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步步推導法

(一)

什麼是步步推導法呢?它是根據一定的事實並隨著事實的逐步出現而一步步地進行推理分析的動腦方法。這是十分有用的方法,在公安、司法人員辦案過程中用得較為多些。

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1924年夏天,在盧森堡阿登地區,一位郊遊愛好者在山間峽穀裏發現了一具完整的人體骨骼。盧森堡市的一位警長正巧也在此地郊遊。他認為這具骨骼的年代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古老,於是他獲得當地警方的同意,親自調查起這個案子來。

探長在親自勘察發現屍骨的那座丘陵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洞穴。洞穴的開口幾乎是看不見的,洞裏有幾個用半幹的雜草和樹枝鋪成的墊子。洞內及洞口周圍有一些腳印,而且是好幾個人的腳印。在洞口邊上,他發現了一根頂端紮著一塊白布的長杆子,從這裏舉目遠眺,可以鳥瞰整個阿登地區。探長估計,這塊白布可能是作為某種信號,用來與什麼人進行聯係的。

調查到此時,上麵派來的骨骼專家華萊士到了。他不慌不忙地測量著骨骼的長度,似乎已經胸有成竹。

“身高164米。”他說。

“個頭不算太高,”探長說道,“可能是個女人。”

“當然是個女人,而且不到30歲!”

“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從骨頭的形狀和年齡,一眼就能看出來。”

“依你看,這具屍骨在山上有多長時間了?”

“從骨頭的灰白顏色來看,屍體在這兒已有6個月了,或許更長一點兒時間。”

華萊士先生用手觸摸屍骨的脊椎,脊椎發出輕微的斷裂聲。他說道:“嘿!她患有脊椎彎曲症,這大概會影響她的身高。而且骨架附上肉以後,會萎縮一點兒。我校正一下我的初步估算,這個女人大約身高162米,體重約50公斤。”

“你覺得還缺少什麼嗎?”探長問道。

“要想描繪出她的大致相貌,我必須知道她頭發的顏色。按理說,是可以找到頭發的。死者頭皮變幹變硬後,會脫離頭骨,然後可能被風吹走了,並很有可能像一具假發套一樣,完好無損地掛在某處的荊棘叢中。”

“此事由我負責。但對這起凶殺案本身,你有何高見?”

“你看,這顱骨上有三處裂口:一處在左太陽穴,一處在額頭左側,一處在頭顱左側。似乎是用鎯頭之類的工具猛擊造成的。傷口很深,說明凶手用了很大的力氣。而且,他似乎是個左撇子。”

“是嗎?”

“肯定是個左撇子。瞧,從傷口的情況判斷,凶手是在死者的身後發動襲擊的。如果他習慣使用右手,那麼他應該從死者腦後的右側敲擊。這樣,他無論如何也打不到死者的左太陽穴上。另外,他一定是在夜晚作的案。若在白天,凶手襲擊處不會如此分散。當一個人用鎯頭作案時,他隻會去敲擊頭部。在這種情況下,凶手會在幾乎相同的部位迅速地猛擊幾下。隻有當遇害者倒在地上時,為了置被害者於死地,凶手才會在其身體的其他部位亂擊亂打。但本案的凶手沒有亂擊亂打,他隻敲打了三下。現在我幾乎可以肯定,凶手是在黑暗中摸索著敲打了三鎯頭。”

華萊士先生一番簡短而縝密的推論,使這位身經百戰的探長聽得目瞪口呆。

“你能不能給這個女人畫一幅肖像?”

“盡力而為吧!但現在,我請你盡快把死者的頭發找回來。”

當頭發找回來以後,華萊士很快就把死者的肖像複製了出來。

於是探長派人到處張貼複製出來的頭像,以弄清死者的身份。不久,山下的療養院來人說,畫上的人是療養院的愛爾蘭女工瑪格達。她在7個月前失蹤了,不過她的男友還在,於是調查的重點集中在死者的男友身上。通過核對筆跡,證實了他的確是個左撇子,而且他的鞋印與山洞附近留下的腳印完全一致。

真相終於大白了,凶手正是死者的男友。他使瑪格達懷了孕,又想拋棄她,於是把她騙到以前經常見麵的山洞裏,在黑暗中用鎯頭把她打死了。華萊士怎麼能畫出死者的肖像,知道死者受傷的情況的呢?他使用的正是步步推導法來思考的。他一邊勘測,一邊估算,還根據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不斷地修正前麵的推斷,步步逼近了答案,終於查清了凶殺案。

(二)

在使用步步推導法時要注意:

第一,要具備一定的有關方麵的知識。華萊士正因為具有關於骨骼方麵的知識,他才有可能推出符合事實的結論來。

第二,推導時的根據一定要客觀真實,且由這個根據一定能推導出某一結論,也就是說根據和結論之間必須具有必然性,推導才能順理成章。

第三,推導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新的情況,先前的推導結論應該隨著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不斷調整,重新推導、估算,這樣才能保證推導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經驗總結法

(一)

約翰警長是個公務繁忙的偵探。他常驅車到弟弟李·布拉特的農場小憩,借以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

有一次,弟弟一見到哥哥的麵,立即說:“約翰,今天我新買的一台電視機給賊偷走了。”

“你是要我替你抓賊嗎?”

“哦,不。我已經知道那個賊是誰了。”

“那你為什麼不去報案呢?”

“但是我怎麼也想不出,他是怎樣把那台電視機偷走的。”

哥哥說:“你把這件事的經過詳細地告訴我。”

弟弟說:“昨天,我到城裏買了輛新車和一台新的彩色電視機。下午,我把車子開回農場後,就把車子停放在院了裏。”

“電視機留在車上嗎?”

“是的。我為了要在天黑之前去探望一下鄰近的那個正生著病的農場主,一下車就匆匆忙忙地去了。等我從鄰居那裏回來,隻有汽車還在院子裏,電視機卻不見了。我知道一定是我農場做工的年輕人狄克偷的,他住在離我這裏約有兩公裏的地方。他知道我昨天進城是去買汽車和電視機的,他也看到了我是怎樣匆匆忙忙地走著去看望鄰居的。但是狄克自己沒有車,我新買的那台電視機很重,他一個人是搬不了那麼遠的。”

“那他有沒有用你的新車呢?”

“不可能。我清楚地記得,我從城裏回到農場的時候,車子上的計程器顯示著我一共走了468公裏。我在發現電視機丟失後,看到車上計程器顯示的數字仍然是468公裏。可見,狄克沒有使用我的新車。怪了,他一個人怎麼把電視機搬走的呢?”

約翰警長聽了笑著說:“不,他肯定使用了你的新車,隻不過采取的辦法讓你迷惑而已。狄克一定是倒著開車把電視機偷回家的,因為倒著開車時計程器不顯示所走的數字。”

等到把狄克傳來,約翰警長一審問,果真如此!

約翰警長沒有借助任何測查工具,也沒有動用多少警力,隻是根據自己多年開車的經驗和辦案分析能力,很快就推斷出狄克作案的過程。他使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是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法是一種依靠平時日積月累的經驗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動腦方法。它也是日常生活中廣為使用的動腦方法,具有簡便、易行和經濟等特點。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位上海旅客去太湖洞庭東山遊覽。在返回蘇州的公共汽車上,發現同座的一位農民所帶的竹籮內裝有甲魚,他出於好奇便把頭湊在竹籮口上觀看。不料,突然一隻大甲魚一抬頭張口咬住了他的鼻子,而且死不鬆口。甲魚四肢亂抓,甲魚頭還使勁往殼裏縮,這位旅客痛得額頭上直冒汗,鼻子也出血了,但車上的人沒有一個能想出辦法為他解脫下來。當汽車開到橫涇東站時,隻好送這位旅客到鎮上醫院去處理。

外科大夫見了這位特殊的病人,也無法使甲魚鬆口。除非解剖甲魚,但這樣甲魚會掙紮,會越咬越緊。

後來,還是住院的一位農民想了一個辦法,很快就使甲魚鬆了口,不再咬住鼻子了。

這位農民想的是什麼辦法呢?辦法很簡單,他端起一隻盛滿水的臉盆,讓這位旅客把臉連同甲魚一起浸入水中。隻半分鍾後,甲魚鬆口了,旅客解脫了出來。

一般人不能解決的問題,經過專門培養的醫生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卻讓這位農民一下子就解決了,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他靠的是經驗。他根據經驗知道甲魚不能在水中久留,需要浮出水麵呼吸,現在把甲魚放在水裏,甲魚需要呼吸,隻有鬆口才行。這位老農的動腦就是用了經驗總結法思考的。

(二)

那麼,怎樣才能使用好這一方法呢?

第一,必須時時注意經驗積累,哪怕是點滴的經驗,這樣才能運用經驗產生解決問題的妙法來。

1923年,美國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公司請來了本公司所有工程師進行會診,查了四個多月沒有結果,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生產進度。無可奈何之下,福特公司又從一家小公司請來了一位移居美國的德國科學家斯特曼斯進行會診。

斯特曼斯在電機旁搭了個帳篷,聚精會神地在帳篷內躺了兩天,仔細地傾聽電機的聲音。然後,他走出帳篷,默默地登上梯子,對電機進行了測量,最後在電機某處畫了一條線。他對公司經理說:“打開電機,把作記號處的線圈去掉17圈,電機就可以正常運轉了。”公司經理半信半疑地照此辦理了,電機果然恢複了正常,人們對此讚歎不已:“神效!神效!斯特曼斯是個奇才!”

福特公司對他佩服之至,給了他一萬美元的高額報酬。不僅如此,福特公司總裁更是慕才若渴,想盡一切辦法,終於把他招聘到公司中任職。

斯特曼斯有什麼本領?除了深厚紮實的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他有著豐富的經驗。這種經驗決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在平時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的結果。

第二,還要善於學習別人的經驗,才有可能擴大自身的經驗。

在東太湖中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馴狗有術、帶狗叼鱉的老漢,他每日獲利50多元,是遠近聞名的生財有道的新聞人物。

他在太湖邊上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對鱉進行長期觀察,找到了老鱉“掠灘”的規律。每逢產卵或驕陽如熾時,鱉便爬上岸來。於陰涼處吹風、透氣、納涼。有時為爭一塊“風水寶地”,眾鱉竟簇在一起,甚至疊起羅漢來。太湖邊蘆葦茂密,沼澤地連綿不絕,給捕鱉者帶來極大的不便,更何況,老鱉感覺靈敏,稍有動靜,便立即逃之夭夭。

於是,老漢想了一個辦法,訓練了一隻小狗,使小狗成了捕鱉的能手。他訓練的方法是選擇一隻優質小狗,飼養於一個不深的洞中,留有出氣洞,小狗進洞後,先不喂食,任其饑餓,每日三次在洞口上風處,薰鱉殼、鱉骨,再以鱉湯拌飯供食。如此反複進行三四次,小狗便對鱉有了強烈的興趣,一聞到鱉的氣味便立即上前。在捕捉過程中,再不斷教小狗各種技巧和方法。這樣小狗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那麼,老漢的這種訓練小狗的方法是他自己創造的嗎?不是。原來在他小的時候,他父親就是一個捕鱉能手。這也就是說,老漢所以能成為能手,有別人(父親)的經驗在裏麵。他正是善於吸收別人的經驗,又結合了自己多年的捕鱉經驗,再加以發揮,才得以成為捕鱉能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