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蕭績六齡審汙吏
蕭績,字世謹,小名四果,出生於公元505年,南朝蘭陵(今江蘇武進縣)人。他是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子,蕭統的弟弟。蕭績自幼聰敏,喜讀史書,且關心國事。梁武帝每次退朝回宮,他便去央求父皇告訴他收到了多少奏折、什麼內容、父皇又是如何處理的。開始時,武帝因為疼愛蕭績,見他發問隻是不經意地說上幾句,對兒子的評論,也不放在心上。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每當武帝說出一兩件奏議內容,蕭績總要認真思考,然後對其裁處結果評頭論足。有一次武帝退朝,愁眉不展。蕭績問及,蕭衍在隨口發牢騷中說出了自己的麻煩。蕭績這次仍像往常一樣,引經據典,提到西漢文帝曾處理過的一份奏議,這與武帝目前難以處理的奏議十分相似。武帝聽了,忽覺茅塞頓開,高興得一下子抱起蕭績,舉過頭頂說:“好兒子,你可幫了父皇的大忙了!”
公元508年,蕭績被封為南康郡王。公元511年,梁武帝再派他去南徐州任刺史,處理政事,當時,蕭績隻有六歲。蕭績到職不久,就遇上一件擅自改案卷的案子。
當時,官府查到一個販運貨物的大商人嚴重偷漏稅款,判處他三年監禁。那商人為了逃避製裁,用重金買通掌管文書的官吏,在案卷上做手腳,用毛筆把判決書上“押至州府大牢監禁三年”一句中的“年”字改成了“月”字。於是,監禁“三年”變成了監禁“三月”。其字跡、墨澤,和原來公文很相似,一時很難識破。
那掌管文書的官吏將篡改後的判決書,交給書長史王僧孺。王僧孺當時四十六歲,閱曆豐富,很有學問,後來官至禦史中丞,是梁武帝信任的朝廷重臣。王僧孺審閱那份判決書時未發現什麼破綻,便報請蕭績審批。
蕭績看過判決書,頓生疑惑。他知道朝廷明文規定對偷漏稅者要加重處罰,這商人偷稅數額如此巨大,怎麼卻隻判了三個月監禁呢?其中必有蹊蹺。他於是仔細查驗,終於看出判決書中的“月”字有改動跡象。他當即派人把掌管文書的官吏找來責問:“這奸商偷稅如此嚴重,為何隻判三月監禁?”
那官吏一聽,後悔不迭:自己隻改了監禁時間,卻沒有改偷稅情節。但他不敢認賬,推諉道:“小人也感到判得太輕了,不過,那是縣令的事,與小人無幹。”
蕭績把驚堂木用力一拍,大喝道:“大膽刁徒,你在公文上如何做的手腳?還不從實招來!”
那官吏本來心中有鬼,聽到蕭績點明,頓時嚇得麵如黃蠟,隻好招認了篡改公文的罪行。
在場的官員聽了那官吏的供詞,無不驚異蕭績的智慧和學識。在場的王僧孺也感到羞愧萬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欺騙這個年僅六歲的刺史了。
公元518年,蕭績十三歲那年,被封為都督,改任南袞州刺史。在任期間,他借鑒曆史上有作為的帝王將相治國安邦的成功經驗,勸課農桑,發展經濟,推行禮治,嚴懲盜賊,僅僅兩年時間,便使充兗州民眾富足,社會安定,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公元520年初,梁武帝下詔擬將蕭績調回京師任職。當地民眾聞訊,有曹樂等370名百姓聯名上書,列蕭績政績15條,要求朝廷將他留任兗州。梁武帝大喜,遂撤銷詔令,答應民眾請求,令蕭績繼續在兗州任職。
鬆讚幹布智識凶手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在唐朝西部邊境,有一個少數民族的國家,叫吐蕃。
吐蕃國王一代傳一代,約在公元620年,王位傳到了論讚弄囊手中。論讚弄囊神明威武,南征北戰,為西藏的統一做了不少貢獻。但是,就在這時,吐蕃卻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吐蕃國王論讚弄囊突然被人下毒致死。一些剛剛歸順吐蕃的部落蠢蠢欲動,眼看吐蕃內亂就要發生,形勢十分嚴峻。
剛剛即位的新國王,名叫鬆讚幹布,是老國王的兒子,年僅13歲。他能不能控製局麵,防止叛亂發生?一些忠於吐蕃王朝的大臣,心持懷疑,惶恐不安;特別是他的叔父論科耳和大相(即宰相)尚囊,更是提心吊膽。
但是,鬆讚幹布此時又作何想呢?
鬆讚幹布自幼聰明,五六歲時便學騎馬射箭,七八歲時便跟隨他的父親南征北戰,常因計謀高明而取勝。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是戰功赫赫了。對於他的作戰能力,朝野上下沒有不佩服的。但今天要把整個吐蕃國交到他的手中,是否能夠勝任呢?
正當滿朝文武為此感到不安的時候,鬆讚幹布發出旨意,令論科耳和尚囊入宮議事。
論科耳是一位戰將,當初國王率軍南征北戰的時候,衝鋒陷陣的就是他,隻要他一聲大吼,前麵就是刀山,眾將士也會爭先恐後地衝上去。再說尚囊大相,凡朝中一切大政方針,都首先出自他的手,實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才,是一個上下敬服的智囊。
論科耳和尚囊接到旨意,飛快來到宮中,見鬆讚幹布神色坦然,毫不著急,不由得更是擔心。二人上前見禮後,論科耳首先問道:“目前國勢嚴峻,大亂迫在眉睫,陛下要趕快采取決策才是!”
鬆讚幹布說:“二位是國家的肱股之臣,先說說你們的想法吧!”
尚囊說:“依臣之見,陛下智勇雙全,隻要禦駕親征,叛亂一定會被平定的。”
論科耳接著道:“老臣雖然年過半百,但征戰還是無所畏懼的,您就快下旨吧!”
鬆讚幹布聽了,微微一笑道:“叔父和大相說的有些道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可我認為,目前穩定時局的關鍵並不在此,而在於盡快清除內奸,挖出凶手。”
二人聽了,頓時醒悟過來:這次國王被害,是有人為了作亂才幹出來的。如果把凶手抓住,更顯我主年少英明,誰還敢作亂呢?他們為鬆讚幹布的穩健和才華而高興。隨後,鬆讚幹布和他們二個具體研究了捉拿凶手的方案,並派尚囊去偵察凶手,而讓他的叔父去安頓將士,做好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事變。
兩天之後,尚囊心腹巴布來報,在侍奉先王用膳的人中,有一個叫邊托的,自國王死後,一直心神不安,不時暗中打聽下毒案有眉目了沒有,看來此人定和下毒一事有關。但從另一方麵講,他一個小小的仆人,哪來那麼大的膽子?背後肯定有人指使。尚囊聽了,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線索,便指示巴布繼續暗中調查,相機行事。但是第二天一早,巴布又來報告,說邊托也中毒死了。尚囊聽後大驚,剛剛發現一個線索,現在又斷了,這可如何是好?於是急忙去向鬆讚幹布報告。
鬆讚幹布聽後,稍加沉思,便斷然說:“好!這說明凶手已經沉不住氣了。現在馬上就要早朝議事,趁凶手此時殺人滅口的心情還未平靜,你可當場宣布此事,我要當場破案,捉拿凶手。”
尚囊見鬆讚幹布如此自信,又沒說出破案的辦法,也就不便再問。
早朝開始,文武百官分列兩旁,鬆讚幹布登上皇帝寶座,坦然自若,無事一般。這時,內侍喊道:“有本早奏,無本散朝!”
時有大相尚囊走出班列,高聲喊道:“臣有本奏!”
鬆讚幹布說:“大相有何事相奏,快快說來!”
於是,尚囊便將邊托今晨被殺之事說了出來。
鬆讚幹布聽後,故作大怒,狠狠地把龍案一拍說:“光天化日之下,賊人如此大膽,想必內有要員支持!是英雄就要敢做敢當,快說,這是誰幹的?”
眾大臣聽了,一個個低頭不語,唯有一個叫澤當的大臣出列奏道:“此人先毒死先王,現見追查甚緊,心中害怕,想必是嚇得自殺了,實為罪有應得。我請求陛下不能就此罷休,定要滅他九族,方解我等心頭之恨!”
鬆讚幹布仔細一瞧,見此人表麵慷慨激昂,但四肢卻微微發顫,已顯出內心的無比驚慌。他便把眼一瞪,大聲責問說:“分明是他殺,你怎麼說是自殺?難道你親眼看到了麼?”
“這……這……”
澤當沒有想到小國王竟然當眾這麼問他,頓時嚇得滿頭冒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鬆讚幹布見此,心中已經有數,為了人贓俱獲,不想驚動他,便又說了一句:“真是一派胡言,還不滾下殿去!”
隨後,宣布散朝。
接著,尚囊帶領二百餘名武藝高強的將士,在當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闖入澤當家中,將其逮捕,並從其密室找到了當日毒死先王的毒藥。
尚囊將澤當打入大牢。經過審問,澤當見再也隱瞞不住,隻好如實交待,爾後被淩遲處死。
一個複雜的謀殺案,竟被年僅十三歲的鬆讚幹布一舉破獲,滿朝文武沒有不佩服他的。
內奸被除,朝廷穩定,鬆讚幹布對已經叛亂的幾個部落,用分化瓦解的辦法,依靠中小貴族,平定了叛亂,鞏固了吐蕃王朝的統一。
鬆讚幹布長大後,雄才大略。對外,他看到了唐朝的強大,便主動前往求婚,以結秦晉之好。唐太宗見其小小年紀,才華如此出眾,又誠意前來求婚,從內心佩服他的膽略,便從皇族中選出一位姑娘,封為文成公主,許配鬆讚幹布為妻。
文成公主入藏後,帶去了漢族文化,還帶去養蠶、釀酒、製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對內,鬆讚幹布則以戰略的眼光遷都邏些(今拉薩),發展生產,安定民心,強化軍隊,尊重其他部落,深受各部落擁護,連過去經常發生動亂的多爾白蘭、黨項部落,如今也都相繼臣服吐蕃。
不到十年時間,鬆讚幹布就完成了整個青藏高原的統一,使吐蕃日益強大。
李德裕審黃金案
唐朝的時候,甘露寺新上任的主事僧被人告到官府,說他私吞寺內的黃金。
審問新主事僧,他說他接管寺廟的財產時,文書上寫著有150兩黃金,但他並未見到黃金。他說,黃金其實早已被前幾任主事僧私吞完了;而甘露寺的前幾任主事僧和幾個管廟務的和尚卻都說這150兩黃金是寺院的財產,一任傳一任,傳到新主事僧手裏就不見了。大家都說新主事僧在外麵胡作非為,把寺院的黃金給揮霍掉了。
在眾僧作證,新任主事僧無話可講,再加上官府嚴加逼供,他隻好違心地承認自己私吞了寺廟的黃金,並被判入獄。但是,私吞的黃金現在何處,是如何花費的,一直沒有查清楚。
當時,李德裕正在浙江西路做觀察使。他在複查案卷時發現這個案子判得不明不白,疑點很多。他想:案子是由黃金引起的,黃金的下落還沒有真正查清,隻憑幾個和尚的口供就定案量刑,是沒有說服力的。
他吩咐重新審理這樁案件。
新任的主事僧被傳到大堂。李德裕告訴他不要害怕,要如實回答,那個主事僧看看李德裕,緩緩地說:“現在在廟裏做和尚的人都希望掌管廟務,從中撈些油水。許多年來,主事僧都私自侵吞寺廟的財產。前後好幾任主事僧,都是憑空交接寫有黃金150兩的文書,而實際上根本沒有黃金。大家亂中謀私,對此心照不宣。隻是我初來乍到,處境孤立,又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他們便孤立我,排擠我,誣蔑我私吞黃金。”說著兩眼一陣發酸,淚水滾滾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