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林清光雨中探情
清朝時,河北大興縣縣宰換了林清光。這天,他複審到一個殺人案:縣內一對年過半百的老人有個16歲的女兒,被她表哥強奸後扼死了,但被告一直不服。
林清光提來姑娘表哥訊問,被告不語,隻顧低頭哭泣。林清光疑竇頓生,召來姑娘父母,也問不出個究竟。
林清光左思右想,決定外出微服私訪。他裝扮成一個書生外出。出門不久,風雨交加,他忙跑到一個院落大門洞內躲雨。
風雨稍小,院裏出來一個人。
這人是這家廚子,林清光看他見多識廣,有意扯到那姑娘被殺案。廚子沉默了一會兒,才從牙縫裏擠出一句話:“那小夥子挺冤的!”說完,馬上閉口不言。
林清光心中一亮,邀請他一塊兒來到一家酒店喝酒。林清光打酒買菜,熱情勸飲,幾杯酒下肚,廚子臉紅頭熱話就多了。
林清光又問到姑娘被殺案,廚子把嘴一抹:“不瞞你說,殺姑娘的那人過去跟我最好。有一次我倆喝完酒,他告訴我,那姑娘是他殺的。還特地囑咐我千萬別多嘴。他媽就在我做飯的那家人家當奶媽。他殺人後,一直藏在那家人家裏好幾個月了。前幾天,我向他借幾個錢,他不給不說,還拔出拳頭打我,打落了我的一顆牙齒!你說他有多心狠!我怕他下毒手報複,才把氣往肚裏咽。今天要不是碰上你這麼講義氣的朋友,我才不說這事呢!”
林清光心中暗喜,又勸飲了好幾杯。這時雨過天晴,林清光回府後,馬上命令吏卒前往藏匿凶手的那戶人家,指名要人。那家豈敢包庇,隻得乖乖交出罪犯。
經過審訊,凶手不得不如實供認。原來,他跟死者是鄰居,見姑娘長得俊秀,多次挑逗,都遭到拒絕,姑娘父母卻一直不知道。直到幾個月前的那天,凶手探知姑娘父母外出奔喪,家中隻剩她一個人。他偷偷爬牆進去,潛入閨房,強奸後,用手扼住姑娘脖子,活活掐死。
姑娘表哥的冤案得到昭雪,真正的凶犯得到了懲罰。
做賊心虛
從前,有個叫俞獻卿的人,曾在壽州安豐做過縣令。
當地有個清貧和尚,吃齋行善,勤儉度日。別人施舍給他的錢財,他都積蓄著,算起來也有幾百塊錢了。
他的一個徒弟見了非常眼紅,一心想偷走。可是師父很少離開他的房間,即使離開,也往往叫著這個徒弟一塊兒出去辦事,因此老是找不到偷的機會。後來,小和尚實在等得不耐煩了,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溜進師父的房間,把師父殺了,把錢弄到手,偷偷地埋掉了師父的屍體。
俗話說:“做賊心虛。”小和尚殺了師父,一天到晚心神不寧,惟恐有人問起他的師父怎麼不見了。他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應當到縣衙門打個招呼,免得人們猜三想四的。
於是,他便主動到縣衙門報告說:“我師父到遠方遊玩去了,需多住些日子才能回來。”
聽的人感到這個小和尚很可笑,這件事有什麼值得來報告的呢?想把他攆走。
俞獻卿聽後,揣測這裏麵一定有鬼,他想:“和尚外出遊玩,是件平常的事,縣衙門人從來不過問,這個小和尚偏偏來報告,這不正說明有問題嗎?”
想到這裏,俞獻卿沒有聲色俱厲地去責問,而是裝作是這個小和尚的師父的最要好的朋友,盤問道:“你師父和我平日交情很深,親如手足,有什麼要緊事都來找我商量,每次外出遠遊,我都要給他餞行,這次出遊連個招呼也不打,是什麼緣故?他真的遠遊去了,還是有別的原因?”
小和尚一聽,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臉色變得煞白,磕磕巴巴答不上話來。
小和尚的神態變化,俞獻卿早已看在眼裏。立即叫人把小和尚抓起來,進行審問。很快,小和尚就承認了自己圖財害命的罪行,供出了埋藏師父屍體的地方。二明察秋毫
成王識偽迎周公
周成王名叫姬誦,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他即位時,年僅13歲。姬誦繼位不久,便發生了一起企圖使周朝分裂的事件。姬誦雖然年紀幼小,但天資聰明,善於動腦,他及時調查研究,辨清真偽,排除流言,迎回周公,安定了天下。
周武王姬發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朝政,史稱周公。
周公不負哥哥姬發重托,他在隆重安葬完武王後,當即扶持侄子姬誦登上天子寶座,這就是曆史上的周成王。由於成王年幼,周公根據武王生前遺囑,自任攝政王,挑起了管理朝政的重擔。可是不久,朝中便出現了流言蜚語。
有人說:“周公自任攝政王,目的是想篡位,看來成王必定要死在他的叔叔手中。”
太公薑尚和召公聽到流言,信以為真,去質問周公。周公聽後十分傷心,他沒想自己的一片忠心換來的竟是人格上的侮辱,就連和自己同為三公的薑尚和召公也相信。
周公心灰意冷之餘,竭力向太公和召公作出解釋,可是太公、召公卻半信半疑。為穩定大局,周公決心離開京師,避居東方。
臨走前,周公流著淚囑托太公和召公說:“我走後,你們二位一定要牢記武王臨終教誨,盡心輔佐成王。”
由於太公和召公對周公的解釋半信半疑,所以,對其出走也未加阻攔。周公走後,太公和召公才去稟報成王。其實,13歲的成王對有關周公篡位的流言已有耳聞,心中也是半信半疑,但他畢竟天資聰慧,遇事善於分析。所以,他聽到流言後,一方麵神態自若,不妄下斷語;另一方麵,私下派出心腹調查流言來源,決心把事情弄清楚。
經過調查,有關周公篡位的流言原來是他的三叔管叔鮮和五叔蔡叔度傳出來的。成王知道,當初武王和周公關係密切,臨終時將他托付給周公的時候,三叔和五叔就心生妒意,現在這些流言出於他們之口,很可能是無中生有。但為防萬一,他沒有把這事說出去。現在聽到太公和召公的稟報後,他表示對周公堅信不疑,並對周公的出走很惋惜,卻又沒有表態立即將周公召回。
為了把問題盡快解決,他又暗中到史官那裏查閱了周公所有言行的記載。在查閱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封閉嚴密的石匣,他急令史官打開。石匣被打開後,成王發現,裏麵放的是一套竹簡,上麵清清楚楚地記載著武王生病時,周公通過祭祀,祈禱在天之靈,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代替武王去死的話。
成王看後十分感動,急向史官問道:“這麼大的事情,我為何不知?”
史官道:“當時宰相隻帶臣下一人,並再三叮囑不要將此事告訴任何人。”
成王聽了,立即將太公和召公及其他大臣召來,將此事公之於眾,並流著淚對大家說:“從一開始,我就不信那些流言蜚語。為了說服大家,查明真相,我又派人調查。現已查明,說周公想篡權之事,完全是管叔和蔡叔出於妒忌之心憑空捏造出來的。眼前的事實,更加證明了宰相明心可鑒,全怪我是非不分,逼走了宰相啊!現在我決定:親迎宰相回京,親向宰相賠罪,親授宰相代我行政。”
隨後,成王又親自寫了一封信,派人火速送給周公。
周公看了成王的信,不僅為侄子小小年紀能如此明辨是非而高興,還為他給自己洗去不白之冤做的大量工作而感動。為此,周公不等成王迎接,便起程返回京師。成王知道後,立即率領王公大臣,親迎至郊外。叔侄相見,抱頭痛哭,各訴衷腸。隨迎大臣無不為他們叔侄如此肝膽相照而感動得落淚,太公和召公更是又自責,又高興。
管叔和蔡叔見陷害周公沒有得逞,便撕下偽裝,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和淮夷發動叛亂,被周公一舉平定,管叔被殺,蔡叔被囚,周朝重又太平。
在成王為父服喪已滿時,周公歸政。成王親政後,對周公更加謙恭敬重。公元前1111年,當周公病死時,遺言葬於成周,以表示死後也要輔佐成王;然而成王卻將周公埋葬在畢,和文王、武王的墓在一起,以表示他不敢將周公以臣對待。
成王在位四十六年,以他卓越的才能,和他的兒子康王共同將周朝推向了曆史的鼎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周太子兩會晉國使
周朝從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稱為東周,曆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東周靈王有個兒子,名叫晉,被立為太子,又稱太子晉。太子晉從小聰穎非凡,熟讀史書,且以遇事有謀而聞名。
據說有一年,在東周洛邑,穀水和洛水合流,泛濫成災。大水湧進宮院,眼看要淹沒王宮。周靈王十分著急,忙下令築土堵水。太子晉知道後,以大禹治水的經驗教訓,指出水隻能疏而不能壅的道理。但周靈王覺得太子晉隻是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言不可信,沒有采納,結果,土越壅水越高。緊急關頭,許多大臣建議靈王改用太子晉的方法。靈王無計可施,隻好從之,結果,大水退去。經過這件事,太子晉名聲大震,使得四方諸侯很是佩服。
當時,東周勢弱,晉國強大,周朝和晉國接壤的聲就和複與兩塊地盤讓晉國占去。晉國國君平公聽說太子晉如此有膽有識,心中很是擔憂,生怕太子晉即位後對晉國報複。為了摸清太子晉的情況,晉平公派相國叔向出使周朝。
叔向來到周朝,禮節性地見過周靈王,臨回國之前,提出謁見太子晉,想看看太子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究竟有多大能耐。太子晉聽說晉國的相國叔向來見,已知其意,便以禮相迎。兩人見麵,寒暄一番,叔向便有意地向太子晉提出了幾個問題,太子晉不假思索地對答如流。隻此一舉,叔向就覺得太子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接著,太子晉又向叔向提了五個問題,卻有三個把叔向難得額頭冒汗,不知所對。叔向怕再呆下去下不了台,便借故告辭回國。
叔向回到晉國後,對晉平公說:“太子晉雖然隻有十五歲,但足智多謀,實在難以對付。我雖為相國,年齡是他的幾倍,但在謀略上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我認為,趁現在兩國修好,幹脆把聲就和複與還給東周算了,免得太子晉繼位後,給我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晉平公見相國叔向對太子晉竟佩服得五體投地,那麼晉國還有誰得太子晉的對手呢?遂決定將聲就和複與還給東周。
對此,樂官師曠不服,認為太子晉今年畢竟才15歲,有什麼大不了的本事,竟把相國叔向和晉平公嚇成這個樣子?便自告奮勇對晉平公說:“大王先別著急,請允許我去東周一趟,再私下和太子晉談談,如果我還不是他的對手,再還他土地不遲。”
其實,晉平公雖然口頭上說交還土地,但心中實非所願,見師曠主動要再去了解太子晉的情況,自然求之不得,立即答應了。
師曠不僅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音樂家,而且善於辭令。當他來到東周的時候,已是寒冬季節。太子晉也知道師曠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聽說他求見,不敢怠慢,忙以禮相迎。師曠來到大殿,見太子晉坐在殿堂之上,知道自己雖然名氣很大,但隻是個樂官,和太子晉的地位相比,畢竟差距太大,隻好站在殿堂下麵與太子晉說話。兩人沒有寒暄,師曠便以使者的身分,單刀直入地向太子晉提出了許多問題。太子晉不卑不亢,有問必答,且談笑風生,輕鬆自如。時間一久,師曠在堂下忍不住踏起腳來,同時不時稱讚太子晉的才華。
太子晉問師曠說:“既然我們談得如此投機,你為什麼老是踏腳呢?”
師曠笑著說:“天氣寒冷,腳快凍僵了,踏踏腳可以暖和一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