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高適說:“在黃鵠磯上,有一座黃鶴樓,黃鶴樓是武昌縣的一景,有美麗的傳說和精美的建築;登臨黃鶴樓,可盡觀江漢美景;在黃鶴樓上還可品嚐到美味佳釀,你說不去行嗎?”

李白忙說:“對,對,一定要去,你帶我到那裏去看看。”

二人便向江邊的黃鵠磯走去。李白、高適邊走邊談,不覺已到了黃鶴樓前。李白抬頭一看,啊,果然名不虛傳。隻見那黃鶴樓樓台錯落,回欄環繞,金碧輝煌的瓦頂,精雕細琢的木椽,漢江升起的晨霧在它周圍繚繞,真如瓊台仙閣一般。

李白拉住高適的手說:“高兄呀,別人都叫我詩仙,今天我才是真的入了仙境呀,這莫非是玉皇大帝怕我無家可歸,特地為我建造的行宮吧。”

高適哈哈大笑:“喂,醒醒吧,別作夢了。這不是為你這個假仙人造的,而是為真仙人王子安建造的。”

“怎麼講?”李白不解地問。

“我的腿也走累了,”高適不慌不忙地坐在石階上,“讓我坐下來跟你慢慢談吧……”

相傳在三國的時候,一個叫王子安的仙人遊仙路過江夏,在江邊辛氏酒館吃酒。辛家的酒香醇味美,王子安喝上了癮,每天到這裏痛飲。一連幾年過去了,也沒給辛氏酒店一分酒錢,當然,店老板也很大方,從沒有因為他不給酒錢而不給他酒喝。

一天,王子安自己有些不過意了,他用桔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鶴,對辛老板說:“我欠了你許多酒錢,今天畫一隻鶴聊作酬謝。以後有客人來飲酒,你讓客人拍手唱歌,鶴必會下來起舞。”

辛老板並不知王子安是仙人,他將信將疑,選了一個客人最少的日子試了一下。客人拍手唱歌,那牆上的仙鶴果然從牆上翩翩而下,輕輕起舞,歌聲停止,鶴又回到牆上。消息傳出,遠近的人們為了觀看仙鶴的表演,都來辛家酒館吃酒。十年以後,辛家酒店積蓄了萬貫家財。一天,王子安又來到酒館,問老板說:“我過去白喝了你許多酒,我的鶴給你的報償怎麼樣了?”

酒館老板忙說:“仰仗您賜予的黃鶴,我所獲得的利潤,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您應該給我的酒錢了。請您多待一會兒,我要給您拿上好的酒來款待您。”

“不必了。”王子安從懷中取出一隻短笛,輕輕一吹,屋裏響起了輕柔悅耳的仙樂。不一會兒,天上的白雲飄然而下,黃鶴翩翩飛到王子安的麵前,王子安跨上鶴背,乘雲而去。這一切辛老板都看在眼裏,為了取個吉利,他用那萬貫家財,在黃鶴飛起的地方,建了一座樓,取名為黃鶴樓。

高適講完了,李白還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高適拍拍他的肩膀,調侃地說:“喂,聽入迷啦?該往上走了,還有更好看的呢!”李白趕忙跟著高適往上走。

李白、高適來到黃鶴樓上,憑欄遠眺,隻見江湖煙波浩渺,隔江相望,對岸的漢陽城綠樹掩映,鸚鵡洲百草豐茂,如同一幅壯美的圖畫,撲入眼簾。

李白頓時覺得心曠神怡,感慨萬千。一時他雙目放光,兩腮通紅。一股創作的激情衝撞著他的心,一連串的詩句在他的腦海中閃現。高適很了解自己的朋友,他現在需要筆、紙。便急忙到店家那裏取來了筆墨,遞到李白的手裏。李白接過筆,又要紙。高適指著一麵牆壁,說:“就題在這裏。”李白將筆在墨汁裏蘸飽了墨,揮筆便寫。可是,筆在半空中突然停住了。

原來,那麵牆壁上已經有了一首詩。那詩寫的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下麵的落款是崔顥。

李白細細地品讀著。

高適正等著看李白的佳作呢?因為憑他的經驗,李白一進入這種狀態,就會有好詩問世了。可是今天,李白卻是落不下筆了,真是一反常態。便說:“太白兄,你怎麼不寫了?”

李白回過頭來,說:“你沒看見,牆上已經有了一首。”

高適說:“那不過是崔顥的戲作。你寫你的,他寫他的,兩不相幹呀!”

李白搖搖頭:“不,你說得不對,這不僅是一首好詩,而且是千古絕唱。詩的前四句記敘了黃鶴樓的古老而優美的傳說,後四句寫了今天黃鶴樓前壯美的景色,無論用典還是寫景,都貫穿了詩人思古之幽情,撫今之悵惘。詩寫得自然典麗,對仗工整,語言也流暢如水,真是好詩呀。”

高適聽李白的這一通分析品詩,再仔細地去讀崔顥的詩,覺得確實寫得不錯。自己隻當崔顥的功夫不如李白,便將他妄自菲薄一通,真是太小人之見了。但是他還不理解自己的朋友,為什麼今天寫詩這麼猶豫,便又勸李白說:“你還是寫一首吧,難得來一次,總得留個紀念呀。”

李白搖搖頭,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原來,李白並不是不想寫,而是他把自己頭腦中閃現出的那些詩句,同崔顥的詩加以比較,總是感到自愧不如。堂堂的詩仙竟然辭窮了。

“詩仙”拜師“砍柴翁”

天剛朦朦亮,歙縣縣城就熱鬧起來了。今天是陰曆八月十二,再過三天,就是中秋節。街市上,挑柴的、擔菜的、轟豬的、趕羊的人來車往,熙熙攘攘。

在縣城的西南邊,一條小河穿城而過。河上架著一座拱形石橋,橋邊一幢酒樓居高臨下,黃色的酒幌垂掛在飛簷上,隨風舒卷。

樓內靜悄悄的,酒客寥寥無幾。在靠近窗口的一張桌前,坐著一個人。他身穿錦紅官服,麵龐清瘦,劍眉下一雙鳳眼瀟灑飄逸。酒、茶都擺在桌上,但一點沒動。他迷惘地望著河麵出神,顯得心不在焉。

他就是李白,就是被人稱為“詩仙”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不是被唐玄宗召到宮裏做官去了嗎?怎麼又一個人流落到此來喝悶酒呢?這得等下麵再說。

李白正在出神,突然一陣喧嘩聲把他驚醒。隻聽樓下先是一陣爽朗開懷的大笑,接著又高聲吟誦:“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的心裏咯噔一下。這純樸而又動人的詩句,這超脫而淡泊的情懷使李白那紛亂的心緒立刻安靜下來。他心想,這窮鄉僻壤,怎麼會有這麼脫俗的高士?如果與他結交,定會成為知己的。

李白向夥計招招手,夥計以為要添酒,提著酒壺就過來了。正要倒,李白說:“慢,你快告訴我,剛才在樓下吟詩的是誰?他住在什麼地方?”

夥計說:“那個老頭叫許宣平,聽說原來是做官的,後來不知發什麼瘋,棄官不做,跑到這深山裏打柴來了。每天天一亮,他就進城賣柴,賣柴得了錢就買酒,喝醉了酒便吟詩,走一路吟一路。至於他的家,誰也不知在哪兒,隻是他總在山裏打柴,想必也在山裏吧。”

李白聽到這裏,他心裏明白了,這許宣平一定也是個官場不如意,看破紅塵的人。李白想到自己的不得誌,想到滿心的愁悶,恨不得立刻找許宣平,向他討教一番。學習詩藝,也學習做人處世。

李白結了酒賬,走到樓下,隻見老人已經走了。他追出門外,見到老人腰中掖著酒葫蘆,肩上扛著竹扁擔,走上了小橋。李白大聲喊道:“許先生,請留步。”許宣平回頭看了看,扭頭疾步向前走去。李白邊叫邊急步追趕,老人飄忽若仙,不一會兒就無影無蹤了。

沒有追上許宣平,李白非常遺憾。

李白垂頭喪氣地回到酒樓。夥計見了,就給他出主意說:“這老頭每天都來賣柴,您何不到柴行門口等他。”李白覺得這倒是個好辦法,也就心平氣和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來到柴行門口等候許宣平,沒想到許宣平沒來。第二天又等,許宣平還是沒來。一連四天,李白天天空等。李白求師心切,決定進山尋找。

李白背著幹糧,翻山越嶺,一連走了一個月,也沒見到許宣平的蹤影,他真有些泄氣了,但想到“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話,就咬咬牙,繼續前進。

這一天,他走到了紫陽山下,見山前立一大石,石上龍飛鳳舞地刻著: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穀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卻忘甲子年。

李白連聲叫道:“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呀!”李白寫詩三十年,還是頭一次讀到這樣恬淡自然、充滿野趣的詩。他料定這詩是許宣平寫的,更加堅定了他尋找許宣平,拜他為師的決心。

李白又向前走,見到崖前平地上有一堆稻穀,心想,這肯定是許宣平的,就坐在崖下等候,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突然一陣擊水聲將他驚醒。他順著水聲望去,隻見夜幕中,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正立在船頭。李白大聲叫道:“喂,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先生家住何處?”

來人正是許宣平。那天在鎮上賣柴,他見身穿官服的李白追趕自己,以為又是朝廷找他去做官,便再也不去鎮上賣柴了。沒想到,這人又追到了這兒,便反問道:“你是何人?找許宣平有何事?”

李白回答說:“我是李白,找許先生是為了拜他為師,向他學習詩藝呀!”

許宣平一聽大吃一驚,沒想到這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人竟是天下聞名的詩仙李白,可他表麵還是不動聲色,說道:“你太客氣了,如果說你是詩海,我僅是一滴水,海怎能求教於水滴呢?不敢當呀!”說完撐船便走。

李白急忙搶步上前,說道:“老人家,學生為尋找您,已經在這深山野嶺中轉了一個月,難道您就用這一句話把我打發了不成?”

李白的真誠話語,打動了許宣平的心,他請李白上船,向河心劃去。

月色之下,波光蕩漾,船行悠悠。許宣平問李白:“你身穿官服,怎麼不在朝廷理事,卻四處雲遊?”一句話點到了李白的傷心事,他便把自己的經曆告訴了許宣平。

原來,天寶元年,李白由賀知章推薦,靠一首《烏夜啼》被唐玄宗賞識,下詔宣他進京。李白滿懷抱負,以為此番定能做成大事業。哪知到了長安以後,唐玄宗並沒有讓他做理事的官,隻是任命他當翰林供奉,專門為皇帝做應製詩。李白雖然失望,但想到有俸祿,可以買酒喝,也就勉強留下了。但他為人不拘小節,又得罪了皇帝以及楊國忠和高力士這兩個炙手可熱的人物。高力士和楊國忠都是心胸狹窄的勢利小人,對李白懷恨在心,尋機報複。隻要有機會就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麵前說李白的壞話,使得李白漸漸被玄宗疏遠,最後被打發出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