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縣令聽著少婦訴說,一陣陣風吹來,他忽聞到一股異樣清香味,再一聞斷定此乃少婦身上所發,便問:“你身帶什麼清香之物?”
少婦說:“這是我夫從外地帶回的發油,我時常搽用,故而發香。”
曾縣令命少婦下去,再吩咐差人到左右鄰舍打探少婦平日行為。不多時,眾人回報,均稱少婦賢慧異常。曾縣令覺得此案甚奇,便折身進臥室觀察,忽然,出神地盯住牆上的那個“馬眼”觀看,這“馬眼”和死者頭部正好上下是一對直線。他心中忽地一動,覺得一計可試。便又將少婦帶上道:“今晚,你照樣搽上那發油,仍睡在你丈夫昨夜睡的地方。不要關門,大開窗戶,別害怕,我今晚就坐在窗口。”
當晚,曾縣令手持寶劍坐於窗外,雙眼瞪著那個“馬眼”。到了三更,曾縣令驚叫起來。眾差人趕來。他即命帶上刀矛硫磺及弓箭,直奔後院搜查有否洞口,查到倉屋牆角果見一個大洞,曾縣令命人點上硫磺放入洞中,隻見一條大蟒衝出洞外。眾人一擁而上刀矛齊戳,大蟒一下便被殺死。曾縣令又道:“將蟒開膛。”眾人動手,果見裏麵滾出一個人頭,竟是少婦的丈夫之頭。”
眾人皆道曾縣令神明,曾縣令說:“非我神也。隻因死者給妻子買了種貴重發油,特別香。惡蟒聞到後,到晚間就從牆上的‘馬眼’伸進頭來憩那頭兒。惡蟒前夜誤將死者當少婦,伸舌頭舔油,沒舔到清香的發油,反讓那硬茬頭發刺了舌頭,一怒之下咬去了他的首級。剛才我從窗外見了惡蟒探入‘馬眼’故而驚叫,它受驚竄入後院,所以命令追趕。”
陸雲欲擒故縱破疑案
西晉初年,陸雲因文才出眾,16歲被舉賢良入官。在陸雲任浚儀(故治在今安徽壽縣西南)縣令時,有一樁人命疑案,茫無頭緒,十分棘手。陸雲決定偵破此案。他首先收係了被害者妻子,卻沒有對她進行任何審問。關押了10多天,又將她釋放。在釋放的同時,陸雲作了結案的布署。果然,一切都在陸雲的意料之中,案犯隨即被緝拿歸案,二人也供認不諱,疑案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凶手正是死者的妻子和她的奸夫。放她出去是為了引蛇出洞,陸雲派人暗中跟蹤,交待說:“不出10裏,一定有個男子在等候她,想和她說話。把他倆一起抓回來!”陸雲推斷:“這個男子與她私通,兩者共同謀殺了死者,得知她收係後又被釋放,一定急切想同她見麵商談。可又不敢接近縣城,故相約在遠處等候。”此案一破,舉縣稱讚陸雲神機妙算。
高機智捕盜
彭城王高,是東魏丞相高歡第五個兒子。他從小機智善辯,年僅8歲,就以戰國秦相甘羅自比,出言吐語,有時竟讓他的老師博士韓毅張口結舌。
東魏孝靜帝武定六年(548)高出任滄州(今河北鹽山西南)刺史。他為政清廉,善察人事,部屬敬畏他,不敢妄為奪取,不敢多吃多占。至於明理斷案,則更是機智善斷,贏得州人景仰。
有一次,一位來自幽州的人,牽著一頭毛驢,驢背上馱著幹鹿肉。這人到達滄州境內,因為腳走痛了而行走遲緩。正好遇到一個人,也去滄州,二人便結伴而行。不料,那人夜裏竟然將毛驢及幹鹿肉偷跑了。第二天,這位幽州來客便向州裏報了案。高得知此事,吩咐左右及刑吏分頭到市場上去察看,隻要看到幹鹿肉不論價錢高低,就全部買下,同時要求他們記下賣主。手下人真的買到了幹鹿肉,高傳令失主辨察。果然是他之所失。於是,高叫人按圖索驥,很快找到了賣主,抓住這位盜賊。
後來,高轉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刺史。到任不久,有個人一條黑牛失盜,黑牛背上有塊白毛。失主報了案,州長史韋道建對州中從事魏道勝說:“聽說,高使君在滄州捉拿盜賊,有如天神,手到擒來。耳聞不如目見,這次偷牛的賊,若能抓獲,那才真是天神。”高知悉此案,又施展他的老辦法。他假稱奉命為上級官府購買牛皮,叫人到市場上用超出時價幾倍的價錢,把市場的牛皮全都買來。這次,高果然又獲得成功,買到了那張背心有白毛的黑牛皮。他讓失主確認後,輕輕鬆鬆就將盜賊抓到了州府。韋道建等人見果然抓獲了盜賊,於是才對這位捕盜神手歎服不已。
定州有一位姓王的孤寡老太太,以種菜為生,但她種的3畝菜卻常常被人偷盜。老太太無奈,隻得報案。高覺得破此一案較為容易,他暗暗叫人在老太太所種的菜葉不顯眼的位置上寫上字,第二天派人到菜市察看,果然發現那葉上有字的菜。於是,將賣主抓住。經審問,果真是老太太菜地中的慣偷。
高捕賊有方,打擊得力,為時不久,定州境內民風轉樸,盜賊滅跡,一時傳為美談。
王敬則罰賊掃街
南朝齊代(479~502),王敬則剛任吳興郡太守,地方上接二連三有人來報盜竊案,弄得他很傷腦筋。處理了幾樁案子後,他發現賊人之間有黨群,作案彼此溝通,相互掩護,且大多為一幫人數眾多的盜賊集團所為。
一日,有家富戶將一個小偷押至郡府。小偷對所犯之事供認不諱。當時的法律對小偷隻能處罰,不能治罪。王敬則思忖了一下,派人把小偷的親屬統統傳到堂上。
眾人到齊,王敬則道:“你們族中出現了如此梁上君子,實乃長輩不教之過。本官將當著眾人之麵,好好教訓他一下。”說完,王敬則命將小偷帶上,綁於柱子,叫衙役抽打1000鞭。抽至200鞭,小偷便呼爹喊娘直喚饒命。眾親屬亦紛紛跪下求情。王敬則便叫衙役不停止抽打,對小偷說:“饒你可以,可得罰你公差。”
小偷忙點頭答應道:“小人再也不敢偷盜,任何事都願效勞,隻求老爺開恩,別再鞭打了。”
王敬則說:“你行竊擾亂治安,危害百姓,現給你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本官罰你長期打掃街道,做點公益之事。”
小偷怕再挨鞭打,隻得應諾。從此,每天清晨打掃街道。過了一段時間,他碰到王敬則,誠懇表示悔過,請求免掉此苦差。
王敬則道:“倘若你真有意悔過的話,本官可以赦免你,不過你必須檢舉出別的小偷來代替自己。”
小偷果真答應。此事傳出,城裏的小偷人人自危,怕被認出,紛紛逃跑。
張金楚破“謀反”案
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垂拱年間(685~689),有一次,湖州地方官的屬吏洪琛告發刺史裴光,說他與叛亂分子徐敬業勾結,意欲謀反,並遞上一份裴光的文件書信為證。
武則天派人前往審查,一時難下定論。隻因落款和筆跡確是裴光所寫,但語言和寫作風格並不像他的。裴光平時一向光明磊落,為官清廉,深得人緣。前後三個使臣前往審案,均找不到裴光謀反的證據。
武則天派遣能幹的大臣張金楚前往,臨行前關照道:“此案定要實事求是查明,不可延誤。”
張金楚來到湖州,通過明查暗訪,根本找不出他有半點與叛亂分子勾結的蛛絲馬跡。張金楚深感憂悶心煩。
那一天,他躺在臨窗的床上閉目養神。想著想著,便再次拿出那封書信察看,想從字裏行間找出點什麼。陽光照射進來,張金楚映著日光瞧了一下那封書信,猛然大驚,趕緊一躍而起。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此案是偽造的。字確是裴光的筆跡,但信卻是巧妙地拚湊而成的。拚湊者很高明,痕跡在正常光線下根本無法分辨,而映著陽光就暴露出來了。
此案真相大白了,裴光是受人誣陷。於是,張金楚當即召集州屬所有官吏前來,同時在堂上放了一大甕水。眾官吏到齊,張金楚喚出原告洪琛道:“你為何誣陷裴大人?”
洪琛大驚,掩飾著內心的恐懼,說:“下官偶拾裴光勾結叛匪信件上報,並非誣陷之事。”
張金楚見洪琛不肯承認,便將書信交給洪琛,命令他當著眾官吏,把書信投到那甕水裏去。片刻,割裂拚湊的文字經水一浸全部散開。洪琛見陰謀敗露,立即叩頭認了罪。
原來,洪琛與裴光有仇,便偷偷竊取裴光平時的文件書信,然後割裂文字,拚湊成文,冒充裴光寫給叛亂分子的信來告發,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身首異地的下場。
掘墓獲贓物
唐朝武則天在位時,太平公主珍藏在庫中的兩大盒金銀珠寶被偷走。武則天責令洛陽長史,務必在三日內破案。長史就要縣官去破案,縣官則下令捕役們去捉賊。
捕役們四出查訪,毫無線索,路上遇見善於破案的湖州別駕(州刺史的副職)蘇無名,把他請到了縣衙門。縣官火速告訴長史,然後稟報武則天。
武則天召見蘇無名,令他破案。蘇無名說:“遵命!但請不要限期太緊,另外,這裏的捕役要歸我調遣。”武則天答應了。
蘇無名來到縣衙門,吩咐捕役們說:“你們這幾天分頭到城門去等候,如果有身穿孝服的胡人(西北少數民族人)出城向北邙走去,就趕緊來報告我。”
清明節那天,捕役們果然見十幾個胡人去北邙山掃墓。在一座新墳邊擺下祭物,點上香燭,燒化紙錢,接著跪在墓前幹嚎了起來。隱藏在樹叢中的捕役們聽他們哭得一點兒也不悲傷。見他們祭奠完畢後,圍著墳墓繞了一圈,竟還笑了起來。捕役們立即飛報蘇無名。
蘇無名高興地說:“他們就是偷公主珍寶的賊!”捕役們將那群胡人抓了起來,掘墓開棺一看,太平公主的寶物全在棺材中。
武則天聞報後,又召見蘇無名,問他用了什麼妙計。
蘇無名答道:“臣沒有什麼妙計,隻是注意仔細觀察罷了。我來都城的那天,遇著十幾個胡人抬著一口棺材出殯,見他們的神色有點反常,就懷疑他們是盜賊,棺材裏可能是贓物。但當時並不知道他們把棺材埋在什麼地方。清明節應該是掃墓的日子,我估計他們將會出城,就派人在城門口等候,跟蹤他們,就發現了他們埋棺材的地方。他們祭奠時毫不悲傷,說明墳內埋的不是死人;他們圍繞墳墓察看後笑了起來,是因為墳墓沒被人動過而高興。當初請陛下寬延期限是有意麻痹他們。不然的話,他們就會狗急跳牆,不顧一切地提前取出贓物逃跑,那麼,案子就難破啦!”
武則天大喜,重賞了蘇無名。
呂元膺巧掀棺材擒盜賊
唐朝呂元膺出鎮嶽陽時,一日出門遊覽,走到江邊,隻見路邊停有一輛靈車,跟隨著5個帶孝的漢子。
呂元膺一瞧心中生疑,他想:“看他們的葬禮似有不妥,說遠葬,過分排場了;說近葬,又未免太儉省了。”
見呂元膺一行過來,那幾個漢子神色有點緊張。這細小的反應皆收入了呂元膺的眼中。他不動聲色地上前招呼道:“過江啊?”
孝子們點頭道是。
呂元膺又問:“棺中所躺是你們何人?”
孝子回答:“小人們的父親。”
呂元膺裝作同情的樣子歎了口氣說:“唉,這也難為你們了,這麼熱的天去遠葬,孝心可嘉啊。哦,你們5個是親兄弟?”
孝子們又點頭道是。
呂元膺見他們神情呆板,不肯多說話,心生一計,道:“船來了,你們先上吧。”
那幾個孝子有點遲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其中一個年齡稍大的漢子作答道:“大人在此,應該先行。小人們有孝在身,不敢同船而行,請大人先過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