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整體思考法
(一)
整體思考法,又叫全麵思考法,是在各種情況下,考慮所有因素的一種思維方法。當你要做一件事、想一個辦法,或做一個決定之前,運用整體思考法,能幫你有效地擴展視野,並使你對你的想法所麵臨的情況進行全麵的分析。否則就很容易做錯事。
譬如,13世紀時,北威爾士王子列維倫有條忠實而凶猛的狗——蓋勒特。一天,王子出獵,留狗在家看護嬰兒。王子打獵歸來後,看見血染被毯,嬰兒不見了。而狗呢,一邊舔著嘴邊的鮮血,一邊高興地望著主人。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蓋勒特慘叫一聲,驚醒了熟睡在血跡斑斑的毯子下麵的嬰兒。到這時,王子才發現屋角躺著一條死去的惡狼。原來,蓋勒特為了保護小主人,咬死了惡狼。可是王子隻看到了狗嘴邊有鮮血,又沒看到嬰兒,就斷定是它吃了嬰兒,而怒火中燒誤殺了自己忠實的狗。事後,王子悲痛萬分,把狗埋葬在自己的公館裏。“誤殺義犬”的例子,就是反映了生活中一些人動腦時不能很好地運用整體思考法,認識和判斷事情僅考慮部分因素,很容易做錯事。
(二)
整體思考法是一種重要的動腦方法。在運用它的時候,必然要注意兩點:
第一,想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從整體出發,從全麵出發,不能僅從局部出發、片麵出發。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皇宮失火,一夜之間,大片宮室樓台、殿閣亭榭變成了廢墟。為了修複這些宮殿,宋真宗命晉國公丁渭迅速把宮殿修複。這是一項重大工程,困難很大。可丁渭不愧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首先下令在大街上挖一條土溝,挖出的土作為施工用土,這樣就不要到遠處去取土了。其次,他把汴水引入新挖的大溝中,大批的木材、石料等建築材料就可以從水溝裏直接運到工地。在建築任務完成以後,排除塹水,把工地上所有垃圾倒在溝內,填為平地。這就是有名的“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這個辦法“省費以億萬計”,還大大縮短了工程的期限。丁渭所用的思考方法,就是一種整體思考法。如果丁渭不采取這種方法,而是著眼於部分、局部,各自分頭解決取土、運輸、處理垃圾等問題,那麼,不但會造成財政上、時間上的浪費,工程現場還很可能亂成一團,城內的交通秩序也要受到極大的幹擾。丁渭正是使用了這種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的動腦方法,才產生了如此奇特的效果。
其實,這種方法,在聰明的學生中也是經常使用的。請看一例: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來齊府登門求師學藝者可謂絡繹不絕。
有一次,三個學生想上門求教,走到齊老的門口,隻見門上寫了一個“心”字。其中一位學生轉身便走了,另兩位學生卻上前敲門,結果被齊家的人勸了回去。
次日,他們三個人又來到老人門口,發現門上換了個“木”字。頭天先走的那個學生立刻上前叩門,白石老人笑吟吟地開門迎客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第一次門上寫的“心”字,實際上是一個“悶”字,說明齊老情緒不好,不會客。第二次門上寫的“木”字,實際上是一個“閑”字,說明齊老清閑無事,可以見客。
為什麼“心”字會變成“悶”字呢?為什麼“木”字會變成“閑”字呢?如果僅僅就字論字,隻從部分看,那麼“心”和“木”字自然不會變成“悶”和“閑”字的。隻有把“心”和“木”字與齊白石家的大門聯係起來思考,才能得出這個答案。那個學生比較聰明,他善於運用整體思考法動腦。
當你做一件事時,如果你的動腦被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那麼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考慮得足夠多了,但仍有可能漏掉某些因素,而忽略了這些因素,所做的決定很可能就是錯誤的。因此,你動腦時必須拓展思路,盡量多挖掘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素。
例如。古時候,有個人家養了一頭母牛。主人要請客,想擠些牛奶招待客人。但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天把牛奶擠下來,牛奶容易變酸,不好保存;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臨到請客時一次擠出,又多又新鮮,不是很好嗎?打定了主意,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那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了出來,卻怎麼也擠不出奶來了。這個主人隻想到了牛奶擠出來以後容易變酸、不好保存的一麵,卻忽略了母牛不擠奶、不讓小牛喂奶,舊奶水會堵塞乳腺分泌管而不會再有奶水這個重要因素,當然鬧出了大笑話。
第二,當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堅持整體利益,放棄或者犧牲局部利益。
以上兩點對動腦十分重要。如果不注意的話,就會吃盡苦頭、屢遭失敗。這方麵的教訓是很多的。在江蘇海安縣鄧莊鄉七組,人們可以看到大片稻浪隨風起伏,一派豐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這片稻浪中,有一塊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黃矮瘦小,與大片齊刷刷、綠油油的田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原來這塊土地的耕種者周某在去年秋天稻穀上場後,他將這塊麵積為25畝的田地挖去了一尺表土,賣給了附近的磚瓦廠得了1000多元。由於表麵熟土被挖,有機質含量銳減,今年春天的稻苗長得就像枯草,夏熟時稻子的收成每畝還不到150斤。水稻栽插後,盡管下足了基肥,用了不少化肥,可是水稻長勢仍不見好。為此,有人給周某算了一筆賬:夏熟時麥子少收1000多斤,損失了400多元,而秋熟減產已成定局,損失重大。今後即使加倍施用有機肥,要想使這塊地恢複元氣,至少需要5年時間。經過這麼一算,這位中年莊稼漢後悔不迭地說:“早知這樣,當初我真不該賺這塊良田的黑心錢啊!”
這個農民錯在哪裏呢?他錯就錯在思考問題時缺乏整體觀念,隻顧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的利益。他根本不知道也不會運用整體思考的動腦方法去看待問題,目光短淺,必然會吃盡了苦頭。
綜合歸納法
(一)
所謂綜合歸納法,就是在頭腦中把客觀事物的各個方麵綜合起來並加以歸納整理的一種思考方法。這種動腦方法也需要盡可能地掌握影響問題的多種要素,從多方麵弄清事情的真相,再加以歸納整理、簡化概括,從繁雜的表麵現象甚至是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之中找到問題的實質,提出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法。
在20世紀30年代,正當希特勒擴充軍隊,加緊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英籍作家雅格布寫的一本書出版了。在書中他詳盡地介紹了希特勒軍隊各軍區的情況。希特勒知道以後,暴跳如雷,立即命令將雅格布綁架到柏林。在審問中,雅格布說他的全部材料都是從德國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得來的。雅格布的回答使在場的德國人目瞪口呆,麵麵相覷。
雅格布是怎樣從報紙上得到希特勒極其機密的軍事情報的呢?原來,他長期注意德國報刊上關於希特勒的各種情況的報道,一一搜集,就連喪葬訃告和結婚啟事之類的材料也不放過。日積月累,他把搜集來的大量德軍情報,製成卡片,然後再加以精心分析,認真綜合,作出判斷,終於描繪出一幅德軍組織狀況的圖畫。而這幅圖畫竟然與真實情況基本相符,對此德軍頭目怎能不驚恐萬狀呢?
雅格布所以能做到這點,就在於他盡量多地搜集材料,材料很豐富,連訃告都不漏掉。在這樣眾多而詳盡的材料基礎上,自然就為綜合歸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在綜合歸納的時候他又不主觀片麵,不自以為是,結果得出的結論就和客觀情況基本一致。
再來看一例:
杜德爾是美國《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首席記者。1984年初的一天,他發回報社一條令世界震驚的重大新聞:蘇聯最高領導人尤裏·安德羅波夫去世了,蘇聯政局一切正常,沒有發生異常情況。
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駐蘇大使館和國務院核實《華盛頓郵報》這條擬發新聞稿時,都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為慎重起見,這篇頭條新聞移到了二版、八版的不起眼的位置上。然而,第二天上午,蘇聯的訃告卻證實了杜德爾的新聞稿。事後,蘇聯及世界許多大國情報組織都懷疑杜德爾是用重金收買了蘇聯高級官員。然而,當杜德爾述說了自己的分析過程後,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獨特的新聞嗅覺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
杜德爾的分析過程是這樣的:
——安德羅波夫173天沒有公開露麵,近幾天不時有關於他身體欠佳的消息。
——這天晚間的電視節目把原來安排的瑞典流行音樂換成嚴肅的、類似哀樂的古典樂曲。
——蘇共高級官員利加喬夫在一次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破天荒地省略了按慣例必須向安德羅波夫問候的習慣。
——他驅車經過蘇軍參謀部及國防部時,發現大樓裏以往這個時候僅是少數窗口有燈光,而這幾天幾百間房裏燈火通明。
杜德爾把這些跡象綜合地聯係在一起,最後得出結論——安德羅波夫已去世。
外國情報部門都不知道安德羅波夫已經去世,而杜德爾這位新聞記者卻早早地知道了,他的這種想法是從哪裏來的呢?顯然,杜德爾善於動腦,他采用的動腦方法就是綜合歸納法。
(二)
綜合歸納法也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有效的動腦方法。那麼,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盡量多地去積累材料,這樣得出的結論才真實可靠。
第二,要避免主觀片麵性。如果主觀片麵地看問題,那麼就不可能全麵地搜集材料,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雅格布和杜德爾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較好地做到了這兩點。
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善於運用綜合歸納法來動腦,除了未能盡可能多地積累材料、了解情況外,還跟他們不能把這些材料、情況加以綜合概括、歸納整理有關,他們發現不了事物間的聯係。
舉例來看:
從前,有一個呆頭呆腦的小財主,叫孫萬,他的仆人叫二愣,比他更傻。
這一天,孫萬要到親戚家辦一件急事。可他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老高了,就臉也沒顧得上洗,帶著二愣上了路。俗話說,忙中難免出錯。孫萬總覺得地不平,走起路來似乎一腿長一腿短,很不對勁,心裏就犯開了嘀咕:怎麼回事呢,睡了一宿難道把一條腿睡短了不成?這往後可不真的成了瘸子了嗎?
就這樣心事重重地走著走著,忽然他看見了一位很有名的郎中。孫萬讓二愣請來郎中,說明了緣由,求郎中給他診治。郎中依他說的,扳起他的腿察看了半天,哪也不疼不癢,沒看出有啥毛病。郎中便讓孫萬脫掉靴子看看他的腳,孫萬剛把靴子脫掉,郎中就前仰後合地笑起來:“你哪有什麼毛病,是穿錯了靴子!你看,這靴子底兒一個厚一個薄呀!”
孫萬這才如夢初醒,很不好意思,忙喝令二愣馬上回家,給他找一雙底子一般厚的靴子來。二愣不敢怠慢,趕緊掉頭往回跑。
孫萬坐在路旁心急火燎地等著,盼了許久,才見二愣兩手空跑回來。孫萬急忙問他:“靴子呢?我讓你拿的靴子呢?”
二愣氣喘籲籲地答道:“老爺,你的靴子換不成了。我在家找了好半天,找到了一雙靴子,可我拿起來一看,也是一隻底兒厚一隻底兒薄!就沒拿,拿來又有什麼用呢?還是這樣走吧!”
孫萬怒衝衝地說:“這是哪個壞蛋搗的鬼?把我的靴子都弄得一底兒厚一底兒薄的,待我回去,一定要查清楚。”說罷,主仆二人沒了轍,隻好深一腳淺一腳地硬著頭皮繼續趕路。
這主仆二人確實傻得夠水平,他們傻就傻在僵化地、孤立地看待事物,不能綜合歸納整理出事物之間的聯係,自然他們的動腦是錯誤的,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鬧出了大笑話。
再來看一例:
從前,有個油匠師傅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向師傅學手藝都很用心,很勤快,又都一樣手巧,但不知哪一個更聰明。於是,師傅想了個辦法來考考兩人。
有一天,師傅拿出兩袋花生交給兩個徒弟說:“你倆去剝這些花生,一人一袋,看看是不是每一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現在你倆就去剝吧,看誰先來回答出我的問題。”
大徒弟一聽,扛上一袋花生就往家跑,回到家連飯也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剝起來。二徒弟一麵扛著花生回家,一麵思考著怎樣回答師傅的問題。
大徒弟一刻不停地剝著花生,怕師弟趕過自己,還打發妻子去打探消息。妻子回來說,二徒弟隻剝了一小捧就不剝了。大徒弟一聽,心裏十分高興,認為這下子自己可贏定了,就更加賣力地剝,熬了一個通宵,總算剝完了所有的花生,知道花生仁都有紅皮包著,就趕緊跑去找師傅,卻發現二徒弟早就等在師傅那裏了。
二徒弟其實隻花了一頓飯工夫,就知道了正確的答案。原來,二徒弟很善於動腦筋,他並沒有剝完全部花生,而隻是挑了幾顆鼓的,幾顆癟的,幾顆大的,幾顆小的,幾顆兩個仁的,幾顆三個仁的,總之,每樣幾顆,總共不到一小捧,把這些花生剝開後,他發現每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於是他便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
動腦思考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搜集有關問題的材料。但是如果不懂得去分析、綜合和歸納,這些材料再多也不過是一個個零散的“零件”罷了,始終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而組成一輛“汽車”來。在這個例子中,二徒弟之所以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關鍵在於他善於動腦,對花生進行了分析、歸納,再分別剝開有代表性的花生,最後把發現的情況加以綜合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善於借鑒法
(一)
1918年2月,駐紮在中東前線的英軍第60師奉命進攻傑裏科。該師收到司令部指示,先拿下密奇曼希村,為進攻傑裏科作準備。師長派某旅脫離主力部隊,去攻占密奇曼希村所在的險要山頭。
該旅指揮官感到任務艱巨,再加上地形不熟,覺得難上加難。這時,一位叫吉爾伯特的年輕少校幫助了他。這位少校熟讀《聖經》,記得裏麵提到過密奇曼希這個地名。他打開《聖經》發現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腓力斯人在密奇曼希紮營……某日,索爾之子喬納森對替他提盔甲的青年說,來,讓我們到另一邊的腓力斯人的駐地去……喬納森在小徑上行走,尋找去腓力斯人駐地的道路。小徑的一邊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博澤茲,另一邊也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塞尼。博澤茲石朝北與密奇曼希村相對,塞尼朝南麵向吉比。喬納森對年輕人說,讓我們到他們的駐地去……喬納森和那位年輕人在半英畝土地上進行第一次衝殺,殺死了20人左右。”
這段具體的記載使吉爾伯特得到了關於密奇曼希路徑的重要情報,他建議旅長仿效喬納森。旅長派人經過偵察,發現道路恰如《聖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於是采用了少校的建議,改變了以整個旅作正麵進攻的計劃,派一連人去襲擊土耳其人。結果,這次襲擊完全成功。英軍隻有極少數人喪生。
時隔數千年,英國部隊重演了《聖經》中喬納森作戰的神話,竟然取得了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這個奇跡怎麼會產生呢?原來這個少校所用的動腦方法好。這個動腦方法就叫做善於借鑒法,即借鑒和利用別人的經驗為自己所用的方法。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為人們所運用。古人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借鑒法乃是利用他人經驗中與自己麵臨問題中的類似、相近、相通之處來動腦解決問題。如麵包發酵後變得鬆軟多孔,這是食品製作中習以為常的事情。有一家橡膠廠的老板,從這裏得到了靈感,將麵包發酵原理移植到橡膠製造中,竟發明出一種海綿橡膠。這種新材料的性能比普通橡膠還要優越,新產品上市後銷路極佳。另一家水泥製品廠看到海綿橡膠脫穎而出後,也嚐試用發泡原理進行技術革新,結果開發出質地堅而輕的“發泡”水泥製品。這種多孔混凝土內含有空氣,是理想的隔熱、隔音材料。還有人在生產合成樹脂時吹入空氣,讓樹脂發泡,結果得到的是超輕型紗布代用品。也有人把吸管插進肥皂液中吹氣,然後將發泡的皂液凝固,便發明出一種能漂浮水麵的鬆皂。
借鑒如同移植,就是將某一領域或幾個領域中成功的原理、方法、結構等,轉移、應用到新的領域以求創新的一種方法。這是科學發現的一種主要方法,大多數的發現都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而應用於新領域時往往有助於促成進一步的發現。曆史上重大的科技成果有時就來自借鑒。
古希臘時,敘拉古國王叫一個工匠做一頂純金的皇冠。皇冠做好了,式樣精巧別致,重量也跟給的黃金一樣重,宮廷上下人人稱好。可是國王卻起了疑心:工匠有沒有在皇冠裏摻進銀子?國王想起了阿基米德,便將他請來,要求他在不損壞皇冠的前提下,想辦法測定出皇冠裏是否摻了假?
這可是個難題。阿基米德回家苦思冥想了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的身體在浴盆裏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而且,他覺得入水越深,體重就越輕。“找到了!找到了!稱量皇冠的辦法找到了!”他跳出浴盆,欣喜若狂地喊起來。
阿基米德立即進宮,他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然後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
於是,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一塊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放在水盆裏,隻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自信地對國王說:“皇冠裏摻了銀子!”
國王沒弄明白,要阿基米德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塊、銀塊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銀子的密度小,那麼同等重量的金塊和銀塊,必然是銀塊體積大於金塊的體積,放入水中,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少。剛才的實驗,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密度小,從而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製造的。國王聽後信服了。
這裏,阿基米德從洗澡中得到了靈感,把同等重量的木頭與鐵塊在密度和體積上的關係,以及它們在排水量大小關係上的道理,借鑒到同等重量的金塊、銀塊和皇冠上,通過觀察三者排水量的多少,來判斷皇冠裏有沒有摻假,以事實證明了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阿基米德的這種動腦方法就是“善於借鑒法”。
(二)
那麼,要使用這一方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認識到借鑒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三教九流等等都可以借鑒,中外各國的曆史、人和事,各行各業的有關材料都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