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詠絮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是東晉一代名相謝安的侄女,她的父親名叫謝弈,官為安西將軍。

謝道韞雖為女孩,但在叔父謝安和父親謝弈的影響下,從小愛讀經書,尤喜讀詩誦賦。加之她聰慧機警,對什麼都是一看就會,一學就懂。她的父親謝弈,已把兒子謝玄培養成了有名的武將,見女兒如此聰明,便根據她的愛好,教她詩賦,有意把她培養成一個才女,因此,謝道韞到八九歲的時候,不僅對描龍繡鳳等女紅高人一籌,而且博學多能,口齒伶俐,尤其作詩誦賦,不僅立意新穎,而且文辭優美,超過了府中的諸位兄弟。其中,有個“詠絮”的故事,便表現了她的聰明才智。也正是由於這個故事,後人送給了她一個美號,叫“詠絮才女”。

故事發生在她12歲那年的冬天。

有一日,北風呼嘯,大雪紛紛,不到一個時辰,地上、樹上、房頂上,都成了白皚皚的一片。也是湊巧,謝安這天沒去上朝,心想:自己平時公務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和孩子們一塊聊天,就連他們的學業也沒有時間過問,今日何不把他們叫來一聚?

隨後,謝安便吩咐管家把他的兒女、侄子、侄女,全叫到自己的書房來,舉行一次小型家宴,熱鬧一番。

於是,大家圍著一個火爐,喝著酒,吃著菜,海闊天空地談論起來,氣氛十分歡樂。

過了一會兒,謝安三杯酒下肚,一麵用手捋著胡子,一麵望著外麵紛紛揚揚的雪花,若有所思地對孩子們說:“今日難得在一塊,我們來個聯對作詩好不好?”

謝安的兒子謝琰搶先說:“那就請父親出題目吧!”

謝安指著外麵的雪問大家:“常言說‘瑞雪兆豐年’,明年定是個好年景。對這樣的雪,應該作幾句詩才有興致。詩,應當有比有興,要用另外一種事物相比,既要說出雪的特征,又要有美的境界,你們誰能用形象的語言,把這情景描繪出來?”

他的侄子謝朗略一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念出一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眾人一聽,便哄堂大笑起來,有的諷刺說:“比得倒可以,不過讓種地的百姓聽到了,非罵你不可。因為把那麼多的鹽撒到地裏,那莊稼還長麼?莊稼不長了,百姓吃什麼?”

對此,謝安隻是笑了笑,沒有表態。他又看了看其他人,見大家都對謝朗的詩評頭論足,隻有侄女謝道韞低頭不語,於是問她:“道韞,你有什麼更好的詩句麼?”

謝道韞見叔叔點了自己的名,便緩緩站起來,抬頭望了望天空,又看了看院中隻剩枝幹的柳樹,才回到座位上低聲說道:“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道韞的聲音雖然不大,但由於是謝安點的名,故當時鴉雀無聲,大家聽得很清楚。待道韞話音一落,謝琰便抓著自己的頭發搶先叫好說:“把雪飄比喻成風起柳絮,實在是形象透了。妙!妙!簡直妙極了!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其他兄弟也一齊拍手叫好。謝安本來就欣賞道韞的聰穎和才氣。道韞還不滿九歲,就諳熟詩賦。謝安曾經問她:“《詩經》三百篇你可知道何篇最佳?”道韞未加思索,就應聲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吉甫,就是周朝的尹吉甫。“吉甫作誦”,是指尹吉甫寫的“民之詩”,內容是讚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的事跡。其詩辭清句麗,長期傳誦不衰。謝安很同意侄女的見解,並稱讚謝道韞才華出眾。今日,見侄女又以“柳絮因風起”詠雪,真可謂思前沒有古人,想後也未必能有來者,遂深有感觸地對謝道韞說:“你真是我們謝氏家族中的小才女啊!”

從此以後,人們便稱讚她是獨一無二的“詠絮才”。

謝道韞長大後,嫁給王羲之的大兒子王凝之為妻,恪盡婦道,王氏全家都稱讚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媳婦。

公元399年,海盜匪首孫恩率眾攻打會稽。結果城破,王凝之被殺。謝道韞率家人突圍被俘。孫恩早就聽說謝道韞有才,現又見其麵臨殺頭的危險,仍然毫不畏懼,心中很是敬佩,遂將她送回故居。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以教書為生。

拓跋濬五歲赦囚犯

拓跋,即北魏文成帝,鮮卑族,出生於公元440年,13歲即位做了皇帝。他在位期間,曾多次下詔,不準地方官吏侵犯百姓,嚴禁官商勾結、盤剝民財,規定官商犯贓十匹布價值以上者,處以死刑。他經常遣使巡行天下,了解民情,考察地方官吏。因此,他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

拓跋的祖父拓跋燾,雖是鮮卑人,卻精通漢人文化,更懂得“以武安邦,以文治國”的道理。拓跋當上皇帝後,也十分重視開館辦學。他請漢人學者做老師,教授皇室子孫。他自己更是手不釋卷,廣泛閱讀。

拓跋自幼聰穎,在祖父的影響下,三四歲即開始讀經書,五六歲時,祖父就常把他帶在身邊。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拓跋有一個“以賢釋囚”的故事,使魏太武帝拓跋燾大為開心,從而發現了他這個小皇孫的出眾才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憑著卓越的膽識和政治軍事才能,於公元439年消滅了北涼,終於結束了我國北方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麵,實現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他經常駕車北巡。公元444年,他又一次北巡,把心愛的皇孫拓跋也帶在身邊。當時,拓跋年僅五歲。

這一天,拓跋燾帶著拓跋來到北方的一個部落,當地首領設宴為太武帝接風。大人們舉杯推盞,年幼的拓跋對飲宴自然沒有興趣。他走出帳篷,來到外麵玩耍,欣賞大草原的美麗風光。突然,他看見一個官吏帶著幾個士兵,推著一個繩捆的十三四歲的小奴仆走來,並對他不停地喝斥、鞭打。拓跋不由得皺起了眉頭,攔住問道:“他犯了何罪,你們這樣對待他?”

那官吏瞥了拓跋一眼,滿不在乎地應聲:“他偷吃別人的羊肉,現在去交給首領治罪。”拓跋說:“吃點羊肉小事一樁,算不了什麼,他今天幸而遇上了我,你們放他回家吧!”

那官吏聽了,噗哧一聲笑道:“你是哪家的孩子?人不大,口氣不小。憑你一句話,我就能放了他麼?”

拓跋的隨從對那官吏喝斥道:“大膽!這是當今的皇孫,爾等怎敢如此放肆?還不跪地謝罪!”

那官吏頓時嚇得麵如土色,趕緊跪地哀求道:“小人有眼無珠,不知是皇孫爺爺,冒犯尊顏,罪該萬死!請求饒恕小人!”

拓跋不耐煩地一揮手說:“不知者不為過,快把人放了走吧!”

事後,有人將此事稟告太武帝。太武帝始覺驚訝,繼而笑道:“這孩子年齡雖小,卻胸襟寬廣,心地善良。他處理得好,有天子風度!”

劉孝綽七歲寫詔書

劉孝綽,名冉,字孝綽,出生於公元481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七歲便能作詩,人稱神童。梁武帝時始為著作左郎,後任廷尉卿、尚書吏部郎等職,官至秘書監。他是南梁朝的一位大文學家,文辭備受世人推崇,當時他每寫出一篇文章,皆被爭相傳誦。

劉孝綽的祖父劉麵力,亦善文辭,官至尚書右仆射;父親劉悛,好讀史書,官至駙馬都尉。劉孝綽天性聰穎,又有祖父和父親言傳身教,四五歲時便能背誦詩文千餘篇,聞者莫不驚異。他長到七歲,便已能寫出相當漂亮的文章了。他有一個舅父,名叫王融,頗有學問,任南齊中書郎。王融初聞年幼的外甥善文,才華出眾,半信半疑,便去親自測試。他出題後,劉孝綽略加思索,當場一揮而就,前後僅用了半個時辰。王融拿過文章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一邊用筆圈點,一邊讚不絕口。此後,他與親友交往,凡談起外甥,不再呼其名,而以神童相稱。由是,劉孝綽的“神童”美名不脛而走。王融自負,常對人說:“當今天下文章,若沒有我,就要數我的外甥劉孝綽了。”

劉孝綽十四歲那年,祖父劉麵力負責代替皇帝起草詔書。劉麵力每次受命,先讓孫子劉孝綽起草,自己略作修改,便呈送給齊明帝蕭鸞。齊明帝蕭鸞十分重視人才。他見劉麵力起草的詔書越來越好,與以前所寫相對照,似非出自一人手筆,料想背後必有能人相助,便行詢問。起初,劉麵力怕皇帝降罪,不敢承認;後皇帝多次逼問,隻好說出實情。太祖蕭道成聞言,很為驚奇,便令劉麵力把劉孝綽帶入宮中。太祖當麵測試,劉孝綽也不懼怕,對答如流。太祖高興地說:“我久聞有神童一說,隻是不信。今日看來,這世上真有神童啊!”

沈約、任和範雲等當時著名的學者,皆為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們與劉孝綽的祖父劉麵力是同僚,也是好朋友。按輩分,他們都是劉孝綽的叔叔和伯伯,劉孝綽應該主動前往拜訪他們。可是,因為劉孝綽的文章出眾,這些名人都經常來到他家,表麵上是拜訪劉麵力,其實是來與年幼的劉孝綽切磋學問。通過交談,這些名人越發尊重他,與他成了忘年交。

劉孝綽的書法也很好,尤善寫隸書草體。有一天,沈約和任來訪,碰巧他正在寫字,他們看後稱讚說:“真像你祖父的字啊!”年幼的劉孝綽聽了,不覺是稱讚,反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同寫文章一樣,練書法,也不能一味模仿,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於是,他博采眾家之長,精心琢磨,終於在書法上也自成一體。

範雲有個兒子範孝才,與劉孝綽是同年生人,當時也是十四五歲年紀,亦頗有學問。範雲被劉孝綽的誌氣所感動,親自領著兒子前來拜劉孝綽為師。

陶季直四齡知禮儀

陶季直,生年不詳,丹陽秣陵人。他在南朝宋末年任望蔡令,南齊時曆任東莞和建安等郡的太守,南梁時任給事黃門侍郎。後因病引退還鄉,武帝仍拜其為太中大夫。

陶季直的祖父陶湣祖是南朝劉宋朝的廣州刺史,父親陶景仁任中散大夫。據說,陶季直兩三歲時開始背詩誦賦,並喜讀《孔子》和《孟子》;到四五歲時,便十分明白事理了。

在陶季直四歲那年的春節,祖父和父親都回家來過年。除夕晚上,一大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尤其是幾個孫輩孩子,活潑可愛,個個討祖父的喜歡。這個給爺爺背詩,那個給爺爺誦賦,一個孫女給爺爺講故事,另一個孫女則把自己親手繡的煙荷包送給爺爺,逗得爺爺眉開眼笑,一會兒表揚這個聰明,一會兒表揚那個乖巧。當然,這些孩子的父母們,見他們祖孫如此歡快愜意,心裏也美滋滋的。

子時一到,陶氏一家,兒子、媳婦、孫子、孫女,依序給陶季直的祖父陶湣祖磕頭祝賀。賀歲完畢,祖父不慌不忙,拿出一個小木匣,倒出早已備好的四份壓歲錢,對四個孫子和孫女說:“爺爺今年回家過年,看到你們小輩都有成績,心中很高興,特送給你們一點小禮物。每人一份,各自拿去吧!”

爺爺話畢,其他三個孩子都走上前去,各拿了一份,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邊,唯有年僅四歲的陶季直沒有動,母親悄悄用手推他幾次,他仍然不動。爺爺覺得奇怪,遂把他拉到身邊,親切地問他說:“爺爺為你準備的禮物,你為什麼不拿呢?”

陶季直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爺爺今天賜給晚輩們禮物,父親和母親,伯父和伯母,也都是您的晚輩,按照長幼有序的禮儀,應當長輩為先,然後才輪得到我們。現在伯父、父親尚沒有禮物,所以孫兒也不敢去取啊!”

祖父陶湣祖聽了大吃一驚,沒有想到一個四歲的孩子,竟能如此明白事理,隨即高興地麵對全家說:“按說,兒女們長大後娶妻生子,分家另過以後,做父親的不必再給壓歲錢了。今天聽了我最小的孫子說出這一番話,作為例外,我就也給你們大人一次壓歲錢吧!”

陶季直聰明懂禮,可是不知何故,他的母親卻並不喜歡他。春節過後,陶季直的祖父和父親離家赴任不久,母親竟把他送給了一個做染衣生意的人。事也湊巧,不到一年,他的母親便去世了,那時他才五歲。母親去世的當天,他被家人贖回。陶季直一進家門,便一頭撲在母親的遺體上,抱著母親慟哭不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心酸。

陶季直長大後,以仁孝博學聞名鄉裏。陶季直為官期間,為政清廉,關心民眾疾苦。據史書記載,他每月有二千石的俸祿,可是他死後,家中卻四壁空空,子孫們連為他出殯的錢都沒有找到。

劉顯十三辨古簡

劉顯,字嗣芳,原名劉,出生於公元481年,沛國(今江蘇沛縣)人。

劉顯的父親劉,小的時候也酷愛讀書,博識強記,被外祖父臧質撫養。臧質家中富有,飽讀詩書,也通音樂,對劉有著重大影響。臧質死了十多年後,劉每聽到絲竹之聲,便想起了外祖父,不由得涕淚交流,唏噓不止。劉在梁武帝初年任晉安內史。劉顯生在書香世家,在外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六歲時就能背誦《呂相絕秦》和賈誼的《過秦論》。他的族伯劉是個儒學專家,很有名氣,深受齊武帝蕭賾的敬重。劉沒有兒子,他死後,齊武帝聽說劉顯有神童之稱,便讓他做了劉的兒子。這年,劉顯才八歲。他原名劉,武帝感到“”字難認,為他改名為劉顯。

劉顯得到皇帝賜名,“神童”名聲更是傳揚開來。但他有自知之明,毫不驕傲,反而更加刻苦學習,而且謙虛謹慎,常虛心向人請教。由此,劉顯的學問自然越發深厚。

一天,劉顯隨同一些文人名流去拜訪大學者也是大文學家任。任拿出一些竹簡,對大家說:“我前天得到一些殘缺的竹簡,年深日久,上麵的字跡已有許多脫落,很難辨認。現在大家都來了,就請幫助我辨認一下吧!”

在場的人把竹簡仔細傳看,均不能辨識。其中一人瞧見十多歲的劉顯,不經意地說:“這不是小神童嗎?快給他看看,說不定他能辨認出來呢!”於是,眾人便將竹簡交給劉顯。

劉顯仔細審視竹簡上殘缺不全的字跡,上下連起來默默念了幾遍,忽有省悟,於是說:“我看出來了。現存《尚書》在過去編輯成書時,曾經刪去過一篇文章,早已散失。我看這竹簡上寫的,正是那篇散失文章中的一節文字。”劉顯說完,拿過紙筆,便憑著記憶,把那段文字書寫出來。眾人因為沒有讀過那散失的文章,對劉顯所說既驚訝,又無法相信。這時,任突然說:“諸位別急,我倒是收藏了這篇被刪去的文章。”待任把那篇文章找出,大家仔細一核對,劉顯所寫竟然一字不差。這年,劉顯才13歲。

尚書令兼太子少傅沈約聽說了這事,便想推薦劉顯入朝做官。他和陸等人,從經史中挑選了十個比較深奧的問題,先考察劉顯。結果,劉顯全答對了。沈約一時高興,就叫劉顯也出題考考自己。

劉顯怕他答不上來難堪,隻出了五題,結果,沈約隻答對了三題。陸在旁大笑,大聲說:“好!劉郎真乃奇才啊!”

劉顯長大後,梁武帝初年,被任命為臨川王行參軍。他深受博通經史的沈約和陸等人的賞識,後受命撰寫國史,著有《梁書》四十卷和《南史》五十卷。

劉精通《逍遙遊》

劉,字士光,出生於公元488年,平原(今山東平原東)人。他的父親劉懷慰,南朝宋時任尚書駕部郎,南齊初年任齊郡太守。他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政績斐然。齊明帝曾對人說:“劉懷慰若在,朝廷無憂無清官也!”

劉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有很多人羨慕。當時就有人附會說:“聽說劉太守的三公子出生前,滿屋生輝,香氣繚繞,真是吉祥之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