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包拯懲惡婦
宋朝時候,汴梁城外劉家莊住著兄弟兩人,老大劉天祥娶到楊氏,老二劉天瑞娶到張氏。兄弟倆相依為命,和睦相處,吃住在一塊兒,雖都已娶妻生子,但並未分家。
有一年遇上災害,官府允許老百姓外出逃荒。天瑞讓大哥天祥留在家裏,自己帶著妻子和剛滿三歲的兒子劉安慶外出。因為兄弟不曾分家,天瑞這離家外出也說不定何年何月才能回來,於是在天祥的提議下寫了合同文書,兄弟二人各拿一份。
天瑞一家來到山西高平縣。在員外張海順家裏幹活。主人對他們很滿意,交情越來越深。後來不幸天瑞夫妻得病而死,臨死之時。把合同文書交給了張員外,並留下遺言,等兒子劉安慶長大後,讓他把父母的屍骨運回老家埋入祖墳。
劉安慶長到18歲的時候,張員外向他說了真情,把合同文書交給他,給他收拾了行李,讓他帶著合同文書和父母的棺木回汴京城外劉家莊找他伯父劉天祥。
劉安慶回到劉家莊的時候,劉天祥正好外出辦事。楊氏聽劉安慶介紹了情況,知道老二和老二妻子已經死去,伯侄又從來不認識,就想賴賬。她向劉安慶要走了合同文書,轉過身來又賴說沒有拿,反而誣蔑劉安慶,說他想冒認財產,並指使家人把劉安慶打得頭破血流。
天祥回來後,由於與侄兒分開已經十幾年,所以也不認識侄兒。
劉安慶千裏迢迢回來尋找親人,結果非但遭到楊氏的誣賴,反而被打得鮮血淋漓。實在氣仇不過,就到開封府去告狀。
包拯聽了劉安慶的敘述,立即派人傳來劉天祥夫妻。劉天祥說他不認識侄兒,隻能憑合同為證。現在那個孩子說有合同,而楊氏一口咬定說沒有見過。
包公聽了,決定試探一下。就對劉安慶說:“你伯父、伯母既然如此不講情義,我讓你狠勁地先打他們一頓,消消這口怨氣。”
劉安慶一聽,兩眼閃著淚花,很傷心地說:“這樣斷斷使不得,哪裏有侄兒打伯父的道理?我並不是搶財產而來的,我隻是回來認親,安葬父母的屍骨,讓他們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包公心裏已經看出點意思,就讓劉天祥夫婦回家去,說先把告狀的小廝關起來,等過幾天後再嚴加審訊。
待劉氏歡天喜地地和天祥走後,包公吩咐,衙役們出去到處宣傳,說安慶得了破傷風,躺在監獄裏人事不醒,很快就會死的。又派人到高平縣去把張員外接來。
過了幾天,張員外接來了。包公與張員外談了情況,決定第二天開庭審案。他叫來看押犯人牢子如此這般地吩咐了幾句,讓他明天在大堂上如此如此。
第二天,楊氏到庭後,包公讓她和張外員對質。楊氏仍堅持從未見到合同。包公吩咐帶劉安慶出庭,隻見一個牢子報告說:“劉安慶病重垂死,不能行動。”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劉安慶死了。”
包公吩咐立即查明死因。過了一會兒,驗屍的官吏出來報告說:“死者年齡十八歲,太陽穴周圍有紫青傷痕,很明顯是被物體擊傷致死的。”
包公看著楊氏,慢慢地說:“如今鬧出人命大事來了,這事看來越發複雜了。”他問楊氏與死者是否有親戚關係,楊氏說沒有。
包公嚴肅地說:“若是親戚,你輩份高,他輩份低,你大他小,縱然是打傷致死,也不過是誤殺子孫,不致於抵命。既然沒有任何親戚關係,根據法律規定,殺人要償命的。”
包公說到這兒,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衙役們,把殺人犯楊氏押入死牢,待秋審後處決!”
兩邊的衙役們答應一聲就要動手。楊氏早已嚇得麵如土色,站立不穩,撲通一審跪倒在地,連聲喊叫:“包大人饒命,他的確是小人的侄兒。”
包公問他:“你說他是你侄兒,有什麼憑證?”
楊氏從身邊摸出合同文書,對包公說:“有合同為證。”說著遞了上去。
包公對她說:“既然他是你的侄兒,我讓人把他的屍體抬出來,你可要領回去埋葬好!”楊氏點頭答應了。
包公命人帶劉安慶。楊氏抬頭一看,才知道自己中了包公的計策,禁不住滿麵羞慚,無言以對。
李若穀巧分叔侄
北宋的時候,李若穀任並州知州,有個人到官府控告他叔叔想霸占他的財產。李若穀問他具體情況,他說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的年齡還小,他父親便把家產托付給叔叔代管。如今他已經長大成人,去向叔叔索回田產,他叔叔卻不承認他們的叔侄關係,拒絕把財產返還給他。
李若穀審問他的叔叔,叔叔說:“我根本就沒有侄子。他冒充我的侄子是想騙取我的財產。”
兩個人各說各的理,審問了幾次,都毫無結果。李若穀覺得這樣下去隻能浪費時間,便想了一條計策。他對侄兒說:“你回去以後把你叔叔痛打一頓。”侄兒回去以後按照李若穀的意思把叔叔按倒在地狠狠地打了幾拳頭。
第二天,那位叔叔跑到官府來告狀,說有人打了他,請李若穀按罪論處。李若穀對他說:“他打了你當然要按照法律狠狠地處罰。但是,凡是定罪量行都得定個罪名,這個人打你,應該按什麼罪名處罰他呢?”
那位被打的叔叔沒等李若穀問完,立即接上話說:“侄子打叔叔,這是……”說到這兒,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說漏了嘴,但想改口已經來不及了。
李若穀對他說:“他既然是你的侄子,你就不應該強占他的財產。趕快把財產分給他吧。”那個叔叔無話可說,隻好把霸占侄子的財產如數歸還給侄子本人。
張賢齊斷家務事
宋真宗時(998~1022),在同皇族有姻親關係的人之間,發生了分財不均的爭執,連皇帝也難斷此家務事,就叫宰相張賢齊來判決。
斷案難免會得罪一方,得罪皇戚跟得罪皇帝沒兩樣,怎麼辦?張賢齊親自察看兩家財物。兩家實力相等,高閣華宅,亭台樓榭,描龍繪鳳,風風光光。張賢齊調查後,心裏有了底。兩家人都送張賢齊古玩玉器,他一一拒收。兩家人暗地裏都在張賢齊麵前訴說不滿:
“你瞧他家,哪點不比我家沾光?”
“啊呀,我們太吃虧了,一碗水總得端平呀!”
張賢齊均報以不置可否的微笑。
幾天後,張賢齊把兩家主人喚來,說:“你們是否都認為自己東西分得少,對方分得多呢?”
雙方答:“是的。”
張賢齊要他們在供詞筆錄上簽字畫押,兩家主人不知張賢齊葫蘆裏賣的啥藥,一一照辦。張賢齊說:“既然你們都承認對方東西比自己分的東西多,那麼,你們就互相對調一下,財產物器不能帶走,財產文契則相互交換。”
兩家主人知道中了張賢齊的計,但供詞已畫押,不便抵賴,這樣,雙方就無話可說了。
包拯斷牛案
包拯(999~1062)在天長縣剛任縣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
那是春耕時節,東村農民王某和張某一天在田裏同耕,休息時坐在田邊閑聊,讓兩頭牛在坡上吃草。一會兒,兩頭牛抵起角來,王某和張某沒當一回事,竟在一邊看熱鬧,誰知道王某的牛把張某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某告到縣衙門,要王某賠牛。那時包公還沒上任,前任白縣令審案時想:判賠,王某吃虧;判不賠,張某吃虧。左思右想,沒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隻得把兩人收在監裏。
第二天包公上任,聽說有兩個農民在監裏罵人,提出來一審,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對他們說:“你們本是一對好朋友,隻是溫不經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這實在是不應該的。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於好。”說罷,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剝。
兩個農民聽完判決,都說這樣公平合理,謝過包公,攜手走出公堂。
包拯妙點鴛鴦譜
傳說,包拯在定遠縣當縣令時,王員外的小姐自幼許配給李員外的兒子李侃。後來李員外家道中落,王員外嫌貧愛富,賴婚後將王小姐許配給翟秀才。王小姐與李侃從小青梅竹馬,情深誼厚,死活不肯。在翟秀才來娶親當天,李侃告王員外賴婚。
包拯了解真情後,叫李侃、王小姐和翟秀才一起上堂,包拯對翟秀才說:“李侃是王小姐的前夫,有約在先,你還是成人之美為好。”
翟秀才說:“憑什麼說我是搶人?是王小姐自願的。”包公說:“即然這樣,那就讓王小姐自認吧。”接著叫他們一豎排跪著:前頭是翟秀才,中間是王小姐,末後是李侃。然後對王小姐說:“如今本官決定,你是願與前夫陪伴終身,還是願與後夫白頭偕老,讓你自選。一旦認了,落文為憑。”
王小姐張嘴就想喊李侃,但老爺隻準講“前夫”或“後夫”。她向後麵看看李侃,想說“後夫”,又怕翟秀才糾纏,一時無以作答。包公請她快說,王小姐一急,就脫口而出:“老爺,小女子願與前夫陪伴終身。”三人落了手印。
翟秀才樂顛顛的,李侃愣住了,王小姐流下眼淚。
包公卻哈哈大笑說:“好!王小姐不嫌貧寒,既然願與前夫伴侶終身,李侃,那你就帶她回去成親吧!退堂!”這時王小姐破涕為笑,李侃也化愁為喜,獨有翟秀才無話可說。
原來,包公故意把李侃安排後邊,不管王小姐願認前夫還是後夫,都可以把她判給李侃。
妙破訛詐案
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8)擔任監察禦史的洛陽人程顥,在當山西晉城縣令時,曾處理過一件訛詐案。
當時,有一個姓張的財主得急病死了。埋葬後的第二天一早,有個老頭兒來到他家門口,對著財主惟一的兒子說:“我是你父親,現在我年紀大了,無依無靠,來和你一起生活。”接著,老頭兒一五一十向財主的兒子說明了來由。財主的兒子非常驚訝,於是拉著老頭兒一起到了縣府,請求縣令判斷。
老頭兒先說:“我是個郎中,因家中貧困,四處流浪,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兒子,無力撫養隻得狠狠心腸把兒子送給張財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鄰居阿毛曾親眼看見。”
“事隔那麼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說得這麼詳細呢?”
老頭兒說:“我是從遠方行醫回村後才聽說的,當時記在處方冊的背後。”說著從懷裏掏出處方冊遞給程顥,上麵用毛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兒抱走,給了張三翁。
程顥問財主的兒子:“你今年多大歲數?”財主的兒子說是36歲。程顥又問:“你父親今年多大年紀?”又答是76歲。
程顥對老頭兒說:“聽見了吧,這人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才40歲,這樣的年紀,別人怎麼會稱作張三翁呢?”
老頭兒聽罷,驚恐異常,承認了自己想訛詐財主家的錢物,奪人田地,才來冒認兒子的。
桑懌細察懲惡盜
宋仁宗明道末年(1033),京西(今河南洛陽)發生旱蝗之災。20多個窮凶極惡的強盜,結成一夥,四處為害。樞密院召捕盜有名的右班殿直(官名)桑怪到京城,授給他惡賊的姓名,派他捕捉。桑懌接受任務後說:“強盜懼怕我的名聲,聽說我來了,必然要逃散,一旦逃散了,那就難以捕捉了。應該先顯示自己的畏怯之情。”桑懌到了駐地,就關門閉柵,命令軍吏不得一人隨便出入。過了幾天,軍吏不知桑懌的計謀,便屢屢請出捕盜建功,桑懌都沒有同意。一天夜裏,桑懌和幾個士兵化裝成強盜,察訪強盜曾經出入過的地方。桑懌一行人到了百姓家中,百姓都驚慌地逃走了。隻有一個老婦人留了下來,給他們燒水做飯,就像侍奉那些真的強盜一樣。桑懌回去後,又關門閉柵3天,然後自己帶著飲具食物到老婦人那兒燒鍋做飯,把吃剩下來的食物送給了老婦人。老婦人以為他真的是強盜。桑懌慢慢地接近了老婦人,就跟她談起那一群強盜。老婦人說:“他們聽說桑殿直來了,都逃走了。最近他們聽說桑殿直一直閉營不出,知道他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就都回來了。某某就在某個地方。”過了3天,桑懌又找到這個老婦人,給了她很重的賞賜,然後對她說:“我就是桑殿直,請您暗中為我了解強盜的蹤跡,不要走漏了風聲。”3天之後,老婦人把她探聽到的強盜出沒的地方如實告訴了桑懌。第二天,桑懌就派他的部下分頭捕捉。其中有些特別強悍的強盜,桑懌親自騎馬前往捕捉。由於時間緊迫,士兵來不及跟隨桑懌,隻有4個士兵騎馬追上了桑懌。與強盜交鋒後,桑懌一人殺死了3個強盜。23個強盜,在一天之內,全部捕獲斬殺。
歐陽曄留心細察斷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