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3)

可是她們萬萬沒有想到,劉徹一聽是阿嬌,竟高興得連連拍著小手說:“很好,很好,我要蓋一座金屋給她住!”

眾人一聽,無不驚得目瞪口呆,最高興的當然是長公主。她哈哈大笑著對景帝說:“好一個‘金屋藏嬌’,這不是命中注定的麼?”

景帝驚奇之餘,也不由得心中嘀咕:徹兒小小年紀,不喜他人,獨喜阿嬌,如不是天意,哪有這樣的巧合?一個“金屋藏嬌”,竟出自五歲孩童之口,他也覺得此兒出語不凡,因此越發喜歡劉徹。於是,便當場拍定了這門親事。

然而他們哪裏知道,昨日王美人和長公主議論婚事的一番話,已經被出來遊玩的劉徹碰巧聽了去。至於娶不娶阿嬌,他似懂非懂,但他知道,有了阿嬌,就可以得封太子。他將此事牢牢記在了心中。今日,他見景帝當場拍板同意這門婚事,便感到自己封太子的事為期不遠了。

果然,自從這門親事定下之後,長公主便經常在景帝麵前詆毀栗姬,稱讚王美人,使景帝漸漸疏遠了栗姬。栗姬受到冷落,卻滿不在乎,她覺得兒子已立太子,皇後是非己莫屬了。王美人見栗姬受到冷落,便趁機對景帝格外體貼。所以,當長公主再次稱讚王美人如何賢惠,劉徹如何聰明、懂事的時候,景帝感到十分順耳,改立太子之心,也隨之油然而生。

公元前151年十一月的一天,景帝毅然下詔,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栗姬得訊,如雷轟頂,爾後憂憤交加,一病不起,沒過幾天,便嗚呼哀哉了。接著,景帝於公元前150年四月,下詔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劉徹時年六歲。

母以子貴,隨後,王美人也被立為皇後。

十二解疑案

公元前144年,長安城內發生了一樁令人觸目驚心的案子。刑部審理定案後,由於案情複雜,民眾不服,許多人紛紛上書,為被判處死刑的防年鳴不平,要求重新審理。於是,漢景帝決定親自審理此案。

原來,京城長安有一個姓防的儒生,一妻一子,妻賢子孝,吃穿不愁,日子很是和美。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防儒一家正甜蜜地生活,不料妻子突然有病去世,剩下一子年僅七歲,無人照顧。防儒平時隻會讀書,不懂家務,常常連頓飯也做不熟,日子很是難過。後經人介紹,防儒隻好續娶陳氏女為妻。這陳氏來防家後,開始還算賢慧,侍奉丈夫,照顧兒子,無不周到。但時間一久,陳氏見防儒隻知讀書,不知溫存,心生怒氣;其子防年已十多歲了,也是不懂活計,更令陳氏不滿。為此,陳氏常摔摔打打,發泄心中怒氣。防儒父子自知理虧,任陳氏說三道四,也隻是忍讓,從不計較。陳氏見此,以為防儒父子軟弱可欺,越發變得蠻橫驕悍,對防儒動輒謾罵摔打,對防年更是欺淩虐待。防儒終日為此唉聲歎氣,防年時常暗中傷心落淚,家中從此再無寧日。

這一日,防儒在書房讀書,偶爾讀到一首描寫愛情的詩。詩中寫到一個女子,不但貌美無比,而且善良賢慧。更配有一幅美女圖,將其溫柔賢慧的神情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不由得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地說:“好一個秀美善良的女子,如能娶其為妻,今生死也瞑目了!”不料,此話被陳氏聽見,以為是在咒她,頓時怒火萬丈,順手拿起一把剪刀,噗嗤一聲刺入防儒胸膛,待防儒明白過來,已倒在血泊中,頓時死去。恰在這時,防年趕來,見父親被繼母殺死,一掃平時懦弱溫順的神情,猛然變得像一頭發了怒的獅子,上前奪過剪刀,將陳氏按在地上,連刺數剪,陳氏也當場死去。

有人報案官府,官府當場驗明屍體,將防年捉拿歸案。經過審理,防年對殺死繼母供認不諱,被定為死刑。公文報到刑部,刑部認為防年刺殺繼母,天理難容,當即批複,同意判處防年死刑。

鄰裏聽說後,紛紛議論,認為陳氏平時悍毒,死有應得;而防年平時賢孝,今因為父報仇,也判死刑,很不公道,於是聯名上書,直達景帝。

景帝見民眾上書,料定此案必有蹊蹺,即令地方停止施刑,並調來案卷,親自審理。

景帝看過案卷,認為陳氏殺夫,防年殺母,均為事實,應判死罪;陳氏悍毒殺夫,該死無疑;而防年雖為父報仇,但因此而殺繼母,也是情理難容。

景帝也為此案作難了。

恰在此時,劉徹走來,見父親愁眉不展,便問緣由。景帝知道劉徹年齡雖小,但聰明過人,便想聽聽他的見解,就將案卷遞給他看。

劉徹看過案情,不慌不忙地說:“此案看來複雜,但細細一想,定防年殺母之罪是不妥當的,群眾為其鳴冤上書也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陳氏續娶到防家,是丈夫前妻孩子防年的繼母,這是由於他的父親和陳氏的夫妻關係而定的;但是,當防年的父親被殺死後,防年父親和陳氏的夫妻關係也就解除了,防年的父親和陳氏的夫妻關係既然沒有了,防年和陳氏的繼母子關係也就自然斷絕了。在這種情況下,防年殺死陳氏,純屬為父報仇之舉,也就談不上什麼大逆不道的罪名了。”

景帝聽了,認為劉徹的分析很有道理,當即下旨,不但對防年無罪釋放,還表揚了他為父報仇的勇敢精神。

而這案子的真正法官劉徹,時年隻有12歲。

安車蒲輪迎申公

漢武帝劉徹從小喜歡讀書,除儒學經典及文學之外,更喜讀曆史書籍。他在讀史書的過程中,深知曆代帝王興衰原因眾多,但能否注重人才是關鍵的一條。所以,他十六歲繼位後的頭一天,便下了一道詔書,要求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要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入朝治國。根據這道詔書,各級官員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便推薦出能人誌士百餘人,又經漢武帝親自考試、對策,錄用了十餘人。僅此一舉,對於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年皇帝來說,確也難能可貴了。

“安車蒲輪迎申公”就是反映這個少年皇帝愛惜人才、重視人才的一個故事。

就在漢武帝即位的頭一年,即公元前140年六月,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緘給漢武帝上書說,他們有個師傅,名叫申公,對治理國家很有本事,應錄用在朝;但此人由於無意功名,深居簡出,不易請得動,必須以很隆重的禮節去迎,才能得其入朝。

申公原是楚國(漢封諸侯國)名士,曾在楚國做官,後因極力上諫阻止楚王劉戊參加七國叛亂,被楚王下獄治罪。叛亂平定後,申公才被赦免,得以回歸故裏,過起隱居的生活。

對於申公的名氣和才華,漢武帝早有耳聞,今又經趙綰、王緘介紹,更加深信不疑。遂於第二天即派遣使臣,用安車蒲輪(為了防止車子顛簸震動,用蒲草把車輪子包起來,以示對乘坐者的敬重。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很高的禮節),並束錦加璧,前去迎聘。

此時,申公年已八十餘歲,多年閉門不出,但這次聽說武帝下旨派使前來,知道聖命難違;另一方麵,申公看到武帝用這樣的禮節來迎,不僅是注重人才的表現,也是對自己的尊敬,更體現出武帝求賢若渴的一片誠心,便應召入朝了。

申公來到京師長安謁見武帝。武帝見申公雖然須發皆白,年已高齡,但仙風道骨,目光如炬,格外精神,遂傳諭賜坐,並對申公說:“朕久聞申公飽學,特地請來,願聞治國之道。”

申公從容答道:“為治不在多言,但視力行如何。”兩句言畢,便不再語。

申公原想,先用兩語試其智力,然後再有問必答。哪知武帝僅聞此兩句,便知就裏,已是心滿意足,不複再問,並當即下旨,任命申公為中大夫。

武帝敬迎申公的消息傳出後,天下賢能之士無不佩服他的遠見卓識,紛紛前來應試策對。這為他今後的治國安邦,創造輝煌業績,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王充街頭算命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生於公元27年,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曆任郡功曹、揚州治中等職。後被罷官居家,專心著書,曆時三十年,其代表作為《論衡》八十五篇。

他小的時候,有不少勤奮好學的故事。

不信鬼神

王充出身於破產的富戶家庭,自幼很愛讀書,特別喜歡讀《荀子》、《韓非子》等書,不信鬼神。八歲那年,正式入私塾學習典籍。課間休息的時候,王充見有些同學經常談鬼論神,很不以為然;但一些年紀小的同學聽了心中害怕,到了晚上,嚇得不敢出門。

一天課後,有個同學又在和同學們談論鬼神,活靈活現。王充走過來問道:“你講得有鼻子有眼,可曾親眼見到過鬼神?”

那位同學說:“我是聽奶奶講的。”

王充又問:“你奶奶親眼見過嗎?”

那位同學又說:“我問過奶奶,她說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是聽老奶奶給她講的。”

王充又問另一個同學:“上次你講的一個故事,說一個孕婦死後,在墳墓中生了個小孩,經常出來用紙錢給孩子買東西吃。賣東西的主人發現後,暗中用穿上線的針,別在那婦人的衣服上,追到墓地,次日帶人挖墳,在棺材中找到個男孩。還說那孩子長大後當了宰相。這故事是聽誰說的?”

那位同學說:“是聽姥姥講的。”

王充又問:“你姥姥是聽誰講的?”

那位同學說:“她也是聽老一輩人講的。”

王充笑著對大家說:“是啊,你們講的那些鬼神都是聽來的,沒有一個人親眼看到過。其實,世間是沒有鬼神的,也是沒有靈魂的。古人荀子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就是說,天是個自然界,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會因人間的善惡而改變;如果真像故事說的那樣,神能除惡揚善,那麼這個世上早就不會有惡人和盜賊存在了。”

同學們聽了,都覺得王充講得新鮮,也很有道理,便又問他:“那這些有關鬼神的故事,又是怎麼來的呢?”

王充笑著回答:“多是受苦人為詛咒那些壞人而想像出來的,有個精神寄托;也有的是那些當官的,為了讓屬下對他忠心不二編造出來的,就像武帝用董仲舒一樣;還有的是壞人為詐騙錢財,裝神弄鬼裝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