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改進紡織術
七百多年前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天剛微明,有一個年輕的媳婦走在黃浦江邊上。碼頭上停靠著幾隻海船,船上的人還在熟睡。這個衣衫襤褸的女子悄悄登上了一艘大海船,躲進了船艙。她剛坐下沒多會兒,便倒頭睡著了。
這個偷偷躲到海船上的女子就是對紡織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著名女發明家黃道婆。她是因為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而從家中逃出來的。
黃道婆是鬆江烏泥涇人。那裏的百姓靠種棉花和紡織為生。黃道婆家境十分貧困,她八歲時,父母便被餓死了,她給人家當了童養媳,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四季都不閑著。尤其讓她難以忍受的是公婆和丈夫對她的百般折磨。
這年冬天特別寒冷,而黃道婆卻還穿著破爛的單衣,被凍得渾身發抖。她的公婆和丈夫卻都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在她的苦求之下,所得到的並不是棉襖,而是一頓毒打,繼之又將她鎖進柴房裏。麵對著漫漫長夜,她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渴望,渴望離開這個家。她想盡辦法在牆角挖開一個洞,逃了出來。
天亮了,船工們在船上發現了她。在知道了她的身世後,大家都很同情她,答應帶她到一個海島上去,在那裏一年四季都是暖和的,而且那裏居住的人都很善良、熱情。他們是黎族人,他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與漢族不同。黃道婆聽了心中向往不已,很高興地答應了。
經過數日的顛簸,海船終於到達海島南端的崖州,黃道婆興奮又有點擔心地走下了木船。不知覺間,天已黑了,又下起了雨,她渾身都濕透了,站在一戶人家的房簷下躲雨。這時,房內出來一個老大娘,看到她這副樣子,趕緊把她拉進了屋,給她換上黎族的筒裙,並詢問她的情況。她便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老大娘,老大娘聽完她的訴說把她留了下來。
村裏的族人都很同情她,而且教給她紡線織布的先進技術。在這裏,她發現黎族人使用的一種叫“曠踏車椎弓”的工具去掉棉籽,又省力又省時。
黃道婆的勤學苦幹,換來了大家對她的尊重,大家也都樂意幫助她,把這裏的先進技術傳授給她。幾年之後,她便成了這兒的一個紡織能手。
時光如梭,轉眼間,黃道婆已在這裏生活了三十年,冬去春來,一天,黃道婆看見一群大雁北歸,一縷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她決定離開這裏,回到家鄉去。
她含淚辭別這裏熱情善良的黎族人民,帶著先進的製棉工具和技術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
對於她的歸來,大家既驚奇又高興,聽說她帶回先進的紡棉和製棉工具技術,大家都樂意學。於是在黃道婆的指導下,很快人們就掌握了黎族的先進紡織方法。但黃道婆並不滿足,她想進一步提高紡織技術。她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把積攢的錢用在發明改造新工具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試驗,經過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她終於取得了成功。她把黎族的“踏車”改成“攪車”,加快了軋棉花和去棉籽的速度,她還把原來彈棉花的小竹弓改成了繩弦大弓,提高了彈棉花的效率。她發明的腳踏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工具。這項發明大大提高了棉織水平,增添了棉織物品種,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家鄉的棉織品遠銷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北方各地。並因此獲得“鬆江棉布,衣被天下”的美名。
黃道婆熱愛自己的家鄉,所換來的是家鄉人對她的擁戴與厚愛。在她去世後,人們把她葬在今天上海的華涇鎮東灣村附近,並建造了不少祠廟紀念她。
宋應星總結科技成果
說到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就不能不說到《天工開物》,這部書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我國古代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的作者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二十八歲時和哥哥宋應升去南昌參加鄉試。鄉試的考生有一萬多名,結果兄弟倆都考中了舉人,宋應星考中了第三名,哥哥宋應升考中第六名。奉新縣一下子出了兩個舉人,被人稱為“奉新二宋”。中舉後,兄弟倆馬上赴北京參加會試,想一鼓作氣考中進士。但卻雙雙落榜。
從京城回家的路上,他們看見—位老農在田地裏使用一種奇特的農具幹活。宋應星不知那是什麼東西,就上去向老農請教。老農告訴他那東西叫耬(lóu),是播種用的。宋應星仔細觀察了耬的構造,問老農,播完種為什麼還要用驢拉著碌碌在地上滾?老農說,麥種播下去後,用碌碌把泥土壓緊,就能保持水分,麥種才好發芽。宋應星回頭對哥哥說,這些東西是書上學不到的,我們飽讀詩書,卻連最實用的知識也沒學會,我一定要寫本書,把這些知識都寫進去。
後來,兄弟倆又參加了幾次會試,但總是榜上無名。宋應星不想再考下去了,他到江西分宜縣當了縣學的教官。從此經常到分宜縣的農村、集鎮去了解各行各業的生產過程。他訪遍了那裏的造紙、製陶、製糖、紡織等作坊,結交了很多農民、工匠朋友。
有一次,宋應星看到一位老鐵匠在教徒弟打鐵。老鐵匠把打好的鋤頭放在火上燒紅,然後把鋤頭在水裏沾了一下。吱地一聲,水裏冒出一陣白氣。宋應星問老鐵匠為什麼要把燒紅的鋤頭往水裏沾一下?老鐵匠告訴他,這叫淬火,可以使鐵器變得更硬,這道工序很講究,淬火時溫度太高,鐵器就會太硬,容易斷;溫度不夠,鐵器則不耐磨。
每當了解到這些知識,宋應星總是詳細地記錄下來,為他要寫的書準備資料。
幾年後,宋應星的書寫成了,書名《天工開物》。這部書一共十八卷。內容包括作物種植、食品加工、養蠶、紡織、采礦、冶煉、燒製磚瓦、陶器、造紙、車船和兵器的製造等。書中還有二百多幅插圖。在塗先生的幫助下,《天工開物》得以付梓印刷。《天工開物》全麵地記錄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煉鋅法和灌鋼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它記載的提花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書中的二百多幅插圖生動地描繪了三百多年前各行各業的生產情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天工開物》這部關於生產勞動的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後來甚至在國內失傳了。現代學者經過多方查找,才找到它的原刻本,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終於在世界上獲得了應有的榮譽。
金聖歎評經論典
金聖歎原名金采,字若采,明朝滅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從小非常聰明,老師教的東西很快就學會了,隨著知識的增長,他喜歡別出心裁地評論經典。老師教《詩經》的時候,根據孔子的說法講解:“《詩經》三百篇,總的說來,就是所思所想都很正經。”金聖歎聽了懷疑地說:“《詩經》裏有很多描寫男女之情的,怎麼會很正經呢?”老師教了這麼多年書,從來沒聽過有人反駁孔子的,可是金聖歎說的也有道理啊!老師雖然訓斥了他一番,卻認為他將來很有出息。金聖歎慢慢地就有了才子的名聲。
金聖歎和當時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當時科舉考試做文章要嚴格按八股文的規定來寫。金聖歎是一個愛別出心裁的人,沒按八股文的規定,而是根據考題,寫了一篇觀點十分新奇的文章。在當時,不按八股文的規定寫,再好的文章都不會錄取。金聖歎參加了第二次考試,他按照八股文的規定,寫了一篇文章。這次他考了第一名。
兩次考試,讓金聖歎看清了科舉考試的腐朽。後來他又參加了幾次考試,經常戲弄考官。有一次他看見考題是“王之將出”就寫了“出將入相”四個字交上去,考官看了莫名其妙,問金聖歎什麼意思,金聖歎回答:“演戲的時候,大王要出場的時候,不總要從戲台上“出將”、“入相”這兩個口出來嗎?”說完哈哈大笑,扔下目瞪口呆的考官揚長而去。
金聖歎再也沒心思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他把精力放在做學問,寫書上。他評點了一些古典名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水滸傳》。他對水滸裏的許多人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把原來一百四十回的《水滸傳》,攔腰砍斷,全書在水滸英雄排座次之後結束,這就是後來流傳很廣的金本《水滸傳》。金聖歎寫文章也是標新立異,他寫的《人生三十六快事》是一篇千古奇文,看過的人無不拍案叫絕。
1661年,清順治皇帝去世,全國上下要哀悼三天,稱為哭臨。當時蘇州吳縣的知縣任維初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職務的便利占用了三千多石糧食。還因逼迫交稅,動用酷刑打死人。這件事被蘇州的讀書人知道了,他們對貪官的行為非常憤怒,紛紛要求巡撫朱國治懲辦貪官。但是官官相護,貪官又賄賂了巡撫,巡撫對書生們要求不理不睬。書生們十分氣憤。
正在書生們群情激憤的時候,他們聽說巡撫要和官員們要到文廟哭臨。書生們就商議借機去向巡撫撫請願。正當巡撫和官員們在文廟的大殿上哭臨的時候,忽然湧進來幾百名書生,還有一千多人在大殿外,為首的書生大聲說:“皇上歸天,我們都很傷心,吳縣知縣任維初占用國家庫糧,逼死人命,已經激起民憤,請巡撫大人法辦。”“說完遞上狀紙。金聖歎這天也和朋友來文廟。事後巡撫上報朝延說書生們破壞哭臨,聚眾鬧事。朝延立刻下令嚴懲為首的書生。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廟案”。金聖歎由於名聲大,認識他的人很多,所以也被抓了起來。民間流傳著關於他臨刑前的一個傳說,金聖歎對劊子手說:“你下刀利索一點,我手心裏攥著一樣東西,呆會兒我死後你可以拿走。”劊子手答應了,後來他打開金聖歎的手一看,是一張紙條,寫著:花生米和豆腐一起吃,有雞肉的味道。
朱耷裝瘋習畫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朝滅亡後,隱姓埋名躲到深山寺廟當了和尚。他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當和尚是為了逃避清朝官府的糾纏。
盡管如此,因為朱耷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還是經常有一些清朝官吏找上門來,讓他去做官。為了讓這些人不再來打擾,一天,朱耷突然大笑大哭起來。從此以後,朱耷總是穿著破爛衣衫時哭時笑,人們都以為朱耷瘋了,那些清朝的官吏也不再來找他了。
時間長了,清朝統治者就把朱耷給忘了,於是朱耷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在寺廟裏,朱耷每天總用寫詩和作畫來發泄自己的感情。每當他寫好一首詩或畫好一幅畫時,都在詩和畫的落款處題上“八大山人”四個字。這幾個字的造型非常的奇怪,組合起來有點像“哭”和“笑”。
朱耷喜歡畫鳥,他畫出來的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呆頭呆腦的。這些呆頭呆腦的鳥要麼站在枯死的樹枝上,要麼傻傻地蹲在孤立的石頭上縮著頭,翻著白眼看著茫茫的天空。那些呆鳥是多麼的可憐啊!而他畫出來的魚卻又是另一副樣子,每條魚的眼睛又大又黑,有的眼睛還成了方形。而且他常常把魚的眼睛點在眼眶的正上角,一副高傲的樣子。
你別看朱耷畫的畫很怪,人們都喜歡,知道他心情的人還覺得他畫的就是自己。
朱耷的詩和畫越來越好,他的畫不僅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那些達官貴人們也非常喜歡,所以向他求字要畫的人絡繹不絕。可是朱耷從來不給達官貴人們寫字畫畫。這些人為了得到朱耷的畫,常常從老百姓和和尚的手裏去收買朱耷的畫。
有一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到江南去巡視,康熙皇帝沿途要招見一些官吏,通知召見的時間是五更,但是有的人二更就在門口等侯了。朱耷為了諷刺這些阿諛奉承的官吏,特意畫了一幅《牡丹孔雀圖》,《牡丹孔雀圖》的下半部分畫著一塊上大底小,看起來極不穩當的石頭,石頭上蹲著兩隻孔雀。本來十分美麗的孔雀,被朱耷畫得十分醜陋——短而禿的嘴,本來應該最美麗的尾巴部分隻有三根極其難看的翎毛留存著,發直的雙眼貪婪地看著前方,一副恨不得把自己都賣出去的諂媚相。
在《牡丹孔雀圖》的上半部分朱耷畫著亂石,亂石堆裏懶散地耷拉著幾根竹子和幾株開放的牡丹花;在空白處朱耷用剛勁有力的字體題詩一首,在詩中把奴顏媚骨的人稱為“三耳”,因為隻有奴才的耳朵最為靈敏,就像長了三隻耳朵一樣。而孔雀尾巴上的三根毛則象征著清朝大官頭頂上那一頂帶著三根翎的官帽。後來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看了朱耷的這一幅以後,評價道: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蒲鬆齡奉茶搜書
蒲鬆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淄川(在今山東淄博)人。他的父親曾經十年苦讀,雖然滿腹詩書,卻屢試不中,後來看淡功名轉而經商,但是由於不善經營,家境並不富裕,這個經商的家庭有著濃厚的讀書人家的氣氛。蒲鬆齡在幾個孩子中間最為聰明好學,很小就顯示了文學天賦。他學習的時候很講究方法,遇到描寫同類景物的各朝代不同的詩人的句子都抄在本子上,以便進行比較。細心體會,漸漸摸索出寫詩的方法。
蒲鬆齡十九歲就參加縣府的各級考試,並連續三次取得第一名。當時主考的老師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蒲鬆齡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讀書也比原來更用功了。為了更好地讀書,他索性搬到附近的慶雲寺裏苦讀。夜晚聽村裏人講故事,遇到有趣的就記在本子上。
到了鄉試的時間,他就離開那裏去參加考試。等到考試結果出來的時候,他卻連連名落孫山,為什麼呢?原來那時候的科舉考試舞弊嚴重,參加考試的考生在考前都要給主考官送禮,蒲鬆齡看不起這種行為,也沒錢送禮,他想依靠自己的才學金榜題名。
可是當時他已經娶妻生子,幾個兄弟也已經分家,各顧各的。為了參加考試他的妻兒已經過了幾年貧困的生活,蒲鬆齡隻好放棄了繼續考取功名的打算,到一個當知縣的朋友那裏充任幕僚。在當幕僚的幾年裏,蒲鬆齡見識了官場的虛偽酸腐,也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慢慢地他意識到這樣老幫著朋友抄抄寫寫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寫書的計劃總也不能實現。於是他離開朋友,準備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為了生存,他到本鄉有錢的人家去當教書先生。空閑的時候,就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上茶水攤,聽南來北往的行人們講故事。
到了四十多歲時,蒲鬆齡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有四百九十多篇。因為他的屋子叫聊齋,所以他給這些民間故事起的名字就叫《聊齋誌異》。“誌”是記的意思,“異”指奇特的事。蒲鬆齡通過這些故事,表現自己對封建統治的不滿。還通過一些狐狸成仙,幫助一些不得誌的讀書人的故事,表達自己的美好理想。人們看過以後,都能體會到其中深刻的意義。
蒲鬆齡雖然對科舉製度很痛恨,可在那時,要使家裏的生活得到改善隻能走這條路。所以他在五十歲的時候,抱著極大的希望,又參加了一回鄉試。可是到了考試的時候,他因為年老體弱,又鬧起肚子,隻好中途退場。這樣他又落榜了。從此,蒲鬆齡一心一意在家教書,而這時他的《聊齋誌異》已經傳遍四麵八方。
石濤學海無涯
清代傑出的繪畫大師石濤於1642年出生在廣西桂林,他的父親是靖江王,但是石濤生不逢時,他一出生就遇上了戰亂。四歲那年,他的父親靖江王朱亨嘉被手下出賣至死,在王府被攻破的緊急時刻,石濤被他的仆人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日夜兼程逃離桂林,一路隱姓埋名流落到武昌。迫於現實生活的無奈,主仆二人皆遁入空門,削發為僧。
石濤自幼天資聰穎而又勤奮好學,在佛門清貧單調的生活中,他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娛樂方式,他喜歡寫字、畫畫、養花種草來陶冶情操。
十歲的時候,他特別喜歡收集古書,隻要得到書,他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然後如獲至寶地將它們放在他的書架上,這樣日積月累,他收集的古書把書架塞得滿滿的,其中有四書五經、也有小說和字帖等。有一天,石濤又得到一本古書,正喜形於色,要把它放到書架上,他的師兄來找他,看到滿架的古書,欽佩地說:“師弟如此雅興,收集了一屋的書籍,想必已學富五車,博覽群書了吧。”
石濤小聲地說:“這些書我還沒有看過。”
師兄詫異地問:“不閱讀,那你為何要收集呢?這豈不讓滿屋的書成了擺設,徒有其表嗎?”
石濤麵紅耳赤地說:“師兄說得對,我一定會看的。”
於是,閑暇時石濤開始翻閱古書,在古老文化的熏陶下,他逐漸領略到了文學、藝術的魅力,常常陶醉在中國書法藝術那獨有的深邃意境中。他尤其喜歡唐代顏魯公的墨跡,並經常練習顏魯公的筆法。當時,非常流行寫董其昌書體,他的師兄對石濤說:“你怎麼不練習董體呢?現在的人們都在學寫這種字體。”
石濤把董體拿來研究了一番,說:“字體雖好,但沒有個性,我不喜歡,也不願意隨波逐流。”隨後就把它扔在一旁,專心致誌地研習自己喜愛的書法,後來他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出類拔萃的筆墨技巧,受到人們的喜愛。
除了練習書法,石濤還經常畫畫。到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藝術天賦就漸漸地顯露出來,他畫了很多的山水人物和花鳥蟲草,雖然是初出茅廬,但卻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受到世人的矚目和稱讚。他十五歲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繪畫作品彙編成冊,題名為《人物山水花卉冊》,這意味著他藝術生涯的起步。
石濤在21歲的時候離開寺廟,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他感到外麵的世界是那麼的新奇而美麗,不由被祖國的大好河山所吸引。他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尋師問道,終於在上海鬆江拜名震禪林的旅庵本月為師。修道一年後,石濤不禁有些得意自滿,認為自己已經是學有所成了,不再像以前那樣虛心學習,而是整天和朋友們一起外出玩耍。一天,石濤正在庭院裏跟師兄們聊天,旅庵本月師傅來了,對石濤說:“石濤,你跟我來。”
於是,石濤跟著師傅來到了一後園。師傅指著一個裝著滿滿的石頭的碗說:“你看這個碗裏裝滿東西了嗎?”
石濤看了看說:“裝滿了。”
師傅不動聲色地從旁邊拿了些沙,把它倒入碗裏,又問石濤:“現在它滿了嗎?”
石濤猶豫地點點頭說:“滿了。”
師傅又向碗裏加了點水,轉過頭來問石濤:“現在滿了嗎?”
石濤略有所悟,於是師傅語重心長的說:“學海無涯啊!你應該虛心學習,知識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從此,石濤在師傅的教誨下更加刻苦學習,開始更高層次的修道。
經過三年的潛心修道後,石濤拜別師傅,到了宣城廣教寺,在那裏廣交益友,吟詩作畫。他和梅清等一批畫家共畫黃山,成為著名的黃山畫派。其中石濤的《黃山圖》最具風采。他不僅畫了大量的山水還畫了許多道教人物,《十八阿羅漢應真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過人的才華和豪放的性格使他在同行們當中獲得很高的聲望。
石濤38歲的時候,離開宣城廣教寺寄居在金陵長幹寺,過著清貧的日子,修持布道,在此期間創作了很多作品。四十五歲的時候,他又離開金陵前往燕京,途經揚州與戲劇家孔尚任結為知己,並在揚州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他到燕京的時候已經將近50歲了,在那裏他疲於奔命,自稱“苦瓜僧”,飽嚐了人間的世態炎涼,後又回到揚州,並在揚州度過他的晚年。
石濤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他不僅在繪畫方麵獨領風騷,而且在詩、書方麵也精妙絕倫,享有“三絕”之譽。他在揚州嘔心瀝血地完成了《石濤畫語錄》,這標誌著他繪畫藝術思想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係,為後世留下一部罕見的中國畫美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