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以禮儀為規範,以仁愛為根本,他想培養出品學兼優的道德君子,並希望國家的政權掌握在這些文化人的手中。孔子的道德學問像高山一樣使人景仰,像大路一樣導人遵行。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卻屢屢碰壁。他曾出任過魯國的司寇,但終因得罪國君而丟了官,他傷心地帶著學生離開了魯國。
公元前498年,為能尋到一塊實現自己抱負的樂土,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期望能遇到一個賢明的國君,以便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他的滿腔學問和治國主張,沒有人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猶如喪家之犬,受到驅逐。他遊曆了整整十四年,曆經磨難,仍無結果,隻得返回魯國,這時他已六十八歲了。
晚年,他整理《詩》、《書》,並編撰了一部名叫《春秋》的編年體史書。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著拐杖,站在門口低聲唱道:
“泰山要倒,梁柱要斷,哲人也像草木—樣,要枯,要爛啊!”
他的學生見後趕快扶他上了床。從這一天起孔子不發一言,不進水米,七天後他離開了人世。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論編成了一部名叫《論語》的著作。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裏,他的思想得到了廣泛流傳並且長久地主宰了中國人的生活。
孫武兵法傳世
《孫子兵法》是一部舉世公認的偉大兵書,很多國家的將軍們甚至稱它為“世界第一兵書”,把它作為培訓軍官的必讀教材。《孫子兵法》早在公元七世紀就傳到了日本,18世紀又被翻譯成英、法、德、捷克、俄等語言在世界各國流傳。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然極受重視。海灣戰爭期間,多國部隊的將領們製定戰爭計劃時還把它作為參考讀物。
這本書的作者孫武,生於春秋末期齊國的一個軍事世家。孫武從青年時代起就多次參加諸侯間的征戰,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後來他來到吳國,寫下了十三篇兵法。
當時的吳國常常遭到楚國的侵擾。吳王闔閭很想打敗楚國,解除外侮。楚國有一個叫伍子胥的謀士,哥哥和父親都被楚平王殺害了。伍子胥帶著滿腔仇恨逃到了吳國,把善於用兵的孫武推薦給吳王。吳王看完孫武的兵書後,立即召見孫武。見了孫武,吳王故意刁難他說:“我很佩服先生的學問,不知先生能不能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來?”
“當然能!”孫武自信地回答說。
吳王不信,就從後宮叫來一百零八個宮女,要求孫武把她們訓練成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孫武馬上開始訓練這支隊伍,他將宮女分成兩隊,挑選了兩名最受吳王寵愛的宮女做隊長。然後把操練的內容和方法詳細說了一遍,接著宣布了軍隊的紀律,最後他問:“你們記住了嗎?”
“記住了!”宮女們回答。
於是孫武向她們發出了操練的口令。可宮女們聽了口令後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來。原來她們並沒有把孫武的話當回事,他說的話她們一句也沒記住。孫武又把剛才的話重複了幾遍,然後第二次發號施令。這回宮女們笑得更厲害了。
孫武不再多說,命令左右把兩個隊長拉下去斬首。吳王大驚,忙派人替兩隊長說情,可孫武還是把她們斬了,另選了兩名宮女做隊長。這樣一來,宮女們知道軍令是怎麼回事了,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不敢再有絲毫馬虎。訓練結束後,孫武報告吳王說:
“隊伍訓練好了。現在隻要大王一聲令下,前麵就算是火坑,她們都會奮不顧身地往前衝的。”
吳王十分佩服孫武的才幹,請他做了將軍,負責練兵伐楚。
伍子胥報仇心切,天天來催孫武出兵伐楚。當時楚國的兵力有二十萬,而吳國不過四萬。力量對比懸殊。怎樣才能使四萬人馬發揮最大的效能呢?孫武把軍隊分成三支,輪番侵擾楚國邊界,等楚軍一迎擊,他們馬上就撤退。而楚軍剛回去休整,吳軍又前去騷擾,搞得楚軍整天提心吊膽,疲憊不堪。
吳王和伍子胥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要孫武乘機進攻楚國,但孫武不同意,他認為要有戰必勝,攻必克的把握才能出兵,而現在的時機還不成熟,必須耐心等待機會。
終於,機會來了。這一年,楚平王死了,楚昭王即位,把大權交給了宰相子常。子常經常向周圍的小國勒索錢財,這些小國十分討厭他,請求吳國庇護他們。孫武立即建議吳王出兵楚國。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征討楚國。孫武果然用兵如神,大敗楚軍。
孫武的智慧不僅表現在用兵上,也表現在處世上,他認為居功自傲必招來災禍。為吳國立下大功後,他謝絕了高官厚祿,回到了故鄉齊國。他走後不久,吳國的很多功臣果然死於國內的政治鬥爭。
墨翟嚴以律己
墨翟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出生在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墨翟的父親勤勞而儉樸,他很小就教育墨翟要勤儉節約,不要鋪張浪費。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墨翟給自己盛了很多的米,結果他沒有全部吃完,父親於是教訓他說:“你應當從小就要學會儉樸,要時刻要求自己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翟很慚愧地說:“我知道了,我一定會做到的。”
從此墨翟就時刻要求自己生活儉樸,這成為了他後來思想的一個組成部份。
墨翟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老師教他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而墨翟對後四項尤其感興趣。因為這幾項能夠促進人的動手能力。墨翟的老師也很著重培養墨翟的這方麵的能力,他經常帶墨翟去參觀工匠們的作坊。有一次他帶墨翟去了染布坊,他讓墨翟觀測布匹是怎樣染成的。墨翟對工匠們的勞作很感興趣,當他看得聚精會神時,他的老師說:“看到了吧,這些絲絹本來都是雪白雪白的,把它們放進黑色的染料中,就變成了黑的;把它們放在了黃色的染料中,就變成了黃色的。”
墨翟說:“絲會跟著染料的顏色來變化,是這樣的嗎?”
老師說:“是啊,做人的道理和染絲一模一樣,所不同的是,絲是被人放進染料的,如何做人則完全是自己作出選擇啊。”
墨翟明白了老師的意思,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了。當他後來成為思想家收了門徒後,他也經常用這個例子來教導自己的學生。明白道理之後,墨翟就愈發地用功讀書了,他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看春秋列國中的人物故事,像伊尹、勾踐就是他很喜歡的人物。
後來他的一個學生不解地問:“伊尹以前是做奴仆的,您怎麼會喜歡他呢?”
墨翟說:“人都是平等的,一個人不管是平民還是奴隸都應當有做官的機會。伊尹雖然做過奴仆,但他的才能早已超過了一般的公卿啊。”
墨翟一生都非常喜歡看書,三十多歲時,他開始四處雲遊,當他南遊到衛國去的時候,車中帶了很多的書籍,他的學生弦唐子問他說:“先生出門為什麼要帶這麼多書呢?”
墨翟說:“過去周公當政時,日理萬機,每天早晨還要讀很多書籍,晚上還要接見很多讀書人。我現在沒有什麼公務在身,怎麼敢不讀書呢?”
墨翟除了學術淵博,思想深刻,還非常精通於機械製造。他曾經做了一隻會飛的木鷹,在天上飛了三天三夜還沒有掉下來。當人們讚歎他的手藝高超時,墨翟說:“這不算什麼,我還有更絕的,沒表現出來呢。”
墨翟的一生都在行動中,他除了參與日常的勞作和手工製作,他還四處推行他的思想。墨翟提倡兼愛,很多人反對他的這一主張,有個叫巫馬子的人對墨翟說:“你倡導兼愛思想,並沒有使人得到實惠;我主張不愛別人,也沒有給人們造成危害。這不是一樣的嗎?你為什麼要自以為是地攻擊我呢?”
墨翟說:“有個地方失了火,一個人主張取水要澆滅它,一個人卻主張拿來柴火想使它著得更旺。雖然兩個人一時並沒有付諸於實際行動,造成的影響卻不一樣的。”
墨翟主張非攻,反對戰爭,當他聽說魯班為楚國做雲梯,準備攻打別的國家時,他就去拜見魯班說:“我特意來請你殺掉一個侮辱我的人。”
魯班生氣地說:“我為人慈善,怎麼會幫你殺人呢?”
墨翟說:“你在為楚國的軍隊做雲梯、戰車、攻城武器,讓楚軍攻城略地,殺害其他國家的人民,這豈不是比殺一個人更嚴重嗎?”
魯班明白了,表示不再為楚軍做事了。墨翟除了製止戰爭還四處推廣他的學說。有一次,他去宋國,宋王問墨翟,“你認為現在危害最大的是什麼?”
墨翟說:“國家之間相互征戰,家庭之間相互不和,人與人之間相互欺詐。”
宋王說:“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墨翟說:“要實行教育,讓大家認清共同的利益,兼相愛,勿相害。”
宋王說:“你還能講得更具體一些嗎?”
墨翟說:“有力量的要以力幫助他人,有財產的要以財物幫助他人,有學問的要以道理幫助他人。如果人們都這麼去做了,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雖然墨翟為推廣他的學說製止戰爭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對他的學說真正感興趣,幾千年過去,戰爭依然發生,而且越演越烈,這不能不說是人間的一種悲劇。
孟軻虛心求教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亂世英雄也就是驍勇善戰的將軍。將軍既驍勇善戰,不打仗豈不是技癢難奈,於是免不了指揮千軍萬馬殺個血流成河。這河裏的血多半是老百姓的,幾個將軍的血是成不了河的。其實,亂世也出另一種人,這種人和將軍們正好相反,他們總是想方設法阻止戰爭,讓老百姓過點安穩日子。戰國時期的孟軻算得上這種人的代表。
戰國是夠亂的了,當時列國爭雄,紛紛恃強淩弱。孟軻卻在這種時候跳出來,說不要打了,應該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在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說這種話未免有點不識時務。不過孟軻自有他的道理,他在考察了夏、商、周三代興亡的原因後,認為統治者能否得天下,關鍵在於“仁”與“不仁”。仁,就能得民心,得民心就能得天下。用他的話說,就是“仁者無敵”。
那麼,到底怎麼個“仁”法?孟軻認為,統治者在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之餘,也要考慮一下老百姓的死活,讓他們有點小產業,最好能達到小康,達不到至少也讓他們混個肚圓。他說這叫“製民之產”。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產業,就不會安心過日子,不安心就會搗亂。
和“製民之產”相配套的是“取於民有製”。說白了就是要統治者搜刮百姓時不要刮得太幹淨,給他們留點過夜的餘糧,好讓他們有個盼頭,不至於造反。要知道民以食為天,天都沒了,不和你玩命才怪!他還提了個具體的建議,說最好恢複周朝的“二十稅一製”,也就是說老百姓種出二十個玉米棒子,拿他一個就行了,挖出二十個紅薯也挑大的拿他一個,喂肥了二十頭豬宰他一頭,由此類推。
孟軻一輩子都在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周旋,既想讓統治者保住江山,又想讓老百姓保住飯碗。他認為,對國家而言,老百姓比統治者更重要。他深知民間疾苦,因為他從小就體驗過貧民生活的艱難。
孟軻本名孟軻,出身於鄒國(今山東鄒縣)的一個貴族家庭。不過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實際上過的是老百姓的日子,母親必須靠織布來維持家用。
孟母是見過世麵的人,知道兒子將來要想有點出息,必須好好讀書才行,因此總是督促他學習。小孟軻也的確愛學習,不過他逮著什麼學什麼。他家附近有一片墳地,經常有人在那裏埋死人,小孟軻就學著別人哭死人,還和小夥伴玩埋死人遊戲。孟母不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哭死鬼,就把家搬到了離墳地很遠的地方。
孟軻的新家靠近市場,他很快又學人家做生意,時而扮成屠夫,殺泥巴捏的小豬;時而扮成賣菜的小販,和想象中的買主討價還價,爭得麵紅耳赤。孟母隻好再一次搬家。這一次,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不出門就可以聽見讀書聲。於是孟軻就學著學生們的樣子讀起書來。他本來就聰明,沒多久,之乎者也張口就來。
孟軻青年時到了魯國,在孔子的孫子子思門下學習,接受了很多儒家思想。後來,他的學問和名氣越來越大,人們都說他是孔子的繼承人,他自己也這麼認為。他決定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愛”主張。
孟軻周遊列國,各國的國君對他都挺客氣,畢竟是名人嘛。齊國的國君還讓他當了卿相。不過客氣歸客氣,“仁愛”的主張卻基本上不予采納。亂世中的每一個統治者都會想,你叫我不打仗,那別人打我怎麼辦?你叫我“取於民有製”,這道理其實誰都懂,也就是不要殺雞取卵,可是天下這麼亂,我不多收點稅,誰給我出軍費?二十個地瓜我才拿一個,我不喝酒啦?不吃肉啦?那麼多女人不養活啦?
孟軻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了,就從齊國辭官回鄉,以教書為業。他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人,但如果生在一個壞的環境裏,就可能變壞,因此他非常重視教育。孟軻雖然沒有在有生之年實現理想,但他極大地發展了儒家學說,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人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