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膺聽後大笑道:“錯矣。人乃孝字為大,你們兄弟不必客氣,奔葬要緊,快上船吧。”
孝子們見呂元膺堅持要他們上船,隻得將棺材扛上肩,搖搖晃晃朝擺渡船走去。
呂元膺仔細觀察,疑慮更深。照理一副棺材並沒多大份量,可這幾個壯漢扛著卻如此吃力。這裏麵裝的是什麼?其中定有奸詐。想到此,立即命令手下裝作去幫忙放跳板,待孝子們踏上跳板後悄悄一移,隻見眾孝子站立不穩,把棺材翻至江邊,棺材蓋板也掀至一邊。
呂元膺帶眾手下上前一瞧,隻見棺內並無死人,而是整整一棺兵器。他大喝一聲:“拿下!”
那幾個孝子束手就擒。經審訊,原來這幫假孝子是強盜,打算過江搶劫一批貨物,假裝送葬,以免擺渡艄公懷疑。這時,他們還供出:幾十名同夥已約好在對岸集合,待兵器到手便行動。
呂元膺即令發兵,悄悄過江,將那幫盜賊一網打盡。
米芾巧審帳目畫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他在安徽無為縣任縣令時,曾巧斷過這樣一件案子。
有個做買賣的李老漢,上縣衙哭訴三家鄰居賒欠了他的貨款,賴賬不還:一個鄰居叫侯山,說要進一批山貨,將李老漢的銀子全借走了;另外兩個鄰居叫馬有德和朱進城,說要幫李老漢換貨,將他店裏的貨物悉數拿走了。但都是銀兩有借無還,貨物有出無進,搞得他身無分文。
米芾便把三個鄰居找來對質,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生意人講究的是貨銀兩訖,即使賒欠,也有憑證,他無憑無證,純屬誣告。”
李老漢連聲叫屈:“大老爺明鑒,這三個惡鄰欺小人目不識丁,所立借據都是偽證。幸虧我早作防備,記下賬目,請大老爺審查。”說著呈上一卷畫。
三個鄰居也不相讓,說道:“這種瞎塗亂畫算得了什麼賬目?”
米芾拿過畫卷一看,見幾幅畫雖然畫得都很粗糙,但形象可辨。他端詳了一會兒,就頻頻頜首,若有所思,對三個鄰居說道:“這畫卷,可是真憑實據,鐵證如山,你們休得抵賴。”
三個鄰居還是不認賬。米芾指著一幅畫說:“這裏有隻猴子背靠著一座大山在吃山貨,難道不是你侯山賒欠他銀子做山貨生意嘛?”
然後,他指著另一幅畫說:“這匹馱貨的馬,蹄下有個嬰兒,但是馬屈著腿沒有往嬰兒身上踩下去,這不就是馬有德行嗎?這馬馱的貨正是你馬有德搬走李老漢的貨物。”
米芾又指著一張畫說:“看這頭豬在城門內拱食,這些食物都是人們吃的東西,明明指出你朱進城從李老漢店中搬走的貨物。”
在審理此案時,米芾特地將李老漢的街坊鄰居都找來旁聽,其中不乏有正義感的人。因為以前他們覺得李老漢拿不出賬目,又說不出畫中的內容,所以有話也不敢說。現見米芾一眼看透了事實的真相,也就紛紛出頭作證,說他們曾耳聞目睹過三人向李老漢借過銀兩,搬過貨物。而三人生意越搞越興旺,李老漢卻變成了窮光蛋。
米芾對著侯山等人斥責道:“物證、人證俱在,你們還有何說?”
侯山、馬有德、朱進城三人見抵賴不過,隻得當堂將本息全數歸還給李老漢。李老漢收回本錢,重整旗鼓,生意又興旺起來。
召賀拉斷黃金案
猛西納一個村落裏的多嘎達兄弟倆,曾把一袋黃金寄放在一戶人家,上麵蓋些鱔魚。但當時他們回來取時,隻見袋裏光有鱔魚,沒有黃金。那家人家的一對老年夫婦說:“你們走時,不是明明說隻有一袋鱔魚嗎。哪來的黃金?”於是,這個黃金案就告到國王召賀拉那裏。
第二天清早,召賀拉國王對他們四人說:“你們的案子,雙方都沒有理由!現在我要罰你們抬著我的大鼓,到森林去繞一轉。”
侍衛便從宮殿裏抬出兩隻笨重的大鼓。多嘎達兄弟倆抬一隻,老年夫婦抬一隻。
笨重的大鼓壓得老年夫婦彎著腰直喘氣。當他們快要上坡時,老太婆抱怨起丈夫來:“老頭子呀,你怎麼忍心騙別人的黃金!”
老頭子說:“笨貨,你知道那些黃金夠我們吃幾輩子嗎?”
老太婆把鼓放在地上,嚷道:“埋黃金你不讓我知道,抬大鼓就有我的份,我不抬啦!”
老頭子說:“別吵了!金子我埋在三叉丫的那棵老茶樹下。把鼓抬回去,我分一半給你保存就是了!”
老太婆這才把大鼓抬起來,往森林走去。當他們在一片陰暗的森林下歇腳時,忽然前麵有兩人在歎氣,原來是多嘎達兄弟在罵國王,說他沒替他們找回金子,還罰他們抬鼓。
老頭子對老伴說:“這就是丟失黃金的兄弟啦,我們快躲起來,讓他們先過去吧!”
當四個人轉了一圈,又把鼓抬到國王麵前時,國王命令把兩個鼓打開,從鼓裏各走出一個拿著筆和紙的錄事,他們把路上的記錄呈給了國王,老年夫婦一見,昏倒在地上了。
小朝臣斷案
傣族流傳這麼一個民間傳說:
春天的一天,國王細維季和妻子到花園裏遊玩。妻子見清澈如鏡的水,就蹲到溝邊洗頭發,把戴著的珠子取下,叫隨行的丫環守著。誰知丫頭困倦睡著了。這時樹上有隻老猴好奇地拿走了那閃閃發光的珠子,丫頭醒來不見珠子,急得大喊:“有強盜!珠子被偷了!”國王馬上下令追捕。
這時有個人正在花園外溝裏捉魚,聽見喊聲,也跟著去追。士捕以為他就是賊,把他捉來見國王。
那人怕受拷打,承認是自己拿的,已賣給商人。
商人被抓來,也嚇得胡供起來:“我已經送給四大朝臣了。”
四大朝臣也很害怕,說:“已經交給妃子去了。”
國王想:一顆珠子怎麼會牽連這麼多的人?就把案子交給最小的朝臣去辦,想試試他的才幹。
小朝臣把幾個關在一起,先聽妃子罵四大朝臣:“你們誰給我珠子?”
四大朝臣又罵商人,商人又抱怨窮人,窮人說:“我是怕拷打才亂說的呀!”
小朝臣想:“既然不是他們拿的,難道是花園裏的什麼鳥禽拿了?於是先把他們放了。
小朝臣叫士兵用鹿糞串成串,掛在樹枝上。不外,猴子來到花園裏,見成串的鹿糞,覺得好玩,就拿來掛在脖上,互相誇耀自己的那串好。唯獨老猴不下樹來。猴子們便吃吃笑鬧,好像嘲笑老猴沒有珠子,不好意思下來。那老猴便把珠子拿出來給小猴看。於是老猴被躲著察看的士兵捉住,拿回了珠子。
細維季國王見小朝臣能幹,便升他為大朝臣。
錢六姐斷母子案
有一天,一個知縣坐著官轎路過某村,被人擋住了去路。知縣撩起轎簾,見是一個老婦人拉著一個年輕人,跪在麵前,知有冤情,忙下轎詢問起長短來。
老婦人道:他是我的親生兒子。他爹爹死得早,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是這幾年他被人帶壞了,整天賭博,把一個好端端的家弄得光光的。這還不算,竟然偷盜我的陪嫁,一件件輸光了。現在,他又不肯撫養母親,這叫我怎樣活下去呀!”
知縣一聽大怒道:“我要治他個不孝之罪!”說罷,立即判他兒子每月供養母親三鬥米,20年就是72石,要他一次交清。
“小人實在拿不出這麼多米呀!”那個年輕人連連向知縣磕頭求饒。
“那好,讓我把你這個不孝子送進監獄!”
在人群中的錢六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她既恨這個後生不走正道,又擔心他吃了官司,老母親又有誰來贍養呢?機靈一動,有了辦法。走到知縣麵前求情道:“我說呀,知縣大人,這72石米也著實太多了,能不能減少些呢?”
“你是何人?與這無賴什麼關係?要為他說情呢?”知縣氣衝衝地責問道。
“民女錢六姐。”她在威風凜凜的知縣麵前毫無膽怯之色。
知縣早就聽說錢六姐是個才女,就故意把難題給她做:“你說怎麼辦才好呢?”
“這好辦,”錢六姐胸有成竹地回答。轉過身向老婦人問道:“老媽媽,你兒子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呀?”
“六斤四兩。”老婦人怔怔地望著這位靈秀漂亮的姑娘,一時摸不清她的用意。
錢六姐不慌不忙地吟道:兒子本是娘身肉,十月懷胎娘生育。如今兒子不養母。割他六斤四兩肉。
知縣聽了點頭稱好。吩咐衙役趕快備刀,割他六斤四兩肉賠娘,以治他不孝之罪。
衙役立即撲上去把那後生拿下,剝下衣服,正要動刀割肉。那不孝子嚇得連連磕頭:“老爺,我這身上的肉,割哪塊疼哪塊,萬萬割不得呀!”
可是知縣令既發出,哪肯輕易收回?那後生眼見這割肉之苦無法避免了,隻得再向老母磕頭呼喊:“母親救救孩兒!”
老婦人見兒子已經回心轉意,處罰太重,做母親的也心疼,就向知縣求情道:“既然我兒答應養我,老婦就不告他了。”
知縣見老婦人撤了訴,也不便再認真起來,擺擺手讓母子倆離開,那後生急扶起母親就走。剛走幾步,忽然想到免除這巨額大米和割肉之苦的恩人,急忙回頭去找錢六姐,可是,錢六姐早已離開了人群。
武行德明斷鹽案
五代後周廣順初年(948),武行德任河南尹、西京留守。當時朝廷嚴禁私鹽進入西京洛陽城中買賣,違者一律處斬,報案者給予厚賞。一天洛陽郊外的一個老婦人正準備進城去賣蔬菜,來了一個僧人聲稱要買老婦人的菜,便在菜筐裏翻來揀去,乘老婦人不注意,偷偷把鹽袋塞進菜筐裏。然後故意壓低菜價,老婦人不願賣,僧人就走了。老婦人挑著菜筐走到城關,守城門的關吏一搜查,便查出了私鹽。吳吏立即將老婦人抓住送到官府,報案請賞。武行德一看包鹽的襆頭不是老婦人所能有的東西,心中便有了疑問。他細細盤問了老婦人,老婦人訴說在城外曾有一個僧人前來買菜,翻揀很久。武行德立即派人將僧人抓來審訊。人贓俱在,僧人隻好供出實情。原來僧人與關吏互相勾結,串通一氣,誣陷老婦人以求賞錢。武行德當即釋放了老婦人,並將僧人及關吏等處斬。人們對武行德的神明又敬佩又害怕,部下再也沒有人敢違法亂紀了。
範純仁智斷謀殺案
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在位)時,範純仁做河中(今山西永濟西)知府。一天,錄事參軍宋儋年突然死去。範純仁派子弟去辦理喪事,在給死者穿衣服時,發現他口鼻都流出血來了。子弟將這一情況報告了範純仁,立即引起了範的注意。他懷疑宋儋年是被別人謀害死的。範純仁進行了調查,了解到宋儋年的妾與一個小吏有奸情。於是審問了妾與小吏,妾與小吏承認是趁著宴會時,把毒藥放到鱉肉中。範純仁問:“鱉肉是什麼時候上宴席的?”侍從回答在前幾道菜中就上了鱉肉。範純仁懷疑道:“難道人吃了毒鱉肉,還能支撐到宴席結束嗎?”範純仁又重新調查審問,終於弄清了原委。原來,宋儋年從來不吃鱉肉,妾與小吏說宋是吃了毒鱉肉死的,是為了給以後翻案留有借口,以逃脫死罪。實際上是宋儋年酒醉之後回到家裏,妾與小吏把毒藥放在酒裏,乘著他酒醉不醒,灌下去毒死的。案情查清之後,妾和小吏立即受到了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