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每年分十二月,其日數有定,七月以前,單月皆31日,而雙月30日,八月以後,雙月皆31日,而單月30日,二月平年28日,閏年29日。
以前曆代之曆法,雖製作各異,為法不一,然其要旨則同。無異於陽曆者,則在月法,新曆之月,僅為年之分段,與晦朔弦望無關,故其日數可以規定。陰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為首,二次合朔相距約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數,或為29,或為30,因月法之不同,年法亦異。年以近立春之朔日為始,一年之內,月數不能有奇零,然積十二零、僅得354日,以之為年,與歲實較相差約十一日。積至3年,已少33日,故每3年須置一閏月。再積2年,又少25日,亦可置一閏。平均計算,每19年,須置七閏。一月之內,尋常有一節一氣,然每一節氣之日數,平均約三十日又十分之四。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有半,故每曆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內僅有節無氣者,即用以為閏月,此陰曆之大概也。
一年四季
地球繞日一周,謂之一歲,而一歲之氣候不齊,一由於地球上地帶不同,一由於地球距日之遠近不同。以北半球言之,當地球行至南緯23度27分45秒南回歸線時,得斜射日光,故氣候寒冷,謂之“冬至”,及其行至北緯23度27分45秒北回歸線時,得正射日光,故氣候炎熱,謂之“夏至”,南半球則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與夏至軌道之中間時,寒熱適中,謂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間時,氣候與春分等,謂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謂四時。
自春分起算,將周天分為360度,則春分適當零度,夏至90度,秋分180度,冬至270度,再將相距之90度的1/6,得每分15度,一周天有24個15度,以之分為二十四節氣。
“正月”
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叫正月初一,也叫做春節。農曆第一個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一個月當第一個月,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據說,商朝把夏朝規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1個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1個月。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把十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複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們看來,既然他們當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麼正月的“正”字,就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麼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征”字音呢?原來是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意,說是犯了忌諱,下令要人們把“正月”讀作“征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臘月”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為什麼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呢?這要追溯到距今一、二千年的古代。
據《說文解字》注:“臘,合也,合祭諸神者。”《玉燉寶典》說:“臘者祭先祖,臘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可見臘是古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種活動。因為臘祭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曆此從周代開始,便把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到了漢代,又按“幹支紀日”的方法,把“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定為“臘日”,就是“臘八”。
“九九”與“三伏”
數九,是從冬至日數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共81天,最為寒冷,“春打六九頭”,因為五九四十五天,六九的頭一天是從冬至起第46天,兩個節氣相隔平均為15天,從冬至數到六九頭相隔45天,所以是冬至後的第三個節氣,第一個是小寒,第二個是大寒,第三個是立春,故立春日一定在六九的頭一天。
數伏,並不是從夏至數起,“夏至三庚便數伏”,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六個庚日是“末伏”,是謂“三伏”,在三伏天,天氣最為炎熱。兩個庚日之間是十天,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30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夏至到立秋是45天,故“秋後有一伏”。
“伏天”
“伏天”是指我國廣大地區每年夏季的一段酷熱、晴朗和少雨的天氣。其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至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關於伏天的曆史,據《史記·秦本記》所述:在秦德公2年(公元前676年),夏季很熱,用殺狗來禳解熱毒,便把要解毒熱的酷熱日子稱為伏日。之所以要殺狗,是因為當時迷信的說法。認為取狗血塗在四門可阻止鬼物進入城內,“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護主人。這就是伏的原意。伏天應在哪些日子呢?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幹支紀日法”,他們把天幹與地支60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代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日後第三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有10天,有的年有20天),立秋後第一庚日起為三伏(有10天)。
春節與陽曆
春節,就是農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春節在公曆的日期都不是固定的,最早可在元月21日;最晚可在2月22日。我們知道,公曆以回歸年為準的,每年總是十二個月,365~366天,各月的大小(除2月份外)也很有規律,而且年年相同。但農曆卻不是這樣,平年十二個月,353~355天;閏年十三個月,383~384天,而且每月的天數也不固定,有的連續幾個大月30天,有的連續幾個小月29天。因此,春節在公曆的日期並不固定的。不過春節多在公曆的2月上中旬,或元月下旬,現將1993年到2000年的春節在公曆的日期列表如下:
1993年1月23日1997年2月7日1994年2月10日1998年1月28日1995年1月31日1999年2月16日1996年2月19日2000年2月5日
計算閏年
如何計算農曆哪年是閏年,這裏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
除去世紀年(如1800年為18世紀,1900年為19世紀……)外,凡是年數能被四除盡的就是閏年,如1948年、1952年、1956年和1960年等等。至於世紀年,隻有世紀數能被四除盡,或年數能被400除盡的,才是閏年。如1200年、1600年和2000年,……所以我們也可以預知哪個世紀年是閏年。1600年到2000年當中的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世紀數不能被4除盡,同樣年數能被4除盡,所以這三個世紀年不是閏年,也就是從1600年到2000年400年中減少的那三個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