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慰為了把兒子培養成有用之才,從劉剛剛會說話的時候開始,便讓妻子教他識字、背詩,灌輸做人的道理。劉也的確聰明,一學就會,到三歲時,已能識字上千個,背詩幾百首,對《論語》、《孝經》也有所了解。但是,在劉四歲時,父親卻突然去世了。
父親不幸去世,小劉自然非常悲痛,但他此時已經很明事理。他決心發奮讀書,將來也做一個像父親那樣既有才學,又受百姓歡迎的人。
從此,他整日埋頭讀書,六歲時開始學《論語》和《毛詩》,12歲時,讀《莊子》。《莊子》中有一篇《逍遙遊》,無論字句,還是內容,都難以理解,就連當時的一些著名學者也感費解。但是,劉對這篇文章有濃厚的興趣,越讀越愛讀,越讀理解越深。經過數十遍地閱讀和琢磨,他終於讀懂了這篇文章。
劉的哥哥劉杳,當時在朝為官。有一天,幾位有學問的客人前來拜訪劉杳,聽說他12歲的弟弟劉精通《逍遙遊》,大為吃驚,便請找來一試。
劉被哥哥叫到客廳,向客人施過禮,便坐到一側。一位客人問道:“聽說你精通《逍遙遊》,可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嗎?”
劉回答:“《逍遙遊》這篇文章可用一句話概括,即世間萬物,隻要按照它們的內在規律辦事,你就可以超然物外,在千變萬化的大海中遨遊。”
另一位客人要求他解釋得更具體些。於是劉又說:“我認為,這篇文章,是作者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作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順其自然。一個人若能放棄一切大小、榮辱、死生、壽夭的差別觀念,便能逍遙自在,在精神上登上一種‘至人’、‘神人’的超越現實的上乘境界。”
客人聽了,茅塞頓開,備受啟發。他們當中有的研究《莊子》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自覺尚不如麵前這個孩子今天講得如此精辟,如此形象生動,遂齊聲讚歎說:“真是神童啊!”
長大以後,劉終於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
劉亦喜讀佛經,超凡脫俗,一生不做官,也未曾娶妻。他尤喜遊名山大川、林澤湖泊。他曾有過離家隱居的念頭,無奈母親年邁,要盡孝,未能遂願。
公元519年,劉去世,時年32歲。留有著作《革終論》,反對厚葬陋俗。
陶弘景讀萬部書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人,出生於公元456年。南齊武帝時,任諸王侍讀,後辭官隱居深山煉丹。著作有《本草經集注》和《肘後百一方》,另錄藥物名七百餘種,對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陶弘景自學成才,事業有成,又受到皇帝的重視。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時代,便有好事者為他的出生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並被史書記入。故事雖不可信,倒也有趣。
陶弘景的祖父陶隆,是南朝宋朝的王府參軍;他的父親陶貞,為孝昌縣令。據說,有一天夜裏,陶弘景的母親夢見兩個神人拿著一個香爐來到床前,把香爐擲入她的懷中,後就飄然而去。自此,母親有了身孕,至公元456年夏至那一天生下了陶弘景。故事還說,陶弘景一出生,就和一般孩子不同。他神儀明秀,朗目疏眉,兩耳高聳,耳孔露出二寸多長的毛,右膝蓋上有數個黑點,成七星紋。果真如此模樣,豈不是怪物?
陶弘景小的時候,其實和別人家的孩子並無兩樣,隻是條件優越,在他剛會說話的時候,母親便教他識字、背詩。據說,到三四歲時,陶弘景就開始讀《論語》了。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陶弘景四歲那年,父親被一個小妾謀害而死。此後,陶弘景和母親一起被逼搬出另住,日子很是清苦。他受此刺激,長大以後竟終生不娶。生活的打擊,倒讓年僅四歲的陶弘景從此更加刻苦讀書。不長時間,他就讀完了家中所有的藏書。沒有新書,他就把已經讀過的書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閱讀,並細加琢磨。母親拿出錢來讓他買書,他知道家窮,不肯接受。他對母親說:“咱們買不起書,也可以去借;我之所以不借,是因為我想讀書不在多,而在精,要真正讀懂弄明白一部經典,不是看一遍兩遍可以解決的,不逐字逐句地琢磨是不行的!”
母親理解兒子既酷愛讀書,又不願讓自己作難的矛盾心理,心裏著實為有如此兒子而欣慰。周圍鄉親也被陶弘景刻苦讀書、孝敬母親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有書的人家便主動借書給他。據曆史記載,陶弘景一生中先後共讀了一萬多部書,而且不恥下問,理解深透。
陶弘景不僅有學問,亦精書法。有故事說,他五歲那年,家貧沒有文房四寶練書法,他便找來一種生在水邊叫做荻的形似蘆葦的草本植物的紫色花穗當毛筆,以灰做墨,地麵做紙,來練習書法。他的書法自成一體,尤以隸書見長。
十歲那年,陶弘景偶然得到一部書,名叫《神仙傳》,是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葛洪的著作。書中除了神仙故事,也詳細介紹了一些養生之術和煉丹秘訣。陶弘景視若珍寶,晝夜攻讀。他後來辭官不做,隱居深山,專門煉丹和鑽研養生之術,與這部書自然不無關係。
陶弘景的名氣傳揚開來,南齊高帝蕭道成把他請到宮中,做了諸王的侍讀,並讓他隨朝參政。公元492年,陶弘景辭去官職,到深山隱居。梁武帝蕭衍滅齊建梁後,多次邀他回到朝廷做官,他堅辭不就。有一次,他讓來人帶給梁武帝兩幅畫:一幅上畫有一條牛,在水邊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幅則畫的是一條套著鼻繩的牛,主人拿著鞭子牽著韁繩正往前趕。武帝看了,立即明白,對手下人說:“他是不願因名利而被控製啊!”此後,梁武帝不再勉強陶弘景,反而以人力和物力支持他在山中煉製丹藥,研究學問。
陸十二補《漢書》
陸,字佐公,出生於公元470年,吳郡吳(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在南朝齊時,為廬陵王法曹行參軍;南朝梁時,官至太常卿。博學多才,留有文集二十卷。
陸的父親陸慧曉,初為南齊太子洗馬,後遷吏部侍郎,公元500年任輔國將軍。父親少時即好學,就是做官以後,也手不釋卷。陸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耳濡目染,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為了排除外界幹擾,他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要父親在後院蓋起兩間茅草屋,專供自己讀書用。在茅草屋裏,他更能專心致誌,不幾年,就讀完了當時流行的所有經史典籍。寫出的文章,言簡意賅,文字優美,為人讚歎。
公元482年,陸12歲,他在後院草屋中,讀完了家中所藏的所有典籍,卻沒有見到《漢書》這部著作。他聽父親說過,那是繼《史記》之後又一部具有很高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重要著作,還說未讀過《史記》和《漢書》,就不能稱為學者。家中沒有這部書,陸反複央求父親,父親隻好向別人借來一部給他讀。
書一到手,陸便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全書總共220卷,他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讀完了。當他清點各卷,準備把書還給別人的時候,忽然發現沒有了《漢書》中的《五行誌》四卷。他翻箱倒櫃也沒有找到,急得渾身冒汗。他認為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丟了書,是天大的恥辱。一連幾天,他不吃不喝,還常常獨自偷偷抽泣。父親反複追問,他才不得不說出原委。
父親聽後笑著說:“不要緊,再買四卷還給人家吧!”
陸道:“丟書事小,恥辱事大!”
父親覺得兒子說的也有理,但書已丟失,怎麼辦呢?這時,站在一旁的陸的書童插話說:“公子記憶力那麼好,給人家默寫出來不就行了嗎?”
父親認為,洋洋數萬言文字,僅靠讀了一遍,恐怕無人能默寫下來。陸卻道:“這倒是個辦法,我不妨試試看。”
於是,陸便靜下心來,默想全文,開始一句一句地默寫起來。一晃兩個月過去,陸終於把《五行誌》四卷全部默寫完畢。他的父親又驚又喜,立即把新買來的一部《漢書》拿來對照,竟完全正確,無一遺漏。
陸的外祖父聽說後,大為驚異,專程趕來,親自核對。核對畢,他站起身來向全家人說:“這個孩子,才是我們陸家的真正才子啊!”
陸雲公九歲讀《漢書》
陸雲公,字子龍,出生於公元511年,吳郡吳(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初為湘東王行參軍,後以文才升為尚書儀曹郎、著作郎,官至黃門郎。他還精於圍棋,為此深受梁武帝恩寵,曾奉詔校勘《棋品》。他有文集十卷流傳後世。
陸雲公出身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但不幸的是,在他出生不久,父親不幸早逝,由叔父陸襄收留了他們母子。
陸雲公剛會說話的時候,由母親教他識字、背詩,五六歲時,開始閱讀《論語》和《毛詩》。母親經常給他講述祖輩們苦學成才的故事,特別是堂祖陸少時補《漢書》的故事,使他受到很大啟發。
在母親的教育下,九歲那年,陸雲公就開始學習《漢書》。《漢書》共計220卷,一卷一卷摞起來,比小雲公的個子還要高。小雲公卻不怕,他一字一句地讀,反複讀,實在不明白的地方,便去問長輩,有時還去問在朝中做官的堂祖陸。
陸見陸雲公九歲讀《漢書》,比自己當年讀《漢書》時的年齡還小,也感到吃驚,就在小雲公向他請教的時候,乘機測問。結果發現,陸雲公讀《漢書》,不僅對其中的人物記得很熟,而且對一些複雜的事件也講得很清楚,同時還能說出對一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看法和評價。陸為有這樣一個堂孫自豪,逢人便誇。
當時有個沛國(今江蘇沛縣)人叫劉顯,小時候也有“神童”之稱,長大後曆任中書舍人、國子博學等職,以博通經史,與當時社會名流沈約、陸等人並稱,也是他們的至交好友。當他聽說陸有個九歲的堂孫子能讀《漢書》,便找到陸,一定要見見這位小神童。
劉顯見到小雲公,見他雖仍一臉稚氣,卻談吐不凡,心中已是喜歡。他征得陸同意,出了關於《漢書》的十道題來考他。陸看了劉顯所出的題目都比較深奧,不由得為孫子捏了一把汗,心想:這十個問題,能回答出一半也就不錯了。
小雲公接過題目看後,微微一笑,便從容不迫地開始逐題解答。十道題,沒有一題答錯的。
劉顯見他對答如流,而且毫無錯誤,欣喜地拉著小雲公的手對陸說:“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陸家又出了一個曠世之才啊!”
劉顯時任中書舍人、國子博學等職,更以大學問家著稱。陸雲公與劉顯對答如流的故事傳開,陸雲公被人們稱為“神童”。
張丘建百錢買百雞
張丘建,南北朝時期北魏人,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張丘建算經》,是我國古代數學十大經典之一,內有等差級數、二次方程、不定方程等問題,對我國數學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張丘建小時喜歡讀書,尤喜數學。日常生活中,遇到計算方麵的難題,別人不會,他卻能解決,當時就被人稱為數學神童。他長大成名後,關於他小時候在計算方麵的故事流傳甚多。這裏介紹的“百錢買百雞”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一個。
張丘建家中幾代人都以養雞為業。他的父親張公尤善養雞。他家的雞,個大肉多,特別是當雞瘟流行時,別人家的雞常常死光,而他家的雞卻安然無恙。因此,前來買雞的客人自然很多。客戶來買雞,雞的品種、大小不同,價格也不相同,買得多時,計算就頗麻煩了。這時,往往是父親還在費力地相加,小丘建已張口說出總價。街坊四鄰和買雞客人見了,大為驚訝。因此,附近有人遇上了難以計算的問題,便常來找他幫忙。
當地縣令聽說此事,不肯相信,遂決定考一考張丘建。他派人把丘建的父親張公找來,問道:“你賣雞多少錢一隻?”張公回答:“公雞5文錢1隻,母雞3文錢1隻,小雞1文錢3隻。”
縣令說:“好,現在就按你說的價錢,給你100文錢,買100隻雞。回去給我挑100隻雞,立即送來。”他想,來回路上需用兩個時辰,這樣複雜的問題,我看你兒子要多少時間才能算清。
張公回到家中,對兒子一說,張丘建略一思考,說:“100文錢,可以買4隻公雞,18隻母雞,再78隻小雞,正好不多不少100隻。給他送去吧!”
張公連忙按兒子所說挑選了100隻雞,趕回縣衙。縣令見剛好兩個時辰多一點,再按送來的100隻雞計算價格,正好100文。接著,縣令又拿出100文錢,仍要100隻雞,隻是公雞、母雞和小雞的數目不能和這次一樣。張公回家,在約定的時間內,又送來8隻公雞、11隻母雞和81隻小雞,共100隻雞。縣令一算,仍是分文不差。
這一下,縣令來了興致,再拿出100文錢,買100隻雞,公雞、母雞、小雞數則要和頭兩次都不一樣。他還囑咐張公,送雞時,務必把小丘建也帶來。
張公經過兩次折騰,聽縣令說又要帶上兒子,不知是禍是福。他想兒子畢竟才8歲,萬一算錯了怎麼辦?他回到家中,臉上便帶有愁容。張丘建聽父親說完情況,笑著說:“父親放心,你抓12隻公雞,4隻母雞,84隻小雞,我陪你一起送去就是了。”
把雞送到縣衙,縣令再一計算,雞數和錢數又是正好。縣令大為高興,把小丘建拉到自己身旁,撫摸著他的頭說:“好一個神童!果然名不虛傳。本縣令也為你感到光彩。”他征得張公同意,便把小丘建留在了縣衙裏讀書。
張丘建長大後,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楊愔口吐牛血
楊,字遵彥,小名秦王,出生於公元511年,弘農華陰(今河南靈寶北)人。他先後受到北魏、東魏和北齊的重用,十八歲時任通直散騎侍郎,後任吏部尚書、尚書令、驃騎大將軍等官職。
史書記載有楊少年時期勤奮好學、聰慧機警的許多故事。
不撿沙果
楊的家庭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人丁興旺,與楊同輩的兄弟有三十多人,大家都在同一個學館裏念書。學館的庭院裏有幾棵樹(又叫沙果樹),樹上結滿了白中透紅的沙果。有一天,一陣風吹來,把一些成熟的沙果吹落在地。學生們下課,見了地上的沙果,都爭先恐後地去揀拾起來,塞入口中。惟有楊,好像不知道外麵有沙果,仍一個人端坐教室,聚精會神地閱讀下一課的內容。事也湊巧,楊的叔父楊日韋這時帶著幾位朋友來到學館,想讓他們看看楊氏家族的子侄們多麼有出息。他絕沒有料到,一踏進學館院子,見到的竟是子侄們搶吃沙果的令人尷尬的場麵,自然心中大為惱火。當著客人的麵,他也不便發作,隻冷冷地掃了孩子們一眼。大家趕緊起身垂立,等待責罰。叔父楊日韋也不理睬他們,隻問楊在哪裏。其中一個孩子回答:“他在教室裏。”
楊日韋走進教室,見楊正在專心讀書,連他和客人到來都沒有發現,不禁大喜,心中火氣也消了大半。於是,他把搶沙果的其他子侄們叫進來,指著楊對他們說:“你們都去搶沙果吃,隻有楊不為所動,心安神定,致力讀書。這才是我們楊家的好學家風啊!”