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侍中刀玄、張邠見他二人講的都有些道理,覺得此事一時難以查清,便向孫亮進言說:“既然他二人都不承認,陛下不如先將他們下獄,然後再行調查審理。”

孫亮卻說:“區區小事,並不難查,何用日後審理?快令人將鼠屎取出剖開,一看便知分曉。”

眾人不解其意。孫亮笑著對眾大臣解釋道:“若鼠屎原來就在蜜中,浸泡了那麼長時間,裏麵必定是濕的;若外濕裏幹,則是剛剛放入的,必為黃門所為。這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嗎?”

孫亮說罷,令人將鼠屎從蜜中取出,然後剖開一看,裏麵果然是幹的。這一來,小黃門立時嚇得癱倒在地,隻好坦白認罪。

直到這時,眾大臣才一個個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這樣一個複雜而又疑難的問題,竟被小皇帝三言兩語,便查了個水落石出。從此,滿朝文武無不佩服孫亮的聰明才華。

諸葛亮巧斷偷魚案

漢朝末年,宦官專權,軍閥割據,朝廷名存實亡。諸葛亮從小死了父母,便一個人東奔西顛到處求師,學習治世的策略。有一段時間,諸葛亮跟隨靈山的酆公玖先生學習兵法。

一天,一位朋友給酆公玖先生送來了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酆先生讓諸葛亮給清燉出來。諸葛亮從小沒有爹娘,自己照顧自己,燒茶做飯,很有一套。

他非常利落地把魚洗淨,放上調料開始燉魚。不一會兒,魚就燉好了,那誘人的香味飄散在空氣中。諸葛亮把魚盛放在一個大盤子裏,便挑著捅擔水去了。

擔水回來,剛進門檻,就覺得屋裏的空氣與平時不大相同。他抬頭看看酆先生,隻見酆先生板著麵孔,神情嚴肅地在屋子裏踱步。諸葛亮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把水桶放好站在一邊。

過了一會兒,酆先生開始責問弟子們,到底是誰偷吃了燉好的鯉魚。諸葛亮偷偷一看,原來燉好的鯉魚不知被誰偷吃了一大半,而十幾個弟子卻沒有一個人承認。大家有的側著臉,有的低著頭,全都默不作聲。

酆先生轉過頭來,氣呼呼地問諸葛亮:“你燉的魚怎麼少了一大半?”

諸葛亮早已想好了計策,聽到問話,做出大驚失色的樣子,慌忙地說道:“這下完了,這魚裏有毒?如果是人吃了,非出人命不可。送來的那條魚我還沒有做呢,桌上這條魚是用毒藥燉的,準備用它來藥老鼠的……”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見其中一個弟子臉色變得煞白,渾身顫抖,“撲通”跪倒在地,哭喊著說:“先生救命,魚是我偷吃的。”

其他弟子一聽要出人命,一時也慌了手腳;酆先生聽諸葛亮說魚裏放了毒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這時,卻聽見諸葛亮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是諸葛亮略施小計,找到了偷吃魚的人。

高柔詐斷圖財害命案

三國時候,魏國士兵竇禮有天晚上私自離開軍營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軍官以為竇禮逃跑了,便發布了追捕的命令,到處通緝竇禮。竇禮的妻子兒女被收入官府做仆人。

竇禮的妻子到州府申訴,連喊冤枉。州官向她有什麼證據,她隻是說她丈夫肯定不會私自逃跑,說完就抽抽答答哭個沒完。

州官找不到其他證據,無法判案,隻好把這樁案子上交給廷尉高柔。

高柔問竇禮妻子說:“你怎麼知道你丈夫不會逃跑呢?”

竇禮的妻子說:“我丈夫從小死了父親,隻留下一個80多歲的老母親,幾十年來相依為命。他孝順母親,又疼愛兒女,絕不會丟下我們一個人逃走的。”

高柔又問:“你丈夫是否與什麼人結過夥?”

竇禮的妻子說:“我丈夫心地善良,性格溫順,從不和人高聲吵架,並沒有仇人。”

高柔又問:“你丈夫是否和別人有錢財上的糾葛呢?”

竇禮的妻子說:“我丈夫雖然喜歡幫助人,但我們家人口多,經濟也很不寬裕,到我家借錢的人很少。隻有去年借錢給同一營的焦子文,到現在仍然沒有要回來。”

隨後,高柔便去找焦子文,隨便和他聊點日常生活方麵的事,突然問他是否借過別人的錢。焦子文說:“我自己孤身一人,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不敢借別人的錢財。”

高柔看到焦子文說話時臉色有點不自然,突然沉下臉來,問道:“你曾經借過竇禮的錢,為什麼不敢承認?”

焦子文一聽,神色慌張,答不上來,極力想掩飾自己的窘態。高柔把臉一拉,厲聲說道:“你已經殺了竇禮,還不如實交代!你是想吃苦頭嗎?”

焦子文以為高柔已經掌握了一切,趕忙跪下磕頭,坦白交代了自己私約竇禮出營,在野外趁機將他謀殺的罪行,並說出埋屍的地方。

案情真相大白,凶手伏法,竇禮的妻子兒女獲得自由。

龐統未審先斷

三國時候,劉備手下有兩個神機妙算的高手,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龐統,他們兩人被人稱方“臥龍”和“鳳雛”。

劉備剛得龐統的時候,還不知道龐統的能耐,就把他派到一個小縣城去做縣令。龐統處理案子很快,一天就把一個月積存下來的案件處理完了,無事的時候便睡覺、遊玩,倒也輕鬆自在。

這天,吵吵嚷嚷地進來兄弟倆,要求龐統給斷個是非。龐統一聽因家庭瑣事引起的糾紛,便有點不耐煩。他一怕驚堂木,大聲喝斥道:“你們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叫本大人如何斷得清?你們現在都回家去,待本官親自察訪以後自有公斷。”

當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大派家人送來20兩銀子。龐統二話不說如數收下。第二天升堂,龐統不等兄弟倆開口說話,就吩咐衙役們把老大拉出去重打30大板。老大滿臉的委曲,卻又不敢說話。師爺莫明其妙地問:“龐大人,怎麼不審就斷?”龐統說:“有理膽壯,無理心虛。老大送禮說明他心虛。”說著,從案桌下拿出20兩銀子來。

荀攸守墓斷疑案

曹操手下有一位軍師,名叫荀攸。他機智靈捷,幫曹操出了許多高明的計策。荀攸從小就很聰明,觀察事物認真細致,常能發現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疑點,從而提出獨特的看法。

荀攸13歲那年,他的祖父得病死了。祖父的老朋友張權前來吊唁,失聲痛哭,涕淚滿麵,如喪考妣,並哽咽地向荀攸的家人提出要長期在墳上守墓,以報答荀攸祖父對他的大恩大德。荀家正值傷心悲痛之時,見張權如此顧念往日交情,都很感動。大家對張權表示感謝,勸慰他早日回家休息,但張權執意要為荀攸的祖父守墳。

荀攸覺得張權的言行很反常。他知道祖父生前有許多朋友,但跟張權卻沒什麼深交,對張權沒有什麼大恩大德。荀攸又發現張權雖然淚痕滿麵,但卻情不由衷,言辭之間說得令人肉麻。荀攸覺得張權想為祖父守墓其中定有文章,便對叔父說:“張權言辭出格,舉止失常,要求守墓也顯過分,大概是有什麼難言之隱,或者做了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

荀攸的叔父把張權叫來細加詢問,張權神色慌張,以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被荀家所知,心虛膽顫,不得已,隻好供認自己犯了重罪,想以守墓為名,逃避官府的追捕。

蕭統十二斷案

蕭統,字德施,出生於公元501年,南梁武帝蕭衍的大兒子。公元502年4月,蕭衍滅齊建梁,同年八月立蕭統為太子,史稱昭明太子。

蕭統自幼聰敏,不到兩歲被立為皇太子後,宮侍便教他讀書寫字。史書稱他“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通諷誦”,“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意思是說: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孝經》和《論語》這兩部書了;到五歲的時候,對所有的經書,都能獨立閱讀,並精通內涵,張口成誦;他讀起書來,一目數行,還能過目不忘。他在六歲那年,為了排除幹擾,更加集中精力讀書,便向父親提出自己獨居東宮。梁武帝見兒子讀書興趣那麼高,求知欲望那麼大,也就高興地答應了。

蕭統學習用功,刻苦鑽研,到他八歲的時候,即公元510年(天監八年)9月,就已在壽安殿開講《孝經》。由於他盡通大義,聽眾無不佩服。此外,他還定期到當時的國子學(即國家最高學府)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

公元512年的一天,蕭統在宮中玩耍,碰上一個獄官和幾個公差帶著幾個人匆匆走來。他問左右:“他們這是做什麼呀?”左右回答說:“他們都是廷尉的辦案人員,恐怕是被召去審理案件的吧!”

蕭統聽了,便叫住獄官說:“你今日送廷尉的案件可否念給我聽聽,交給我審判?”

那獄官見是太子,怎敢說不行?於是,便回答說:“當然可以。”

蕭統聽完那幾個罪犯的案情,當場判決說:“根據這幾個人所犯罪行,罰每人杖責五十大板結案。”

獄官聽了,張了張口,還想說什麼。蕭統又說:“就這麼定了,快去執行吧!”

獄官口頭不敢再說什麼,但心中犯難:“廷尉尚未審理,太子就給判了,廷尉答應嗎?太子判子,如再去請示廷尉,太子若怪罪下來,自己又擔當不起。”

他想來想去,左右為難,便去稟告武帝。不料武帝聽了太子的判決,笑著對獄官說:“太子的判決非常正確,執行吧!”

這年,蕭統才12歲。

從此,大家都知道了蕭統善於斷案。廷尉每遇到疑難案件,便常去征求蕭統的意見,而蕭統憑著對律法的精通,每次也都能給廷尉一個滿意的答複。

蕭統自幼讀《孝經》,更知孝敬父母。生母丁貴人生病時,他親侍湯藥,喂水喂飯;晚上,他衣不解帶,守在床前。武帝蕭衍原來寵愛郗氏,封她為後。郗氏死後,不另立後,隻封丁氏為貴嬪。丁氏生性賢淑,雖得蕭衍寵愛,從不爭寵,更不恃寵生驕。由是,瀟衍對其更加敬重,在丁貴嬪病中常來探視。

有一次,蕭衍前來探視,見太子眼睛深陷,麵頰消瘦,很是心痛,便讓蕭統去休息。沒想到蕭統卻流著淚說:“母病子侍,這是常禮,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得了的!”

蕭衍聽了,深受感動,意味深長地說:“母賢子孝,真是千真萬確啊!”

蕭統對父親也十分孝順。蕭衍每次上朝,他天不到五更就起來守在朝門,迎候父親;散朝時,他又提前守在朝門,接父親回宮。

太子蕭統的才能和品德,贏得了宮廷上下的稱頌。公元531年,年僅30歲的蕭統去世時,宮廷上下無不悲哀,出聲痛哭,就連京師中的百姓,也都聚集在宮門外哭泣。

昭明太子蕭統雖然沒有來得及當上皇帝就病逝了,但他一生博覽群書,勤奮寫作,對我國的文學頗有貢獻。他曾召集劉勰和王筠等傑出學者研討典籍,集先秦至梁詩文七百餘篇,分37類,總計30卷,取名《文選》。另整理出《文章英華》等文集多種,還收藏有經典著作、稀有圖書和重要資料計三萬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