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讀書的過程中很注意應用,用書中的理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他孝敬父母,禮待賓客,“唯之以理,非理不讓”。他家中雖窮,並不向人乞求施舍;他寫得一手好寫,從十二歲開始,就自己寫字聯,賣字聯,用以維持家中生活。因此,鄉裏人都稱讚他是個知書達理而又有骨氣的孩子,其名聲越來越大。在他十四歲那年,便被推舉為秀才。
有一天,他的母親病了,他外出買藥,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個小樹林,忽見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把腰帶解下搭在樹上,欲尋短見。海瑞急忙跑了過去,上前攔住說:“老伯,有何難處,值得出此下策?”
老伯哭著說:“我家實在活不下去了!”
原來,這老漢姓劉,他家在塊宅基地,和本村大鄉紳鄔貴成的後花園相連。鄔貴成仗著有錢有勢,相中了劉老漢的宅基地,早有霸占之意;如今,他以為把女兒嫁給了本縣縣令,越發肆無忌憚,便派人在一個夜間,移了界石,把劉老漢的宅基地圈進了他家後花園的範圍。劉老漢發現後,前去找鄔貴成講理。鄔貴成竟說他是無理取鬧,讓人用亂棒把他打了出來。村中百姓知道後,無不義憤填膺,不少人勸劉老漢去縣衙告狀;可是也有人說,如今縣令是鄔貴成的女婿,是告不贏的。於是,劉老漢感到走投無路,才欲尋短見。
海瑞聽了劉老伯的哭訴,大怒道:“王法何在?天理何在?咱們隻要有理,他就是天王老子,也能告倒他!請老伯放心,我幫你寫狀紙,這官司一定得打!”
直到此時,劉老漢才知道站在麵前的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秀才海瑞。
母親聽說兒子要幫劉老漢打官司,不由擔心地勸他說:“鄔貴成有縣令做後盾,我們得罪不起呀!”
縣令聽說海瑞為劉老漢寫下狀子,也心中害怕,因為海瑞的名聲太大,連州府都欣賞他。於是,縣令便下請帖,請海瑞到縣衙說話,並以讓他在縣衙任職為條件,要他撤回狀子。
海瑞則義正詞嚴地說:“你作為一縣父母官,不愛護百姓、主持正義,反而慫恿你的嶽父仗勢欺人,橫行鄉裏,就不怕事情泄露之後,上司拿你治罪嗎?如果你再不主持公道,我就幫助劉老伯把官司打到州府去!”
鄔貴成聽說海瑞幫劉老漢寫狀子打官司,也心虛了,便托曾為海瑞母親看病的那位先生來到海瑞家中,對他的母親說,隻要海瑞不再參與這件事,治病錢、藥費錢都不收了,並帶來了五十兩銀子,說是鄔貴成周濟的。
海瑞望著這些東西,對母親說:“如何處理這些東西,孩兒謹聽母親的教訓!”
母親流著淚道:“做娘的能不知兒子的想法?我堅持相拒,可下不了床,他扔下就走了,就等你回家後給他退回去呢!”
海瑞聽了,撲到母親懷中,哽咽著說:“真是知兒莫若母親啊!”
還是那位縣令明白,生怕把事情鬧大了對他不利,便對嶽父說:“我們可不能因為虱子燒棉襖啊!”
隨後,鄔貴成不但把宅基地退了回去,其霸道行為也有所收斂。
三袁幫長工對付外公
在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一家出了三位神童,這就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袁宗道,字伯修,對唐朝白居易、宋朝蘇軾的作品研究頗深,公元1586年中進士,後授翰林編修,官至右庶子。著作有《白蘇齋集》。
袁宏道,字仲卿,號石公,出生於公元1568年,16歲考中諸生(即省級所辦學校的學生,也稱貢生),後中進士,曾任吳縣縣令,官至吏部郎中,其著作有《觴政錄》、《瓶花齋雜錄》、《袁中郎集》等。
袁中道,字小修,十歲作《黃山賦》、《雪賦》,五千餘言,1616年中進士,曆任國子博士、禮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職。其著作有《珂雪齋集》。
這三兄弟,從小都聰明好學、機警多才,有不少故事流傳至今,作者綜合整理,撰寫兩則。
改詩驚先生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家中日子雖不貧窮,但也隻能算中等人家,要供他們弟兄三人都讀書,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隻好供年齡最大的袁宗道一人讀書,讓兩個小點的孩子在家幹活。可宏道、中道也很喜歡讀書,故每天當哥哥下學後,就讓他教兩個弟弟讀書;第二天,哥哥上學走後,兩個弟弟一邊幫父親幹活,一邊在家自學。不久,他們便識了不少字,讀了不少詩,背會了不少文章。有了文化基礎,他們就開始自己讀書了。不料,他們倆在家自學,竟比在學校讀書的哥哥學得還快,幾天工夫就把哥哥所有的課本都讀完了。他們沒書讀的時候,就去別人家中借書。他們的外祖父是當地的一個富戶,家中有不少藏書,他們常去借讀。兩年後,他們兄弟二人靠借書自學,獲得了不少知識。
有一天,12歲的宏道帶著10歲的弟弟中道去田中幹活,兄弟二人正一邊抬水澆菜,一邊聯詩作對,十分有趣,心情暢快。
正幹得起勁,不料突然下起雨來,兩人便飛奔回家。然而,雨越下越大,當他二人跑到一所私塾時,隻好停了下來,到私塾廊下避雨。
恰在這時,私塾先生正在教學生寫詩,出了個題目叫《風雨》。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路,他自己首先想出了兩句,念道:
風吹長沙千重浪,
雨打沙洲萬點窩。
學生們聽了,一齊叫好,這位先生也十分得意。
可宏道、中道在廊下卻聽不下去了,說道:“這詩說得不能算好!”
那私塾先生聽了,抬眼望去,見是兩個十來歲的孩子,便把他二人叫到屋中,問他們這詩何處不好。
中道坦然說:“第一句中‘千重’一詞用得太死,長江中的浪何止千重?不如改為‘重重’。”
先生聽了,感到改得有道理,滿意地對他點了點頭。
宏道接著說:“你那第二句中的‘萬點’一詞,也犯這個毛病,不如改成‘點點’為好!”
先生聽後非常高興,感到這兩個孩子才氣非凡,當問清這兩個孩子沒有上學的原因後,遂說免費收他們為學生。
幫長工對付外公
袁氏兄弟有個外公龔員外,家有良田百頃,豬羊成群,是村中的一大富戶,但他貪得無厭,十分吝嗇;他仗著念了幾天書,常常用咬文嚼字的辦法克扣長工的錢。袁氏兄弟對外公的做法不滿,便也常常以牙還牙,用咬文嚼字的辦法幫助長工對付外公。
有一天,田中要插秧了,龔員外對長工們說:“我出個上聯,你們對個下聯,對得出,按時收工,對不上,晚上就得加班。”
說完,他說出了上聯:
稻草紮腰父抱子
長工們一個個急得抓耳撓腮,也想不出下聯來,隻好準備為他晚上加班。
正在這時,宏道、中道來了,知道了這件事後,暗中對一位長工嘀咕了幾句,就聽那長工立即對出了下聯:
竹籃提筍母偎兒
龔員外見對得貼切,隻好放他們回家。
秋天,開始收稻子了。龔員外感到克扣長工的機會又來了,於是又出了個上聯:
日落西山,黃雀誤被金彈打
袁氏兄弟又幫長工對出下聯:
月照東海,蛟龍錯把明珠吞
龔員外見兩次聯對都沒有把長工們難住,在將要過年時,便又想出了一個獨出心裁的招數,準備克扣長工的工錢。
他對長工們說:“你們雖為我的長工,卻都很有才分,我幾次聯對,都沒有把你們難住,現在馬上要過年了,我要你們能說一句不真不假的話,如果說的是真話,不但要從你們的工錢中扣去一石米錢,還要從所發實物中扣去一石。如果說的是假話,也要照扣。隻有說一句不真不假的話,才能把工錢如數發給你們。”
長工們又作難了,隻好暗中派人去找宏道和中道想辦法。
宏道、中道聽後,微微一笑,對他們說:“這有何難?你們如此這般就行了。”
不一會兒,長工來到大廳,找到龔員外說:“老爺,你扣我門一石米吧!”
龔員外一聽,樂了,這是他們怕扣兩石米,現在主動提出扣一石,也不錯,便對他們說:“既然如此,那就去賬房讓管事的扣吧!”
不料長工們突然又說:“不能扣,我們剛才說的是一句不真不假的話!”
龔員外愣了:“這從何說起?”
長工們說:“按你的規定,要扣兩石,可我們說的是扣一石,可見這不是真話!”
龔員外連忙說道:“既然不是真話,那就分明是假話了!”
長工們又說:“如果是假話,按你的規定也要扣兩石,可我們說讓你扣一石,你也同意扣一石,豈不是相信這是句真話了?所以,我們說的是一句不真不假的話,你一點也不能扣!”
龔員外聽後,也認為是這麼個理,再也無話可說,隻好將工錢如數發給了他們。
袁氏三兄弟長大後,不但都以博學多才做了官,而且也都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被世人稱為“湖廣三袁”。
王海日智破“妖怪”
王海日,浙江省餘姚縣人,出身於書香世家。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自幼喜讀經書。他年齡稍長後,興趣廣泛,愛讀各方麵的書籍,尤其喜讀自然科學方麵的書,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不但精通經書、詩詞,而且對醫學、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等,都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在他十四歲那年,以一個“智破妖怪”的故事而被稱為智勇雙全的奇才童子。
餘姚縣有座龍泉山,峰高林密,澗泉清澈,環境清幽,令人向往。山上有座龍泉寺,寺中和尚除靠山下民眾進些香火維持生活外,也自種些瓜果菜豆,加之他們整日打坐誦經,不常下山,與世無爭,日子過得很是平靜。但是,山下有幾個富家子弟,見山中環境幽雅,是個遊樂的好地方,於是便以讀書為名,要借住龍泉寺的後院。寺中和尚對他們說:“寺中雖然清靜,但並非俗人常住之所;況且後院長年無人居住,也不幹淨,本寺僧人曾發現過有鬼怪出現,還請施主另選寶地為好。”
怎奈幾位富家子弟不信,執意借居。寺中僧人見惹他們不起,也隻好同意了。
然而,他們在寺中隻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便逃下山去,說寺中的確有鬼怪,不但哭叫聲令人毛骨悚然,而且還出來傷人,很是恐怖可怕。
王海日是一個不相信鬼怪的人,聽了這個消息,感到納悶:世上光聽說有鬼怪,實際上誰又親眼見過?都是自欺欺人的事。既然他們說龍泉寺真有鬼怪,我倒要去看一看這鬼怪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於是,他便來到龍泉寺,執意要在後院借住讀書。寺內僧人隻好答應了。
到了晚上,王海日點上燈,拿出書本,便專心致誌地讀了起來。約近三更時分,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淒厲的笑聲,王海日裝作聽不見;又過了一會兒,緊靠窗子,傳來一陣淒慘的哭聲,王海日仍不予理睬;再過了一會兒,有幾塊碎瓦片從窗中飛了進來,落在他讀書的桌子上、床上,可是,都沒有打著他。對此,王海日連眼皮也不翻一翻。不一會兒,又聽得房門咣咣作響,似有人在撞擊,王海日照樣連頭也不抬。
就這樣,折騰到天快亮的時候,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
第二天,有幾個僧人走來問他:“昨天房內很安靜,房外也沒鬧鬼吧?”
王海日說:“我光顧讀書了,什麼也沒聽見。”
當天晚上,王海日和頭天晚上一樣,專心看書,那“鬼怪”又照樣折騰了一夜。
天明後,幾個僧人又問王海日:“昨天晚上有沒有什麼動靜?有沒有鬧鬼?”
王海日說:“安靜得很,一點動靜也沒有,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就這樣,王海日在後院讀了七天書,“鬼怪”也折騰了七天,王海日就是不承認有什麼鬼怪出現。
到了第八天,幾個僧人找到王海日說:“這就怪了,別人在後院讀書,都遇上了鬼怪,有時笑得瘮人,有時哭得淒慘,有的聽到撞門,有的說往屋裏扔石子,你怎麼就一點沒聽到呢?”
王海日這才笑著說:“七八天來,我並沒見到鬼怪鬧事,倒知道是你們幾個僧人在裝神弄鬼!”
幾個僧人一聽,急問:“你有什麼根據說是我們?”
王海日聽了,哈哈大笑說:“是你們自己說的呀!否則,你們怎麼對各種聲音、各種動作知道得那麼詳細?”
眾僧人被問得張口結舌,最後隻好心悅誠服地說:“愚昧隻能玩弄愚昧的人,是無法欺騙有才之士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