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3)

第十三章

國淵巧斷誹謗案

漢獻帝建安(196~220)末期,國淵做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太守時,有人寫信辱罵曹操,曹操當然很是生氣,想方設法定要找到這個人。國淵身為曹操命官,在本郡發生這樣的事,他當然有難以推卸的責任。於是他請曹操把原信留下,對外界提也沒提這件事。拿到信,國淵仔細地揣摩,希望能從信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果然他發現信中有許多地方都引用了《兩京賦》上的句子。國淵大喜,急忙召來本郡專管案獄一事的功曹,對他說:“魏郡很大,又近在京郊,但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還是很少的,我想選拔一些有一定基礎和天賦的年青人,讓他們去尋師求學,也好造就一些人才。”功曹推薦了3個這樣的年青人。臨行前,國淵將他們召來,對他們進行了一番訓導。他說:“你們天賦雖好,但所學還是很有限,比方,《兩京賦》,是一本內容很豐富的書,值得一讀,可惜世人都忽略了它。因而我想本郡能成為這方麵老師的人確實不多啊!如果你們能夠訪得能讀《兩京賦》的人,不妨好好拜他為師。接著他私下又分別要求這3人及時稟報所尋訪到的人。十幾天過去了,果然有人探訪得這樣的人,並且報告了國淵。國淵設法讓那人寫下一片字條,拿回來和那封辱罵曹操的信細細比照,發現竟是同一人筆跡。於是便派人將那人找來。一經審問,果不出所料,這封信真是此人所寫。國淵略施小計,便讓誹謗案真相大白了。

慕容日韋十三辨忠奸

慕容日韋,字景茂,五胡十六國中前燕的第三任皇帝。他雖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他在13歲的時候,卻有一個機智辨忠奸的故事,說明他在小的時候,還是很有智慧和才華的。

慕容日韋是前燕景昭帝慕容的第三個兒子,初立中山王,不久立為太子。公元359年3月的一天,慕容攜群臣在蒲地飲宴。席間,慕容問起太子今後能否繼承大業的事來,眾大臣皆言太子機警聰慧,堪當重任。翌年,景昭帝慕容病逝,太子慕容日韋即位,是為幽帝,時年僅13歲。

慕容日韋即位後,尊其母可足渾氏為太後,封他的叔父慕容恪為大宰、錄尚書事。因皇帝年幼,景昭帝遺言令慕容恪輔佐幽帝,行周公輔成王理政的故事,輔佐幽帝,總領朝政。幽帝還封他的另一個叔父慕容評為太傅,封慕容根為太師。慕容根自恃為前燕立下過汗馬功勞,驕橫跋扈,對慕容恪總理朝政心中十分妒嫉。他見主上年幼,遂生不軌之心。

但是,慕容根看到慕容恪權大勢重,便想慫恿慕容恪篡位生亂,自己再乘亂消滅慕容恪取而代之。於是,他私下對慕容恪說:“現在主上年幼而懦弱,太後幹政,殿下怎可甘心委曲求全呢?兄亡弟及,這是先王早就立下的製度,何不廢主自立?你成了大燕國君,國家定會強盛無比啊!”

慕容恪怎麼也沒有想到慕容根會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來,如讓他人聽去,自己豈不是要被殺頭?一時間,嚇得麵如土色,冷汗淋漓,當即對慕容根說:“想是太師喝醉了,否則,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慕容根在慕容恪麵前碰了釘子,不由得緊張起來。他害怕慕容恪向皇帝和太後稟告,於是便惡人先告狀,跑到太後住處,編造了一套謊言,誣告慕容恪和慕容評相互勾結,圖謀不軌,準備廢主自立。可足渾太後聽了,大吃一驚,隨即找來幽帝慕容日韋,將慕容根的話重複了一遍,並讓兒子立即采取措施,逮捕他的兩位叔父。

慕容日韋雖然年幼,但生性聰慧,善動腦子,特別是他即位後,叔父總理朝政,他自己卻處處留心,暗中觀察,對諸臣言行了如指掌。今日聽太後如些一說,不禁微微一笑,反問太後道:“母後以為這話可信麼?”

可足渾太後回答道:“慕容根說得活靈活現,豈能不信?我看還是提防些好!”

慕容日韋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母後你想,我的兩位叔父都是先帝(指慕容)所信任的,又是皇親,怎麼會謀反呢?據我平時觀察,兩位叔父忠於職守,言行磊落。倒是慕容根常有不滿,做事詭秘。許多跡象表明,想叛亂的正是慕容根自己啊!”

第二天,慕容根向太後誣告以及太後和慕容日韋的談話,便被慕容恪知道了。他在出了一身冷汗之後,十分感動地私下對慕容評說:“主上雖然年幼,但能如此明辨是非,真是沒想到啊!否則,你我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從此,慕容恪和慕容評更加忠於慕容日韋,兢兢業業地協助慕容日韋處理政事。

事後,慕容根見朝廷沒有動靜,慕容恪和慕容評仍然安然無事,便知事情有些不妙。他害怕夜長夢多,便又生一計,勸慕容日韋把國都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遷回龍城(今遼寧朝陽),企圖於途中叛亂,除掉慕容日韋。

慕容日韋見說,知其用意,表麵答應,暗中卻和慕容恪商議對策。他不久即派侍中皇甫真和護軍傅顏逮捕了慕容根。在當麵列出其罪狀後,便連同他的妻子和兒女全部誅殺。一場預謀的政變,就這樣被製止了。

吉十五告禦狀

吉,字彥霄,生年不詳,馮翊蓮勺(今陝西大荔)人。吉幼時,有一個救父告禦狀的故事,流傳至今。

吉的父親是個讀書人,為人正直,不好名利。他雖然滿腹經綸,但不願出仕做官,一直在家躬耕,過著田園生活。吉在父親的影響下,到六七歲時便已知道事理。尤孝敬父母。他十一歲那年,母親患重病臥床不起。小小年紀的吉日夜守候在病榻前,煎湯熬藥,喂水喂飯,洗換衣服,收拾大小便,盡心侍奉。親朋好友及四鄰街坊,皆交口稱讚。

母親醫治無效,終於病逝,梁武帝這時再次召他父親進仕,其父再三推辭不允,最後,被派往原鄉縣(今浙江東北部)做了縣令。

不料,在吉15歲那年,父親因不畏權貴,秉公辦案,得罪了地方官吏,竟被誣告貪汙受賄,遭廷尉逮捕。

這飛來的橫禍,使吉如雷轟頂,他哭著喊著,撲向逮捕他父親的公差,訴說父親的冤情。但公差無動於衷。他哭訴官府,跪地不起,希望官府能為他的父親洗去冤屈,還父親清白。但他跪破了膝蓋,哭腫了眼睛,卻被官府一次又一次地拖了出來。他求親告友,央求路人,希望能有人挺身而出,把他的父親救回來,但親友、路人空有一腔同情之心,隻能為他灑一把淚水而愛莫能助。父親最終還是被逮走了。

審案官員早已接受了賄賂,知其冤枉,仍重刑逼供。最後,吉的父親受刑不過,終於屈打成招。結果,被判處死刑。

判決書下來,父親秋後問斬,吉心如刀絞。望著哭成一團無人照顧的弟弟妹妹,他決心救出父親。

他找到官府,央求代父接受死刑。官府裏的人嘲笑他說:“代人受死,沒有先例。有膽量你去京城找皇帝,若皇帝同意,你便可以代父去死。”

這話提醒了吉。他想,我死都不怕,還怕什麼皇帝?

到了京師,他就往皇宮裏闖,要見皇上。自然,守門衛士把他拖了出來。

一次又一次闖宮不成,這件事終於轟動了京城。百姓們紛紛議論,為他的孝心所感動。有一位老人找到吉,對他說:“孩子,你真要不怕死,我有辦法能讓你見到皇上。”吉說:“作為兒子,不能救父親,還有什麼臉麵活在世上?”於是,老人把他帶到宮門前,指著宮門旁邊一麵大鼓說:“那叫登聞鼓,隻要敲響它,就能見到皇上。不過,沒有大事,隨便敲鼓,是要殺頭的!”

吉聽完,謝過老人,趁門衛不注意,悄悄地來到登聞鼓跟前,抓過木槌,便用力敲了起來。

鼓聲一響,立即從宮內衝出幾百名戰士。吉被帶到大殿,叩見梁武帝。梁武帝見吉還是一個少年,竟毫不畏懼,聲淚俱下地訴說父親的冤情,並表示了願意代父受刑的決心,遂有些感動;但又怕他是受人唆使,遂令廷尉蔡法度對他嚴加審問,弄清真相。

蔡法度把吉帶回大理寺,給他戴上刑具,聲色俱厲地大聲喝道:“吉,你要代父去死,皇上已經答應,馬上就要行刑。你知道殺人的刀有多麼快嗎?我知道,你還是個孩童,絕對想不到這麼做,肯定是受人唆使。現在你如果能說出受何人指使,仍可免你一死!”

吉則慨然回答:“既然皇帝同意我代父去死,我就是囚犯了。我雖年幼,豈能不知道死亡可怕?我那幾個可憐的弟妹,幼年喪母,已經十分不幸,如果再失去父親,有誰能照顧他們呢?父親受陷遭冤,我一個男子漢,既然無法救父,便隻好代父去死。這是我自己的心願,為什麼要受別人指使呢?”

蔡法度見狀,口氣變軟,乃好言相勸,仍要他說出背後的指使人。

吉說:“魚蝦和螻蟻尚且愛護自己的生命,何況是人呢?誰願無故去死?可是我的父親受到陷害,就要被殺頭,做兒子的才甘願代父受刑,以換父親的活命。”

蔡法度聞言,頓生同情之心,便令獄卒給他除去枷鎖。吉卻拒絕說:“想當年,緹縈一個十二歲的女子,冒死上京麵見皇上,替父求情。我一個堂堂男子,願代父受刑,既不怕死,又何怕這沉重的枷鎖?我現在隻求立即放出我的父親,讓我去死。”

直到此時,蔡法度才相信了吉。他向梁武帝如實彙報了吉的情況。梁武帝為吉的孝心所感動,立即派人查清他父親的案情真相,為之洗去不白之冤。終於,吉父子二人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

丹陽城府尹王誌聽到吉舍身救父的事跡,很是敬佩,便邀約當地鄉紳,準備於次年歲首推舉他為純孝。吉知道後,堅決拒絕,說:“王大人,父親受難,兒子分憂,這乃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推舉我為純孝,難免有人會說我是沽名釣譽,豈不成了我的恥辱?”王誌等人聽了,對他更是敬重。

吉在17歲那年,被聘為本州主簿,出任萬年縣令。萬年縣在他的治理下,禮儀盛行,民眾安寧。

李賢讀書辨是非

李賢,字明允,唐高宗的第六個兒子。公元653年出生,生母是武則天。李賢兩歲封潞王,三歲授岐州刺史,後又改封沛王、雍王,遷雍州牧、涼州大都督。公元675年被立為皇太子,680年被武則天廢為庶人,684年被逼自殺,贈章懷太子。

李賢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和父親唐高宗李治,一向喜讀經書。在他們的影響下,李賢和他的幾位兄弟自幼都喜歡讀書。特別是李賢,在幾個兄弟中才分最高,記憶力又強,一些經書隻要看一遍,便能背誦下來,有過目不忘之能。在他七八歲的時候,就讀完了《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著作。他還愛讀《詩經》、《楚辭》和《漢賦》,寫詩寫文已能一揮而就,很有文才。有一天,李賢正在書房讀書,高宗李治來到了他的身邊,要看看他的學業近來如何。李賢由於集中精力讀書,沒有發現父皇的到來,照讀不誤。高宗見兒子讀書如此認真,心中高興,沒有怪他,也沒驚動他,隻在一旁靜靜地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