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韓信是怎麼畫的嗎?
原來,韓信在布帛上麵畫了一座城樓,城門口戰馬剛露出頭來,一麵“帥”旗斜出。雖說整幅畫麵未見一兵一卒,但千軍萬馬可想而知。因為根據古代習慣看,“帥”字旗後肯定有千軍萬馬。這是韓信巧於動腦、善於想像的思考結果。像這樣一種運用想像而進行動腦的方法就叫想像遐思法。這也是一種常用的動腦方法。
古代戰爭中經常會用到想像遐思法。在戰場上交兵取勝固然需要鬥智鬥勇,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式的文鬥如軍事談判就完全靠鬥智了,鬥智自然離不開想像遐思法的運用。
請看下麵一則故事:
魯班心靈手巧是位能工巧匠,不單如此,他還是個愛國愛民的英勇鬥士呢。春秋戰國期間,各封建諸侯國之間爭戰十分頻繁。有一年,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打算出兵攻打魯國。魯王無計可施,便舉國上下擇才選能,要找出能保家衛國擊退敵兵的能人。
魯班聽說後,便回家做了些準備工作後前來拜見魯王,並說自己願意去敵國談判,說服敵國不來攻打魯國。魯王聽了魯班的一番話後,便同意派他前去談判。
第二天,魯班不帶一兵一卒,書生打扮,單人匹馬前往敵國。他到了敵國都城,拜見了敵國的大王。那位大王仗著兵強馬壯,根本沒把來使放在眼裏,盛氣淩人地揚言要把魯國的城池踏平。魯班心平氣和地請那位大王與他坐下來談談。
魯班與那位傲慢的大王麵對麵地坐在蒲團席上。隻見魯班用樹枝在自己麵前的地上畫了一個方形的圈,並對大王說:“這是我們魯國的都城,大王打算如何攻城呢?”大王看了看,說:“你四門緊閉,我就用雲梯登城。”魯班說:“我有灰瓶、炮火、滾木、石雷石,讓你的雲梯無法靠近我的城牆。”大王又說:“我可以用木車撞開你的城門。”魯班對道:“我在城門前挖了陷阱,大車還沒到城門口已經落入陷坑裏了。”大王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說:“我要長期圍困你的城池,讓你裏無糧草外無救兵,看你還能堅持多久?”魯班聽了笑道:“你長期圍困我也不能束手待斃呀!我要讓士兵從城裏挖地下通道,直通你的營盤,乘你不備,用火箭射你的大營,讓你不攻自亂。”……兩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了很長時間,大王的進攻策略處處失利,而魯班的禦敵和反攻的方案還是層出不窮。
最後,大王狡黠地笑著說:“我還有一個方法一定能取勝,可是,我不告訴你是什麼方法。”魯班說:“你不說我也知道,你是想在這裏把我殺死,讓我們魯國沒人指揮兵馬保衛城池,是吧?可是,我告訴你,你這一招也不能取勝。在魯國,我有三百個學生,我的智慧和巧手他們都學到了,你想一想,你能戰勝嗎?”魯班的一番話說得大王張口結舌,深知自己遇上了高人,隻好放棄了攻打魯國的念頭,還款待了魯班並親自送魯班出城回國。
魯班不費一兵一卒,隻是一場有虛有實、有理有節的舌戰,便說服了敵國大王打消了攻打魯國的念頭,從而製止了一場戰爭。他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解救了魯國的老百姓,使他們免受了這場戰爭的痛苦。魯班用的動腦方法便是想像遐思法。他和敵國大王以地麵為戰場,各自為主帥,借助想像模擬戰爭用舌戰鬥智鬥勇,並沒有發動兩軍對陣、廝殺疆場的真的戰爭,以語退敵,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應歸功於他思維敏捷、想像豐富和善於運用想像遐思的動腦方法。
(二)
那麼,在運用想像遐思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想像必須豐富。如果沒有豐富的想像,那麼思考時便沒有廣闊的空間和信手拈來的生活素材,想像遐思法就無法進行。
古時候有個皇帝自己喜歡舞文弄墨,特別是繪畫。有一天,他想了個主意來看看宮中哪位畫師的繪畫水平最高。於是,他召來宮中全部畫師說:“我給你們出一道題為‘深山藏古寺’,限時三天,看誰畫得最好。”
能選入宮中當畫師的都不是平庸之輩,個個都可稱得上丹青高手。這些畫師聽皇帝這麼一聽,誰不想在皇帝麵前表現表現?眾畫師各自回去答題,精工細作,匠心獨具。三天後,每位畫師都按時完成了,各自懷揣著畫卷來見皇帝。
這皇帝也是個繪畫高手,一邊賞畫一邊評析,其中果然有不少上乘之作。但是最令皇帝高興的是看到一幅畫,畫麵上找不到一點寺廟的影子,隻有一個小和尚擔著水順著山勢拾階而上,走向雲霧繚繞的大山深處。皇帝一邊看畫一邊說好,讚美之詞不絕於口:“佳品哪!佳品!真乃上上乘之作呀!”皇帝龍顏大悅,當即重賞了那位畫師。
同一個畫題,其他畫師雖也精心繪就,但畫麵有山有水有寺有僧,讓人一覽無餘沒有回味的餘地。而這位畫師作畫前善於動腦,想到皇帝出題的關鍵在那個“藏”字上。於是他就畫了這幅藏而不露、意蘊深遠的國畫,讓人看了能展開豐富的想像,產生無限的遐思,果然被皇帝看中了。從此,這位畫師一舉成名,享譽全國。
我們還來看一個繪畫方麵的事例:
有一年,竹禪和尚雲遊北京,被召到宮裏去作畫。那時宮裏畫家很多,各有所長。一天,一名宦官向畫家們宣布:“這裏有一張五尺宣紙,慈禧太後要畫一幅九尺高的觀音菩薩像,誰來接旨?”畫家中無一人敢應命,因為五尺紙怎能畫九尺高的佛像呢?
這時,竹禪想了想說:“我來接!”說完,他磨墨展紙,一揮而就,大家一看,無不驚奇叫絕,心悅誠服。此畫到了慈禧手中,慈禧也連連稱喜,甚至表示自願“受法出家”,並叫竹禪和尚當“承保人”呢。據說後來慈禧被稱為“老佛爺”,就是由此開始的。
竹禪是怎樣畫的呢?
竹禪畫的觀音和大家常畫的沒有多大差異,隻是把觀音畫成了彎腰在拾淨水瓶裏的柳枝,如果觀音直到腰來則正合九尺。
竹禪的想像是十分豐富的,所以很有說服力。反之,如果他想像不豐富,那麼像這樣的奇畫也就畫不出來了。
第二,要注意想像的合理性。如果想像不合理,那麼想像便成了妄想。
上海魔術團著名魔術師傅滕龍創作的“神秘剪影”是值得一看的節目。節目是這樣的:魔術師請一位觀眾上台,當場給他剪影,當剪好的黑影頭像剛捏在這個觀眾手裏的時候,魔術師迅速揭開放在台上畫架上的白紙,一幅和觀眾手裏捏著的一模一樣但要大得多的黑影頭像立即展示在觀眾麵前。
這個節目不僅常使全場觀眾嘩然,而且連外國魔術師也感到神秘莫測。
那麼,頭像是從什麼地方弄出來的呢?
原來,魔術師在給上台觀眾剪影前,就早已準備好了幾百種分解頭部形狀的塊麵。不管觀眾的麵形怎樣,總離不了準備好的這些頭部塊麵範圍。
當某觀眾上台時,魔術師就把這位觀眾的頭部各塊麵的特征編成號碼,並巧妙地告訴助手。助手根據這些號碼到後台,從自己彙編成冊的各種頭部形狀中找到相應的鼻子、頭發、前額、嘴等形狀的黑紙片,拚貼在白色的畫框上,並趁魔術師在給觀眾剪影時,悄悄將畫框放在台上的畫架中。這樣,奇跡就出現了。
這個魔術不僅想像豐富,有神秘色彩,而且合情合理,所以特別吸引人。
本質思考法
(一)
所謂本質思考法就是在思考問題時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一種動腦方法。
(二)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這一種思考方法呢?
第一,遇事要認真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不被一些事情的表麵現象迷住了眼而失去敏銳的洞察力。
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日本軍國主義對朝鮮加緊侵略和擴張,妄圖把朝鮮置於日本的控製之下。但中國的清王朝也不想放棄原來和朝鮮的宗主關係,這樣,中日兩國關係逐漸緊張起來。當時清朝派遣號稱世界第一流的大型戰艦“平遠”號訪問日本。雖然訪問中也有一些友好的成分,但很大程度上是對日本進行恫嚇。所以當時被邀請參觀“平遠”號的日本高級官員和軍人,都為其雄偉、先進而驚歎不已,認為如果為了朝鮮而同中國開戰,那是極大的冒險。且不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單是這些世界一流的戰艦,也是當時的日本所無法匹敵的。可是,被人譽為日本海軍靈魂的東鄉平八郎,在仔細觀察了“平遠”號後,發現“平遠”號戰艦雖稱得上世界一流,但從炮管上雜亂地晾曬著的水兵的衣服就能看出清朝海軍紀律不嚴、士氣不高,並由此看破了清朝海軍的實力。他回去對其他日本軍官說:“看了清艦‘平遠’號後,我認為不必害怕清朝海軍。他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雖然大清王朝擁有鄧世昌等一批英勇善戰的艦隊官兵,但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上為數不少的官兵輕敵,戰前不認真備戰和臨陣脫逃,結果裝備比較精良的北洋艦隊仍然不能免於全軍覆沒的命運。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權。為了進而奪取中國的東北三省,同懷有相同動機的沙皇俄國發生了衝突,爆發日俄戰爭也是遲早的問題了。
當時日本是剛興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沙皇俄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日本的海軍實力也非俄國人的對手。當時很多日本軍官對俄國也懼怕三分,認為一旦失敗,那將亡國滅種。但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並不相信一些數字的比較和表麵的現象。他利用八國聯軍的軍艦集結在天津大沽口的機會,暗中觀察了俄國艦隊。當時有人問他:“你認為俄國艦隊怎麼樣?”他說:“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我眺望了俄國艦隊,很難說他們的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他們用軍艦運送步兵和軍需品,更是不可寬恕的。這證明他們輕視軍艦的本來職能。用軍艦代替運輸船使用,必然消耗他們的本職精力,使他們的訓練荒疏,這樣一旦發生海戰,艦隻就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這也暴露了他們的海上運輸能力的不足,如果(日俄)發生海戰,一定在日本周圍海域進行,更對他們不利。由此可見,俄國出兵準備不充分,我們不必害怕俄國。”
後來的日俄戰爭中,雖然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噸位超過了日本艦隊的一倍,但最後這兩個艦隊均被日軍全殲了。
東鄉平八郎的動腦雖然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野心,但就動腦而言是成功的。他使用的就是揭示本質法,他沒有被清朝海軍和俄國海軍的表麵上的強大所左右,而是透過一些現象分析本質,找到了清朝海軍和俄國海軍的薄弱之處,從而知己知彼以至取勝。
第二,在認真思考的前提下,分析問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一天,文彥博和他的夥伴們來到了一塊草地上踢球。這片草地被一圈參天大樹所環繞,微風習習,綠草茵茵。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著皮球,皮球在他們的腳下飛快地流動,一會兒滾到這個人腳下,一會兒又滾向那個人的身邊。夥伴們越踢越高興,他們踢呀踢呀,一個孩子照準皮球飛起一腳,球如同離弦之箭向遠處飛去,“咚”的一聲掉進草地邊的樹洞裏去了。
幾個孩子跑過去掏球。一個小孩兒把胳膊伸進洞去,探著身子使勁掏,說:“洞太深了,我的手夠不著洞底,怎麼辦呢?”有一個孩子出主意說:“拿木棍撥拉試試。”他拿著一根長長的木棍遞給他伸進洞裏,攪和了一會兒,球還是沒出來。他們失望地說:“這個樹洞是彎曲的,木棍又不會拐彎,根本就夠不到底。”這時有一個孩子拿著一根鐵絲伸到了樹洞裏麵,鐵絲隨著樹洞的彎曲也呈現一些彎度,他突然高興地喊道:“我的鐵絲碰到球了。”他使勁地撥拉,因為皮球是圓的,而洞是彎的,皮球在他的撥動下滾來滾去就是掏不出來。幾個小夥伴非常懊惱。
這時有人想起文彥博比較聰明,就把在不遠處玩耍的文彥博喊過來,並把剛才的情況跟他說了一遍。文彥博聽完之後,走到樹洞前看了看,把手伸進去試了試,皺著眉頭想了想,突然他一拍腦門:“有辦法了。附近不是有條小河嗎?用水桶拎來幾桶水往樹洞裏灌,球準能出來。”小夥伴們很信任他,紛紛找來水桶拎水往樹洞裏灌。樹洞很快被灌滿了水,隨著水位一點一點往上升,皮球也晃晃悠悠地浮出了樹洞。小夥伴們高興極了,圍著文彥博問他:“你怎麼知道用水灌樹洞,球就會出來呢?”文彥博笑著說:“洞那麼深,還彎曲,手夠不著,木棍也不會彎,即使用能彎的東西掏,因為球是圓的,怎麼也不可能掏上來。而水是依勢而流,它可直、可彎,況且水是有浮力的,皮球那麼輕,水一多,球自然就浮上來了。水漲船高就是這個道理。”小夥伴們一聽頓時恍然大悟,直誇文彥博是最聰明的人。
文彥博的動腦成功,關鍵在於他能理解皮球的一個特點——遇水而漂,透過其他小朋友掏球的失敗這些表麵現象,找到了解決問題(掏出皮球)的實質(讓球浮出樹洞),結合了水的本質特征,采用了水漲船高的原理用水灌洞,解決了這一難題。應該說,這是一個運用揭示本質法解決問題十分成功的事例。
形象思維法
(一)
春秋時期,晉國曾是黃河一帶的霸主,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東邊跟它相鄰的是兩個小國家,一個是虞國,一個是虢國。晉國早就想吞並這兩個小國,因一直忙著和大國交戰,沒顧得上吃這兩口“窩邊草”。
公元655年,晉國無戰事,便找了個借口要討伐虢國。無奈晉國和虢國接壤處全是高山,部隊行進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跟虞國借條道繞過去攻打虢國就方便多了。於是,晉君晉獻公讓人帶著一匹千裏馬和一對名貴的玉璧作為禮物來見虞君,想跟虞國借路。
虞君一是怕惹不起晉國,二是貪財看中了禮物,便滿口答應了。大夫宮之奇攔阻他說:“不行!不行!虢國和虞國貼得這麼近,好像嘴唇跟牙齒的關係。俗話說‘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我們這兩個小國家相互幫助才不至於給人家滅了,現在您要借路給晉國,萬一虢國被晉國滅了,這就等於消滅了保護牙齒的嘴唇,牙齒就要露出來遭受寒冷,到那時我們的國家就成了沒有嘴唇的牙齒,還能長久嗎?”虞君一意孤行,答應借路給晉國。宮之奇知道虞國一定滅亡,就偷偷地帶著家眷逃到別國去了。
後來,不出宮之奇所料,晉軍長驅直入,兩天就滅掉了虢國。回師途中又順手牽羊滅掉了虞國。
這個事例中,宮之奇生動形象地給虞君分析形勢,把虢國和虞國的關係形象地比喻成嘴唇和牙齒的關係,指出兩國隻有互相保護、互相幫助才不至於被晉國吃掉。無奈,糊塗的虞君貪財忘義,結果自然逃不了亡國的命運。宮之奇運用的動腦方法就是形象思維法。
形象思維法就是一種利用某些事物的形象來幫助說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動腦方法。形象思維法由於借助的形象直觀、具體,又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事物,這使得說理更容易被接受,思考和解決問題更直接、更簡單易行。一般地說,形象可以分為自然形象和人為形象。自然形象是指一切客觀存在的、未經人類加工改造過的形象,如秋霜冬雪、春風夏雨、黃山奇峰、三峽急流等;人為形象是指經過人的有意識的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形象,如農田、戰車、圖畫、人造衛星等等。總之,不管是自然形象還是人為形象,隻要我們運用合理得當,都可以幫助我們動腦思考問題。
三國時,據說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行軍中路過一個沒有水源的地方。將士們非常口渴,行軍遇到困難。曹操命令隊伍停止前進,派人四下找水。可是這裏是一片荒原,沒有河,也沒有井,根本找不到水喝。曹操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挖了半天,也見不到一滴水。
曹操心想:不能讓千軍萬馬在這無水之地久留,得想個法子讓大家振作起精神走出這個荒原才行!他開動腦筋,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於是他站到高處四下觀望,忽然他大聲對將士們說:“有水啦!有水啦!”將士們一聽有水了,都來了精神,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搶著問:“水在哪兒?水在哪兒?”曹操用手一指前方說:“這條道我熟悉,前邊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咱們到那兒去吃梅子吧!”聽曹操這麼一說,將士們馬上想起了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裏都流出了口水,嘴裏有了口水,就不再渴得十分難受了。曹操趁此機會趕緊整頓隊伍,繼續前進,終於帶領大軍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曹操就是利用人對梅子這一形象的記憶,巧妙地使用形象思維這一方法的。後人把這件事稱為“望梅止渴”。
(二)
那麼怎樣才能使用好這種方法呢?
第一,在利用形象時應注意確切性。如果不確切就沒有說服力。隻有形象十分確切了,才能使人理解和接受它。
有個青年人向老師學了一年書法,自以為字寫得很好了,於是就辭別老師,不再學習了。
老師沒有挽留他,隻取過一隻小木箱,對徒弟說:“這箱中之物,乃是我多年心血的結晶,送給你留作紀念吧。”
那青年謝過老師,背上木箱就走了。
箱子不大,卻很沉重。走不到三裏路,那青年就累得氣喘籲籲了,隻得坐在一棵大樹下歇腳。他想,說不定裏麵有什麼金銀珠寶。於是他就打開箱子想看個究竟。
青年打開一看,驚呆了,慚愧得低下了頭。
原來木箱裏裝的滿是舊硯台,每塊都被墨研磨穿了,成了一個個大窟窿,由此展示出老師若練書法基本功的動人景象,使青年從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這個老師使用的形象十分確切,所以說服力很強。
第二,在使用這一方法思考時,所要利用的東西要形象清晰,不能有任何歧義,叫人一聽就懂,否則就達不到目的。
剛捕到的山猴被關進動物園時,惱怒煩躁,吱吱亂叫,無法安靜。怎樣才能馴服它們呢?英國一家動物園想出了個妙招——讓它們看電視。這一招真靈驗,籠子裏的彩色電視機打開後,隨著熒屏上畫麵的出現,叫鬧的“猴先生”、“猴小姐”頓時安靜下來。主人播放了各種內容的電視,發現猴子們最愛看的是戰鬥性節目。對緊張激烈的足球賽、擊劍賽、拳擊賽和打鬥片看得津津有味,而對平靜的新聞紀錄片不感興趣。當看到熒屏上出現清澈河水、茂密森林和果實累累等熟悉的生活畫麵時,它們全高興得叫起來。而當熒屏上出現蛇的時候,猴子們又神情嚴肅,發出“咂咂”聲響,仿佛害怕熒屏上的蛇會躥下來襲擊它們。
英國動物園裏的研究人員想出的這一辦法,確實是別出心裁。他們所利用的動腦方法就是形象思維法,讓電視模擬了猴子原本生活的環境,形象貼切自然,使它們仿佛又回到了原先的地方,就不再叫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