肝腎,取足厥陽、少陽、少陰經穴為主,毫針刺補瀉兼施。
處方:風池、太衝、俠溪、三陰交。
2.痰濕中阻
辨證:眩暈而頭重如蒙,兼見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則治法:化濕祛痰,調和脾胃,取陽明經穴為主,針刺平補平瀉法。
處方:頭維、中脘、合穀、豐隆、解溪。
3.氣血虧虛
辨證:眩暈時常發作,動則加劇,勞累即發,兼見麵色白光白,唇甲不華,氣短懶言,神疲納減,心悸失眠,舌質淡,脈細弱。
治則治法:調補脾胃,補益氣血,取足太陰、陽明經穴與背俞穴為主,針刺補法,並灸。
處方:百會,足三裏,三陰交,心俞,脾俞,胃俞。
4.腎精不足
辨證: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陽虛者,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則治法:補腎益精,取足少陰、督脈及背俞穴為主,針刺補法,陽虛者並用灸法。
處方:百會、風府、腎俞、懸鍾、太溪。
第三節 頭痛
1.外感頭痛
辨證:頭痛連及項背,遇風寒加重,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者,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兼見麵目紅赤,發熱,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苔黃,脈浮數者,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者,為風濕頭痛。
治則治法:祛風散寒,化濕通絡,取三陽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處方:風池,百會,太陽,合穀,列缺。
2.肝陽上亢
辨證:頭痛而眩,心煩易怒,夜寐不安,或兼肋痛,麵紅口苦,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則治法:平肝潛陽,滋水涵木,取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處方:風池,頜厭,太衝,俠溪,三陰交。
3.腎精虧損
辨證:頭痛且寒,每眩暈,有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治則治法:補益精髓,取背俞使足少陰經穴為主。針刺補法。
處方:百會,腦空,腎俞,懸鍾,太溪。
4.氣血虧虛
辨證:頭痛綿綿,遇勞則甚,兼見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麵色不華,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則治法:益氣養血,和絡止痛,取督脈、足陽明、太陽經及背俞為主。針刺並灸、補法。
處方:百會,心俞,脾俞,足三裏,三陰交。
5.痰濁頭痛
辨證: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治則治法:滌痰降逆,通絡止痛,取任脈足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處方:頭維,太陽,中脘,合穀,豐隆。
6.瘀血頭痛
辨證: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取手陽明,足太陽經穴和阿是穴為主,補瀉兼施。
處方:頭部阿是穴,膈俞,合穀,三陰交。
第四節 麵癱
辨證: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麵部滯、麻木、鬆弛,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口角下垂,不能蹙額,皺眉,露齒,鼓頰和吹口哨,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兼見耳後、耳下疼痛。聽覺過敏者,為病及少陽;兼見患側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者,為病及胃陽明;或病程延久,兼見患側麵肌跳動,筋脈失養,為肝血虧損。
治則治法:散風通絡,取手陽明經,少陽經穴為主,采用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結合的方法,初期麵部用平刺透穴或斜刺法,後期用淺刺補法,並灸。
處方:風池,陽白,攢竹,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合穀。
第五節 痹症
臨床上常見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組織炎以及神經痛等。
辨證: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由於人體素質不同,感受風寒溫邪各有偏勝,症狀表現各異,有以下幾種:
1.行痹:風氣勝者,肢體關節有走竄疼痛彼伏此起,痛無定處,舌苔黃膩,脈浮滑。
2.痛痹:寒性凝澀,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遇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
3.著痹:濕性粘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陰雨風冷促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4.熱痹:關節酸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單關節或多關節,並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濡數等症狀。
治則治法,散風祛寒利濕,清熱通經止痛,根據痹症性質,發病部位,治法以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和按病取穴為主,輔以阿是穴。行痹、熱痹用毫針淺刺瀉法,也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深刺多留針,多灸,或濕針灸,或隔薑灸;著痹針灸並施,或采用溫針,皮膚針,拔火罐。
處方:肩部:肩、肩,月需俞,合穀,外關,後溪。
肘部:曲池,尺澤,天井,外關,合穀。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背脊:水溝,身炷,命門,腰陽關。
髀部:環跳,居,懸鍾,陽陵泉,委中。
膝部:膝眼,梁丘,陽陵泉,腰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解溪。
行痹:風池,風府,膈俞,血海,三陰交。
痛痹:腎俞,命門,關元,神闕。
著痹:足三裏,陰陵泉,商丘。
熱痹:大椎,曲池。
第六節 漏肩風
臨床上的肩周炎可參照本節辨證和治療。
辨證:
初病時雙側或單側肩部酸痛,並可向頸部和整個上肢放射,日輕夜重,患肢畏風寒,手指麻脹。肩關節呈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舉、外旋,後伸等動作均受限製,病情延遷日久,常可因寒濕凝滯,氣血痹阻,異致肩部肌肉萎縮而疼痛減輕。因之,本病早期以疼痛為主,後期以功能障礙為主。
本病以肩部中府部疼痛為主,後伸疼痛如劇者,症屬太陰經證;以肩外側肩,肩處疼痛為主,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者,證屬陽明、少陽經證;以肩後側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加劇者,證屬太陽經證。
治則治法:調整氣血,祛風散寒,取手三陽經穴為主,針刺瀉法,並可配用灸法。
處方:肩,肩貞,肩,曲池,合穀,條口。
第七節 痿症
辨證:痿症以四肢筋肉弛緩無力,失去活動功能為主症,凡起病急,發展快,屬於肺熱津傷或濕熱侵淫者,多屬實證;病史較久,起病與發展較慢,屬於肝腎虧損者,多屬虛證。凡兼見發熱,咳嗽,煩心,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細數者,屬肺熱津傷證。凡兼見身重,胸脘痞悶,小便混濁,舌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證,凡兼見腰脊酸軟頭暈目眩,少苔舌紅,脈細數者,為肝腎虧損。
治則治法:疏通經氣,濡養筋骨,取陽明經穴為主。屬於肺熱及濕熱者,單針不灸用瀉法,或兼用皮膚針叩刺;肝腎陰虧者,針用補法,並灸。
處方:手三裏,中脘,胃俞,脾俞,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
第八節 不寐
即為失眠,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而言。
辨證:凡證見夜間不易入寐,寐則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乏力、易汗出,脘痞,便溏,苔薄白,舌質淡,脈細弱者,屬心脾兩虛;症見虛煩不寐,或稍寐即醒,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健忘,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者,屬陰虛火旺,症見煩躁易怒難以入睡,頭暈頭痛,脅肋脹痛,口苦,舌苔薄白,脈弦數者,屬肝火上擾;症見睡眠不足心中懊惱,脘痞噯氣,噯腐吞酸,苔厚膩,脈滑者,屬胃腑不和;症見心悸多夢,善驚多恐舌質淡,脈弦細者,屬心膽虛怯。
治則治法:寧心安神,取手少陰和足三陰經穴為主。虛症用補法,實症用瀉法。以下午與晚間睡覺前針治為佳。
處方:四神聰,神門,三陰交。
第九節 心悸、怔忡
辨證:本證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坐臥不安,多夢易醒等症。心膽氣虛者,兼見悸動不安,善驚易恐,神倦,氣短,靜臥休息病狀可自動減輕,舌淡苔白,脈細弱;心血不足者,則心悸動,活動後加劇,頭暈,倦怠,舌質淡,脈細弱;陰虛火旺者,則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水飲內停,心陽不振者,兼見胸脘痞滿,眩暈吐涎,肢冷,苔白,脈細數;痰火內動者,則見煩躁不寧,恍惚多夢,苔黃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