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2000年元月,杜春傑在報刊上看到了武漢的一位弱智少年舟舟要出國指揮交響樂團的報道,這使杜春傑對兒子的未來更加有信心,他把有關“舟舟的故事”,全部搜集下來,一遍遍地閱讀,又把電視台錄製的“舟舟的故事”的錄像帶拿回家,於是舟舟成了杜劭博的偶像。舟舟是幸運的,有一個藝術家的父親,有一個鑄造他藝術靈感的環境,有無數媒體的多種報道,於是一個癡呆少年成了“天才”、“明星”。杜春傑沒有奢望兒子成為“舟舟”,他希望兒子被人理解,接受,從而有一方兒子生存的空間。

杜春傑每天看多種報刊,收集各類信息,希望兒子能有一個進入社會或被社會接受的途徑。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朋友家聊天,看到電視裏播出的《亞妮專訪》欄目,那關注社會文化,體現人文關懷的宣告,使杜春傑仿佛看到了希望。

(三)

亞妮是在一個雨天收到杜家的一封長達16頁的信的,也是在一個雨天趕到了牡丹江去采訪的。下雨,對東北的夏天來說,是很特別的。就像這次采訪,她始終相信一個父親說的這一切。

進門那會兒,杜邵博正坐在客廳的地上看電視,肥胖的身軀像座黑塔般擋在門口。電視裏正放著“《西遊記》,他相距很開的一雙小眼睛,始終盯著熒光屏,對她們的到來,視若不見。她連哄帶騙,足足兩個多小時,他才答應為她彈幾首。一進裏屋,隻見琴上蒙著一塊墨綠的絲絨,癡兒往琴椅上一坐,兩眼望天,伸手就在蒙著布的琴鍵上彈起了“我愛這藍色的海洋”,馬玉萍見亞妮一臉詫異,忙解釋:“這首歌是他前幾天在電視裏看會的。”

亞妮用手指了指琴,馬玉琴又解釋:“他常蒙著布彈,但決不會彈錯!”

為了證實他的“複印”功能,亞妮隨身帶了一盒電影《鐵道遊擊隊》主題歌的錄像帶,隨手就放給他看,看到電視圖像,杜邵博就開始前後搖晃他胖胖的身體,一臉興奮地聽完曲子,沒等亞妮說話,就一口氣把曲子“複印”出來了,“複印”完後竟用含糊的口音命令亞妮:“再放!”

因為沒有多餘的音樂帶,癡兒就不再理她,直到許諾並立刻兌現給他買了一台VCD機後,小劭博才臉色開霽,漸漸地與她熟悉起來。

乘此機會,亞妮帶他到了當地她的一個作曲的朋友家中,想證實他是否像他父親信中所說的那樣:能無師自通彈奏各種陌生的樂器。

朋友見亞妮手牽一癡呆兒從風雨中衝進屋來,驚得半天沒說出一個字來。當亞妮草草講完癡兒的故事,她更是一頭霧水直眨眼睛:“不會吧……”她多少以為亞妮在編著類似天方夜譚的東西。杜劭博從沒彈過鋼琴,但見到與電子琴“長”得很像的東西,頓時大感興趣。他也不知客套為何物,一屁股濕漉漉地坐在琴凳上,一雙髒乎乎的手就放到琴鍵上。

他先用右手單音彈奏了一小段《紅旗頌》的主旋律,然後不停地看著亞妮問:“紅旗頌?”

亞妮的朋友王女士不以為然:“就這也叫彈琴?”

她趕忙解釋:“這是剛在出租車上我臨時給他哼的一小段樂曲,我記不全,所以他也彈不會。”

王女士看看癡兒又看看亞妮:“他聽了一遍就背出來?”

“對,他能複印。”亞妮如實說。

王女士將信將疑“我有全部的錄音帶……”

“我聽!”癡兒跳起來,口齒不清地叫,又過去拉王女士的手。

老式的錄音機,很快放出交響樂《紅旗頌》完整的樂曲。

杜劭博的身體前後大幅度地晃動著,等第二段主旋律再起,他便揮舞起肮髒的胖手,指揮起一支“龐大的交響樂隊”。他的眼中流露出的神采,是一個癡呆者臉上的表情。

《紅旗頌》的第二遍沒放完,癡兒抓過朋友書架上的一本譜子,放到鋼琴的琴夾上,當他一本正經翻開譜子,上麵明明印著“彎彎的小河”的曲譜,而癡兒則昂首而視,雙手彈奏出的是《紅旗頌》的完全曲。在主旋律過後,他又用聲音哼出小號的副旋律來,這讓亞妮那位從事了半輩子音樂和文學工作的朋友目瞪口呆。

雄渾、悠揚的《紅旗頌》在癡兒的手下不斷流淌,此刻,亞妮想到的是杜家夫婦這麼多年的千辛萬苦和久久的期盼。這個智商僅283的弱智少年向亞妮,也向更多的人證實了一個事實:在音樂中,沒有智商的高低,音樂似乎也和命運一樣——隻承認用奮鬥“包裝”自己的強者。二科學天才

皇甫謐頑童成神醫

皇甫謐,複姓皇甫,名謐,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出生於公元215年,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人。西晉著名學者、醫學家,他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是一部名垂千古的醫學巨著。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大學者、大醫學家,小的時候,卻是一個十分頑皮的孩子。

原來,皇甫謐是東漢名將皇甫嵩的曾孫,可是到了他父親一代,家道已經衰敗。由於兄弟姐妹多,難以養活,在他四歲時,便被過繼給他的叔父。他的叔父和嬸母見他聰明伶俐,十分疼愛,便教他讀書識字。他一學就會,兩遍能背,叔父和嬸母更把他視為掌上明珠。

皇甫謐長到六歲的時候,便已學完了《千字文》、《孝經》和《詩經》。於是,在他剛剛年滿七歲的時候,就被送到附近一所私塾讀書去了。

皇甫謐上學後,開始學習很是刻苦,學習成績在學校總是數一數二的,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好景不長,在成績麵前,皇甫謐漸漸驕傲自滿起來,學習也不用心了,還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有時上著課,他趁老師一眼看不到,便從桌子底下鑽了出去,跑到外邊玩耍。又有幾個社會上的孩子,見皇甫謐貪玩,便經常勾引他逃學。開始,他們隻是拉皇甫謐做遊戲,後來就帶他偷瓜摸棗,進而發展到攔截女孩,打架鬥毆,使得那些正直愛學的孩子,見了他們都躲著走,生怕被纏住,連大人們見了,也都搖頭歎息。

有一次,皇甫謐和幾個孩子跳牆到鄰村的一戶人家中,上樹偷棗,被主人發現後,找到了學校。學校老師大怒,便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叔父,並要把他開除出校。叔父和嬸母知道後,很是震驚。他們心中雖然十分生氣,但因不是親生兒子,再加上他雖然有時逃學,對叔父和嬸母卻是十分孝敬,所以仍舍不得打他,隻是將他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並領著他向老師賠禮道歉,才使老師又收留了他。

但是,皇甫謐並沒有真正地悔過自新。相反他覺得自己從沒有受過叔父、嬸母這樣嚴厲的批評,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那個棗樹的主人給他造成的,他要設法報複那個棗樹的主人。當他把這想法告訴了他的小夥伴後,他們都很支持,並表示要幫助他去實施報複行動。

皇甫謐的報複“計劃”終於想出來了,他對小夥伴們一說,都稱讚他的“計謀”是個絕招,一個個興奮得手舞足蹈。

這天,皇甫謐的嬸母病了,皇甫謐拿出自己平時積攢下的零錢,買了不少水果回來,想讓嬸母高興高興。不料,當他剛剛來到嬸母房中,把水果放在嬸母麵前的時候,嬸母不但不高興,反而難過得落下淚來,叔父也在一旁唉聲歎氣。皇甫謐不明就裏,上前問道:“家中發生了什麼事,竟使您二老如此難過?”

嬸母一邊落淚一邊說:“謐兒,你在外邊做了壞事還想瞞著我們嗎?”

皇甫謐故作吃驚地說:“我最近一直用心讀書,沒做什麼壞事呀!”

嬸母道:“我們知道,謐兒向來是不會撒謊的,也許你已經忘記了。那麼,我問你,你上次偷了人家的棗,為什麼又把人家的棗樹弄死了十多棵呢?”

皇甫謐一聽,這才嚇得變了臉色,低頭不語。

原來,這正是皇甫謐為了報複,想出來的那招“計謀”。他根據自己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在一天下午,趁那棗樹主人不在家,和他的小夥伴一起,翻牆進入院內,用小刀將每棵棗樹連皮帶肉刮去一圈,然後用泥巴糊上。由於去掉的一圈很窄,這家主人一時也沒有發現。可是,半個月後,十多棵棗樹忽然全部幹枯死了。棗樹的主人在查清確是皇甫謐所為後,找到了他的家中,使他的叔父、嬸母不僅賠禮道歉,還拿出了十兩銀子作為賠償,才將此事了結。

嬸母在皇甫謐認賬後,又耐心地對他說:“孩子,我們知道你很孝敬我們,可是你隻有好好做人,好好上學,使我們省心,才是對你們最好的孝敬!”

望著嬸母那哭腫了的眼睛,聽著嬸母那無可奈何的語言,皇甫謐落淚了。

叔父接著說:“想我們皇甫氏家中,過去也曾幾代做官,是有威望的大家族。現在,我們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誰知你竟幹些如此不爭氣的勾當,這樣下去,我們怎能不失望呢?”

皇甫謐聽後,想想自己的所做所為,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悔恨,不由失聲痛哭。他一邊哭一邊對兩位老人說:“叔父,嬸母,孩兒知道錯了,你們狠狠地打我吧!隻有狠狠地打我一頓,我心中才感到痛快啊!”

嬸母道:“謐兒是個聰明孩子,隻要知道錯了,就一定會改的!”

從此,皇甫謐幡然悔悟,再不逃學了,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學習上。不料,在他二十歲那年,身患痿痹病,手腳不方便;但在學習上,他卻更加用功。他博覽百家之言,史書稱他:“耽玩典籍,廢寢忘食”;時人則稱他為“書淫”。

也許正因為他身患痿痹病的緣故,使他對我國古代醫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竟寫出了《針灸甲乙經》這部驚世之作。

此外,他還是一位著名學者,多有著述,計有《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記,還有《玄晏春秋》並重於世。

扁鵲學醫

扁鵲,是我國古代醫學創始人,生於戰國末期的齊國。

其實,扁鵲的真實姓名叫秦越人。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神鳥,名叫扁鵲,嘴很尖,不管人們得了什麼病,經它一啄,即刻痊愈。因為秦越人醫術高明,人們都稱他為扁鵲,時間一久,人們竟忘了他的真實姓名。本書所記述的“扁鵲學醫”,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扁鵲出身於平民家庭,幼時聰明,喜歡讀書。可是,約在他十一二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了。扁鵲為了生存,經鄉人介紹,到附近集市上一家客店中當了一名小夥計。在客店中,別看扁鵲隻是個十多歲的孩子,幹活卻十分勤快,待人忠厚,很討店主喜歡。因為扁鵲手腳勤快,床鋪收拾得幹淨,客人也都願意來這裏落腳住店。

有一天,店中一位客人腿上生瘡,痛得頭上直冒汗。當時人們都信巫醫,扁鵲奉店主之命,急忙幫著請來。這巫醫在病人房中折騰了一番,拿出了幾包“仙藥”,要了錢,便走了。巫醫走後,扁鵲給病人生瘡的地方上了“仙藥”,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重了,痛得時而滿床打滾,時而捶胸頓足。整個客店的人聽到後,幾乎都跑了過來。有的上前按住腳,有的按住手,扁鵲更是急得嚎啕大哭。

正在這時,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客人,叫長桑君,走到病人床邊說:“不要著急,讓我來看看!”說著,他便揭開了病人的被子,一看大驚失色,急忙問扁鵲:“瘡已感染潰爛,全身中毒紅腫,他吃什麼了沒有?”

扁鵲邊哭邊說:“剛才巫醫看過了,讓我給病人瘡上撒了一包‘仙藥’,不到一個時辰,就變成了這個樣子!”扁鵲說著將剩下的兩包“仙藥”給了長桑君。

長桑君打開用鼻子一聞,氣憤地一下扔在地上說:“這哪是什麼仙藥,全是用木屑燒成灰,又拌上些土製成的,不中毒才怪呢!”

長桑君說著,急忙回屋,拿來一個小布包,先讓病人嚼了幾片草葉。幾分鍾後,病人就安靜下來,不叫痛了。然後,長桑君又拿出一把十分鋒利的小刀,將病人瘡上的膿血放掉,將周圍的爛肉刮去。當病人生瘡部位露出鮮肉時,長桑君又撒上了一小包藥,便用布包了起來。長桑君處理完畢,抹了一把汗,對大家說:“讓他休息吧,過幾天就會好的。”

第二天,病人身上的紅腫消退了,瘡口也不痛了;又過了幾天,病人的瘡便完全好了。大家都稱讚長桑君是神醫。

從這天起,扁鵲心中一連幾天沒有平靜,因為像巫醫害人這樣的事已經發生了不少次,有的人甚至被害致死,他恨死了巫醫。

這一天,長桑君到渤海鄭地行醫,又住進了這個店中,扁鵲難過地對長桑君說:“自您上次走後,附近村裏又被巫醫醫死了三個人,可慘了。世上多幾個像您這樣的神人多好啊!”

長桑君說:“我哪裏是什麼神人啊,隻不過多學了幾年,多實踐了幾年罷了。”

扁鵲央求說:“您教我學醫行不?”

長桑君說:“好啊,等你學好了,這裏的人們就不會再去上巫醫的當了。不過,學醫行醫也是很辛苦的事,又要上山采藥,又要走村串戶,你能受得了嗎?”

扁鵲說:“隻要能給鄉親們看病,再辛苦我也不怕。”

就這樣,扁鵲一邊在店中打工,一邊跟長桑君學醫。店主見了,也很高興,隻要長桑君來了,就少讓他幹活,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

扁鵲學習十分刻苦,一有空就把長桑君給他講的一些醫術和中草藥的名字、藥方,全都一一記下來,並在店主的支持下,常跟長桑君一起上山采藥,一塊串村診病。不久,長桑君見他已經掌握了不少病症的診法,就放手讓他試著獨立看病、開藥,自己在一旁邊看邊指導,不時提出一些疑難問題讓扁鵲思考、回答。

扁鵲在跟隨長桑君行醫過程中,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醫德也很好,關心病人疾苦,常常親自動手給病人熬藥、喂藥,不嫌髒,不怕累;遇到貧寒家庭,他經常主動提出少收錢或不收錢。每當別人稱讚扁鵲的時候,長桑君都從內心感到欣慰:自己沒有看錯,的確收了個好徒弟。

轉眼十多年過去了,扁鵲長到二十多歲,已經成了一個醫術高明的大夫。

有一天晚上,長桑君把扁鵲叫到自己的客房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從今天起,你就可以正式獨立行醫了,師傅有事要到遠方去,不能再跟著你了。不過你要記住,人類的疾病是不斷變化的,藥方也要跟著變化。你要想治好一些難病、新症,就需要永遠地思考,刻苦地鑽研,任何時候都不能滿足!”

他說到這裏,拿出了一個小紅布包,交給扁鵲說:“這是為師一生積累下來的藥方,留給你作為參考吧。希望你永遠做一個為天下百姓消災治病的好大夫!”

扁鵲雙膝跪地,接過布包,含著滿眶淚水說:

“師傅,請您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也一定不會辜負您的希望!”

長桑君走後,再也沒有回來。扁鵲也如師傅希望的那樣,終於成為一個聞名各諸侯國的神醫,他的一些動人故事,至今廣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