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蘇無名欲擒故縱抓盜賊
武則天執政時,曾賞給太平公主細玩寶物兩食盒,價值百鎰黃金。太平公主收下後藏在了府庫中,卻被人全部偷走。公主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大怒,命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盜賊。這樣,命令被層層下達,落到了吏卒和巡捕頭上,限令他們一天之內抓住盜賊,否則判為死罪。
吏卒、巡捕們很害怕,但又商量不出什麼好辦法。他們在路上遇到了湖州別駕蘇無名。他們久聞蘇無名才智過人,就請他到縣裏幫忙。縣令一看來了救星,就向他請教如何抓賊。蘇無名讓縣令和他一塊去見武則天。
武則天問道:“你有什麼辦法抓到賊人?”蘇無名說:“若讓我抓盜賊,那就不要限定日期,不要再追究州府縣令們的責任,把縣裏的捕盜和吏卒都歸我指揮,我能給您追回寶物,請您靜候佳音。”
蘇無名立下了軍令狀,吏卒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卻不慌不忙,反而叫他們先等一個月左右。到了清明節那一天,蘇無名才把吏卒們全部召來,給他們布置任務,讓他們五個人或十個人為一夥,在東門、北門等候。如果發現有十幾個穿著葬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的墓,就跟隨在他們後邊,隨時來報告他們的行動。
吏卒們在東門、北門等候,果然遇到了蘇無名所說的那種情況。隻見那十幾個穿著葬服的胡人,來到一座新墳前祭奠,他們象征性地哭了幾聲,眼裏竟然連一滴淚水都沒有。撤下祭品後,他們沿著墳墓巡視了一圈後,就不禁相視而笑。蘇無名一看情況果如所料,就高興地說道:“找到盜賊了。”隨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來,掘開墳墓,劈開棺材一看,哪裏有什麼死人,而是晶瑩奪目的稀世珍寶!於是上奏武則天。
武則天驚奇地問道:“你怎麼這樣料事如神?”蘇無名解釋:當他到洛州之時,正巧碰見那些胡人出葬。他們哭的聲音很大,但從臉上的表情來看並不傷心,並且反而有些驚慌。他一看便猜是盜賊往城外轉移贓物,但不知他們把偷的東西埋在什麼地方了。寒食節掃墓,估計他們要出城查看贓物是否安然無恙。他們祭奠而哭聲不哀痛,可知裏麵埋的不是死人;又巡行墳墓相視而笑,是慶幸墳墓沒有損壞。他一開始不讓官俯抓賊,是害怕打草驚蛇,賊人一急,必定取出寶物逃走。官府不查,他們就放了心,因此才沒把寶物取走。
崔思競將計就計洗罪名
武則天做皇帝後,因為很多大臣心懷不滿,因此刑罰很嚴酷,動不動就滿門抄斬。
一次,有人告發大臣崔思競的哥哥崔宣謀反,並說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細,她想告發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將暴露,便殺掉了小妾,將屍體扔進了洛水。
朝廷很重視這件事,把案子交給禦史張行岌親自審理。張行岌認真地審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線索,既不能說有人誣告,也無法證明崔宣沒有謀反。武則天很生氣,命令張行岌重審,但審來審去,結論仍和原來一樣。武則天大怒道:“如果能證明崔宣確實殺了小妾,他的謀反罪狀就很明顯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樣也無法洗清自己的責任。”
張行岌怕武則天怪罪下來,便去找崔思競,對他說:“這個案子如果拖下去,對你哥哥和你都不利。當務之急,你們必須找到小妾。”崔思競也早在為這個案子發愁,於是花了很多錢,招募了很多人尋找這個小妾,可是一連很多天也沒有任何消息。但是,他們家裏每次商量是什麼事,告狀的人總能很快知道。
崔思競把事情的前後想來想去,覺得告狀的人不但是有備而來,而且肯定在自己家裏安排了同謀者。於是他心生一計:“既然自己沒有任何線索,何不從同謀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競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聲說:“應該用200匹絹雇刺客殺死告狀的人。”然後他隱蔽在告狀人的門前,注視著往來行人。不一會兒,一個人走到門前,向看門人說了幾句話,看看行人沒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閃進門去。崔思競認識這個人,他是崔宣的門客,溫州人,很會辦事,崔宣委托他辦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樣。
果然不久,告狀的人又宣揚說崔家的人要刺殺他。崔思競於是邀這個門客在天津橋見麵。一見麵,崔思競就罵道:“你這險惡的畜牲,我們崔家待你這麼好,你卻出賣我們,如果我們敗了家,一定把你也牽連上,說你是同謀犯,看你有什麼辦法洗清自己的罪名。”然後,他又說:“如果你能找到崔家的小妾,我送你500匹絲帛,夠你生活一輩子,否則的話,你也要跟著被殺頭。”門客又害怕又後悔,忙向崔思競請罪,並說出事情真相:原來,告狀的人收買了崔宣的小妾,又把她騙出去,藏在自己家裏。
於是,門客帶著崔思競到了告狀人的家裏,搜出了崔家的小妾。真相大白,崔家免除了一場滅族之禍。
慕容彥當鋪破案
五代後漢(947~950)時,鄆州主帥慕容彥機智過人,善捕賊盜,威名赫赫。
當時鄆州城內有一家規模較大的當鋪,生意興隆,信譽甚好。一日中午,烈日高懸,氣候炎熱,街上行人稀少。當鋪內夥計熬不住瞌睡,眼皮耷拉昏昏然閉目養神,隻聞鋪外傳來一陣腳步聲,睜眼一看,見走進一位穿著華麗的青年,他從衣兜裏取出明晃晃兩錠大銀道:“在下因急需現錢,不知此地可否暫典兌付,不多日便可前來贖取。”
夥計一瞧那兩錠大銀,嚇了一跳。乖乖,好分量。估摸一下,起碼可當10萬錢。這麼大的數目他不敢擅自作主,便呼喚老板出來定奪。
老板問明原因,便欣然答應。命夥計將兩錠大銀當即過秤,價值20萬錢,開出當票,兌付10萬錢。
青年取錢後道謝而去,並留言道:不出10天便來贖銀。
青年走後,老板很高興,認為這筆生意很合算。回到後房跟老板娘一講,老板娘就到店裏取銀觀看,不慎手滑竟將一錠銀子跌落地上。撿起一瞧,目瞪口呆,隻見那銀子表麵脫落了一塊,裏麵黑乎乎的根本不是銀子。老板大驚,立即前往官府報案。
慕容彥聽完典當鋪老板敘述後,便對老板如此這般地交待了一下。
即刻,鄆城街頭出現了一張布告,說是某當鋪因不慎遭盜,一些值錢的抵押品都被搶走,籲請各界人士協助捕盜,發現疑跡立即告官。
數日後,持假銀騙典的那個青年出現在當鋪內,取出當票要求贖銀。夥計立時高呼擒拿騙子,眾人擁上將他捉拿至官府,此人當即伏罪。原來,他曾用此伎倆在各地作案均得逞,這次在鄆城再次詐騙成功。當他在街頭看見布告,得知那當鋪被盜的消息,心中大喜,認為可再敲一筆錢財。因為假銀被盜,無證可對,當票上寫明原價20萬錢,而他隻兌付了10萬錢,另外10萬錢不怕當鋪不賠。沒想到中了慕容彥的計,自投了羅網。
袁滋稱金巧破案
李勉在鎮守鳳翔時,所屬的縣裏有個老農民在田裏挖溝排水時,掘出一隻陶罐,裏麵全是“馬蹄金”。老農民就請了兩個大力士,把陶罐連同金子一起扛到縣衙門。縣令怕衙門收藏不嚴,就把陶罐藏在自己家裏。一夜做了個好夢。
第二天天剛發白,他便點亮燈打開陶罐,想把馬蹄金看個仔細。可一打開,發現陶罐裏放的都是堅硬的黃土塊,他連叫幾聲上當,不知如何是好,他傾家蕩產也賠不起這麼多錢啊!他更沒有法子隱瞞,陶罐從田裏挖出來,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看見,陶罐裏裝的是馬蹄金。不消幾日,全縣的人都知道金子在縣令家裏變成了土塊,認為是縣令暗中做了手腳。縣令似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辯。州裏派官員來查,縣令滿頭大汗招了口供。追問金子放在什麼地方,他卻一問三不知。鳳翔太守李勉看過案宗,大怒,但又無良策讓縣令交出金子。
隔了數日,在一次酒宴上,李勉向官員們談起此事,許多人很驚訝。這時,有位名叫袁滋的小官,坐著一語不發,若有所思。李勉便問他在想什麼,袁滋說:“我懷疑這件事或許內有冤情。”
李勉站起身,向前走幾步問:“您一定有高見,我李勉向你討教。這案子除你之外,我看沒有別人能判斷出真假了。”
袁滋說:“可以,我來辦。”於是派人把案件提到州府辦理。
許多官員知道袁滋辦理這案子,有的嘲笑,有的挖苦。
袁滋很有心計,他打開陶罐,見到陶罐裏有形狀像“馬蹄金”的土坯250餘塊,就派人到市場找了許多金子,熔鑄成塊,與罐中的“馬蹄金”大小相等,鑄成之後用秤稱,剛稱了一半,就有300斤重。袁滋問眾人,當初罐子從鄉間運到縣衙門是幾人抬的,答是兩個村民用扁擔抬來的。計算一下金塊的數目,其重量不是兩個人用竹扁擔抬得起來的。一切都明白了,原來在路上,金子已經被兩位大力士換成土塊了。
縣令的冤案於是得到了昭雪。
向敏宗智雪冤案
宋太宗時(976~998),丞相向敏宗曾駐守在洛陽。
一日,某縣報來一個殺人案件。說有個和尚勾搭有夫之婦梅氏,誘騙外出,將梅氏殺死,扔入枯井,自己不慎亦掉入井中被擒。
向敏宗看了案卷,命令該縣將人犯送來重審。不幾日,人犯送到,向敏宗親自審問,知他是天台山的和尚,上月初九到洛陽。
“從你到洛陽算起,到犯案為止,前後隻有幾天時間,你是如何勾搭上那個女人的?”
“這……”和尚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我再問你,你殺人用的什麼刀?”
“我不懂刀的名稱……”
“是鬼頭刀嗎?”
“對,正是鬼頭刀。”
“哈哈哈!”向敏宗大笑起來,“鬼頭刀是行刑劊子手所用之刀,你一個出家人怎能帶在身上?實話告訴你吧,我正是看出你是冤枉的,才親自審問,快把實情道出吧。”
“老爺!”和尚大哭起來,“貧僧確是冤枉的呀!”
原來那天和尚雲遊至李家莊,天色已晚,路徑不熟,掉到枯井裏,這時,枯井裏已有了梅氏的屍體。
向敏宗聽後問:“那你為何要屈招呢?”
“那縣太爺可不像老爺這樣問案,他根本不準我答辯,動不動就大刑侍候,我吃不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