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說畢,就把《周官音義》取出,用雙手捧著,鄭重地交給宣文君。
宣文君聞言,趕緊跪在地上,雙手接過書來。她十分認真地說:“請父親放心,我定要精讀此書,以命相護,繼承家學。”
這年,宣文君才十二歲。
此後,宣文君在父親的指導下,廢寢忘食,刻苦研讀,不久便精通了《周官音義》這門學問。
宣文君長大後,嫁給一個姓韋的人做了妻子;一年後生了個兒子,名叫韋程。因此,宣文君又被人稱為韋程母。韋程出生不久,北方兵亂,老百姓拖兒帶女,背井離鄉,四處逃難。宣文君一家這時也被迫離開家鄉。他們先逃到山東,後至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在逃難途中,韋程的父親病倒了,宣文君便把丈夫和孩子安放在一輛木輪車上,自己推著繼續趕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宣文君仍不忘包袱裏的那部祖傳《周官音義》,白天把它背在背上,晚上把它放在枕下,須臾不離。
逃難來到冀州後,宣文君生病的丈夫終於因無錢醫治死去。宣文君強壓悲痛,賣掉隨帶的物品,埋葬了親人。然後,她抱著兒子,背著祖傳的《周官音義》,去膠東投靠同鄉富戶程安壽。程安壽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見宣文君談吐不凡,知有家傳;又見宣文君的兒子聰明伶俐,相貌偉岸,料他必成大器,於是便將他們母子收留在家中。
宣文君在程安壽家中很勤快。她白天上山砍柴,夜晚教子讀書。程安壽很感動,他說:“我見過多少讀書人,都是士大夫家中的子弟,沒有幾個能成才的;而韋宋氏母子,生活如此艱難,卻母教子學,鍥而不舍,真是難能可貴啊!”
韋程長大後,果然博學多識,被前秦皇帝苻堅選入朝廷,任命為太常,受到器重。
有一天,苻堅到太學去視察,以儒家經典考問太學生,他們都能對答如流。但是,當問到《周官音義》中關於典章製度和禮樂方麵的知識時,他們卻支支吾吾,沒有一個人能答得上來。苻堅心中很不高興。
這時,有一個叫盧壺的太學生上前稟道:“中原變化多年,學校大多廢弛,書傳亦多失散。近年來派人四處搜集,總算找到了不少經典。至於《周官音義》,書是找到了,可是沒有人能看得懂,又沒找到能講授此書的老師,故這門課程一直空著。不過,我倒是聽說,太常韋程的母親宋氏,家學淵博,從小跟著她的父親學習《周官音義》,對該書的字音、解釋都很精通。這位老人現在已八十多歲了,但仍耳聰目明。所以,我認為,要開這門課程,隻有請這位老人家來做老師,除此恐無人能當此任。”
苻堅聽了,心中甚喜,將太常韋程找來問及此事,當即決定請韋程母親來太學任教,講授《周官音義》。
韋程回答說:“我素知母親繼承祖上家學,知識淵博,尤精《周官音義》,但畢竟年邁體衰,能否傳授,還需先聽聽母親的意見。”
苻堅聽了韋程的回答,同意韋程問過母親再作安排。
韋程回到家中,將皇帝苻堅的話對母親講了。宣文君激動地說:“祖傳家學,今日總算可以發揚光大了。”
苻堅知韋程母同意後,即備下重禮派人前往禮聘。鑒於韋程母年邁,苻堅特下詔,準予韋母不必到太學上課,隻在家中開設學館,令太學生一百二十多人上門求教。為表示對韋程母的敬重,苻堅又賜予尊號,曰“宣文君”。
此時,宣文君已八十餘歲。她為了使《周官音義》這門學問後繼有人,不顧年邁,認真向太學生們解疑答惑。正是宣文君的傳授,才使得《周官音義》這門學問能夠繼續傳於後世。
趙隱悲中明誌
趙隱,字彥深,生於公元507年,山東平原人,但他後來自稱是南陽宛人。他曆經北齊六朝,官至宰相,是北朝時很有建樹的一代名相。
趙隱的父親為洛陽縣令,在趙隱五歲那年便過早病逝,拋下他和母親二人。孤兒寡母,甚是淒苦。母親終日淚水不幹,常常在趙隱睡覺以後,呆坐在趙隱的床邊,兩眼發直。她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一天晚上,母親照顧趙隱睡下後,又是在趙隱床邊呆坐。趙隱並沒有睡著,想到母親的擔心,心中陣陣酸楚,閉著的眼中也滾出了豆大的淚珠。母親正輕輕用手給他擦去,趙隱騰地從被窩中坐起,緊緊抓著母親的手說:“母親,不要難過。我今後一定發憤讀書,將來幹一番大業,重振我們趙家門風。”母親先是被兒子嚇了一跳,聽到年僅五歲的兒子說出來這樣有誌氣的話,一下子把他摟在懷中,充滿信心地說:“好孩子,母親一定要把你養大成人!”
趙隱說到做到,不僅用功讀書,還擠出時間幫助母親做些事情。不多久,他便以年少有誌聞名鄉裏。
趙隱十歲那年,名聲傳到了北魏丞相崔光的耳中。崔光亦幼時家中貧窮,靠晝耕夜讀成才。他便把十歲的趙隱召來,經過測試,將他留在了身邊。幾年後,趙隱在尚書令司馬子如府中,有了一個寫字的差事。司馬子如見他辦事認真,便多次舉薦。終於,趙隱層層升遷,直至做了北齊的宰相。
太史季少年斥權臣
太史季是齊國莊公時的史官,出身於史官之家,自幼養成了主張正義、正直無私的良好品德。當他怒斥權臣,寧死不說假話,使一向權尊勢重的崔杼也奈何不得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
那是在公元前548年夏季的一天,齊國大臣崔杼為了獨攬朝政大權,竟設計讓他的妻子去勾引齊國國君莊公。當齊莊公因貪圖女色,中計來到他的家中時,不幸被他殺死。爾後崔杼讓史官太史伯隱瞞事情的真相,以齊莊公病死的情由記入史冊。太史伯忠於職守,不畏權勢,堅持安事情的真相將齊莊公死亡的經過記入史冊。崔杼認為,按照事情的真相記載使自己太難堪,於是惱羞成怒,便將太史伯殺死了。
在當時,史官是一種世襲的職務。太史伯死後,由他的弟弟太史仲繼做史官。崔杼又逼著太史仲按照自己的意思記載齊莊公的死因。太史仲也堅持照實記載,崔杼大怒,又將太史仲殺死。太史仲死後,由他的三弟太史叔繼做史官,仍堅持照實記載,結果也被崔杼殺死。
太史叔被殺後,由他最小的弟弟太史季繼做史官。崔杼認為,太史季還隻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肯定不會像他的三位哥哥那樣固執,那樣不怕死。為了哄騙太史季,崔杼不像以前那樣粗暴,而是和顏悅色地問太史季:“你今年多大了?”
太史季說:“一十三歲。”
崔杼說:“才十三歲就做了史官,真是神童之才。早就聽說你聰明伶俐,好好幹吧,隻要你聽我的話,保你今後官運亨通。”
太史季一聽,明白崔杼的用意,便不卑不亢地說:“我隻知道忠於職守,其他一概不知。”
崔杼聽了,心想,說不定這個小家夥也和他的三個哥哥一樣別扭,便對他恐嚇說:“你的三個哥哥因為不按我的意思辦事,都被殺死了,如果你也不聽話,和他們是一樣的下場!”
太史季想到了三位哥哥的慘死,怒火填膺,此時忍無可忍,便把兩眼一瞪,對崔杼怒斥說:“我的三位哥哥為堅持正義而死,他們死得光榮,死得其所。他們的死,定會受到後人的稱讚、世人的尊敬。今日,我做史官,也和他們一樣忠於職守,尊重事實。如果你以為我年紀小就會因怕死而不堅持記載事實真相,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由於我不屈從你而又要殺我,那就請動手吧!不過你要知道,你殺掉的隻是幾個史官,你殺不完所有知情的人。他們會一傳十,十傳百,你是永遠也殺不完的,你的罪名也是千秋萬代抹不掉的。”
太史季一席話,鏗鏘有力,字字如石,砸得崔杼二目發直,渾身發抖,恨不能一下子把這個小史官吞進肚子裏。但他又一想,就連如此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孩子都不屈服,何況大人們呢?況且,自己殺死齊莊公之事,外邊已有所知,又如何能殺得光呢?想到這裏,崔杼隻好一籌莫展地歎了一聲:
“咳,如果你硬要如實記載,那就記去吧!”說完,他便垂頭喪氣地回府了。
小史官太史季的名字,也隨著他驚人的才智和膽識而流傳後世。
屈原鍥而不舍
課外求智
屈原,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官至左徒,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個王公貴族之家。他的父親在楚國不僅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大臣,對子女從小要求嚴格,注重教育。由於他的哥哥身有殘疾,不能入朝做官,父親便寄厚望於他這個小兒子的身上,三歲時教他識字,五歲時向他灌輸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資聰穎且很有誌氣,下決心不辜負父親的厚望。他學習刻苦,鍥而不舍,剛剛八歲的時候,就成為學宮中的高材生了,有時連老師也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從小喜歡讀文學,尤喜讀民歌、民謠。可是在他那個年代,民歌民謠被作為野書看待,在學宮裏是決不允許讀的。屈原隻好每天下學後回家讀。
有一天,學宮放學,屈原見時間尚早,便拿出當時民間流傳的歌謠讀了起來。時間過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會兒,老師走來,見他還在讀書,心中十分高興,笑吟吟地對他說:“孩子,已過中午了,快回家吃飯吧!”
屈原一抬頭,見是老師,急忙拿起書就走了。老師有點不高興,心想:屈原平時是很有禮貌的,怎麼今日連個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許是一見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記了打招呼;況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門生,天資聰明,學習用功,別人要學一天的內容,他兩個時辰就學會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沒有在意。
第二天下學後,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見屈原一個人又在讀書,便走了過去,笑著對屈原說:“怎麼了?課堂上不是都會了麼?這兩天為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飯?有什麼不明白的,給我說說,我再給你講講!”
說著,老師便順手把書從屈原手中拿了過來,翻開一看,臉色頓時變了:“我以為你在看課本,原來你是看課外書!”
屈原辯解說:“課本上的我已經全背熟了。”
老師越發生氣說:“背過了,不等於理解了;再說,你看的是什麼書?這些都是野書,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決不允許帶進學宮的!”
屈原見老師氣得臉色發青,心中不忍,隻好認錯說:“老師,我錯了,今後再不帶到學宮就是了。”
老師這是平生第一次對他的得意門生大發脾氣,又見他認了錯,便把書還了他,並且緩了緩口氣說:“知錯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後像這類書,不許再看,快回家吧!”
屈原雖然受了老師的批評,但並沒有放棄讀課外書。因為,他覺得這些所謂的野書,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麵。因此,他以後雖然沒有把這些書帶進學宮,但一離開學宮便見縫插針,一邊讀,一邊記。兩年過去了,他在學完功課的同時,不但讀完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民歌、民謠,而且熟讀了《詩經》三百零五篇,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據說,在他剛滿十一歲的時候,就能吟賦作詩了,而且寓意深刻,氣勢磅礴,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十五歲那年,屈原就被楚懷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一到朝中,便竭盡全力,為楚懷王出謀劃策,修明法度,選任賢能,聯齊製秦,富國強兵;特別是在外交方麵,他充分運用自己的豐富知識和驚人的口才,既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諸侯國對楚國的尊重。楚懷王為有這樣一位年輕有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後來,由於他的卓越才華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漸被不明真相的楚懷王疏遠了,以至被貶降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楚頃襄王時,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間,他因憂傷國事,發憤寫下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傑作《離騷》。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北),端午(即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終因國破家亡,懷著滿腔的哀怨和憤怒,自投汨羅江殉國而死。
山洞讀書
前文說過,老師不允許屈原讀民歌、民謠之類的書,認為這些書不僅登不了大雅之堂,還有傷風化。可是屈原卻想,這些書既然被視為壞書,為什麼會傳得那麼廣,讀的人那樣多?特別是《詩經》,搜集的是從西周到春秋初期的所有民間歌謠,幾百年過去了,為什麼至今還在流傳?不正說明這些所謂的野書深受民眾歡迎麼?思考的結果,老師的話在屈原的心目中動搖了,他決心繼續讀下去。
老師不讓把這些書帶到學宮,他就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在家中讀,在放學的路上讀。不料,後來又被老師發現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親麵前告了一狀。父親大怒,不僅將屈原大加訓斥,還強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課外書。
自從書被收走後,屈原心急火燎,一連幾天悶悶不樂,飯也吃得越來越少。對此屈原的姐姐女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女對讀書、寫字也十分喜歡,隻是因為她是個女子,念到十一二歲,就被父親逼著輟學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處境,她也在想:老師和父親所認為的壞書,究竟壞在哪裏?難道隻有那些讀了能做官的書才是好書嗎?但天下做官的人畢竟不多,難道大多數人因為做不了官就不能念書了麼?況且弟弟對那些仕途之經已讀得滾瓜爛熟,他另外多學一點有什麼不好呢?基於這種想法,屈原的姐姐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又把被父親收走的那些書悄悄弄到手,還給了弟弟。
屈原一見,高興得流著眼淚說:“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過,姐姐又給弟弟規定:看課外書可以,不能影響學宮的功課,並且不能再讓老師和父親發現。屈原痛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興地上學去了。在課堂上,他學得十分認真,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他沒有不會回答的。幾天後,老師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親的麵前將他大加讚揚了一番。父親聽了,心中自然高興,對屈原就放鬆了看管。不過,姐姐卻發現,屈原近來每天放學,都比過去晚回來兩個時辰,是在學宮學習呢,還是下學後玩去了?姐姐開始留神。
這一天,在快放學的時候,姐姐去了學宮,剛剛趕到,正巧放學,隻見屈原第一個跑了出來。姐姐見屈原沒有看到她,就跟在後邊,看看屈原到底放學後去幹什麼。她跟著跟著,發現屈原拐彎向後山走去。姐姐更加懷疑了,緊追不舍。
當來到山腳下,姐姐見屈原一拐變就沒影了,於是四下尋找,可仍不見弟弟的影子,便高聲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間回響。
正在她十分著急的時候,發現在一棵樹的後麵,有一個小山洞,洞口剛好能進去一個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進山洞裏。開始,裏麵黑糊糊的,什麼也看不見。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驚異地發現,裏邊是個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塊石頭上,借著從洞頂射進來的陽光,聚精會神地讀書。
直到姐姐來到跟前,屈原才發現,不由得驚問道:“姐姐,你怎麼到這裏來了?”
姐姐笑著說:“來看看你在幹什麼。”
屈原得意地指著洞中說:“你看,這裏不但光線充足,冬暖夏涼,而且毫無幹擾,清靜幽雅,不正是讀書的好地方麼?”
姐姐點點頭說:“這裏是不錯,不過,老師課堂上講的你都學會了麼?”
屈原說:“姐姐的話我從不敢忘記。不信,隨便讓你考問。”說著,便把課本遞給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馬虎,真的接過課本,一課一課地提問起來。屈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姐姐非常高興,一把將屈原攬在懷中,很是欣慰地說:“好聰明的弟弟,這樣,姐姐就放心了。”
據說,屈原就是從這天開始,每天放學後都要在山洞裏學習兩個時辰。節假日,姐姐為了讓屈原多一點時間學習,把飯給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過去了,不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屈原沒有一天不來洞中學習的。就是在這小小的山洞裏,屈原不僅熟讀了《詩經》中的《風》、《雅》、《頌》等三百篇,還從民歌、民謠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學會了寫詩作詞,後來終於成了一位劃時代的大詩人。
公元前278年,屈原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文學家、外交家、詩人,把這個山洞取名為“讀書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