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華佗虛心求教
華佗是漢代著名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
華佗成了名醫以後,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請華佗給他看病,華佗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沒有藥引子。”
“得用什麼藥作藥引子呢?”
“生人腦子。”病人一聽,嚇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隻好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嗎?”
“我找華佗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我沒辦法,隻好不治了。”
老醫生哈哈大笑,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記住,一定要找人們帶過多年的草帽才頂事。”
年輕人照著去做,果然藥到病除。
有一天,華佗又碰到這個年輕人,見他生龍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樣子。於是就問:“你的頭風病好啦?”
“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治好了。”
華佗詳細地打聽了治療經過,非常敬佩那位老醫生。他想向老醫生請教,把他的經驗學來。他知道,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佗,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名普通人的模樣,跟那位醫生學了三年徒。
一天,老師外出了,華佗同師弟在家裏揀藥。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粗像鬥的病人。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跑來求治。
老師不在家,徒弟不敢隨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來。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給我治一下吧!我家離這兒很遠,來一趟不容易。”
這時,華佗見病人病得很重,不能遲延,就說:“我來給你治。”
說著,拿出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次吃。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
病人接藥,連聲感謝。
病人走後,師弟埋怨道:“砒霜是毒藥,吃死了人怎麼辦?”
“這人得的是臌脹病,必須以毒攻毒。”
“治死了誰擔當得起?”
華佗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我擔著。”
那個大肚子病人拿藥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醫生回來了,病人便走上前求治。老醫生一看,說道:“你這病容易治,買二兩砒霜,分兩次吃,一次吃有危險,快回去吧!”
病人一聽,說:“二兩砒霜,你徒弟拿給我了,他叫我分兩次吃。”
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麵寫得清楚,心想:“我這個驗方除了護國寺老道人和華佗,還有誰知道呢?我沒有傳給徒弟呀?”
回到家裏,問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開的?”
徒弟指著華佗說:“是師兄。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逞能。”
華佗不慌不忙地說:“師傅,這病人得的是膨脹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無害。”
“這是誰告訴你的?”
“護國寺老道人,我在那兒學了幾年。”
老醫生這才明白過來,他就是華佗,連忙說:“華佗啊!你怎麼到我這兒來學徒啊!”
華佗隻好說出求學的理由。
老醫生聽完華佗的話,一把抓住他的手說:“你已經名聲遠揚了,還到我這窮鄉僻壤來吃苦,真對不起你呀!”
老醫生當即把治頭風病的單方告訴了華佗。
孔融讓梨與爭刑
孔融是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兒子。他一生寫過許多詩和散文,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
孔融對父母恭敬孝順,對兄弟謙讓友愛,對朋友熱情誠懇,對奸邪嫉惡如仇。因此,大家都很敬重他。
孔融的這些美德,是從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培養起來的。孔融兄弟很多,他排行第六。父母從小就教育他們要謙讓待人,尊敬父兄,明辨是非,注重仁義。所以他們家雖然孩子多,卻一直和和睦睦的,鄰裏從來沒聽到過吵嘴打架的聲音。
孔融四歲時,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學生來看望老師和師母,帶來一些梨給他和哥哥吃,孔融揀了個小的,客人覺得奇怪,就問他說:“小公子,你為什麼揀小的吃呢?”孔融笑著回答:“我年紀小,當然該吃小的嘛!”
那位客人聽了直誇孩子懂事,父母家教好。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朝廷裏宦官專權,他們迫害異己,殘害百姓,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弄得天怒人怨。
孔融十六歲那年,有個叫張儉的官員觸犯了宦官頭子侯覽,侯覽下令逮捕張儉。張儉無處藏身,尋思著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就逃到孔融家。恰巧這時孔褒不在,張儉見孔融年紀還小,不便把真情告訴他,想走又無處可投,因而坐立不安。孔融見張儉神色慌張,料定發生了危急的事情,就十分誠懇地對他說:“您有什麼事情跟我說是一樣的。”
張儉見孔融雖然年紀不大,卻談吐不凡,就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於是,孔融就把張儉藏了起來。後來,這事不知怎麼讓侯覽知道了,侯覽命令地方官來搜捕,孔融與哥哥孔褒又悄悄地把張儉打發走了。差人沒抓住張儉,怕不好交差,就將孔融兄弟帶走了。地方官審問是誰窩藏和放走了“罪犯”。孔融搶著說:“張儉是我作主藏在家裏的,也是我放走的,與我哥哥無關。如果有罪,應當由我一人承當。”
哥哥孔褒趕忙說:“不,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來投奔我的,與我弟弟無關!”
孔融的母親知道此事後立刻趕到官府,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一家之長,家裏不論出了什麼事情,都應當由我承擔。”
那地方官見孔融一家母子三人爭著受刑,不能判定誰是主謀,就將事情上報侯覽,暗暗在心中欽佩有這樣的好母親培養出這樣的好兒子。後來,侯覽下令殺了孔褒抵罪。
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屯駐在新野。劉表自知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不敢重用。多年來寄人籬下的動蕩生活,使劉備很難實現政治抱負。
渴望建功立業的劉備,決心尋求有才幹、有遠識的人輔佐自己,以便盡早擺脫勢孤力單的困境,擴充自己的實力。
有一天,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對劉備說:“能看清天下大勢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英雄俊傑。我們這裏的‘臥龍’和‘鳳雛’就是這樣的俊傑。”
劉備忙問:“他們都是誰?”
司馬徽說:“這二人是諸葛亮和龐統。您得到二人當中的一個,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了。”
建安十二年(207年)初春,天氣乍暖還寒。劉備決定親自拜訪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隱士諸葛亮。
當時,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正在襄陽以西的隆中隱居。這位有政治抱負的青年,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立誌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他雖然躬耕隆中,但飽讀經史,熟知天下興衰的道理,還潛心鑽研兵法,兼備將才。同時,他也時刻注視著現實政治鬥爭的形勢。
為了拜見諸葛亮,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一連去了三次。前兩次都沒有訪到,劉備仍不肯罷休。第三次去的時候,終於如願以償,在草廬見到了這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劉備說:“久慕大名,兩次拜訪,未能相見。今日如願,實平生之大幸。”
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讓我過意不去。我年輕無才,恐怕有失厚望。”
劉備誠懇地說:“現在漢朝瓦解,群雄混戰,奸臣專權,主上蒙塵。我不度德量才,想伸張大義於天下,完成統一大業,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壯誌並未因此減退,仍然想幹一番事業。望先生多多指教。”
劉備的謙虛態度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便將天下形勢向劉備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為劉備籌劃了實現統一的戰略和策略,勾畫了三國鼎立的藍圖,既高瞻遠矚、雄心勃勃,又腳踏實地、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